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语文学习 > 2017南京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7南京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时间: 芷琼1026 分享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2017南京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南京一模考试已经落下帷幕,2017南京一模主要考查了哪些知识点呢?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2017南京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2017南京一模语文试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每到春末,村子里就变成了一片槐花的海洋 ▲ 。阳光透过浓密的树叶洒在地上,洒在身上,闭上眼睛,深深地呼吸,尽情陶醉在这芬芳的世界里。

  ①空气中弥漫着槐花淡淡的清香,香风拂面,沁人心脾

  ②当你走过的时候,就会沐浴在花雨中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③顽皮的孩子用力摇动着树干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④花瓣纷纷扬扬的飘撒下来

  ⑤村庄的小路在这时就是花朵的走廊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⑥成串的乳白色小花,仿佛是能工巧匠们用白玉雕刻而成,玲珑精致

  A. ③⑥⑤①④② B. ③④⑥②①⑤ C.⑥①④⑤③② D.⑥①⑤③④②

  5.对下面漫画的寓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动起来才能采摘果实,遇难而退只会空手而归。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B.抬头才能看见丰硕的果实,低头只能看见自己的脚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C.成功时千万不要得意洋洋,失败时也不要垂头丧气。

  D.同一块石头,在弱者面前是绊脚石,在强者面前是垫脚石。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戚元鲁墓志铭

  曾 巩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戚氏宋人,为宋之世家。当五代之际,有抗志不仕、以德行化其乡里、远近学者皆归之者,曰同文,号正素先生,赠尚书兵部侍郎。有子当太宗、真宗时为名臣,以论事激切至今传之者,曰纶,为枢密直学士,赠太尉。有子恭谨恂恂、不妄言动、能守其家法、葬宋之北原、余为之志其墓者,曰舜臣,为尚书虞部郎中。元鲁其子也,名师道,字元鲁。为人孝友忠信,质厚而气和,好学不倦,能似其先人者也。盖自五代至今百有六十余年矣,戚氏传绪浸远,虽其位不大,而行应礼义,世世不绝如此,故余以谓宋之世家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元鲁自少有大志,聪明敏达,好论当世事,能通其得失。其好恶有异于流俗,故一时与之游者,多天下闻人。皆以谓元鲁之于学行,进而未止,意其且寿,必能成其材,不有见于当世,必有见于后。孰谓不幸而今死矣!故其死也,无远近亲疏,凡知其为人者,皆为之悲,而至今言者尚为之慨然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元鲁初以父任为建州崇安县尉,不至。以进士中其科,为亳州永城县主簿,又为楚州山阳县主簿。嘉佑六年三月二十九日,以疾卒于官,年三十有五。娶陈氏,内殿承制习之女;再娶王氏,参知政事文宪公尧臣之女;有子一人;皆先元鲁死,而元鲁盖无兄弟。呜呼!天之报施于斯人如此,何也?元鲁且死时,属其僚赵师陟乞铭于余,师陟以书来告。余悲元鲁不得就其志,而欲因余文以见于后,故不得辞也。以熙宁元年某月某甲子,葬元鲁于其父之墓侧,以其配陈氏、王氏。将葬,其从兄遵道以状来速铭,铭曰:

  行足以象其先人,材足以施于世用,而于元鲁未见所止也。生既不得就其志,死又无以传其绪,曷以告哀?纳铭于墓。

  (选自《曾巩集》卷四十二)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德行化其乡里 化:教化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B.能似其先人者也 能:才干

  C.以进士中其科 中:考取

  D.其从兄遵道以状来速铭 速:催促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代时,戚元鲁的曾祖父在乡里享有盛名,德高望重,但是抗逆朝廷,不愿做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B.戚元鲁的父亲叫戚舜臣,做过尚书虞部郎中的官职,一生恭敬勤谨,严守家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C.戚元鲁在学问品行方面精进不止,可惜三十五岁就英年早逝,否则一定能有建树。

  D.戚家是宋代有名望的世家,作者曾巩亲自为戚家不止一个人撰写过墓志铭。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好恶有异于流俗,故一时与之游者,多天下闻人。(4分)

  (2)元鲁且死时,属其僚赵师陟乞铭于余,师陟以书来告。(4分)

  9.戚元鲁在品行和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0分)

  送唐六赴举

  冷朝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秋色生边思,送君西入关。

  草衰空大野,叶落露青山。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故国烟霞外,新安道路间。

  碧霄知己在,香桂月中攀。

  (1)诗歌首联有什么作用?(3分)

  (2)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4分)

  (3)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 。” (《论语》) (2)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 。 (庄子《逍遥游》)

  (3)故不积跬步, ▲ 。 (荀子《劝学》)

  (4)朝搴阰之木兰兮, ▲ 。 (屈原《离骚》)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5) ▲ ,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

  (6)庭下如积水空明, ▲ ,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7) ▲ ,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8)横眉冷对千夫指, ▲ 。 (鲁迅《自嘲》)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每只往来的云雀都是我的故知

  朱学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①“玫瑰颤动,恍若昔日;恍若昔日,骄傲的百合随风摇曳;每只往来的云雀都是我的故知。”每当看到魏尔伦的这段话,总会勾起我对故乡的思念。离开故乡已经三十一个年头了,但我每年春节都要回家。

  ②每一年回家,我都会耳闻目睹故乡新的变化和新的进步。但我对故乡的新貌,却一直有着一种心理上的不适。不是我不欢迎故乡的新变化,每个人,都会欢迎向上的新变化,希望生活变得更加富裕安康。这是故乡祖祖辈辈代代相传的期盼。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③只是,如今故乡的这种新变化,太过彻底了。熟悉的生活场景不见了。河道填埋的填埋,污染的污染,空气里还常常飘荡着异味;肥沃的土地上不再种植熟悉的水稻小麦,而是种上了厂房和纵横交错的水泥公路;鸦雀争鸣鸡犬相闻的生活,被隆隆的机器声和汽车声盖过……繁华热闹是故乡的新生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④“格式化”,我曾经借用这样一个词来描述故乡的这种新变化。故乡对新生活的向往,就像30余年前,我为了摆脱乡下贫困且艰难的生活,发愤读书考大学的心情一样。为的是逃离旧生活的轨迹。但是,当我真的逃离故乡,远走他乡,多年之后,我才明白,物理形态的故乡可以发生格式化似的改变,上班下班的生活状态也可以迥异于故乡的兄弟姐妹,但是,关于故乡,关于成长的记忆,关于亲人间的嘘寒问暖,却永远是无法被格式化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⑤当我想起故乡,想起远在故乡的父母兄弟的时候,这些影像就如大河奔腾,汹涌而至。于是,有了我笔下源源不断的江南旧闻,为自己为父母兄弟及故乡的朋友们,重构了关于旧故乡的集体记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⑥这就是故乡。故乡的大地有一种特别的神性,无论是希腊神话里赋予大力神安泰力量的大地母亲,还是荷尔德林对于故乡的叙说,都讲述过故乡大地的神性……于我而言,这块大地同样也曾赋予我力量,赋予温暖和安全。这也是我每年春节拖家带口挤上拥挤的南行列车或飞机,回家过年的动力所在。

  ⑦虽然亲友间电话,邮件,短信,微信,甚至视频交流,同样可以表达真挚的情意情谊,但是,这一切,只是偷懒人的拜访,永远无法取代自小打闹一起长大的兄弟间推杯换盏里的亲情,永远无法取代年老力衰的父母看自己孩子的透着笑意爱意的眼光——我们是在这样熟悉而温暖的眼光下长大成人的。亲人间的相聚,没有虚头八脑的客套,而是一种真切的相互确认:我们是亲人,我们在一起,哪怕平时为了生计,我们天各一方,但到回家的时候,我们都会回家。回家才是我们的价值判断。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⑧故乡的变化依然在继续,新的家园让我感到陌生,熟悉的场景正在快速消失。我们与故乡的纽带正在被一丝丝割断。每年春节,我都会在故乡的大地上徒步漫行,努力追寻那些曾经熟悉的场景和触摸已经陌生的世界。虽然许多东西消失了,许多改变了,但那熟悉的乡音,熟悉的绿植,熟悉的鸟鸣,依然顽强地阻击着最后变化的到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⑨但是,得有家可回。我不在乎千篇一律的新故乡,那林立的高楼厂房对我无足轻重。我只在乎故乡除了有可以依恋的亲人,可以归巢的祖居,可以凭吊的祖坟,还有清澈的河流,高远的天空,还有那些榉树翠竹黄雀……每一只往来的云雀都是我的故知!

  ⑩ 没有了这一切,就再也不会有乡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选自《中国青年》有删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2.请简析文章第①段引用魏尔伦话的作用。(4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3.作者为什么“对故乡的新貌,却一直有着一种心理上的不适”?请简要概括。(6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4.文章第⑧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15.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

  17.文中举出凡·米格伦的例子,有何作用?(6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8.艺术研究的正确途径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蝙蝠掉落在地上,被黄鼠狼叼去,他请求饶命。黄鼠狼说绝不会放过他,自己生来痛恨鸟类。蝙蝠说他是老鼠,不是鸟,便被放了。后来蝙蝠又掉落了下来,被另一只黄鼠狼叼住,他再三请求不要吃他。这只黄鼠狼说他恨一切鼠类。蝙蝠改口说自己是鸟类,并非老鼠,又被放了。这样,蝙蝠两次改变了自己的名字,终于死里逃生。

  徐州市2015~2016学年度高三考前质量检测(信息卷)

  语 文 附 加 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10分)

  填词之理变幻不常,言当如是,又有不当如是者。如填生旦之词,贵于庄雅,制净丑之曲,务带诙谐,此理之常也。乃忽遇风流放佚之生旦,反觉庄雅为非,作迂腐不情之净丑,转以诙谐为忌。诸 如 此 类 者 悉 难 胶 柱 恐 以 一 定 之 陈 言 误 泥 古 拘 方 之 作 者 是 以 宁 为 阙 疑 不 生 蛇 足。

  (选自《闲情偶寄》)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21.《闲情偶寄》是 ▲ (朝代) ▲ (人名)的著作。(2分)

  22.请用自己的话概述作者的“填词之理”(3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3.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边城》中,每到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看龙舟比赛,参加在河

  中捉鸭子的运动……这些山花流水般的风俗画笔,显示了湘西山城特有的地方色彩。

  B.《茶馆》中松二爷对宋恩子和吴祥子说:“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

  的事儿!不能不请安!”从“灰大褂”“不能不请安”可见其胆小怕事的性格。

  C.阿Q从城里凯旋回到未庄,向未庄的居民廉价推销他的赃物。赵太爷虽然怀疑这些

  东西来路不正,但出于贪便宜的心理,还是通过家庭决议,托吴妈即刻去寻阿Q。

  D.《飞鸟集》浪漫而又善良的思想中蕴含一种能够感化一切的信心:“世界以它的痛苦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同我接吻,而要求歌声做报酬”, “黑云受光的接吻时便变成天上的花朵”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E.哈姆莱特为了复仇,进行了周密的计划,其中装疯既是为了避免叔父的猜忌,保护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自己,也是为了考验自己心上人奥菲利亚在重压之下是否还真的爱他。

  24.简答题(10分)

  (1)所谓“谶语”就是“预言”。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元春、探春各做了什么谜底?分别有何预示?(6分)

  (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苏东坡《赤壁赋》)描述的是《三国演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的哪个人物?并请简述相关情节。(4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诗无达诂”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精辟的理论,强调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隔膜。清人谭献在《复堂词录序》中有言:“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这说明了文本为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可能性和自由度。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西方接受美学认为,作品被解读之前,创作并未最后完成,作品的意蕴是在读者能动性、历史性的接受实践中生成的。波兰哲学家英伽登也说:“每一次新的阅读都会产生一部新的作品。” 读者在对作品整体意蕴的辨绎过程中,由于“期待视野”的存在,读者之于作品,不可能以空白的头脑去理解,接受者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带着预先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前结构”。这种“前结构”与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意蕴及价值之间构成的关系极为微妙,既可能相符,也可能相乖。前者为“正解”,后者即“误读”。在后现代思潮下,有人甚至提出“一切阅读都是误读”的口号。此话不无道理。其中“误读”又有“正误”“反误”之异。当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时,读者的这种“误读”看上去便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这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有效的解读方式,而“反误”只能是对文本的歪曲乃至粗暴践踏,是不值得提倡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5.什么是阅读中的“期待视野”?请结合原文加以概况。(4分)

  26.“误读”对作品有哪些影响?(4分)

  27.请解释文中画线句的含义,并请结合李商隐《无题》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

  成灰泪始干”加以分析。(7分)

3053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