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改革开放政治论文
高中改革开放政治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就是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不断提高我国政治民主水平,推进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发展。下面学习啦小编给你分享得到几篇高中改革开放政治论文,欢迎阅读。
高中改革开放政治论文篇一:
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是从100多年以前开始的.1840年以后,中国就开始了这一艰难的历程.中国真正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则是从1978年以后开始的.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国家、多元文化、开放社会.而中国在1978年以前的情况则与此完全相反.变过程先后在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中逐渐地展开,从而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和继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首先,这个过程是从经济生活中开始的,尤其是从经济生活的最深刻的层次即社会利益结构的大变动开始的.
在1978年以前的30年间,中国的社会利益结构是一种整体性的利益结构.这个利益结构的基本特点是:个体利益绝对地服从整体的利益,同时,个体之间在国家的控制与调节之下,实现平均化.而整体利益实际上是由几个大的板块构成的,即: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政府官员等.所谓利益的平均化则是在各个板块内部实现的.
在这种利益结构中,国家所有制以及从属于国家所有制的集体所有制构成了人们追求利益的唯一源泉,离开了这个唯一的利益源泉,人们就会丧失一切利益,从而失去生存的条件.为了维持这个整体性的利益结构,国家运用经济的、行政的和意识形态的力量和手段对个人利益进行压制,使人们逐渐忘掉了个人利益,从而使社会处于失去动力的状态.再加上“”的破坏,便使国民经济衰落到崩溃的边缘.这便是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因而,改革开放以后的首先也是最大的变革就是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从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出现开始的: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发展起来以后,中央的政策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即允许在公有制之外的多种所有制的存在.这样便造成了利益源泉的多元化,使人们有可能摆脱公有制的束缚而到体制外去追求利益.同时,原有的对个人利益的压抑政策也开始松动了.这样,就在人们的观念上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即人们的利益意识开始觉醒.与此同时,原有的整体性的利益结构便崩解成无数个小碎片,造成了社会利益单元的个体化.也就是说,社会利益结构从几个板块构成的整体性结构变成了原子结构.从而使个人利益问题被提上日程,使得个人利益的追求变成合理、合法的事情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而当长期被压抑的利益意识一旦觉醒,就如洪水决堤一样产生了普遍而强烈的利益饥渴现象.人们开始如饥似渴地追求利益,而且这种追求向各个领域中迅速展开,形成一股巨大的浪潮.正是这股浪潮便给整个经济生活以及整个社会生活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和动力.改革开放20年来我们的一切成就,特别是经济方面的巨大而迅速的发展,都是靠这种活力和动力的支撑才取得的.这是主流的一面
高中改革开放政治论文篇二: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主导政治文化的形成、合法性的变迁、政治文化的世俗化、政治文化的分化等几方面。改革开放20年也是人们政治文化发生急剧变迁的时期。
【关 键 词】中国/政治文化/演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政治文化是围绕当代社会政治、人们的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过程的一种主观意识领域与社会心理反映,它包括政治意识、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心理、政治观念、政治道德、政治信仰、政治价值观等方面。每个国家都有与自己的政治体系和历史发展阶段相关的政治文化系统,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政治文化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一、主导政治文化的形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政治文化是由多种不同的政治文化因素构成的一个文化系统,在整个系统中各种政治文化因素的地位并不是完全平等的,其中有一种政治文化居于主导地位,其他政治文化居于从属地位或次要地位。我们将政治文化系统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政治文化称之为主导政治文化,居于次要或从属地位的政治文化称之为政治亚文化。主导政治文化在整个文化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为整个政治文化体系摄定基本的政治价值观,使整个政治文化形成一种基本的政治文化倾向,并因此而影响整个政治文化的面貌。在主导政治文化的影响下,各种政治亚文化间的认同和共识得到有效的发展,各种政治亚文化有了协调的基础。
建国以后,在文化上我们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政治文化。马克思主义适合了时代的要求以及新中国政治文化转换的需要,在我国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思想凝聚和整合功能,主导着中国政治文化的前进方向。特别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不断探索、试验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则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其所包含的集体主义观、民主观、法治观和爱国主义等构成了我国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应当说,以毛泽东思想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是符合时代和历史要求的。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加上建国以后所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严重的个人崇拜使得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蒙上了传统专制主义的阴影,等级观念、人治观、义务观等等封建政治文化的观念大量沉积,造成了主导政治文化的严重扭曲,给社会政治生活带来了灾难性的损害。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总结了建国以来,特别是““””以来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并在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创立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使过去曾一度被扭曲的政治文化重新回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正轨,重新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理论成为人们解放思想的理论动力,凝聚人心的强大思想武器,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续坚持、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在肯定邓小平理论是“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的同时,在党章中载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明确提出了在新的世纪要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目前,邓小平理论已成为我们的主导政治文化,这种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它对其他政治文化的指导作用体现出来的。主要表现在:第一,政治观点上的统一作用。政治文化就其性质而言,属于观念上层建筑,它必然会涉及到一系列的政治现象,并提出有关的政治观点。在我国的现有政治文化体系中,多种学说并存。针对一定的政治现象,各种学说必然会提出各种不同的观点,因此就有必要对这些学说在政治观点上加以统一。在当代中国,我们是用邓小平理论来加以统一的。这就是说,对于其他各种学说,在重大的基本政治方面必须要求它们跟邓小平理论保持一致。比如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第二,政治文化活动方面的规范作用。政治文化是人们政治行为的心理背景,因此,政治文化不仅仅表现于理论观点方面,而且表现于人们的政治行为和活动方面。这种政治文化活动通常具体表现为具有不同思想意识的人运用不同的观点对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评价,政治文化活动还具体表现于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等等。在多种学说并存的条件下,必须要求有一种主导政治文化来对政治文化活动发挥一种规范作用。正如伊斯顿所说:“任何系统都具备一定的主导政治价值,它们会给政治行为规范和结构排列确定基调和方向”[1]。在当今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才能起到这种规范作用。第三,方法论上的引导作用。邓小平理论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学说或意识形态,而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其他学说均具有引导作用。例如,邓小平理论所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利益分析法、矛盾分析法、全面看问题的方法等等,都是政治文化研究中的一些科学方法,这些方法对其他政治文化理论研究社会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政治合法性的变迁
政治合法性是一个政治体系存在、持续、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政治合法性主要是指政治权威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信仰、忠诚和服从,并通过特定时空条件下适当的决策及政策实施来塑造政治秩序和适应环境变化,保持政治体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因此,合法性一方面取决于政府的活动,包括国家政权为了强化自己的统治地位而运用意识形态的、法律的和道德伦理的力量为自身所做的种种论证,另一方面其更为实质的内容是国家政权在大众当中赢得广泛的信任和忠诚,从而使人民自觉地把对政府的服从当作自己的义务。因此,政治合法性表现为人们对政治体系、政治权威的认知、评价和态度等方面,是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研究合法性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政治体系的政治文化的变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国政治合法性经过了一个由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过程,其合法性类型的更替经过了大致封建社会身份趋向的传统合法性到建国后我们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时期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领袖魅力型合法性基础,再到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时期的以经济增长和意识形态为基础的合法性类型,最后到第三代领导集体时代中国领导层一方面继续巩固邓小平时代的合法性基础,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探索新的合法性基础等几个不同的阶段。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几千年来,中国封建政权都是建筑在传统合法性基础之上的。中国的合法性危机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王朝,也动摇了王朝赖以生存的文化基础——身份取向的传统合法性。但从破坏传统合法性到建设理性-民主型的合法性,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新中国建立前,民族独立与国家的统一是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这期间中国的政治势力不得不从民族主义中寻求合法性的来源,但在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斗争中,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则是我们党要求民众支持和统治合法性的支柱。革命胜利以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自然地,不可避免地成为新政权统治合法性的基础。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由于长期存在指导思想上的“左”的错误,片面强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人的思想政治领域中的问题,而忽视经济建设,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被单纯化为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调控,这一合法型诉求加之对领导人个人魅力和威望的盲目崇拜,终于导致了““””的混乱。““””结束后,随着传统合法性的消失,“两个凡是”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形势的发展表明,执政党的合法性面临新的挑战。作为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深切地感到我们党统治的问题。早在1979~1980年的一系列讲话中,他就强调了经济成就对于政治稳定的关键作用:“社会主义如果老是穷的,他就站不住。”“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政治工作要落实到经济上面,政治问题要从经济的角度来解决。”“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方面的革命是最根本的革命。”[2]显然,经济增长作为“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途径,被邓小平视为新时期我们党统治合法性的来源。但是,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也没有忽视既有的意识形态基础。针对社会上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他明确提出我们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的底线,即无论经济增长有多重要,它必须与此原则保持不冲突的状况,这就是以经济增长为合法性来源与坚持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经济的增长所提供的合法性资源适应了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客观需要,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但是,政治发展的经验表明,经济增长所提供的政治合法性是有限的,这是因为经济的增长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也使其对政府的期望值不成比例的迅速膨胀。许多“政治系统不能很快提高满足要求的能力以适应来势快的多的政治抱负和期望的高涨,这样就使政治体系陷入了困难”[3]。事实上,许多政府保持了较高的政绩,但其政权合法性还是受到了削弱,原因在于经济增长中民主化、社会公正、自由等价值观目标受到了忽视,这种代价与该政权有关,从而减少了公众对该政权的支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自由、民主、契约、公正等价值观正在上升为人们的普遍追求、信仰的东西。加之政治世俗化对人精神的解放,“人民已习惯于根据公民的经常性利益来评价政治”[4]。因此,经济增长所能提供的合法性资源可以说在逐渐削弱。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继续维持合法性现状,另一方面则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进程明显加快。特别是在党的十五大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依法治国”的方略是我们党适应时代要求,探索建立现代法理型合法性的一项重要举措。以法治为基础的现代法理型合法性基础正在建立。
三、政治文化的世俗化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世俗化的政治文化是包括宗教文化在内的传统政治文化的对称,是根据现代社会模式实施自我民主性更新的政治文化。帕森斯认为,世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主要区别在于:世俗文化用明确的方式而不是用笼统的方式、用中立的方式而不是感情的方式来观察客观事物,世俗文化向普遍性的标准和概念而不是与某些单一独特的标准看齐,在评价和录用个人担任社会角色时世俗文化重视成就,而不重世袭地位[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文化越来越移向世俗化、理性化的端点。
1.公民民主法治观念增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它强调各市场主体依照规律平等竞争、公平交易。随着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公民的平等、自由、民主意识逐渐增加。邓小平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6]“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更切实的民主”[7]。社会主义民主成为新时期人们的共同理想和追求。与社会主义民主观相适应,人们的法治观也逐步增强,社会生活法律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人们诉诸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渐由找“长官”转向找“法官”,这表明公民开始确立依法有序表达意志和要求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政治价值观念日益世俗化,利益成为人们判断事物的主要价值尺度。在个人方面,人们更倾向于追求知识、财富和个人的自我实现;随着经济与科技的进步,人们拥有更多的信息、机会、生活方式和社会化渠道;公众对政府的评价更具有现实性,更看重政府的实际作为;在政治生活中,人们不再盲目绝对服从。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公众的政治心态日趋理性化。人们逐渐摆脱““””中那种浪漫与激进的政治心态,政治稳定成为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政治发展主要追求的目标,我国政治进入理性发展时期。邓小平说:“稳定压倒一切”,政治稳定关系到每个公民个人的利益,因此,大多数人都能认识到政治稳定是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带有战略性全局的根本问题。于是“重秩序”成为人们的主要政治心态之一。这种“重秩序”的理性心态有利于人们摆脱影响政治发展的各种“左”的和右的激进非理性观念的束缚,自觉吸收主流政治文化,维护政治权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四、政治文化的分化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伴随着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利益分化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表现的政治文化,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种功能上的离析性和质太上的异质性,这便是政治文化的分化。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政治文化分化。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主导政治文化面临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和外来政治文化的冲击。毫无疑问,邓小平理论是我们新时期的主导政治文化。但在社会变革所引发的社会利益格局大变动的面前,主导政治文化对社会的整合作用受到极大的冲击,目前在不少人中间存在的“信仰危机”和“理想淡化”就是其表现。其一是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产生于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和以专制主义为特征的社会,其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其精华部分将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中得以弘扬;而其糟粕部分也将顽强地寻求合理性,并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二是外来政治文化的冲击。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大量外来思想涌进国门,其必定是良莠参杂的。外来文化中有关科学和民主的思想在被我们吸收和借鉴的同时,也会有一些与我国社会变革不相协调,阻碍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方面。改革开放中,我国社会中竞相登场的许多思潮,无不印有西方政治文化的痕迹。
2.政治心理复杂多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社会利益结构的分化。在社会变革过程所进行的对通过国家权力配置社会利益群体利益机制的调整,在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中的影响作用是不一样的,尤其是作为个人而存在的利益群体,更因其利益的千差万别而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反映。不同的利益群体存在不同的心理取向,因此在社会变革过程中,人们的政治心理是复杂多样的。伴随着政治心理的复杂多样化,是人们政治心理的失衡和矛盾状态。社会变革深刻地影响着不同利益群体在社会利益格局中的定位。在变革完成之前,不同利益群体既有对以往利益配置机制的留恋,又有对新的利益机制的期望。即便是同一利益群体,也往往出于自身利益的要求,而对同一利益配置机制的利弊表现出不同的认同倾向。比如,一项关于腐败问题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人对腐败现象表示“痛心疾首”或“比较痛恨”,但当问及“如果行贿能够解决你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您是否会行贿”时,竟有不少人表示“肯定会”或依情况而定[8]。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政治价值取向不一。政治价值取向的多样化是改革过程中政治文化分化又一重要特点。在对自我价值取向上倾向于自我实现和绝对自由。传统的“完全贡献型”和“偏重于贡献型”在减少,“交换型”和“索取型”在增多,注重集体行为规则约束的在减少,主张个人绝对自由的在增多。在对政权的价值取向上也各异。除了一部分肯定现行体制外,还有的留恋我国上世纪50年代的体制,有的主张效仿亚洲新兴国家的政治制度,也有的明确主张西方的政治制度,如“西方的政治民主”、“多党制”、“分权与制衡”制度在不少人中特别是年轻人中还有一定的市场。在意识形态政治价值方面表现为对理想和主义追求的淡化,对金钱和个人名利的追求有所增强。由于片面的利益驱动,“人生信仰是金钱”、“最高理想是金钱”等成为愈来愈多人的价值追求。又如,由于价值观念淡漠,一些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动摇,贪污腐化,行贿受贿,跑官要官,为达到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
政治文化的分化是社会变革进程中的一种伴生物,具有其必然性。不可否认,政治文化的分化在某些方面对政治发展具有某种正功能,但就其主要方面而言,负面的影响是主要的,它阻碍政治文化的凝聚和整合功能的发挥,尤其是阻碍主导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政治文化的分化,这种分化是在强大的主导政治文化的指导下进行的,是主导政治文化的指导和支配下进行的,是主导政治文化之下的政治亚文化,因此它必然处于次要和从属的地位。整个来说,对政治发展的影响也必然是次要的和局部的。
【参考文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32.
[2][7]邓小平文选: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1、195、231、311、322.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5]阿尔蒙德和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80、56.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日]山口定.政治体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216.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8.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8]刘学军.论当前我国社会变革中的政治文化[J].科学社会主义,1998:(3)
高中改革开放政治论文篇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浅谈改革开放30年党的理论创新与发展
[论文关键词]改革开放;理论创新;历史贡献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的主要原因就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三大理论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的不同阶段,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了不同的重大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科学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是最能体现中国国情、体现中国民情和体现中国文化道德价值观念准则的理论框架,也是最能代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代表中国社会的人文道德观念、代表中国社会发展思维理念的理论体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在推进新时期的伟大进程中,以邓小平为领导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了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第二次革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取得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丰硕成果,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邓小平理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提出了关于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关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论断;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思想;关于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根本标准的思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关于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的思想;关于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共同发展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关于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观点;关于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观点;关于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的思想;关于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思想;关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关于“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等,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同这条路线相适应,我们党还形成了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一整套方针政策。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党的十五大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我们党经过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正确决策。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二、我们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增添了新的伟大理论成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增添了新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在新的国内外条件下,在充满挑战的21世纪,把我们党建设成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根本问题,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它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又一次新的伟大理论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新的实践,科学总结我们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根据实际制定和实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提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根本要求是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党的先进性、坚持执政为民。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在继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中,卓有成效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表明邓小平理论在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获得了丰富和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我们党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不懈奋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创造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主题进行理论创新取得的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回答了我国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什么、如何发展”的根本问题。“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就是要着眼于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回答了我国“为谁发展”的问题;“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回答了我国“发展什么”、“如何发展”的问题。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提出了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的思想,强调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出了关于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思想;关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思想;关于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的思想;关于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的思想;关于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思想;关于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的思想;关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的思想;关于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想;关于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思想;关于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的思想;关于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关于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的思想;关于统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思想;关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