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重要知识点汇编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当代世界经济同学们是否已经掌握?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你带来关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重要知识点汇编,希望对你有帮助!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重要知识点汇编一
第一讲 两极政治格局的形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雅尔塔体制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其影响:雅尔塔体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并长期存在的一种政治格局,又叫两极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通过相互妥协和谅解,达成一系列协定,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安排和势力范围的划分的结果。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
世界格局:世界上各种政治经济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和表现形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三次大变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制、世界格局多极化。
雅尔塔体制的主要内容:欧洲被一分为二,东欧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西欧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德国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后来发展为两个德国。在远东,苏联承认美国对日本的控制及在中国的利益,美国则满足苏联收回南库页岛、取得千岛群岛、承认外蒙古独立,以及把中国大连港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需予保证、旅顺港租让给苏联作海军基地、中国的长春铁路由中俄共管。在全球,建立苏美英法中五大国拥有否决权的和平与安全机构-----联合国。按美苏口头协议,朝鲜按三八线一分为二,北方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南方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影响:雅尔塔体制是战胜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对战后世界的安排,它确立了美苏主宰世界的基本原则。它一方面对于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持战后国际关系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它的总体精神和原则与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脉相承的仍是一种大国强权政治,损害了许多国家的利益,为战后国际关系播下了许多矛盾的种子。它确立的两极格局虽然防止了“热战”的爆发,但是也导致“冷战”的不断升级,直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八千字电报:战后初期最早提出“遏制共产主义”理论的是美国驻苏大使乔治·凯南,他于1946年2月从苏联发回美国的八千字电报,建议对苏联实行强硬政策。声称苏联受到一种狂热思想的支配,在世界强国的地盘里到处钻,只有遇到某种无法对付的力量才会停下来,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自己对外政策的首位。电报为杜鲁门的全面遏制战略提供了理论根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1946年3月,正在美国作私人访问的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总统杜鲁门的陪同下来到杜鲁门家乡富尔顿,作了名为“和平的中流砥柱”的演说,即战后历史上著名的富尔顿演说。他建议“英语世界”、“英语民族的联合”,实际上是呼吁英美建立军事同盟来对付以苏联为首的“铁幕”后的国家。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标志着战时盟友已经成为公开竞争和对抗的对手。
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的对外政策纲领。1947年3月2日,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个咨文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以援助希腊、土耳其、遏制共产主义为名,实际上是为了对外扩张和称霸世界。它是美国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掀起反苏,它的提出标志着美苏战时合作关系已经完全破裂、冷战正式开始。它是对外政策的转折点,在此后的二十五年中,一直支配着美国的对外政策。
马歇尔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帮助欧洲经济复兴的计划,由美国国务卿马歇尔于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时提出的。其主要内容是:美国拨款一百多亿美元援助西欧各国作为复兴战后之用,但是受援国必须购买一定数量的美国货,撤除关税壁垒,取消或放松外汇管制;接受美国对使用美援的监督,把本国和殖民地出产的战略物资供给美国;设立由美国支配的“对等基金”;保障美国私人投资和开发的权利;削减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实施美国所要求的财政政策,把进步力量排挤出政府等等。从1948—1952年,美国以赠款和贷款的方式向西欧十七个国家提供了总额为130多亿美元的援助,使大量美国资本和商品打入西欧市场,加强了对西欧国家政治和经济的控制,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1951年底,美国宣布该计划提前结束,代之以《共同安全计划》。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四点计划”:1949年1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就职演说中提出“技术援助落后地区计划”,即第四点计划,给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不发达国家以技术援助和投资,从而控制不发达地区的受援国。它是马歇尔计划的补充。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二战后欧洲一些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建立的交流情报和经验的组织。共产党情报局的建立,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起了一定作用,但是也存在着深刻的教训。1956 年4月,共产党情报局解散。
北约: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简称,是西方国家根据1949年4月签定的《北大西洋公约》而建立的以美国为首的军事联盟。成员国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葡萄牙、丹麦、挪威、冰岛(1949年)、希腊、土耳其(1952年)、联邦德国(1955)西班牙(1982年)、波兰、匈牙利、捷克(1999·4)。后来尚有12国要求加入。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1999年4月北约华盛顿首脑会议通过“战略新概念”,除重申“集体防御”原则外,强调“预防冲突和处理危机”原则,表明北约组织的职能正式转向以“危机处理”为核心,以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为主要安全威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华约:是华沙条约组织的简称,苏联、东欧国家为抗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根据1955年签定的《华沙条约》而建立的军事政治联盟。成员国:苏、波、捷、匈、罗、保、阿、民主德国。1991年7月解散。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两大阵营产生的背景、经过、对峙及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两大阵营的产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造成的直接结果。美国企图依仗它的经济、军事实力独霸世界,但是,社会主义由一国变成了多国,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障碍。1947年,美国先后抛出了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随后又在世界各地签定了许多条约和建立许多组织,如北大西洋公约、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等,形成了在美国控制下的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包围圈,西方阵营最终形成。面对以美国为首的阵营的形成,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主权和国家利益,苏联和欧、亚各社会主义国家从经济、政治和军事各方面加强了联系,签定了双边或多边协定、条约,如华沙条约等,社会主义阵营最终形成。
两大阵营形成之后,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展开了激烈斗争。经济上的斗争表现为封锁和反封锁;军事上的斗争表现为柏林危机、朝鲜战场和越南战场上的较量等。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表现为和平演变和反和平演变的斗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峙给国际政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加剧了国际局势的紧张和动荡,局部冲突时有发生,军备竞赛使人类面临核大战的威胁。
第二讲 两极经济格局的形成
“布雷顿森林体制”: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罗斯福便开始具体筹划美国在战后的“世界蓝图”力图通过大国间的合作来确立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罗斯福的打算是,组建联合国,通过以美国为领袖的美苏英中的合作,维护世界的安全与稳定;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夺取国际金融领域的领导权,主宰战后经济新秩序。为了实现这个“世界蓝图”在美国的牵头下,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有44国参加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即《布雷顿森林协定》,决定建立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货币体系,确立美元的霸主地位,即美元和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并在此基础上实行固定汇率制。这个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美国操纵国际货币金融的工具。对确立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产生深远影响的另一重要文件是1947年在日内瓦会议上签订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该协定规定,实行自由、无差别的原则,组织多边贸易谈判,拆除贸易壁垒,取消进出口限制。这些规定为美国商品输出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该协定作为布雷顿森林协定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制”,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全球多边经济体制,是按照美国制定的原则、实现美国霸权的体制。
经互会(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年1月,苏、保 匈、波、捷、罗六国在莫斯科成立的经济互助组织。经互会的宗旨是为了打破西方的经济封锁,促进成员国之间的经济的合作与发展。
在战后世界经济中,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居优势地位,而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居劣势地位,其原因何在?(1)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在经济互相联系中形成的一定的国际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它形成的前提条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分工体系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日益把世界各国、各民族在经济方面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背离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离开世界经济统一体而单独发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战后经济体制主要是按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意志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遏制共产主义的国际背景下形成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三大经济支柱的建立和世界经济三大协调机制的发展,在客观上推动了外汇自由化、投资自由化、贸易自由化,推动了跨国公司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增长和世界金融市场的形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拥有经济和科学技术方面的优势,构成影响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所以它首先是有利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
(4)为了建立以美国为首的世界经济秩序,遏制共产主义,美国对西欧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扶植的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实施《欧洲经济复兴计划》。美国的扶持在整体上增强了西方国家的实力,为西方国家在世界经济中长期居优势地位奠定了基础。
(5)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实行经济、技术封锁的政策,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了为维护自身的利益,采取相互合作和反封锁的政策,导至经济两极格局的形成。从实力看,社会主义经济没有构成能影响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隔绝于世界经济整体之外的局面,不仅给社会主义国家经济造成很大损失,而且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6)由于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采取了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发展模式,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7)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优势还有某种程度的发展,这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政治经济制度,虽然存在着许多弊端,也存在着它自身无法克服和解决的许多矛盾,但在现阶段仍然基本上是适应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已达到的水平的,是当代社会生产力所要求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8)尽管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已经诞生,但还没有自己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为基础,还需要社会生产力有进一步的更高度的发展,才能稳固地站稳脚跟,最终取代资本主义。邓小平反复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巩固与发展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关键在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增长速度。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与世界接轨,利用国际分工发展自己。
(9)发展中国家必须加强团结,不断推动南北对话、开展南南合作,为建立新的经济秩序而斗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三讲 美苏在世界上的争夺
柏林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美、英、法四国因对西柏林法律地位问题的争执而引起的两次国际危机。第一次:1948·6—1949·5 第二次:1958—1961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朝鲜战争:1950·6·25日爆发。6·27日,美国空军进击北朝鲜。7·7日,美国纪纠集15个国家的军队组成“联合国军”。10·4日,美军越过三八线。10·25日,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1951·5月,美军被赶回到三八线附近。1951·4月,李奇微代替麦克阿瑟。1953·7·27日,战争结束。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10月因苏联在古巴设置导弹基地而引起的美苏之间的尖锐冲突。美国侦察机发现苏联正在将进攻性导弹运进古巴后,立即宣布封锁古巴,宣布三军进入战备状态,拦截、检查任何驶往古巴的船只。美苏之间一场大战似有一触即发之势。后经双方谈判,苏联同意拆除在古巴的导弹基地,美国结束对古巴的封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越南战争:1954·5月,奠边府战役胜利,法国退出印度支那三国。美国取而代之,扶植亲美势力。从1959年开始,越南人民开始抗美救国斗争斗争。从1965年开始,美国出兵越南。由于美国的插手,老挝也长期处于内战之中。1970·4月,西贡军入侵柬埔寨。1973年签订和平协定。1975年,越南、老挝、柬埔寨先后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四讲 美国9.11恐怖事件分析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重要知识点汇编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五讲 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分化和欧盟的演变
戴高乐主义:1958—1969年戴高乐执政期间,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美国对欧洲事务的控制和干涉,被称为戴高乐主义。1959年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收回法国舰队的指挥权禁止美国使用法国的基地。1960年法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3年戴高乐拒绝签订美苏禁止核扩散条约,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恢复邦交,努力促进以法德为核心的欧洲一体化,提出“欧洲人的欧洲的口号”,否决与美国有特殊关系的英国加入西欧共同市场。1964年法国与中国恢复外交关系。1966年法国军队全部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迫使该组织总部撤离法国迁往布鲁塞尔。戴高乐主义的实质是民族主义,即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独立,恢复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地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新东方政策:是1969年10月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上台后开始推行的旨在与苏联、东欧国家“缓和、谅解、合作”的外交政策。其主要内容是:一、承认战后欧洲各国的现有边界,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二、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表示愿意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表示愿意以和平方式谋求国家统一。“新东方政策”对70年代东西方关系的缓和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实质上以联邦德国的地位和利益为出发点,以实现德国统一为目标,它是联邦德国凭借其经济实力向东欧和苏联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具体表现。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首脑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会议,通过了通过了《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和《欧洲政治联盟条约》,(简称“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把欧洲一体化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使该组织朝经济和政治一体化方向大大前进了一步。1993年1月,“马约”正式生效,包括12国、3.4亿人口的欧洲联盟宣告成立,其最终目标是在1999年前使用单一货币,并实行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建立司法和民政方面的合作机制,进一步扩大欧共体超国家机构的权力,主要是扩大欧洲议会的权力,将其由原来的咨询和监督机构变成为拥有一定决策权的机构。
西欧的一体化历程:1。“苏曼计划”(1950年5月)——煤钢共同市场(1951年4月)。 2。《罗马条约》(1957年3月)——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3。《布鲁塞尔条约》(1965年4月)——欧洲共同体或欧洲共同市场(1967年7月)。 4。《波恩宣言》(《关于政治同盟宣言》,1961年1月发表;1983年欧共体首脑会议通过)——政治一体化。 5。“马约”(《欧洲联盟条约》,1991年12月欧共体首脑会议通过,1993年1月正式生效,欧共体改称“欧盟”)——经济与货币联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司法与社会政策合作。
欧共体成员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1951年4月)、英国、爱尔兰、丹麦(1973)、希腊(1981年)、西班牙、葡萄牙(19886年)、,瑞典、芬兰、奥地利(1995年初)。
欧共体组织机构:欧洲理事会(各国首脑组成的最高决策机构)、部长理事会(立法机构)、执行委员会(行政机构)、欧洲法院(立法机构)、欧洲议会(咨询监督机构)。
第六讲 社会主义阵营的分化和改革运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苏联解体,世界政治多极化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过分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过快地全盘集体化;大搞个人崇拜,严重破坏民主和法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马克思:共产主义(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国家逐渐消亡,初级——高级)
列 宁:共产主义(中间环节:不完善—发达的社会主义, 苏维埃+电气化)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斯大林:1936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
1939年向共产主义过渡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959年苏共21大,全面展开建设共产主义时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961年苏共22大,到1980年全面建成共产主义
波兰事件:1956年6月28日,在波兰城市波兹南发生的工人要求增加工资和减少税收的大规模游行示威事件。游行中有人冲击党政机关,夺枪射击公安人员,政府随即下令武装镇压,数百人死亡、被捕。不久,波兰政府发生改组,波兰事件由反革命叛乱改定为人民群众反对官僚主义的示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匈牙利事件:1956年10月23日,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发生20万人大游行,要求为被处死的前匈牙利领导人拉伊克平反,清除前领导人拉克西错误所造成的后果,并要求前部长会议主席纳吉复职。示威中发生冲击广播电台、电话局、军火厍的流血事件。纳吉上台后,事态又有新的发展。以卡达尔为首的临时工农革命政府,请苏联出兵镇压,11月4日,苏军进入布达佩斯,平息了动乱。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布拉格之春:1968年4月,改组后的捷共中央全会通过了加快改革步伐的《行动纲领》,捷克随即进入了被人称之为“布拉格之春”的新时期。纲领要求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立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对工农业的管理,重点解决市场与计划、企业与国家的关系,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改革科学、教育和文化体制;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1968年8月20日,苏联率领华约五国入侵捷克,迫使其放弃改革。
中苏关系:毛泽东访问苏联(1949·12·16—1950·2·17,1957·11)。1956年:评价斯大林。1958年:长波电台、潜艇部队、海南岛橡胶园,大跃进,炮轰金门。1959—1961:撤销对中国的经济、技术和国防援助,撤走全部在华专家、终止合作项目257个、偿还债务。1962:伊塔事件、武装冲突。1963:九评。1969:珍宝岛事件。1982:塔什干讲话。1989:戈尔巴乔夫访华。
勃列日涅夫苏联的政治经济与对外政策:从1964年到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这是苏联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特点是改革停滞、政治稳定、军事实力增强、实现对美优势、大势对外扩张、争夺世界霸权、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变慢。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对外战略的主要内容是:1,在缓和的幌子下,同美国展开了全面争夺。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先后提出“欧洲缓和”的主张和“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1970年8月同联邦德国签定了《互不使用武力条约》,1971年9月同美、英、法签定了《西柏林协定》,1972—1976年苏美首脑实现了互访,签定了有关限制战略核武器的一系列条约协定。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苏联一方面争取从西方获得资金和技术,另一方面赢得时间,得以大规模扩充军备,同时也可以起到分化西欧、日本和美国的关系的作用,最终实现夺取世界霸权的目标。2,加强对社会主义各国的干涉。东欧一直被苏联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在在这里强制推行苏联政治经济体制。1968年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阻止其改革。随后又提出所谓“有限主权论”、“国际专政论”等扩张主义理论,为其干涉、控制东欧国家进行辩护,并通过经互会和华约组织,从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对东欧进行控制。此外,1964年以后,苏联大量增兵中苏中蒙边境,挑起武装冲突,制造流血事件。3,大举向第三世界扩张。勃列日涅夫打着第三世界国家的“天然盟友”的幌子,向第三世界国家发起接连不断的进攻。在亚洲、支持印度、越南反华,怂恿越南入侵柬埔寨,并派10万大军入侵阿富汗。在非洲大打代理人战争,指使古巴军队进驻安哥拉,支持埃塞俄比亚同索马里的冲突,并获得了红海沿岸的军事基地。在拉丁美洲,通过古巴,不断扩大自己的作用和影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8·19政变:1990年2月初举行的苏共中央全会为了迎接即将召开的苏共28大,制定了行动纲领,决定推行政治多元化和实行多党制,接着3月中旬召开的苏联第三次人民代表大会又修改宪法,取消了有关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文,规定实行总统制。在7月举行的苏共28大上,各派政治力量进行了激烈的较量。之后,社会矛盾、民族冲突和党内斗争日益激烈。8月19日,以副总统亚纳耶夫为首的“传统派”发动未遂政变。8月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职务,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与此同时,联盟迅速走向解体。
阿拉木图宣言: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个独立国家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签署了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25日晚,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总统职务,苏联不复存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苏联解体的原因、教训和对中国的影响:促成苏联解体的原因非常复杂,有外因、内因,有远因、近因。外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政策,尤其是在苏联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竞争失败、政治和经济危机日益严重之际,西方国家更是以经济援助为诱饵,采取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多种手段,加紧向东欧和苏联渗透,扩大自己的影响,并最终把东欧和苏联纳入资本主义体系之中。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内因:包括远因和近因。远因主要是:1,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它的特点是一切权力归中央,单一公有制,国家包揽计划和分配,为企业承担亏损,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它限制了地方、企业和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竞争和活力,具有很大的封闭性。在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在世界经济日益走向一体化的时期,这种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就更加显得僵化、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在这种经济体制下,难于采用新技术、及时调整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不能够真正全面地对外开放,既不利于吸收世界各国之长为自己所用、又不利于参加国际竞争促进自己的发展,必然使自己由停滞变为落后,陷入经济困境之中难以自拔。2,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与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相应的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力没有保障,法制不健全,缺少有力的、必要的监督机制,由此发展为个人、少数人的专断独行。在这种体制下,国家机构臃肿,官僚主义盛行,贪污严重。3,苏共日益严重地脱离群众。虽然作出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法制不健全、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党内民主遭到破坏,长期的执政地位难免使一部分党员,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自觉不自觉地享受各种特权,加上领导干部终身制,必然使领导干部高居于群众之上,招致群众的不满。在党内还难免有各种不良分子,他们以共产党员的身份,违法乱纪、以权谋私,严重地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败坏党的形象和声誉,必然引起人民痛恨,使党严重脱离群众。苏共党内思想保守、僵化,教条主义严重,不能随时代的前进而前进。总之,党不真正关心群众和代表群众的利益,群众也就不可能拥护党的领导。4,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战后初期,苏联在处理同南斯拉夫的关系中就暴露出大国主义、大党主义的错误。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苏联日益走上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执行霸权主义的对外政策。苏联不仅加强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并且在亚非拉广大地区大肆扩张。为了争霸,苏联不断地扩充军备,尤其是争夺核优势,增加了巨额的军费开支,这一切无疑是沉重的负担。军费开支占苏联国民生产总值的20-35%。谢瓦尔德纳泽曾说,争夺世界霸权“使我们的人民和国家一贫如洗”。巨额的军费开支不仅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败坏了社会主义的声誉,使自己在国际上日益孤立。5,民族分离主义。苏联有100多个民族,其中俄罗斯是最大的民族,占苏联总人口的55%。随着苏联政治、经济和各种社会问题的严重,民族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尤其在戈尔巴乔夫的“民主化、公开性”的鼓励下,以前在民族问题上犯的错误、在民族关系上的大俄罗斯主义以及民族工作中的失误被披露出来,导致民族主义迅速泛滥,民族危机就成为苏联全面危机的一部分。当民族团结的核心力量苏共被削弱和瓦解时,民族分离主义也就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
近因:1,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反映在他的《改革与新思维》一书(1987年10月出版)和其他一些报告和论文中。概括起来,它包括以下重要内容:(1)宣扬社会主义“异化论”。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现行的社会主义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声称由于政治垄断、经济垄断、思想垄断,苏联的社会主义是“被扭曲变形”的社会主义,是“异化”的社会主义,因此,必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对苏联的“整个社会大厦”进行“根本改造”。(2)鼓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声称“社会主义就是真正的、现实的人道主义制度”,人道主义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新面貌就是社会主义的人的面貌”,苏联改革的目标就是以“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代替“异化”的、“被扭曲变形”的社会主义。(3)宣扬“民主化、公开性、多元化”。他倡导“公开性”,宣布废除“意识形态专制主义”和“精神垄断”,允许反映不同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利益的不同的思想观点进行“自由的、公开的对比、讨论和争论”,允许非马列主义的意识形态在苏联自由传播,允许公开批判、否定苏联的历史、现行的社会主义制度;他倡导“民主化”,提出“全面民主化纲领”。戈尔巴乔夫认为,“民主与自由是人类文明的伟大价值观”,“社会主义是一般民主和全人类理想及价值观的体现”。为了实现“社会全面民主化”,要排除任何阶级、政党、社会集团的专政。他倡导“多元化”,戈尔巴乔夫声称,“我赞成多元化”。多元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多元化,主张多党制,实际上是取消苏共对国家政权的领导;经济多元化,实行所有制“非国有化”、“私有化”,不讲公有制的主导地位;思想多元化,允许各种意识形态自由竞争,也就是取消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让资产阶级思想自由泛滥。实际上,“公开性、民主化、多元化”,都包括在“全面民主化”之中。(4)宣扬“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戈尔巴乔夫声称,“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新的政治思维的基本原则很简单:核战争不可能成为达到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及任何目的的手段”,他认为,在当今的核时代,“人类存在是第一位的”,“一定要排除两大体系的对抗”,实现“国际关系人性化”、“人道主义化”。“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的观点是当今民主社会主义的一个核心观点,这种观点的依据有两点:一是当今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世界,各国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因而,全人类的共同问题居于首位;二是在核武器条件下,战争会导致人类毁灭,而人类不存在了,也就谈不到阶级利益,人类的生存是第一位的。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虽然目前全球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存在着许多共同利益,但是另一方面,当代世界并不是一个大同世界,还存在着不同的阶级利益,、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那种脱离阶级利益、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的所谓的全人类的利益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另外,虽然核武器和可能的核大战对人类生存有严重威胁,但是决不能因此而认为在核威胁下一切阶级间、国家间矛盾和冲突都会消失或被排斥到次要地位。对于霸权主义国家来说,是打核战争或是打常规战争,是大打或是小打,是打或是不打,完全由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来决定,而不是由所谓的超阶级的、超民族的、超国家的全人类的利益来决定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正是在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的指导下,苏联的改革逐渐背离了初衷:1989年5-6月,实行自由选举制,召开苏联人民代表大会。1990年苏共中央2月全会及随后的3月全会作出了关系到苏联党和国家命运的几项重要决定:(1)修改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2)完成对所有国家机关的改革,把政权转交给苏维埃;(3)准备实行多党制;(4)建议实行总统制。同年3月,第三次例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设立国家总统职位和规定总统的一系列权力的苏联宪法修正案,修正了宪法中规定的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款。从此,苏共丧失了法定的政治权力。1990年7月,苏共召开了28大,通过了《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性声明、党章及一系列决议,使民主社会主义成为完整的体系,即在政治方面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经济方面实行生产资料“非国有化和私有化”、“完全的市场经济”,开展多种所有制的自由竞争;在意识形态领域实行多元化,放弃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决屏弃对其他观点与思想的意识形态限制”,“坚决反对以任何形式对舆论工具进行垄断”。在国际上,实行收缩战略,对美国采取克制忍让态度,主动作出一系列让步,丢掉东欧和第三世界的“包袱”,争取西方的援助。从此,苏联的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发生了质变。
苏联的解体给我们留下的教训是多方面的,是十分深刻的:1,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和执行一条正确的、符合实际的和不断发展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路线。2,要把经济建设当作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3,社会主义四项基本原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前提,决不允许在这个根本立场上有丝毫动摇。4,要坚持改革开放。要不断改革旧的、不符合实际的政治、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要大胆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运用当今世界各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营方式,还要引进和借用外国资金,来加速经济建设和发展生产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苏联解体对中国的影响:总的说来有利有弊。从政治上来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之初,形势对中国非常不利。在短短几年内,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接一个解体,这种局面动摇了许多人的社会主义信念,影响了共产党的形象;西方国家一时兴高采烈,他们盼望着新思维效应在中国出现,谈论“中国到底还能撑多久?”西方对中国集体制裁,大搞“人权外交”,外压骤然增加,一时间中国显得很孤立,局面很被动。1989年9月,邓小平在与中央几位领导人谈话时提出对国际形势的三句话:“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在其后的几次讲话中又陆续加入了几句话:“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人们常称之为“28字方针”。中国领导人在28字方针的指导下,总结了建国40年来对外关系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使中国在复杂纷繁的国际环境中坚持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保持了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使西方国家由对中国进行集体制裁变为竞向与中国改善关系、发展贸易。
苏联解体促使中国人民进行有益的思考。苏联及东欧国家从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制度向多党制的资本主义制度转变引起的各种矛盾之激化、政局动荡之剧烈及延续之久,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料。苏联解体前及解体过程中,西方国家对之提供援助的诺言很少兑现。这些从反面给人们以深刻的教训,使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目前中国安定团结的局面更加珍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战略上,苏联的解体在相当长时期内消除了我国北面的最大威胁。但是,随着苏联的解体,中国在西方眼中的战略价值下降了,就中西关系而言,中国外交的筹码比过去少了,中国与西方关系的困难增多了。美国散布“中国威胁论”、推行“人权外交”,把遏制的矛头直接对准了中国。当然,由于来自北方的威胁的消失,中国在战略上对西方的需求也相应减少了,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日益增强,西方遏制不了中国。
经济上,苏联解体给中国与独联体各国的经贸关系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前景。中国的食品、轻纺、电子、家电等产品为俄罗斯所急需;同样,俄罗斯的大型机电产品和某些尖端技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必须的。俄罗斯资源丰富,但是缺乏劳动力开发,而中国劳动力充足,双方劳务合作前景广阔。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七讲 第三世界问题
亚非会议: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的代表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会议。亚非会议确定了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会议所倡导的团结合作、反帝反殖、维护独立、捍卫和平的“万隆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亚非会议的召开为亚非国家联合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斗争树立了典范,增强了亚非国家的民族自信心,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加速了殖民体系的崩溃,增进了亚非各国的团结和合作,推动了第三世界联合反帝、反殖、反霸的斗争,是第三世界崛起的里程碑。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不结盟运动:50年代末、60年代初,随着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超级大国对亚非拉广大地区的争夺日益加剧。为了摆脱大国的控制,避免卷入美苏双方的冲突,一些中小国家,尤其是新独立的国家,倡导和平、中立、不结盟的政策。在铁托(南斯拉夫总统)、纳赛尔(埃及总统)、苏加诺(印度尼西亚总统)、尼赫鲁(印度)、恩克鲁玛(加纳)等的积极倡导下,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的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参加不结盟运动的条件是:推行独立的外交政策、不加入大国军事集团、不缔结双边军事同盟、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等。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从最初的25个已经发展到目前的110多个,约占联合国成员的2/3。不结盟运动的出现是第三世界形成的里程碑。
第三世界崛起的重要意义:第三世界的队伍从50年代的54个扩大到目前的132个。第三世界的崛起是我们时代的头等大事。它不仅是一个强大的政治力量也是一个强大的经济力量。在政治上,第三世界的崛起彻底摧毁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状况,推动世界格局由两极向多极发展;由第三世界为主体形成的不结盟运动,对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缓和紧张局势、维护世界和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经济上,第三世界率先提出建立国际新秩序,倡导南北对话、南南合作,在反对不公正、不合理的旧秩序,建立公正、合理的新秩序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77国集团”:第三世界国家为了加强经济合作,共同反对发达国家的控制、剥削和掠夺,1964年在日内瓦联合国第一届贸易和发展会议上,77个国家和地区联合发表宣言,由此形成了“77国集团”(又称“发展中国家会议”)自70年代以来,“77国集团”以联合国为讲坛,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推动南北对话,缓和和改善南北关系,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到90年代,已有123个国家加入了77国集团。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旨在促进各自民族经济的发展,集体自力更生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由于发展中国家多位于地球南半部,故称它们的合作为南南合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洛美协定》:即《欧洲经济共同体—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国家洛美协定》,1975年2月,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46个发展中国家与欧洲经济共同体9国在多哥首都洛美签定的贸易和经济协定。主要内容是:一、签字的发展中国家的全部工业品和94.2%的农产品,可以免税不限量地进入欧共体市场,而欧共体成员国向46国出口时只享受最惠国待遇;二、欧共体建立“稳定出口收入”基金,以补偿46国因初级产品价格下跌原因造成的损失;三、欧共体5年内向这些地区提供42亿美元的经济援助。1979、1984、1989年双方又先后三个洛美协定,扩大了特别优惠范围、增加了财政援助、确立了双方的平等伙伴关系扩大了合作领域。参加签字的发展中国家增加到68国,欧共体国家增加到12国。四个洛美协定是迄今最重要的南北合作协定,它对于改善南北关系、促进彼此间的经济发展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为什么第三世界国家被称为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国家而临的最重要问题是什么?他们主张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1)第三世界国家一般又被称为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国家”这个提法主要强调它们的国际政治地位,强调他们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重要力量;“发展中国家”的提法主要是强调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它们大多是二战后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的国家,比较贫穷落后。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第三世界国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
(3)为了维护民族独立,避免卷入大国冲突之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参加了不结盟运动。亚非会议是第三世界崛起的里程碑,不结盟运动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形成。
(4)发展中国家努力推进南北对话,开展南南合作,致力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南北对话的重要成就是“洛美协定”,南南合作的重要成就是“七七国集团”。
东盟: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简称,它的前身是1961年7月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又在曼谷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之后先后加入东盟的有文莱(1984年)、越南(1995年)、老挝、缅甸(1997年)、柬埔寨(1998年)。东盟的宗旨是,在平等和协商的基础上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按照国际关系准则和联合国宪章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目前东盟已经形成为一个区域性的经济、政治集团。
亚太经合组织: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的简称。1989年,亚太地区12个国家和地区在堪培拉成立亚太经济合作会议。亚太经合组织已经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三大地区性经济集团之一,而且势头发展强劲,以致有“21世纪是太平洋世纪”之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八讲 四次中东战争和巴以问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耶路撒冷意为“和平之城”,为什么有人说“和平之城不和平”?你对这种说法有何看法?(1)这里所说的耶路撒冷泛巴勒斯坦乃至整个中东地区。(2)中东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政治、经济两方面);巴勒斯坦是联结中东地区的桥梁。(3)中东地区自古以来是东西方民族较量、融合之地,巴勒斯坦是三大宗教的圣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中东成为世界政治的热点地区,多次爆发大规模战争,至今阿以双方迈向和平的道路上仍然荆棘丛丛。(4)阿以双方这所以长期冲突除了宗教、民族方面的原因外,主要是由于大国的插手。随着国际局势的缓和,中东和平进程必然加快,耶路撒冷最终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和平之城”。
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及实质:
1。历史渊源:巴勒坦历史悠久,公元前3000年前后,迦南人就在这里建立了迦南文化。据《圣经》记载,在公元前21世纪,希伯来人在在其族长亚伯拉罕的带领下从两河流域迁入迦南地。在公元前13世纪以前的犹太人的历史均来自《圣经》,无据可考。公元前11世纪,希伯来人建立希伯来王国。公元962年,希伯来国王一分为二,北部称以色列王国,南部称犹太王国。公元前722年,以色列亡于亚述;公元前586年,犹太王国亡于巴比伦。此后,犹太人先后处于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从公元1世纪起,犹太人逐渐从巴勒斯流散世界各地。
2。锡安主义与《贝尔福宣言》:从18世纪开始,由于奥斯曼帝国的衰落,西方殖民主义开始打着帮助犹太人返回巴勒斯坦的旗子争夺巴勒斯坦,导致了锡安主义运动的兴起。第一次世界中,英国颁布《贝尔福宣言》,以“帮助犹太人建立民族之家”为名夺取了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权。
3.阿以分治:由于西方列强的支持、锡安主义运动的发展和希特勒掀起的反犹浪潮,促使大批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引起阿以冲突的不断加剧。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关于巴勒斯分治的决议,决定英国的委任统治于1948年8月结束,在巴勒斯坦建立两个国家:犹太国(1·5万平方公里),阿拉伯国(1·1万平方公里)。耶路撒冷作为一个独立实体由联合国管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四次中东战争: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支持下,以色列在1948、1956、1967、1973对阿拉国家进行了4次大规模战争。特别是1967年战争中,以色列不仅侵占了按联合国分治决议中应属阿拉伯国的约旦河西岸土地和整个耶路撒冷,还侵占了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等共8万多平方公里土地,100多万阿拉伯人沦为难民。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5.联合国安理会242号决议:1967年11月通过,要求以色列撤出在1967年战争中占领的土地;但以色列拒绝执行。第4次中东战争后,出于多种原因,以色列撤出西奈半岛和部分戈兰高地地区,继续占领着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和耶路撒冷等地。
6.中东和平进程:1991年12月,阿以双方开始直接会谈。1993年9月,双方签署和平协议同意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首先在加沙地带和杰里科自治。
7.巴勒斯坦问题的实质:被占领土问题、阿拉伯难民问题、耶路撒冷地位问题。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重要知识点汇编三
第九讲 世界一超——美国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美国1787年宪法的特点:美国民主制度的基础是实行了200多年的一部宪法,史称1787年宪法。一、美国宪法最大的特色是确立了联邦制,即多数内政由各州或各州治理,外交、国防等有联邦政府管理的政治制度。各州有自己独立的立法、司法、行政部门,各州的民、刑、商法各不相同。二、美国宪法的另一特色是按三权分立的原则建立政府。联邦政府由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三部分组成。国会是最高立法机关,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总统是最高行政首脑,又是陆、海、空三军总司令。总统颁布的法令须经国会批准,总统应该向国会提出国情报告,但是总统及其任命的政府不对国会负责,国会不能用投不信任票迫使总统辞职,但是国会有权弹劾总统和审判总统。国会的决议须经总统批准,如果未获批准,经国会再次以2/3多数通过,即可直接生效。联邦法院是最高司法机关,其法官由总统经国会批准后任命。若法官不失职,可任职终身。联邦法院有最高裁判权,后来还取得了监督立法和解释宪法的权利。如果联邦法院认为普通法律与宪法相冲突,可宣布其无效。从本质上说,美国宪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加强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统治,但是,我们应该承认它的积极意义。1,分权制衡原则是防止封建专制和个人独裁的有效方式。它所确立的法制原则对防止滥用职权、搞个人特权起重要作用。2,保证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至于因为某总统的上台或下台而使政局有较大的波动。3,使美国成为一个更为统一的国家,从而在客观上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4,它是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为世界各国宪法提供了一个蓝本。
尼克松主义: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南太平洋中的关岛就美国的亚洲政策发表演说,表示美国要从亚洲收缩力量;1970年2月,尼克松在向国会提出的咨文中,又提出美国外交政策三原则:“伙伴关系、实力加谈判”,对在关岛提出的亚洲政策进行补充,把它发展为美国新的全球战略,被人称为尼克松主义,成为美国以后几届政府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它标志着杜鲁门主义的破产。
美国的“人权外交”及实质:人权是全人类共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但在实现人权的过程中,必然受到具体的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在目前的国际社会中,还不存在一个公认的、统一的人权标准。但是,近年来,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加紧推行人权外交,把人权作为国际斗争的工具,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企图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别的国家,遭到了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强烈反对。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国家在人权问题上的斗争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关于人权观和人权的范围问题。西方传统的人权概念只包括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等个人权利,而发展中国家,认为人权还包括集体权、生存权、发展权、国权和主权。二、关于人权和主权的关系问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肆宣扬“人权高于主权”、“人权无国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不适用于人权问题”等谬论。广大发展中国家则认为,国家主权是实现人权的基础,没有主权,人权就无法实现。人权问题主要是一国的内政问题。三、关于人权的国际保护。全世界人都有权利反对和谴责那些危及世界和平与安全的行为,诸如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外国占领造成的大规模侵犯人权的情况,以及种族歧视、种族隔离、种族灭绝、贩卖奴隶、国际恐怖行动等。然而,西方国家企图无限制地扩大人权的保护范围,把纯属国内管辖的人权问题也列入国际保护的范围,主张任何国家都可以对另一国的人权问题进行所谓“人道主义的干涉”,从而使他们利用人权干涉别国内政合法化。
里根主义:里根主义即里根政府采取的美国的外交政策。里根入主白宫后,提出“重振国威”和“以实力求和平”的口号,他在努力促进经济发展、大规模增加国防开支、增强军事实力的同时,加强美国同西欧、日本的传统联盟,否定60年代以来的缓和外交,实行以遏制苏联扩张为主要内容的对苏强硬政策。
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即抓住苏联进行改革的时机,凭借美国当时的优势,以“经济援助”为诱饵,采用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多种手段,促使苏联以和平演变的方式向“政治多元化和经济自由市场化”发展,最后把苏联和东欧国家融合到西方的政治、经济体系中去。超越遏制战略同美国战后以来的遏制战略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目标更大。不仅限于遏制苏联的扩张,而是企图把苏联和东欧国家纳入到西方的资本主义体系中去,来巩固美国的世界霸权。2,空间更广。其活动空间不仅限于苏联、东欧国家的周边地区,而是推进到了苏联和东欧地区的内部。3,手段更多。不仅限于对苏联的军事遏制,而是在军事遏制的同时,更强调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多种手段的进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克林顿主义:克林顿上台后,针对冷战结束之后美国所面临的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在内外政策上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他把解决经济问题作为头等大事,他提出了“一个目标”(美国领导地位)、和“三个支柱”(经济安全、军事实力、民主和人权)的外交战略构思,实现全球民主化的所谓“扩展战略”。
第十讲 多极世界之一 ——日本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战后日本的民主制改革:1945年8月—1947年底,美国对日本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彻底消除日本对自己的威胁;同时,亚洲各国也强烈要求日本铲除军国主义、日本人民也有实现民主的愿望。美军占领当局首先解散了日本的军队及军事机构,并对日本政府接连发出解散财阀(对10大家族财阀的股票及与之有关的625家公司的股票全部没收,公开出售,将财阀首脑解职)、农地改革(对地主土地采取强制征购,然后卖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制定日本国宪法(实行三权分立的议会民主制,天皇成为日本的象征)等非军事化、民主化指令,以瓦解日本军国主义体制。在整肃中,逮捕143名甲级战犯,其中东条英机等7人被处以绞刑;开除了军国主义分子的公职,解散了右翼法西斯团体。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948年—1950年6月,随着美国在全球推行冷战政策和中国解放战争的迅速发展,美国转而希望日本成为远东的稳定因素,成为美国的远东工厂和基地。因此,美国加强了对日援助,解除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整肃,把对日政策的重点转到重建日本经济上来。1951年9月,美、英、法等国与日本签定片面的《旧金山对日和约》。同时,美日又缔结《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美国结束对日占领。但是条约规定,美军继续留驻日本,还可以镇压日本的“内乱”,从而确立了日本和美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的从属关系,即美国对日本实行半占领的《旧金山体制》。1952年2月,美日之间又签定了《美日行政协定》,进一步扩大了美国在日本的权益。1960年1月,美、日两国政府又签定《新美日安全保障条约》,删除了旧《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中美军可以镇压日本国内暴动和骚乱等干涉日本内政的条款,扩大了日美两国合作的范围。因此,日本政府宣称,“新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使日本进入了新时期”。
日本改革的影响:一方面使美国能够进一步从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加强对日本的控制 ,另一方面也沉重打击了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和封建势力,推动了日本由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向议会民主制的转变,对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由于是以美国的需要来改造日本的,因此它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最突出的表现是保留了天皇制和右翼势力,没有追究天皇的战争责任,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日本对侵略历史的认识,成为日本当前许多政客美化侵略战争的历史根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关于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外因:
1,“冷战”为日本带来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由于推行“冷战政策”的需要,从1948年起,美国变削弱日本的政策为扶植日本的政策,不仅放宽了对日本的控制,而且还向日本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和贷款。美国在战后的头六年中花费了大约20亿美元。在美国侵略朝鲜和越南期间,日本成为美军的后勤供应地,不仅大量的军需定货涌向日本,美国还把大量的军事设备和军队家属运往日本。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军对日“特需定货”达100多亿美元,从而为日本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供了急需的大笔外汇,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人称朝鲜战争为日本的“神风”和“起死回生的妙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美国对日本进行的政治和经济改革,为日本战后经济振兴奠定了基础。
W. Edwards Deming的贡献——质量控制法。Elementary Principles of the Statistical Control of Quality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大量价格低廉的初级产品的进口,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内因:
1。日本制定了放弃战争的宪法,每年军费支出压缩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以下,因而政府长期内可以把大量资金放在发展经济上。
2。战后日本政局稳定,有较强的法律制度。按照新的宪法,日本天皇成为国家的象征;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扩大了公民的民主权利。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日本政府制定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不断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战后及时提出“贸易立国”和“技术立国”的口号。长期以来,日本把发展贸易作为发展经济的重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日本历来十分重视发展科技和引进科技,积极利用战后新科学技术的成果来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到1987年,日本的科研经费总额、研究人员总数、研究开发能力以及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都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目前在一些高科技领域的研究水平,日本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了适应以微电子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日本政府“高度重视高深知识”,强调“通过富有独创性和先驱性的研究”来“发掘头脑资源”。
5。重视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日本政府和企业一直把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作为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即使在经济比较困难的时候也保证对教育的投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6。长期奉行“高积累、低消费”的政策,被称为“勤勉型”经济机制,日本工人的工资相对比较低。从50年代开始,许多大企业就推行“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把职工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结合起来。日本企业还巧妙地把中国的儒家思想和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与企业管理结合起来,运用武士道的“克己尽职、廉耻守信”和儒家的“齐家治国”、“忠孝仁爱”等思想来协调企业内部的关系,加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形成一种企业精神。
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日本把自己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发展趋势成为“第三次远航”。第一次远航是指明治维新后,日本由封建幕府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变;第二次远航是指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第三次远航是指从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的发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战后,日本作为一个战败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不得不长期追随和依赖美国,充当美国在远东的堡垒。但是,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自70年代起,日本政府在强调日美关系为“基轴”的同时,逐渐修正了对美国一边倒的政策,把追随关系发展为伙伴关系,积极开展所谓“多边自主外交” ,努力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多边自主外交”是1972年7月日本田中角荣政府上台后提出的对外战略总方针,其核心是独立自主地制定日本的外交政策,加强同世界各国的往来,发挥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作用。
其主要内容是:1,以日美安全体制为基轴,同美国建立“富有成果的伙伴关系”;2,恢复中日邦交,同中国建立长期稳定的政治和经济合作关系;3,以经济协调促进政治一致,确立同西欧等盟国的“伙伴关系”;4,以政治协调推动经济外交,促进同第三世界国家关系的发展。“多边自主外交”是日本经济地位不断提高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具体表现,它反映了日本独立自主和谋求政治大国倾向的加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日本为谋求政治大国所采取的主要行动:1,增强经济势力,开展“经济外交”。为了谋求政治大国,日本企图以经济实力为后盾,把经济上赶超美国作为奋斗目标。首先,立足亚太,努力建立以日本为主导的经济圈,与欧美抗衡。日本以投资为主,采取贸易、投资和经济援助“三位一体”的做法,大力推行所谓“雁行模式”,力争在东亚地区经济中居主导地位。日本在80年代及时调整了发展战略,扩大了知识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及资本和技术输出,使费能耗、资源、劳力的产品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推动经济继续发展。日本把失去竞争能力的产业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台湾、香港、韩国、新加坡),接着日本、四小龙又向东盟输出资本,促使这一地区的产业结构出现了连锁式调整,形成了以日本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四小龙生产一般技术产品和耐用消费品、东盟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分工格局,使四小龙和东盟加深了对日本经济的依赖程度。
2,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加强外交攻势。日本一直为联合国维和部队负担10%的费用,支持联合国的经费数额在全部联合国中位居第二,仅次于美国。加强日、美、欧三边关系,倡导建立以日、美、欧三极为主导的“世界新秩序”,力图在解决地区冲突中显露头角并分享领导权。日本是“七国首脑会议”成员国之一(以1973年10月石油危机的骤发而引起西方经济混乱为契机,自1975年11月起,美国、日本、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和加拿大等七国首脑一年一度轮流在与会国首都或大都市召开会议,商讨对策,协调行动,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自1975年以来,日本日益活跃在七国首脑会议上,1993年7月,第19次七国首脑会议在日本东京召开,表明了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不断上升。7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就强调自己是“西方一员”和“先进民主主义国家一员”。日本与欧共体每年举行一次首脑会议,日本派代表参加欧安会,向北约派出代表。1990年1月,日本首相海部在给美国总统布什的信中提出:“必须以美、日、欧三极为主导来形成世界新秩序。”目前,日本所拥有的经济、科技实力使其在构筑国际新秩序的角逐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因此,日本不仅要求建立以美、日、欧三极为领导的世界新秩序,而且还积极要求修改《联合国宪章》,力争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1994年4月在45届联大上正式提出)。尽管美国国内“日本威胁论”抬头,“敲打日本”、“遏制日本”的呼声渐高,但是日本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原来给人以“谦恭”印象的日本,近年来却出现了一股强硬的思潮,并且在一般国民中影响越来越大。
3,改变防务思想,增强军事力量。从70年代起,日本就开始积极扩大军事力量,1987年月,日本政府正式决定废除1976年制定的军费开支不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1%的限额。目前日本军费开支已经超过400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日本的常规军事实力有可能超过英法成为世界性军事强国。目前,日本已经成功发射多种火箭;日本虽然没有核武器,但是拥有制造核武器的环和技术。虽然日本宪法规定,日本不能向海外派兵,但是自1991年海湾战争后,日本多次派出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部队。1992年6月,日本参议院通过了《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合作方案》(PKO法案)。目前日本负担联合国全部开支的11-12%。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90年代初,日美商谈“全球伙伴关系”,1997年,日美修改1976年制定的《日美防卫合作指针》,根据新《指针》和1999年4—5月间通过的《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相关法案》,当日本“周边地区”发生“事变”时,日本自卫队将为美军提供后勤支援和海上搜索救助,日本自卫队的潜艇和飞机可以到国外去“救助”和“寻找”日本人。这样自卫队就不再是专守防卫,而是可以借口“防止地区冲突”而主动出击,日本一些政客甚至把我国的台湾海峡也包括在“周边地区之内。《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及相关法案的的通过,标志着日本在军事方面已经成为美国亚洲战略的一翼,日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暴露了日本对外扩张的野心。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十一讲 世界经济全球化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什么叫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将给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带来什么深远影响:1)发达国家进入信息社会后,知识经济提上了日程,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2)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越来越大。(3)在知识经济时代,对智力资源的占有比工业经济时代对自然资源的占有更为重要。(4)智能产品已经登上经济发展的舞台,智能服务也大放异彩。(4)经济竞争加剧,科学技术成为国家间综合国力较量的核心。(5)加速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6)形成新的经济分工格局,出现“头脑国家”和“躯干国家”。
世界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1)全球化一方面加强了国家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另一方面推动了经济开放和自由化,国家实际上减少了干预,各国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地遵循国际条约、协定和国际惯例,来运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对内的经济权力将向全球水平转移,经济边界也将淡化甚至消失。
(2)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走向现代化的机遇,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外资、技术和世界市场获得后发优势,利用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逐步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工业水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但是,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也表现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在经济方面,面临先进的信息技术、强大的跨国公司和各种金融科学衍生工具(如网上金融交易),如何在必要时发挥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职能,规避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就是一个重要而又现实的一个问题。如金融衍生工具既为金融自由化提供了空闪繁荣的市场,扩大了业务领域,但也为过度投机创造了条件。任何国家稍不留意,就会因政策失误而成为国际投机者的目标,引发一场大范围的经济动荡,如1997年的东南亚经济危机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参与全球化所付出的代价。发展中国家常常成为国际投机和国际风险的牺牲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政治和文化方面,西方国家常常利用自己强大的经济和科技优势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导致经济政治化,竭力把自己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强加给别的国家。
毕竟全球性技术力量基本上集中于发达国家,而全球化处于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主导之下。加上发达国家经济实力雄厚,如果发展中国家未能及时地作出应对,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将处境艰难,甚至可能继续拉大南北贫富差距,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按照自己意志进行选择的空间将大缩小。经济全球化是历史潮流,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发展中国家只有勇敢地正视它,利用机遇,积极而又慎重地调整政策,才能改变被动局面。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十二讲 中国的地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驳中国威胁论:1。中国的外交政策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2。坚持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根据是非曲直决定对国际总是的态度。3。和平共处原则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4。中国的国防建设是维护自己的主权和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5。中国的国防开支保持在最低限度。6。中国积极倡导裁军,并积极行动。
当前形势与中国的对外政策: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国与国之间竞争激烈、残酷之程度不亚于冷战时期,但是,不同的是,竞争的手段主要是经济的和政治的,而不再是军事的。在国际形势总体上不断趋向缓和的情况下,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了新的分化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深刻的调整,各种区域性、洲际性的合作组织空前活跃,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在增强。各国要求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正在不断增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和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
但是,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军事集团的扩大、军事同盟的加强、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时起时伏的局部冲突等严重现象,都是危害世界和平的因素。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仍然困扰着人类。围绕着北约东扩、波黑战乱、科索沃战争、中东和平进程、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及海湾战争再起等热点问题,各大国展开激烈的外交角逐,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际社会将仍然是有序与无序、理性与疯狂、稳定与动荡、和平与战争、合作与对抗、进步与落后、光明与落后两种状况并存。
90年代是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的年代,也是列国争锋的年代。美国大力推行 “一个目标,三个支柱”的外交政策。即以“经济安全、军事实力、民主和人权”为三大支柱,实现美国“领导世界”的理想和目标。为此,它或者以“集体经济制裁”的手段,或者以“多国维和”的名义大打出手,到处挥舞大棒,企图建立以美国为首的世界新秩序。但是,美国“领导世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从苏联脱胎而出的俄罗斯耻于当“配角”,也雄心勃勃地欲重振大国地位,其外交政策从向西方“一边倒”转向全方位的“双头鹰”大国外交政策。欧盟不再以美国马首是瞻,随着其一体化的不断深化和拓展,试图加大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力度。日本的“政治雄心”随着自己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而日益膨胀,努力谋求在多极化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国坚持邓小平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针,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对于一切国际事务,我们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我们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尊重各国人民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发展战略和生活方式。我们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也决不允许别国把他们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我们。我们坚持睦邻友好,主张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的途径解决相互之间有争议的问题,一时解决不了的,主张暂时搁置、求同存异。中国一如既往地同第三世界国家团结合作,密切配合,共同维护正当权益。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不断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对彼此间的分歧,坚持对话,不搞对抗,努力寻求共同利益的汇合点,扩大互利合作,共同对付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文化交流、促进共同发展。我们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充分发挥我国在联合国以及在其他国际组织中的作用。在列国争锋的国际舞台上,中国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针,使自己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为世人所瞩目,中华民族的崛起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