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记5篇
《论语》虽非纯粹的文学作品,然其大量文句却逐渐演变成了格言、成语和典故学习啦在线学习网,至今仍然保持着强盛不衰的生命力,充分说明了它有强大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文学特色。
论语读后感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杨伯峻译: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够喜爱某人,厌恶某人。”钱穆译:“先生说:只有仁者能真心地喜好人,也能真心地厌恶人。”刘宝楠《论语正义》:“凡人用情,多由己爱憎之私,于人之善不善,有所不计。故不能好人恶人也。”
但我认为能好人能恶人不只是简单的喜爱厌恶,不只是浅层意义上的情感归类;而更加偏向于对道德高低的评判,对人心善恶的裁定。
儒家思想则是从“仁”据“礼”,讲“义信”守“德智”的,究其根本仍为“仁”。仁是发自内心的律己恕人,有一颗是非之心,观社会百态不为外物所诱,看世间万貌总持一颗善恶之心。个体组合成群体成社会百态,但个体有千差万别才丰富多彩。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衡量是非好坏的标准,因此仁者求己,不仁者从人。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能好人也都能恶人,因为每个能称之为人的人都是有思想情感的。这正是人性复杂的一个重要原因。假如人人都没差别,都均等情感,都一样的情绪,那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存在了。关键在于好人能否公,恶人能否正。是否掺杂了个人的情感在自己所表达的好恶里,是否有一个始终如一的,平等不破的处事原则,是否能做到真好和真恶呢?为仁者可以,不仁者始终不能如一。当然了,没有一个永远不变的衡量标准,任何事都不能一棍子打翻,但最根本的仁是不变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为仁者不止是三个字,更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是一个人待人处事,面对生活最起码的核心和根本态度所在。倘若一个真正的仁者,是不会以物喜因己悲的。因为在仁者心中任何相同或是类似的事情都会有同一种或是十分相近的看法和标准,但并不是机械的,片面的对待所有事物。正是这种比较明确的个人思想,比较公平的,能被世人所接受的评判标准,才得以为仁守礼。
和仁者不同的是,不仁者总是忽变忽倒,居无定法。就好像一团乱糟糟的麻绳,看见一个头绪就想从中解开一团乱,连最基本的观察和思考都很鲜有,更不用说一个最适合的解决办法了。到头来只能是越解越糟,最后到了一个死胡同,自己也不能解决了就开始人云亦云或是乱说一气,根本不了解原委就敢拍案定板,丝毫不计后果。
为仁者总是少数,所以才倍感珍惜。因此子曰:“苟志于人矣,无恶也。”一个人立志成为一个仁人,对事用仁心,对人用仁义,总是没有坏处的。
能好人,能恶人。不因利己即好人喜物,不因害身则恶物厌人。能好能恶不是想好就好想恶就恶。一个人触犯了道德底线,法律尊严,即使以前再喜好也不能偏袒于此。也就是说不能凭个人最最主观的看法去看待一个人一件事,要遵从仁德礼义的标准,要有范围有规范的好人恶人。反之,一个人()知错则改,静思悔过,后践行德义,当然应该好之乐之。可能会有不可原谅的错误,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但就其弥补的做法和措施是应该被人所好的。当然,人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大部分人不能做到这样的好恶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另一方面,并不是一切符合仁德思想的人都应该被所有人原谅。毕竟人的七情六欲里面有恨也有恶。不能去干涉每一个保留恶的权利,因为每个人都被赋予选择主动权。从主观上讲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偏向某一个事物的某一方面,可能有感情,亦或是有利益纠葛导致了去憎恶某一个事物的另一个方面,这应该要摒弃的。
还有,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也就是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居于贫困之中,也不可以长久地居于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聪明的人利用仁。环境的长期不变或是频繁更换都有可能导致仁者好人恶人的衡量标准发生改变,也就难免会有偏颇之时。那样就不能为仁拥德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读《论语》就像是在上孔子的中文说教课一样,有的句长,有的字短,但其中蕴含的道理都是深奥的,甚至有的可以说是晦涩难懂。与这位老圣人对话可以知国之事的硝烟弥漫,可以知社会事的纷繁复杂,可以懂人性的深奥难料。《论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读完的,更不是三年五载就能读透彻读明白的,即使都能明白参透,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也是很困难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为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为仁者能读书,能辨丑恶。倘若一生在某个阶段,在某一年,在某一个月,在某一天能明白,能为仁,那么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读后感
第一次完整地阅读完《论语》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枯燥无味,也没有什么深层次的体会。但对孔子的形象却有了和以前不同的看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以前总以为孔子是个圣人,但现在越看这本书越让我感觉孔子并不是一位圣人。“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何?’”看到这一节时立即引起我的反感。此节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孔子已经把自己当成神使,有些狂妄自大。“子罕篇”五节、九节,又一次体现了孔子的自大。“乡党篇”让我觉得孔子是个强迫症,因为里边写了许多琐碎的行为规范,没做好就不行。“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由心理学知识可知梦是大脑皮层潜意识区活动产生的,我怀疑孔子是不是真的想恢复周礼。“述而篇”十一节“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难道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人就不会小心谨慎吗?“好谋而成者也”从这里看得出来孔子并不懂得出谋划策,这本书中也没有什么地方有体现孔子有这方面的才能。“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我猜这就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原因吧。“泰伯篇”二十节“有妇人焉,九人而已”还有“小人与女子难养也”似乎体现出孔子对女子的轻视,我倒好奇孔子是用什么观念看他母亲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对于孔子的徒弟们,我觉得他们对孔子是盲目的个人崇拜。《论语》就是由他们编写的,里边记录着一些孔子的生活行为,跟伦理哪怕有一点关系的东西都记上去了。从弟子的言论中可知道他们对孔子是非常尊重和爱戴的,而且不允许他人诋毁孔子。在孔子死后,更是把孔子推向圣人的高度。读后感.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孔子,圣人,真的是这样吗?里边有多少是真的,有多少是假的?
孔子总说着礼,认为君主至上。孔子想恢复周朝的制度,分封制,层层分封,界限严明。孔子是一个没落贵族,恢复分封制意味着孔子可以得到分封。如果孔子出生于一个解放了的奴隶家庭,他还想恢复周礼吗?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当然,每个人都有两面性,既有令人称道的一面,也有让人排斥的一面,没有谁是完美的。我认为孔子也不是。
论语读后感
两千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书里的内容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是那么芳香令人陶醉!书中的内容看上去好像没有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书中的文字充满了哲理,我最喜欢的有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经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这句话告诉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如果你被别人误会了,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在《论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对流水的感叹,引发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用流走的水象征着流逝的时光——一种时光悄悄流走的感慨,一种人生目标要在奋斗中实现的理想,在这一声叹息中表现了出来。时间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普通而又最宝贵、容易被忘记而又最让人后悔的事的东西。还记得高尔基曾经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惰者的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我们也许不能让时间停留或者延长,我们每个人拥有的时间都是一样的,但是我们可以合理利用这些宝贵的时间去做有意义的事。
《论语》是孔子一生的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处事。孔子,传颂千秋万代.....
论语读后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暑假期间我阅读了《论语》这部书,我收获很大。在这本论著中,我认识了一个谦虚好学的孔子,一个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的孔子。轻轻翻开《论语》,读着书中的文字像是穿越回了几千年前,看到了春秋时期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局面,由此产生了孔子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深受历代的统治者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也许他的思想言论和今天时代发展的要求不太相吻合,但它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思想,从中我们会收获很多。
孔子推崇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渐渐地忽略这个问题,让人们重新认识并坚持孝道是一件重要的事,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对子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女抱着很大的期望。所以给父母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不是孝的根本,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做人处事,不辜负父母的期待才是真正的孝。
在治学方面,孔子有云“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我们班上的那些同学各自有各自的才能,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厚厚的《论语》之中,经历了历史长河的冲刷,依然焕发出动人的光芒。它像一缕阳光,播撒我心中知识的种子;它像一滴雨露,滋润我向善的灵魂。《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中华文明的汇聚,是一位谆谆教导的老师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更是引领我们向上的阶梯。
论语读后感
暑假里我闲来无事阅读了《论语》一书,我感触很深,从中我不但学到了许多知识,还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编纂的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其作者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他是思想家是理论家,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判家,他所提出来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论语》这本书是孔子思想主张的体现,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即“爱人”这是孔子认为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品质。
其中几则道德言论令我感受深刻。第一则当然就是开篇第一章的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学习知识以后,要去时常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处而来,不也是快乐的嘛!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嘛!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来多么勤奋的人,多么乐观的人,多么大度的人,这样的人不为君子谁为君子?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学习了之后及时复习,不仅会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还会从旧的知识中领悟到新的东西,就是“温故而知新”,这样岂不是一举两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大家在一起讨论共同的兴趣、共同的喜好,一起交流生活、交流学习,真的是很快乐。别人不理解自己,这是很正常的事,因为世界上有这么多人,每个人的思想、喜好都不相同,我们没有必要去为此恼恨、恼怒,应该用宽容大度的心去理解别人,去原谅别人,这样的人才可以被称得“君子”。
孔子不仅勤奋、乐观、大度,而且还谦虚好学。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则: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意思是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孔子真的太谦虚了,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所思所想有很多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就突出,如此伟大的人还说出如此自谦的话,这种好学的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孔子还提出了“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意思是如果一心一意培养仁德,就可以消除恶。在生活中品德是评价一个人好坏的重要依据,拥有美好品德的人会受到别人的欢迎,而那些品德低下的人会遭到别人的远离。
《论语》对于现在人来说真的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书中充满了哲理,对我们的做人做事都非常的有学习借鉴的意义。
相关文章:
论语读书笔记5篇
上一篇:论语读后感800字优秀范文
下一篇:论语读书笔记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