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小学学习方法 > 三年级方法 > 三年级语文 > 抓好“四眼”引导“四读”—《剪枝的学问》教学设计

抓好“四眼”引导“四读”—《剪枝的学问》教学设计

时间: 腾宇1218 分享

抓好“四眼”引导“四读”—《剪枝的学问》教学设计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教学《剪枝的学问》(苏教版小语课本第六册)这一课,我认为抓好“四眼”,引导学生进行“四读”,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抓好“四眼”引导“四读”—《剪枝的学问》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

  抓好“四眼”引导“四读”—《剪枝的学问》教学设计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抓住题眼,引导学生初读课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文题是课文的眼睛,一般来说,它不是揭示文章的主旨,就是概括全文的内容,或者是文章的线索。教学《剪枝的学问》,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我们可抓住题眼设计问题,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

  1.什么叫剪枝?

  2.王大伯剪掉了什么样的树枝?

  3.剪掉了一些枝条后桃子长得怎么样?这样三问,学生粗读课文,便能从课文中准确地找到答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扣住字眼,引导学生熟读课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俗话说:“一石激起千层浪”。这话用在语文课上也很恰当。所谓“石”,就是课文中一些关键的词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理解、咀嚼和回味,从中读懂其涵义。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你别看这根枝条长得粗壮,其实它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学生反复读这段话后,讨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什么叫“疯长”?

  2.枝条疯长了,会产生什么后果?3.这些粗壮的枝条该不该剪?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扣准了“疯长”这个字眼,学生对“剪枝的学问”就有了初步的了解。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咬住课眼,引导学生细读课文

  设计课堂教学必须有一个着眼点,这个“点”我们姑且称为“课眼”。这一课的行文是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的,课文中用了这样四个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教学时,我们可以先把这四个词语板书出来,然后一个一个地引导学生读文理解,内化感悟,在随着“我”的情感变化起伏中,共鸣共振,使之懂得“学问学问,一学二问”的道理,在学文中加厚生活的积累,增强了解生活的情趣。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四、点拨文眼,引导学生精读课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课文结尾写道:“我又惊又喜,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噢,‘减少’是为了‘增加’,还真是这么个道理!”这句话中,“‘减少’是为了‘增加”’便是课文的文眼,它在课文中常常起着点明题旨、深化主题的作用。为了加深对这句话的顿悟,我们可以让孩子回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讨论这样四个问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课文中哪些语句描写王大伯家桃园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王大伯家桃子长得好吗?你从哪些地方知道的?

  3.人们为什么称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

  4.假如不剪掉那些闲枝,王大伯家桃子还会长得好吗?要求学生反复咀嚼“‘减少’是为了‘增加”’这句话,从中悟出“只有去除闲枝废叶,才能留住精华;只有卸去沉重的负担,才能快捷行走”的内涵。

  这篇课文不科学

  苏教版小语第六册中的《争论的故事》主要是讲盛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一对兄弟俩围绕“大雁是煮着吃还是烤着吃”而争论,以致丧失了抓住大雁的时机,最终什么也没有得到的故事,并引导学生交流听后的感受,说明做事应把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一事无成。(教参原意)

  一位教师在执教时,学生学得积极,道理也悟得深刻,但是这样成功的教学却让人担忧。现举其中的两个教学片断。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片断一>

  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想法?你们想对这对兄弟俩说些什么?

  生1:这兄弟俩不该争论,应该先把大雁射下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生2:我想对这对兄弟俩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抓住时机。

  ……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片断二>

  师:生活中有时我们也要争论一些事情,比如“小学生要不要看电视”,下面就这个话题,请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生1:我认为,小学生不能看电视,因为,看电视会影响我们的学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生2: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小学生可以看电视,因为,看电视可以增长知识,而这些知识是从课本上学不到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仔细推敲一下,你会发现这两个教学片断是相互矛盾的:从<片断一>不难看出,同学们否定了“争论”——兄弟俩没吃到大雁都是“争论”惹的祸;而<片断二>,同学们通过自己的“争论”认识到了“小学生看电视利大于弊”,明确了“小学生要合理地看电视”,从而又肯定了“争论”的价值。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的认识?我觉得,它不是学生们的错,也不是老师的错(至少不完全是),而是我们的教材出了错!

  认真地回味一下课文,你就会发现附于这篇课文的价值取向——文章所揭示的道理上存在偏颇。

  故事中兄弟俩的行为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说”——争论,“做”——射雁,无论做什么事这两个方面都很重要,而且都是必要的,“说”是为了“做”得更好,“做”是落实“说”。其实兄弟俩的“说”都有道理:“你这话不对,大雁该煮了吃。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哥哥)“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弟弟)他们说得有理有据,从中还可以看出兄弟俩都不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不像《猴子种果树》中的猴子),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不正是我们目前提倡的“个性”和“创新”吗?那么,兄弟俩为什么没有吃到大雁?其实,他们的失误在于没有安排好“说”和“做”的先后顺序,(并不是“说”——“争论”的错误)如果他们先“做”——把大雁射下来,再“说”——争论怎么吃,这样不都能如愿以偿了吗?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先“做”后“说”是做事的一种科学方法,其实生活中还有先“说”后“做”的事情,君不见,近年来,我国搞的一些诸如三峡工程、西部大开发等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哪一个不是先开个论证会,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才实施的!另外,“说”中“做”,“做”中“说”等也是做事的科学方法。鉴于此,本篇课文揭示人们的道理应该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科学的思想方法。这应该是该篇文章的价值取向所在。

  然而,教材的编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是仅仅就事论事,把眼光局限于五彩缤纷、错综复杂的生活中的一个特例——兄弟争论上。从而导出狭隘的价值取向:“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善于抓住机会,要珍惜时间,要先做起来再说。”(教参原话)“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课文原话)尤其是后一句话,它本身就是一个科学性错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正因为编者这一叶障目的疏忽,所以才导致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通过这堂课,我觉得给我们的思考有两点:

  第一、教材的编写。教材的编写不光要注重语文这门课程所特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还应该注重其内容的科学性,尤其是附于文章的价值取向上一定要科学。因为“偏之毫厘,失之千里”呀。

  第二、教师使用教材。教师在教学时要“不唯书”、“不唯上”,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去审视教材,努力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相关文章:

1.小学三年级语文手抄报大全

2.

3.

4.

5.

38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