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甲状腺素偏高的原因
促甲状腺素偏高的原因是什么?促甲状腺素偏高简称甲亢,即甲状腺合成释放过多的甲状腺激素,造成机体代谢亢进和交感神经兴奋,甲亢会引起多种病症,危害健康。需要及时诊断治疗。那么,促甲状腺素偏高的原因有哪些呢?看看学习啦小编下面的介绍吧。
促甲状腺素偏高的原因
甲亢病因包括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也称Graves病),炎性甲亢(亚急性甲状腺炎、无痛性甲状腺炎、产后学习啦在线学习网甲状腺炎和桥本甲亢)、药物致甲亢(左甲状腺素钠和碘致甲亢)、hCG相关性甲亢(妊娠呕吐性暂时性甲亢)、和垂体TSH瘤甲亢。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临床上80%以上甲亢是Graves病引起的,Graves病是甲状腺自身免疫病,患者的淋巴细胞产生了刺激甲状腺的免疫球蛋白-TSI,临床上我们测定的TSI为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RAb。
Graves病的病因目前并不清楚,可能和发热、睡眠不足、精神压力大等因素有关,但临床上绝大多数患者并不能找到发病的病因。Graves病常常合并其他自身免疫病,如白癜风、脱发、1型糖尿病等。
中医诊断的常见原因有
1、情志刺激:由于精神刺激,导致肝气郁结,肝郁致脾虚,则运化失常,内生湿痰。
2、饮食不当:由于饮食不当,损伤脾胃,中气不足,运化失常,饮食水谷不得运化,痰饮内生;痰湿壅盛,阻碍气机,损伤脾阳。脾为后天之本,脾阳虚弱,日久则肾火滋养,以致脾肾双亏,则见食欲不振、畏寒肢冷、嗜睡懒动、全身浮肿等症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外邪侵袭:多见风热毒邪,从口鼻入侵,毒邪结聚于颈前,则见咽部及颈前肿、痛;若过用寒凉之物,内伤阳气,虽颈部热毒祛除,疼痛消失,但可见发音低沉、怕冷,甚至浮肿等症。
促甲状腺素偏高的危害
促甲状腺激素高疾病会使患者的肢体出现颤抖、面无血色、面部浮肿、容易疲劳、气短、胸闷等,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舌质淡齿痕、脉沉等。由于这种疾病多发生在女性身上,还会导致女性患者月经稀少或闭经。男性患者也可能会出现性功能下降等危害。
甲减疾病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那么在甲减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皮肤可呈现粘液性水肿,如面颊及眼睑虚肿,面色苍白,呈贫血或陈旧性象牙色容貌,眼睑下垂造成眼裂狭窄如缝,嘴唇增厚,舌头大而发音不清,说话缓慢,音调低弱,头发干燥、稀疏,部分病人地眉毛与睫毛脱落。
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医治,还会给患者的内脏造成损害,比如会侵害患者的肝肾,导致肝肾功能衰竭,患者全身营养不良,自身的体质、免疫力和抵抗力就会下降,就会容易受到感染,产生一些其他的疾病。
甲亢病人物质代谢异常的临床表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蛋白质代谢: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病人的蛋白质分解加速,尿氮大量增加,机体呈负氮平衡,肌肉蛋白质分解加强的结果,使肌肉无力。
2、脂肪代谢:甲状腺素具有刺激脂肪合成和促进脂肪分解的双重功能,但总的作用是减少脂肪的储存,降低血脂学习啦在线学习网浓度。同位素追踪法研究胆固醇的结果证明:T3、T4虽然促进肝组织摄取乙酸,加速胆固醇的合成,但更明显的作用则是增强胆固醇的降解,加速胆固醇从胆汁排出,故甲亢时血中胆固醇低于正常。
3、碳水化合物:超生理剂量甲状腺素促进肠道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加速糖的氧化利用和肝糖原及肌糖原分解,促进胰岛素降解。因此,病人可有高血糖和葡萄糖耐量曲线下降,或患者吃糖稍多,即出现高血糖,甚至尿糖,故容易加重和诱发糖尿病。但由于其同时加速了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有使血糖降低的作用,所以,患者的空腹血糖仍可在正常水平,糖耐量试验也可在正常范围之内。
4、水盐代谢:由于代谢的增加和甲状腺的利尿作用,病人的需水量增加;超生理剂量的甲状腺素促进蛋白质分解,使尿钾多于尿钠,加之大量钾向细胞内转移,所以甲亢患者常常出现低钾血症;甲状腺素对破骨细胞和成辜细胞均有兴奋作用,使骨骼更新率加快,引起钙磷代谢紊乱,引起骨质脱钙,骨质疏松。有研究表明,甲亢患者常显示某些微量元素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如锌、铜、钙、硒、钒的缺少,而这些元素的改变可影响机体的免疫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5、维生素:甲状腺素是多种维生素代谢所必须的激素,甲亢时代谢增强,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增加,维生素B1、B2、C、A、D、E等在组织中含量减少;烟酸的吸收和利用障碍,可出现烟酸缺乏。
甲亢病人的饮食原则
1、高热量:结合临床治疗需要和患者进食情况而定,一般较正常增加50%~70%,每人每天可供给3000~3500Kcal热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高蛋白:一般每人每天每公斤体重1.5~2g蛋白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高维生素:主要补充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
4、适量矿物质:主要为钾、镁、钙等。
5、忌碘:碘是合成甲状腺素的一个重要元素,在一定量的限度内,甲状腺素的合成量随碘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如果剂量超过限度,则暂时性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和释放,使并人症状迅速缓解,但这种抑制是暂时性的。
猜你喜欢:
促甲状腺素偏高的原因
上一篇:总胆红素偏高的原因及其危害
下一篇:嗜酸性粒细胞偏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