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文章:书能香我何须花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面对人生的岔道,每个人不管做出怎样的选择,最后都只能踏上自己选择的那条路,你永远无法同时欣赏其他路边的风景,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阅读去感受。你没有办法亲历那些历史风云,你可以从史书中去读出来;你没有办法感受战场的硝烟,你可以从军事书中去读出来;你没有谈过恋爱也不要紧,因为琼瑶奶奶的言情小说会让你沉溺其中,对那些温馨浪漫的桥段了如指掌;如果你觉得还不够,只要你愿意读,席绢、岑凯伦等等一连串作者的一系列作品你都可以一览无余。古人云:茶能醉人不必酒,书能香我何须花。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然,阅读没有捷径可言,不能速成。有很多学生总会问老师读什么书更有利于提高写作,这就像要我回答是哪顿饭让他长了脑细胞,哪顿饭让他长的只是肌肉一样难。其实阅读、写作就跟吃饭成长一样,说得专业一点,叫螺旋式上升。你不懂?那你见过盘山公路没?你面前看到的路其实只是略微有一点点坡度,你慢慢往前走,等到一段路程之后,你会发现你奇迹般已经爬到了起点的正上方。这就像你身体内每天都在发生很多生理变化,但是你感觉不到,只有过几个月几年你会发现自己长高了或是变胖了一样。阅读和写作就是这样,你坚持读坚持写,等到一两年后你再去看那些文字,你自己都会感觉到那时候的文字怎么那么幼稚,你再去读估计你就会觉得那些你曾经觉得难的书其实很容易懂。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鲁迅就曾对读书有一生动形象的比喻,他说:“我想,嗜好的读书,该如打牌的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地去打,有时被警察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这样读书成瘾,不可一日或缺,缺则心中惚惚若有所失,才能长久与书相拥,与书为伴,让书似流水一样,常在身边流淌,书里的智慧和激情就会慢慢流淌、滋润自己的心田
阅读很多时候其实也是苦差事,要耐得住寂寞。俗话说板凳要坐十年冷。阅读就像武林中人练武功,不管什么门派,你想要到达一流高手,你都必须勤学苦练,没有任何捷径可言,而且是活到老学到老,让阅读变成一个习惯,在你的生活里无处不在。就像郭靖大侠,他固然因为掉下山崖发现武功秘籍;固然稀里糊涂就被高手传得一身内力;但是最根本原因是他平时的努力,厚积薄发。江南七怪为什么教郭靖武功,是因为郭靖通过了他们测试!洪七公真的会为了一口小菜就愿意把自己威震天下的天下第一掌教给郭靖?周伯通会无缘无故跑到郭靖面前说“喂,小郭,我要跟你结拜,教你武功!”?为什么天下那么多英雄豪杰还有以后扬名天下的神雕大侠出现在周伯通面前,周伯通不和他们结拜?
那些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你除了从书本里面去读,你还能从哪里去接受这些呢?那些牛顿定理、化学原理你不从书里学习你该如何去接受呢?对绝大多数人而言,那些经典那些哲学那些社会科学之类的书籍要远比读读漫画读读《盗墓笔记》之类的畅销书要艰难得多。我推荐高中生去读《美学散步》《谈美书简》《美的历程》这类书的时候就往往会面临这样的困境。甚至不惜明确功利性地“威逼利诱”:高考卷的阅读理解就经常会出上面的选段,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阅读可以训练你的记忆力。当你阅读一段比较长的文字时,你必须记住一部分内容,才能继续读下面的内容。那些快餐式的文本,不可能像书本那样锻炼你的记忆力。阅读还可以锻炼你的想象力,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如果不读书,那些哲学、政治、经济、文化哪怕小说你必须通过阅读才能消化。书里面没有图像,没有视频,你必须在自己的头脑中想象这些角色然后构建属于你自己的形象。有人会说现在多媒体技术多发达,视频都很方便,不一定需要去阅读书本。不喜欢看古典名著怎么办?没关系,可以看翻拍的电影嘛,红楼梦就有很多版本。可是你看到的永远只是那些演员那张脸。而读书不一样,你如果喜欢长发飘飘的姑娘,你脑海里读出的黛玉就会长发飘飘;你如果喜欢利索妩媚的短发,你脑海里读出的黛玉就一定会是利索妩媚的短发。
阅读最重要的价值其实在于丰富人生的体验。正如开头所说,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只能走一条路,无法领略其他路的风光,上帝不会给我们第二次机会,无论怎么选择都只能一路到底。这种遗憾却可以通过阅读来丰富圆满。你还没有恋爱过,没关系,你可以去读《少年维特之烦恼》;你喜欢推理?希区柯克、福尔摩斯都可以是你的偶像;你缺乏想象力?没关系,你可以去读《西游记》等等。很多人出去旅行,在导游眼里无非是“上车睡觉,下车尿尿,一到景点,使劲拍照,回来一问,啥也不知道”,如果你出去旅行前读一点相关的书籍,我相信你看到同样的风景就绝对不仅仅只是热闹,还能看出点门道。阅读可以让你的旅行费用真正的物有所值。很多人去欧洲看卢浮宫去看博物馆去逛那些古典的街巷,可是如果你连哥特式等建筑风格都一无所知,去了最大的收获估计就是免税店了。这还只是是一种有明确目的的阅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生活中更多的阅读应该是一种超功利性的阅读。
对于很多值得阅读的经典,年轻的孩子确实无法完全领悟,但是他如果在年轻的时候有所积淀,有所储备,一旦在他成长的旅途中有类似的经历他就会有心灵相通的感觉,在内心沉淀的那些读过的经典会瞬间引发共鸣。比如蒋捷的《虞美人》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年轻的孩子很容易体会那种放荡不羁的年少的心,也就容易体悟歌楼上听雨的悠然和浪漫。壮年谋生养家糊口的艰辛稍加解释也很容易理解,江阔云低的压抑就可以明了。但是那种独自在僧庐下木然听雨的心境对于朝气蓬勃的孩子而言就显得过于沉重而遥远。这样的句子,那种凄凉的心境和萧索的处境只有在经历人生的风雨之后才会真正明了“点滴到天明”的萦回和复杂。p#副标题#e#
年轻的孩子去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未必会泪如雨下,当他们的父亲老去或者离开之时,如果再去读这篇文章,恐怕每个人的眼角都会有闪闪泪光。
所以,我工作二十年的时候,开始慢慢减少学生的其他作业,唯独有一条比别的同事更严格,就是要求他们背诵的内容。比如选修课《唐诗宋词鉴赏》,我的要求是全书都要背诵,不管他们喜欢与否。原因很简单,因为它可以让平常走的太快、看的太快的孩子放慢自己的脚步,把注意力放在语言上。你在背诵的时候,你必须进入到诗的情境,也就是你必须假设自己是作者的身份,你才能真正了解作者的意图,这是一种很美妙的体验。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寓所”,你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面,周边都是运用同样语言生活的人,你没办法拒绝这片国土,那你就没办法拒绝这种思维和语言。而你使用使用某种语言就意味着某种文化承诺,获得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接受一套概念和价值,在成长的儿童缓慢而痛苦地适应社会成规的同时,他的祖先积累了数千年而逐渐形成的所有思想、理想和成见也都铭刻在他的脑子里了。这些诗作是语言的传统和经典,它有无与伦比的价值。它扮演的是精神性的角色。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现代的搜索引擎很发达,但是,只能搜到信息,搜不到知识,搜得到知识,却搜不来思想。信息和书本都可以google,知识可以度娘,但是思想却除了读书怎么都出不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我相信每个人在年轻时都应该多读书,学习更多的知识。信息化社会带来的危险在于,它的知识与信息资源过于丰富庞大,人们以为再也不需要将这些知识与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外事问谷歌,内事问百度,何必花时间去记呢?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但是,毛泽东、斯大林、丘吉尔、富兰克林等等仅仅只是一系列名字吗?“尼科堡战役”只是一个标注了时间和地点的事件吗?梭罗在瓦尔登湖边想了些什么,哈姆雷特关于生命意义的冥想,真的与你无关吗?不!这些都是构建一个成长过程中的思维和人格的原材料。你必须意识到,它不只是信息,而是包含着深层的道德、心理和哲学的价值,它从内部塑造你的精神,而不是你需要的时候回忆一下的知识点。就像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讲,就像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如果你只记住了优美的词句,那是不够的,但如果你从中领悟到民主的真意、关于美国起源的解释,那才算真正懂了林肯;如果你能真的理解马丁路德金的梦想的含义,你就会意识到演讲词的价值。这些不是你可以从网上迅速度娘出来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当然,利用电子设备读书只是阅读的媒介不一样,这倒是个便利的读书方式,毕竟电子设备的存储量是纸质书没法超越的,不过纸质书的阅读感觉和对视力的保护却是电子设备无法比拟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有很多家长经常会问好多同样的问题,比如:孩子不喜欢读书怎么办?孩子需要读些什么书?为什么父母买的很多名著他都不喜欢读?为什么孩子总是读那些漫画或者青春小说等等。阅读问题归根结底不外乎两个问题:读什么?如何读?
孩子不喜欢读书一般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家庭缺乏阅读的氛围,父母就不喜欢读书,甚至也没什么藏书,平日里接触书本太少。我曾经跟很多孩子交流过,也观察过,很多孩子也在练笔里面提到自己的阅读兴趣就是来源于童年或者少年时代,在家无聊的时候没事就翻书架,有的孩子是爸妈工作太忙送到书店或者图书馆里耳濡目染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家里有成排的藏书远胜过成堆的票子,对孩子阅读的支持远胜过对口腹之欲的满足。
有很多家长对于孩子其他生活需求很苛刻,但是只要是读书或者学习则一概满足,这就是个很好的习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也有一类家长,自己喜欢读书,但给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远比不读书更深,毕竟不读书也许还会保留一点淳朴。我所接触的很多家长大都属于这一类。他们其实也读书,甚至很多人读的书很多,远比我读的还要广博。但是他们缺乏一种阅读的眼光,只是跟风阅读,让自己的大脑变成很多畅销书的跑马场。有时候家访看看书架上的那些书名就会很清楚。
我们尽管不是专家,但是面对那些琳琅满目的畅销书,稍有一点判断的常识就应该明白纯属骗钱。市场上流行的各种书就像韭菜,一茬接一茬。尤其出版界是个很沉闷的行业,耐不住寂寞的单位或者编辑往往就会张罗一些噱头和卖点去经营有些热火朝天的事。很多出版人就像市面上玩传销玩诈骗的高手一样,眼光犀利毒辣,都盯着那些腰包要比脑袋鼓的,盯着那些喜欢做梦胜过实践的,盯着那些飘飘然高高在上的人群,盯着那些幻想长生不老想多苟活几年的贪婪的家伙。只不过更文艺一点罢了。
请允许我下面会花一点时间来举一系列的例子来稍加说明:
比如畅销的很多励志丛书,强调的理念在于: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人是可以战胜一切阻力的。于是在书籍的里面,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匪夷所思的故事,这些故事中,包括一个父亲为了营救他的孩子,双手举起了一个汽车等等甚至还离奇到包括一个穷光蛋梦想某天拥有一部好车,一座别墅和一个金发美女妻子,结果多年之后,梦想终于实现了,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位妻子居然和他梦想的一模一样……这类书籍更像一种精神上的鸦片。它制造了一种虚无飘渺的幻境,短时间让人产生一种无比兴奋的感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你要是稍微有点独立的判断能力,你就不会上当。那些励志的书稍加思考就能明白大多都脱离现实,有些故事纯粹是为了增加读者的兴趣而刻意造出来的。我就曾见过某本畅销文摘杂志上写一对老夫妻去公园散步,老太太一脚踏空掉下悬崖,老头一把抓住老太,后来老头支撑不住的时候,就用牙齿咬住老太的衣服苦苦等待了两个小时以后终于等来了公园里的救援人员,散文的结尾是老太用轮椅推着没牙的老头幸福地沐浴在阳光下。你用牙齿咬住几十斤的重物吊上两个小时试试?
再比如那些《我的成功可以复制》《像天才一样思考》之类的书籍。一个人自己说自己成功已经够不靠谱;而说自己成功可以复制,就有点居心不良的嫌疑了。唐骏的学历风波一事足以证明他的所谓“成功”正常人根本没这么厚脸皮。每个人都想成为天才,但如果天才们用的是一套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思维方法,那他们还是天才吗?就像很多家长很喜欢问学习方法一样。方法都是自己摸索出来的,如果真的有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那大家交流下岂不是人人都可以学的轻松成绩优异?顶多也只能说是一些基本原则而已罢了。至于《哈佛女孩刘亦婷》则更是一种商业炒作的神话而已,那么多推崇的家长读了后,有培养出张亦婷、王亦婷么?就算是刘亦婷本人,如今似乎也很少有人提及。
再比如被很多人奉为职场圣经的《杜拉拉升职记》。真正在职场的资深人士都很清楚这样的书要作为职场的《九阴真经》来读会贻害无穷。犹太人说,女人和小孩的钱最好赚。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与时俱进的理解这句至理名言的意思就是你卖给女人的不仅仅是衣服和首饰,还可以卖给她们不是装在香水瓶子里的梦想。但是,梦想总是丰满,现实永远骨感,我们固然可以读出一些职场的基本规则,但是老实肯干的人能从中读出成功升职的真正秘诀么?就拿简单的受贿而言,很多沦为阶下囚的高官出身都很低微,有人在网上一阵见血,简单的收钱也都有学问,有些人从小就见多识广,什么钱该收什么钱不能收。你能从杜拉拉身上读到么?
再比如那些《3岁决定孩子的一生》《毕业5年决定你的一生》之类的书动辄用“决定一生”这样耸人听闻的字眼吸引眼球。正常人的一生是何其漫长的岁月,里面充满了无数的故事,数不清的变数,理不完的波折,不知道这几本书凭什么在一个人的人生刚刚开始甚至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决定了人家的一生?谁也决定不了!再说了,我的“一生”何其短暂,只有傻瓜才会让你几本破书来决定。它迎合的也只是那些年纪轻轻就渴望功成名就的孩子,或者是望子成龙的父母尤其渴望借来指点自己孩子抓住关键的那几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还有什么《刘太医谈养生系列》《求医不如求己》之类的保健书籍,对那些生活水平提高的人们极其具有诱惑力。可是《刘太医谈养生系列》开篇就是金朝医学家刘元素和明朝医生刘纯的画像,刘弘章自己说得明白,他是“中国金朝医学家刘元素的第33代后裔,也是明朝永乐太医刘纯的第24代承袭人”。可大部分中医类书籍对刘纯生平介绍,竟然没有一个字说他当过太医。更有意思的是,这本书的大部分章节开头,都是讲一段刘纯怎样治病的历史故事,其中一段讲郑和得了糖尿病(消渴病),经刘纯用牛皮冻和函消散治好,最后因为受到太后张氏的斥责,“受辱不眠而死”。而真实的历史是: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的途中,因为积劳成疾,在印度古里病逝。再比如《求医不如求己》的作者“中里巴人” 在卫生部的网站上查不到他有医师执业资格。他在武汉接受采访时承认“没上过大学,医术靠家传、自学”,在杭州时他说自己“不是中医,也没有行医的资格,我讲的是养生。”
还有那叫嚣自己15年能拿诺贝尔医学奖的神医张悟本口吐莲花,画出一张美丽的食疗大饼:《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终于在巅峰从养生专家跌落为“砖家”。据说不过是让人感觉吃下几斤绿豆,人生就完美的这本书销量居然突破300万册,这背后读者的盲目跟风和传媒的炒作一样难逃干系。最后自己生病的时候也是乖乖去医院而不是躺家里吃绿豆呢。p#副标题#e#
再比如,那本《温度决定生老病死》系列的书在审稿阶段,编辑让我帮忙校对下文字,校对完我就感觉到忽悠。因为不管你是儿科妇科还是别的什么病症,接下来的套路都是什么泡脚或者用艾条炙某些穴位之类,原因很简单,作者的逻辑就是所有病症都来源于身体的温度,所以她的办法也就明了简单:用艾灸之类办法升温。后来这套系列卖的很火着实让我目瞪口呆。事实证明假的永远真不了:作者至今都不过是一个初级护士。她的那套理论很多专家都不屑争辩。很遗憾,在网上,这个被央视称为“神婆”“养生教母”的作者的那些荒诞的言论还在很多网站上轻易搜索到。
网络时代这么发达,这些信息稍加搜索不难加以辨别。其实你只要内心稍微冷静理智一点,不需要度娘都应该明白,管住嘴,迈开腿这六个字的养生口诀比你读的这些垃圾书籍更有效。
十年前,还有一本《学习的革命》风靡一时,当时单位领导还给学校每位老师人手一本。还展开所谓的学术沙龙交流读后感。后来《中国青年报》记者李学凌在美国最大的网上图书销售站Amazon查阅该书英文版的销售情况,该书历经两年一共卖出不到2万册。可以说业绩平平。至今那本黄色封面的书还在我的书架上,有时候想想这些书比黄书还要可恶。因为这些书读了会让你觉得“巨人脑黄金”真能“让1亿中国人先聪明”的,让你相信“快速学习法”的确是一种时尚;让你坚信勤奋、刻苦的学习也不需要了。我们可以像吃巧克力一样轻松愉快地变成天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很多时候,对于读书大家其实有一种共识,读一本坏书,忽悠人的书往往比不读书后果更严重。当阅读的欲望袭来,看着书店里琳琅满目鳞次栉比的各色书刊,该如何下手?这的确是一个关键。真正读书的人甚至会在乎读的同一本书是哪个出版社哪个译者哪个版本。尤其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各种有用的无用的信息交织在一起,形成信息的海洋,如果不加甄别的阅读,很可能时间花费了但并没有得到预想的收获,更有可能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在这点上,家长应该肩负起相应的指导义务。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开卷必有益”,这句话得仔细的思量一番,当您花费有限的金钱及大量的时间、精力阅读一本书,到头来却发现多数内容都是在扯淡,您甚至怀疑作者的目的是不是就想骗些买书钱时,您必须意识到,您不能再“好读书不问出处”了:你必须对阅读对象精挑细选,你必须慎重对待每一次阅读行为。这样才可以给孩子一些中肯的建议。
一本书不管它是否火爆一时,或者是跟风而出争议四起,也许我们会遇到很多表里不一的书,但是如果在选择前稍加判断辨析,至少会少上几次当。所以很多时候我不太主张学生去跟风读畅销书,因为那背后往往是一种商业推手的炒作。九十年代红火的卡耐基,前些年热力四射的于丹说论语,回头再看,风过无痕。我曾经就见过某省会城市的教育局长在教育研讨会上给他的下属们荐书竟然是人手一本《于丹说论语》,听到后不禁哑然,只有这种阅读水平和阅读认知的局长管辖下的教育会是一种怎样的目不忍睹。于丹可以论论语,但她的那些“心灵鸡汤”式的论断被很多人所诟病。如果你不信,看看这些年书店里畅销书籍的柜台,你就明白那不过是炒作出来的昙花一现式的畅销书。
另外一个原因则是孩子在校遇到的老师就不喜欢读书,眼睛里只有分数和考试,慢慢孩子的眼光里阅读视野就缩小到仅仅是为了考试而读,他们的兴趣就更多只是针对教材和教辅上。
这种功利的阅读到最后甚至连考试都未必坑爹。2011年江苏省高考语文学科的均分低得可怜。试卷中有两个部分得分率很低,就是功利的阅读带来的教训。其中一部分是论述类文本选了鲁迅先生的《捧与挖》,很多学生平时都怕鲁迅的文字,看到作者就怯场,其实命题老师对那篇选文做了处理,文章通俗易懂,对于一个高中生而言小菜一碟。还有一道5分的语言运用题,要求学生写出鲁迅先生笔下一篇以秋瑾为原型的小说主人公名字和那篇小说的名字,再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写一则按语。那篇小说其实就是《药》,原来在人教版教材里面,后来被苏教版教材收入课本配套的读本。很多语文老师和学生因为功利,所以目标就盯着课本,连配套的读本都视而不见,这么简单的题目都死得很惨。高考命题老师的良苦用心见证了阅读在学校里面是一件何等艰难的事情。朱永新先生经常提提案,建议国家设立“全民阅读节”,我不知道朱先生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还是别的,阅读这么个人化的事情靠设立节日就能倡导?教师节、记者节也没有让教师和记者活得更自在一点呢。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没有阅读的生命是贫瘠的,没有生活的阅读是空洞的,人生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在有限的时间里,读最好的书。对于热爱生命的人而言,时间,是那么的弥足珍贵,既不能让生活的琐碎侵蚀了阅读,又不能在滥阅读中消磨生命。
什么是最好的书?那些能在这个时代涤净你的浮躁气和功利心的书,就是好书。能够经历时间的积淀和洗刷的就是好书,哪怕是《金瓶梅》。林语堂、梁实秋、董桥等等大家的书永远都是在书店里不温不火的细水长流。这些才是经典,但是我也必须告诉你,这也只是一家之言,因为卡尔维诺、纳博科夫、福斯特都曾谈过一些作品为何经典,但都会避开所谓经典标准问题,因为你就算去请教负笈游历的大师,他们也未必能告诉你一个让众人心服口服的标准。
所以,向身边喜欢读书的人请教,让身边睿智的人推介,或者是彼此交流读完觉得不错的书籍,或者是彼此读同一本书然后去交流去探讨,都是提高自己阅读水准和素养的一个很好的方法,也会慢慢提高你的甄别能力。否则当你花费有限的金钱及大量的时间、精力阅读一本书,到头来就会发现多数内容都是在扯淡。你必须意识到,你不能再“读书不问出处”了。实在不知道,读那些经典总是不会错,慢慢读,多读几遍,放松了读。尤其是至少在三十到五十年以上依然还在流行的经典。
我的另一个个人经验是,当你读一个人的文字怦然心动的时候,你应该去把这个人的文字尽可能读的多一点。比如我偶然读到刘瑜的《瞧瞧那帮男留学生》,深为她文章里面把男生长相分为“丧权辱国;闭关自守;韬光养晦;为国争光;精忠报国”几个档次的笔调所惊诧,然后才发现她的《送你一颗子弹》和《观念的水位》值得一看。我偶然看一个同事读李国文先生的《中国文人的活法》,然后我才去读他的《李国文说唐》等等,我也是偶然看一个同事书架上的《论语别裁》,然后我才去买《孟子旁通》《老子他说》,十多年后我在外地开会,晚上跟某位知名语文特级教师吹牛,发现他正在看南先生的《论语别裁》,心里还暗自得意了许久。这也不失为一个寻找正确书籍的途径。
有很多家长总是会疑问,我给孩子买了那么多名著,为什么孩子不太爱读?当家长这样问的时候,其实已经暴露了他买书给孩子的功利目的。孩子从会识字到读书其实是有一个过程:从非经典到半经典再到经典。只不过这个过程有些人是自学成才摸索出来,有些人能够幸运得到会读书的“名师”指点。对于家长或者老师而言,要允许孩子阅读起点低一点,要对孩子的口味多一点宽容,然后慢慢通过言传身教向孩子推介,引导孩子教会孩子如何阅读,如何鉴赏。我个人的经验是永远不要抱着目的去读书。书是有生命的,读书便是灵魂的交流,一旦你抱着“得到”的心态,那最美好的部分,你反而永远也不可能得到了。推介阅读书籍的时候,不妨比他的阅读水准略高一点,循序渐进。这一点的确需要自己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和眼光。
比如说,很多孩子很热衷网络上的阅读交流,除去影响视力的因素,那些新奇的词语、句法以及看似机智的风格、想法固然有称道之处,但是很多时候这种信息的加速度往往带来内容的肤浅化,更多的交流意味着更少的意义。这种阅读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前文提及的阅读功利心,那些畅销书大多都遵循实用主义的标杆,用成功、奢华的生活内容或者形式在书里给缺乏甄别意识的孩子一座空中楼阁。另一个则是阅读的浮躁心理。黑塞在《获得教养的途径》的一阵见血:我们必须向杰作表明我们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读书过多讲究实用,容易陷入功利化阅读的泥淖。作家苏童认为,很震撼的阅读往往是在很松弛的状态下获得的,当带着明确的目的来阅读,获得的感受截然不同。功利心支配下的阅读,必然选择那些易读的或者能够立马带来好处的图书,大部头的名著当然就会被束之高阁了。名著即便不那么好读,读了也未必能带来实惠,但耐心读下去必能滋养心灵。名著之所以是名著,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阅,自有它的神奇之处。时代越是浮躁,我们越应该读经典。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就曾经发起一项“死活读不下去前10名图书”的调查。3000多名网友参与的调查中,《红楼梦》高居榜首,成为“最难读”之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也尽数在列,此外还有《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瓦尔登湖》等外国名著上榜。p#副标题#e#
如果说四大名著都死活读不下去,真不知道还有多少图书值得读下去。之所以“读不下去”,“不是曹雪芹、马尔克斯们的问题,是我们的阅读趣味使然,现在流行‘浅阅读’,要阅读描绘人类心灵谱系的经典作品,需要有一种‘对接的能力’。”除了对接能力,恐怕还是因为过于浮躁,而缺少了阅读的兴趣和耐心。因为浮躁,就不可能认同“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因为浮躁,所以没有安宁、纯净的内心,没有阅读的渴望,也不冀望从阅读中获得灵魂的滋养和丰富;因为浮躁,就喜欢碎片式阅读,也只能碎片式阅读。
书是肯定需要读,但未必是读得越多越好,因为有很多孩子读的书很多,但却读成了一个书呆子,除了应试目的之外,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的阅读缺乏了相应的历练。要知道阅读必须秉承一个基本原则:“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意思是你读书的时候要专注,进入作者在书中营造的情境,和作者、文字对话。但是当你合上书,你必须从里面跳出来。很多女生读红楼梦,把自己读成第二个黛玉,就属于读进去了但是没出来。很多人面对稍微需要思考的文字就不太坚持下去,则是根本没读进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俗话说的多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这两句千古流传的俗语很多人并没读懂。往往只重视一半。读万卷书,可博士未必比农村老太更有智慧,因为不是光读书就能够增长见识,还要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最多的可是邮差,可邮差未必一定有大智慧,因此,老祖宗的格言就像一块虎符,必须合二为一才会有千军万马,气势如虎。
曾见过有人评论读书:“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作者说的很明白:多读固然有好处,但如果只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贪多而嚼不烂,或者干脆贪多而不嚼,炫耀自己读过的书目,那都未必能从书海里带回“一片云彩”。身边有很多人读书很多,行事做人却很迂腐甚至愚蠢,就是因为只知道读纸面的书,而忽略了生活这本大书。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最后请允许我摘录两段别人谈论读书的感言作为结语: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教育叶话】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