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教育心得 > 语文老师教育感悟:文言寻趣

语文老师教育感悟:文言寻趣

时间: 晓晴1082 分享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语文老师教育感悟:文言寻趣

  我的初中,是在家乡唯一的一所中学上的。那时候,生活条件远不如现在,大人、孩子,甚至老师,都离不开土地。所以,中学生活在一成不变的春种秋收中,永远是那片挥不走的土黄色。初二时,来了一位笑带阳光的语文老师张敏。她的第一节课,从课本上没有的诺亚方舟的故事讲起,在她神秘而又生动的讲述中,我仿佛看见了白色的鸽子、绿色的橄榄和那七色的彩虹,那是个多么有趣课堂啊!我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语文、喜欢张老师和她那些书籍中的真善美;且常常暗想,自己也能做一名老师,也能有如此有趣的课堂,春风化雨地将种种美好种在学生的心中。高中时,我数学成绩平平,曾一度一蹶不振。但,天降神仙般,学校派来了马骏老师,他不用“状元之路”“夺冠金题”之类的宝典,每天上课只夹一本课本和两三支粉笔,书也不翻一下,只说把课本打到第几页,第几题,用几种方法做出来,便开始巡视。其间,他故布疑阵又剥茧抽丝般将各种方法、各种玄机一一指点透彻,我们在下面听得如醍醐灌顶,唯有啧啧。那时,我竟每天期盼着数学课,竟着魔般对数学题有着摩拳擦掌的兴奋,竟在考试时产生一种智斗强敌的快感。马老师点石成金般的趣味课堂,让我更加坚信,趣味,是一堂好课的标准。

  趣味,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钥匙;是鼓励学生探究的动力;是可以留给学生的,使他即便离开学校还能坚持这门学科的元神。这是我对教学的第一认识,也是我做了教师之后所向往、追求的境界。

  仍记得刚走上工作岗位讲的第一篇文言文《童趣》,我用尽所学将课文一字一句的意思烂熟于心,自信满满地走上讲台,却怎么也没料到,逐字逐句清清楚楚的讲解面对的是刻板的回答与笔记;“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的趣味想象得到的只是面无笑意的“天真可爱”;“呀然一惊”“驱之别院”的童子乐趣读出的却是平平淡淡的他人之事,童趣就那样毫无趣味地讲完了。那节课后,我深感自己的失败,文言的趣味,看来不在于课堂上按部就班的一字一句的讲解中,解言的枯燥势必是语文之殇。

  文言文到底怎么教?“言”和“文”怎样才能结合起来?怎样才能让文言课堂活起来,给学生喜欢文言文的理由?这是那些日子我反复问自己的问题。无论如何,“言”的掌握势在必行。在之后的备课中,我发现利用成语解词,利用古字形释字,似乎是学生更有兴趣的方式,也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于是,讲《山市》(“一切乌有”)”我就讲讲“子虚乌有”的来历;讲《智子疑邻》(“暮而果大亡其财”)就温习“亡羊补牢”的故事;讲学生很难理解的“造饮辄尽”,就讲讲“浅尝辄止”这个成语;讲百考不厌的“入门不顾”,就讲讲北方佳人“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美貌。也会在黑板上画画甲骨文字形,从祖先用字讲起,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渐渐地,课堂上也会有那么一些若有所思的疑惑,会有那么一些点头顿悟的喜悦,还会有在课本上写写画画的甲骨文字。我暗喜,文言的趣味,看来可以从成语解词和字形释字的深度挖掘中来。解词,让学生听故事的神经活跃了起来;解字,使学生有了文化寻根的奇妙感。然而,这样的趣味,毕竟不能贯穿整个课堂,而教学的进度像一条马鞭,使我们不能漫步徜徉。怎样的趣味,才能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转客为主,主动探究“言”而又领略到“文”的魅力呢?

  《陈太丘与友期》这篇课文给了我新的思路,课堂上,当我听到学生朗读“非人哉”时不约而同的默契,看到他们故作生气的表情时,我突然意识到,文言文也许不一定要以教师讲解为主,而可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不一定要先解词释字,而可以先解事解人,从解事解人中去体会“言”的意思,领略“文”的深意。那天的课堂,我索性交给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表演全篇文章的故事和人物。而表演的时候,学生们七嘴八舌,互相指点,甚至有学生激动地站起来,说“你看,课本上是……写的,你的动作表情不对……”第二天早读,我请学生翻译全文,谈人物形象,他们竟欢欢喜喜,侃侃而谈,说得句句中肯。这篇我没怎么教的文言文,他们学得兴致盎然,而又记忆深刻,不能不说是分组自学、互相探讨、当堂表演,以解事解人来逆推文意的功劳。有了这样的尝试,我开始大胆地放开手脚,只提大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质疑探讨,当堂展示,以解决问题来促使学生主动翻译课文,而自己,则退居引导、帮助之位。犹记得讲常态课《夸父逐日》时,学生自学之后,踊跃举手,几乎人人想要讲解课文时的踊跃,和他们发自肺腑的对夸父勇力前行,惠泽后世精神的敬佩。其实,不是文言的枯燥令学生望而却步,也不是学生字词积累太少使文言晦暗生涩。真正反思的,应该是我自己。学习,本就应该是学生的行为,而我为了确保字字落实,偏偏要逐字逐句地讲解,使文意支离破碎;学生,本就是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我为了确保笔记的全面,偏偏要求他们安静地听、记。却不知,学生有对人对事最基本的判断和最真诚的看法,有对母语最本性的体会和解释,更有合作解决疑难的思维能力,他们需要的,只是我的帮助和引导。文言的趣味,可以一贯整个课堂的,看来还可以从大处着笔,从解事解人中,使那些已死的文字化成学生生命的体验,进而照应到每一“言”的解释中。

  解事解人,再进一步,就是解情。文言之于学生的影响力,更深的恐怕是可以化进血液中的、从古人身上感染的性情了吧。所以,我鼓励学生反复朗读、按图索骥地扩展,了解古人的性格和情怀。学《五柳先生传》,我们就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再一起赏读;了解作者其人,我们就尝试把陶渊明、李白和杜甫的喝酒再一起比较,谈谈这位隐士的闲静与淡泊。学了《杜甫诗三首》,观了《千秋诗圣》,我们就把杜甫的一生用诗歌来演绎一次。令我欣喜的是,2015届4班的学生不止于此,他们还自编自演了课本剧《石壕吏》,将杜甫《望岳》的豪情、《春望》的忧愁和《石壕吏》的沉痛浓缩在一个故事中,搬到了春日诗会的舞台。我想,在舞台上沉浸角色表演的他们,也一定喜欢这位忧国忧民诗人的情怀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不仅如此,在反复朗读,反复体味的过程中,学生自行发现了“之”“乃”“其”“以”等虚词的诸多用法,并津津乐道于将它们的各种用法一一摘录,编成口诀进行归纳。

  从逐字逐句的讲解到成语解词、字形释字,到学生体验性地解事解人,进而解“言”,再到解情,其实归根结底,是解放。解放课堂,不让自己成为主体,而推学生成为主体;不让讲解笔记成为方式,而让理解表达成为方法;不让文言学习止于课堂,而让兴趣带他想去探究。而趣味,就在解放的过程中,在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嘴的纠结、讨论和表达中,渐渐根深蒂固地变成了学生的兴趣。

  当年的张敏老师早已不知我是谁,而马骏老师也英年早逝了。但他们给我的这颗趣味的种子,依然在生根长大。或许前路泥泞,但在寻趣的路上,我依然努力前行。惟愿尽自己所能,将他们当年带给我的触动成倍地地献给我的学生。


  【本文作者:仵亚宁,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语文教师(微信公众号: 曲一奏雅】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849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