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优秀作文 > 关于往事的故事:寺河往事——忆林伯

关于往事的故事:寺河往事——忆林伯

时间: 晓晴1082 分享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关于往事的故事:寺河往事——忆林伯

  苹果飘香的季节,又忆起了林伯。

  在我的记忆中,林伯是一位可敬的老人,也是一位如父亲般待我的长者,来自异乡的他为我们家乡的苹果发展事业奉献了一生。

  林伯1930年出生于福建宁德,1955年,从浙江农大(今浙大农学院)毕业后,年仅二十五岁的他只身一人来到我们这座北方小县城,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分配到这里的大学生之一,从此,在我们家乡扎根并度过了坎坷的一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那时,家乡正在筹建园艺场。林伯一到,就被分配到园艺场负责技术工作。当时全县以发展农业为主,苹果种植面积很小且品种单一。1956年,为进一步发展苹果生产,林伯和负责建场的几位领导经过科学考察,决定在海拔较高的寺河山建场,引进和推广种植优良苹果品种,优化质量,扩大面积,从此谱写了我们这个小县城苹果发展的传奇诗篇。

  昔日的寺河山,荒凉偏僻,道路不通,还常有野兽出没,常驻人口极少,在这座荒山上建场难度可想而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956年进场的第一批工人仅十多名,带领他们的是场里的第一任领导刘伯伯和刚从大学毕业分配过来的技术员林伯。他们肩挑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来到这座荒山,安下家来。最初住的都是窑洞,遇到下雨天,随时有坍塌的危险。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他们开始一块一块开垦荒地,挖坑种树。

  我父亲是场里第二批工人,母亲也是最早招工进场的几名女工之一。在刘伯、林伯他们的带领下,父母和场里的叔叔阿姨们一起,白手起家,修路、盖房、育苗、修枝——没日没夜地忙碌。最初的树苗是从荒草丛林中踩出的山中小径一捆捆背上去的,住在窝棚里的职工们还要时时提防野兽的袭击,劳动强度之大,生活之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七十年代,陆续有几批“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补充到各个生产队,加入开拓者的行列。这些有朝气、有知识的年轻人,为园艺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在这些先辈们的辛勤劳动下,渐渐地,荒芜的山上现出生机,红砖房盖起来了,公路修好了,山上层层叠叠点缀出越来越多的果园,满目苍翠,果实累累,引进和研发的苹果种类不断增加,经林伯他们的改良,质量也越来也好,色泽艳、口感脆、味道美、含糖量高。到六七十年代,寺河山的苹果已声名远扬,并漂洋过海、远销国外。

  然而,谁能想到,这些成就,是林伯边受批斗、边忍辱负重搞科研中取得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958年,一心钻研业务的林伯就被扣上“右派”的帽子,时不时被批斗。伯母是个聪慧善良又坚强的人,在医院工作的她,因不肯和这位“右派”丈夫划清界限而失去公职,后来与三个孩子回到农村居住,生活艰难。林伯独自一人在场里工作、生活,很多人怕与“右派分子”接近受牵连而躲着他,精神和生活上的压力可想而知。幸好,场里还有更多正直善良的工人始终和林伯站在一边,坚强乐观的林伯也从未被这些磨难压垮。据当时的知青们回忆,林伯现场指导他们果树修剪技术时,诙谐幽默,谈笑风生,他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给这些年轻人留下很深印象。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常常看见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磨得很破工作服的林伯,忙忙碌碌穿行在场里的几个生产队,指导叔叔伯伯们种树、修枝、疏花、打药,每次见到我们这一群孩子还不忘逗我们玩,他那爽朗的笑声常在果园中飘荡。

  那些年,虽然经常被批斗,他的科研工作从未停止,工人们出于敬意,对这位“右派分子”的指导也能很好地执行,因此,场里的苹果发展才未受影响,并逐步走向辉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随着苹果产量的增多,具有前瞻思维的林伯想到更远的问题。他和场领导们决定因地制宜,采取土窑洞存贮苹果,因为窑洞通风自然,温度适中,是个经济实惠的好办法,效果很好,最初几年家乡的果农很多沿用这样的方法去存放苹果。为解决次果问题,林伯还指导办起了一个果品加工厂叫“果丹厂”,我小时候吃过那种“果丹皮”,像现在的山楂片一样,酸酸甜甜,很好吃,应该还有健胃消食作用。这在家乡的苹果发展史上,应该还是首创。林伯还建立试验田和苗圃基地,把生产劳动和科研工作结合起来。每个项目,我父亲都是他的得力助手和干将。父亲十分敬佩林伯,在林伯的指导下,他学会了很多东西,眼光也开阔了许多。

  八十年代,以园艺场为起点的苹果种植,在全县普及开来,场里培育的优质果苗进入千家万户,工人们常被请到山下乡村的各个果园去传授苹果栽培和修剪技术,家乡逐渐建设成为闻名全国的苹果大县和优质苹果栽培基地,人们也靠苹果产业过上了富裕生活!

385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