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十九篇:气府论(四)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十九篇:气府论(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C0501鼻孔外廉、项上各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类经.气府》注:“谓迎香、扶突,左右共四穴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素问直解.气府论》注:“鼻孔外廉,迎香穴也。项上,扶突穴也。左右各二,凡四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C0501柱骨之会各一:
1、《内经注评》注:“二天鼎穴。”
2、高士宗注:“柱骨,项骨也。柱骨之会,谓项肩相会之处,两天鼎穴。”
C0501髃骨:
1、 高士宗注:“腢骨,两肩腢穴之骨,腢骨之会,谓肩腢相会之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 《类经.三百六十五》注:“肩髃二穴也。”
C0601眉后:黄元御注:“眉后各一,丝竹穴,左右二穴。”
C0601角上各一:《内经校释》注:“王冰注:‘谓悬厘二穴也’。高士宗注:‘头角之上,两无冲穴也。’《太素》卷十一《气府》注:‘颔厌左右二穴。’角上,指耳的前角上。前文足少阳脉中有‘耳前角上各一’王冰注:‘谓额厌二穴也。’据此则《太素》为是,故《新校正》曾对王注提出疑义云:‘按足少阳脉中言角下,此云角上,疑此误。’”
C0601项中足太阳之前各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太素.气府》注:“大椎,大杼左右及中三穴。”
2、《素问直解.气府》注:“足太阳之脉下项,行身之背,今在足太阳项中之前,乃人迎之下,气舍二穴。”
3、《素问悬解.气府论》注:“项中足太阳之前各一,风池,左右二穴(足少阳经穴,手少阳之会)。”
4、《内经校释》注:“王冰注:‘谓风池二穴也。’《素问释义》云:‘即足少阳风池二穴,重出。’此与足太阳脉气所发者重。”
5、诸注义岐,其义不明,不译待考。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C0601肩贞下三寸分间各一:
1、 黄元御注:“肩贞下三寸分间各一,肩膠、臑会、消泺,左右六穴。”
2、 高士宗注:“肩贞下三寸,消泺穴也。分间,即肩贞分肉之间,天宗、臑会穴也。消泺、天宗、臑会,左右各一,凡六穴。”
3、 《太素.气府》注:“肩窌、臑会、消泺,左右六穴。”
4、 诸注义岐,存疑待考。
C0601手小指次指:
1、 黄元御注:“小指之次指。”
2、 《内经校释》译:“手无名指。”
3、 今之无名指,即第四指。
C0701发际后中八: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 高士宗注:“发际之后,从中至顶下额,则有脑户、强间、后项、百会、前顶、囱会、上星、神庭八穴。”
2、 黄元御注:“发际后中八穴,神庭、上星、囱会、前顶、百会、后顶、强间、脑户。”
3、 《类经.气府三百六十五穴》注:“前发际以至于后,中行凡八穴,谓神廷、上星、囱会、前顶、百会、后顶、强间、脑户也。内囱会等五穴,重见足太阳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C0701大椎以下至尻尾及傍十五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 高士宗注:“从大椎以下,至尻尾之长强,计十三穴。及长强两旁之会阳,共十五穴。大椎、陶道、身柱、神道、灵台、至阳、筋缩、脊中、悬枢、命门、阳关、腰腧、长强、左右会阳,凡十五穴。”
2、 黄元御注:“大椎以下,凡二十一节,至尻尾及两傍十五穴,陶道、身柱、神道、灵台、至阳、筋缩、中枢、脊中、悬枢、命门、阳关、腰腧、长强、会阳(会阳,足太阳经穴,在尻尾两旁,左右二穴,故云尻尾及旁。)”
3、 《内经校释》注:“王冰注:‘脊椎之间有大椎、陶道、身柱、神道、灵台、至阳、中枢、脊中、悬枢、命门、阳关、腰俞、长强、会阳十五俞也。’按:会阳穴在阴尾骨两傍,凡二穴则十六俞也,吴崑注无中枢穴,与‘十五穴’之数合,当是。”
C0701至骶下,凡二十一节,脊椎法也:
1、《内经注评》注:“胸椎十二节,腰椎五节,骶椎四节,共二十一节。”
2、高士宗注:“自大椎至骶骨下,凡二十一节,此督脉督于后,而为脊椎之法,所以补气穴未尽之义。”
3、《类经.气府三百六十五》注:“此除项骨而言,若连项骨三节,则共二十四节。”张景岳所言极是,且合现代解剖学结论,从之。
C0801膺中、骨陷中各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太素.气府》缺少此句,录以奉考;
2、高士宗注:“膺中,胸之中行也。骨陷中有璇玑、华盖、紫宫、玉堂、膻中、中庭各一,凡六穴。”
C0801鸠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横骨,六寸半,一腹脉法也:
1、《内经校释》引《新校正》云:“详一字疑误。”
2、《内经注评》注:“一字是衍文。鸠尾骨以下至胃之上脘,计三寸,有鸠尾、巨阙二穴。自上脘至脐中神阙五寸间有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五穴。自神阙穴至横骨毛际计六寸半,有阴交、气海、石门、关元、中极、曲骨六穴,共十四穴,每穴相距一寸。”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高士宗断句作:“鸠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横骨,六寸半一,腹脉法也。”并注:“鸠尾下三寸,自鸠尾之下,有巨阙、上脘、中脘、当三寸也;胃脘五寸,自上脘至脐中,有中脘、建里、下脘、水分、脐中五穴,当五寸也;胃脘以下,指脐中也,自胃脘以下之脐中。由中极至两旁横骨,有阴交、气海、石门、关元、中极、五穴五寸;中极至横骨,约半寸会,当六寸半一分也。自鸠尾至两横骨,凡十五穴。此任脉任于前,而为中行腹脉之法,亦所以补气府未尽之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类经.气府三百六十五》注:“鸠尾,心前蔽心骨也。胃脘,言上脘也。自蔽骨下至上脘三寸,故曰鸠尾下三寸胃脘。自脐上至上脘五寸,故又曰五寸胃脘。此古经颠倒文法也。又自脐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骨度篇》曰:‘齃骬以下至天枢长八寸,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正合此数。‘一’谓一寸当有一穴。此上下共十四寸半,故亦有十四穴,即鸠尾、巨阙、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脐中、阴交、气海、丹田、关元、中极、曲骨是也。此为腹脉之法。”
5、《太素.气府》断句作“鸠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下至横骨八寸一一,腹脉法。”并注:“鸠尾以下至横骨一尺六寸,寸有一穴,有一十六穴。”从之。
公众号:其人颂经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