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十七篇:经络论之一(上)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十七篇:经络论之一(上)
★★★★★篇名释: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 前部为黄帝向雷公亲传十二正经及任脉、督脉、冲脉理论,主论十五经之循行途径、相关病态、脉动虚实判断标志及相关治则,是为经之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 中部为黄帝向雷公亲传络脉论,主论十五经别络之临界穴、虚实病态和治则,是为络之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 后部对经络未尽之义逐条作出解论。本篇既有正论,又有解论;前有经论,后有络论,系统而完整,故此名篇《经络论》。
‖LS10—L0101→D0417‖→‖SW57‖LS10-L0101雷公问于黄帝曰:【《禁服》】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
雷公请教黄帝说:《禁服》说道:凡涉针刺之理,以经脉作为开始;营气所行途径,有脉度标准衡量;在内五脏有次,在外六腑有别,希望全面学习这些理论。
D0101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黄帝说:人形始生时,先成受精卵,受精卵形成然后脑髓生成。骨骼为身体支架,血管为血液行营,筋膜为身体刚筋,肌肉为身体墙壁,皮肤紧致继而毛发生长。谷物进入胃内,血管已经畅通,血气就能循行。
L0201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雷公说:希望详尽听听经脉始生之理论。
D0201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黄帝说:经脉论,是能够判断死生、处置百病、调理虚实之理论,不可不通!手太阴肺经之血管,起源于胃之中焦,向下连络大肠,返回沿着胃上口,上行至膈膜,归属肺脏;从肺系横向穿出腋下,向下沿上臂入内,流至手少阴、手心主之前,下行至肘内,沿手臂内侧上行至掌后高骨下沿,注入寸口,上鱼际,沿鱼际自拇指之端流出;其分支,从手腕后从食指内侧直出,自食指指尖流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D0202【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臂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臂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手太阴肺经异动,就病肺部胀满、喘咳嘭嘭有声、缺盆内痛,严重的就会蔓延到两手而目眩,这就是臂厥。以下是肺脏生病主要症状:咳嗽、上气而喘、口渴、烦心、胸满、手臂内侧前端痛、其掌心发热。肺气旺盛有余,就会肩臂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频繁而呵欠;肺气虚,就会肩臂痛、发寒、气少不足以息、尿色异常。治这些病,邪气盛就泻它,正气虚就补它,热症就用泻法疾出针,寒症就用补法久留针,经脉陷下就用艾灸。不盛不虚,调治本经。气盛之标志,是寸口脉动频率大于人迎三倍;气虚之标志,就是寸口脉动频率反小于人迎。
D0203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手阳明大肠经之血管,起源于食指指尖,沿食指上沿,自合谷穴两骨之间流出,向上流入两筋之内,沿手臂上端,流入肘部外侧,上行至上臂外侧前端,上行肩部,从肩胛骨前沿流出,向上自大椎骨交会处上部流出,向下流入缺盆,连络肺脏,下行至膈膜,归属大肠;另一分支,从缺盆上行颈部,贯穿颊部,流入下齿内,返流于口两边,交会于人中,左脉朝右走,右脉朝左走,上至鼻孔两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D0204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手阳明大肠经异动,就病牙痛、颈肿。以下是津液病主要症状:眼黄、口干、鼻塞、流鼻血、喉痹、肩前上臂痛、食指痛而不起作用。大肠邪气有余,就会正当经脉所过之处,热而肿;大肠正气虚,就会寒栗不止。治这些病,邪气盛就泻它,正气虚就补它,热症就用泻法疾出针,寒症就用补法久留针,经脉陷下就用艾灸。不盛不虚,调治本经。气盛之标志,是人迎脉动频率大于寸口三倍;气虚之标志,是人迎脉动频率反少于寸口。
D0205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足阳明胃经之血管,起源于鼻梁凹陷处,从两旁纳入太阳经脉,下行沿鼻外部,流入上齿内,返流于口两边,环绕嘴唇,向下交会于承浆穴,进而退转,沿下颌之后下部,从大迎穴出,沿牙床上行至耳前,经过客主人,沿发际,到前额发下眉上处;另一分支,从大迎穴前下行至人迎穴,沿喉咙流入缺盆,下贯膈膜,归属胃,连络脾脏;其直下分支,从缺盆下行乳部内侧,下行肚脐两边,进入腹街内;另一分支,起源于胃口,向下沿腹内,下行至腹街内会合,以下行髀关穴,抵达伏兔穴,下行至膝盖内,向下沿小腿外沿,下行至足背,流入足中趾内侧;其分支,从下沿三寸处(6.9厘米)分别,下行流入足中趾外侧;另一分支,离开足背,流入足大趾附近,自大趾之端流出。
公众号:其人颂经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