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猫》的教学思考2
关于《猫》的教学思考2
2017年11月22日,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的“第四届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我应邀执教了七年级语文研究课《猫》。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这篇课文此前我曾经执教过,但我不想重复。于是二次备课时,就有了一些想法。
第一,关于教学环节的设计。
我把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安排为:一个怎样的故事,一只怎样的猫,一个怎样的“我”,一个怎样的人生启迪,一个怎样的阅读方法。
与以前相比,教学设计的变化主要在第一个环节上。考虑到文体的问题,我设计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学生分别从“我”、“三妹”以及第三人称的角度各自简要叙述一下这个故事。目的有二:
一是引导学生整体上把握全文。因为,后面的教学中,我和学生一起重点品读“第三只猫”,客观上,全文写了三只猫,前两只猫,虽然我不打算在本节课上去多加关注,但也不可能完全置之不理。况且,也会与后文发生一些关联。比如,我将和学生探讨到两个牵涉到前面两只猫的问题:
1.品读作者写三只猫亡失之后表达情感的语言,理解作者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的不同情感。
2.如果第一、二只猫确实吃了芙蓉鸟,“我”还会如此心痛吗?(或者:“我”真爱猫吗?)
因此,我希望借此环节,起到一个“整体感知”的效果,又为下面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撑。
二是,这是一篇小说,而“小说的基本面即故事”。基于现代叙事学的理论,从“叙述视角”而非“故事情节”的角度设计小说阅读教学,更容易让学生从故事的“内容”聚焦到小说的叙事艺术——作家叙述故事的角度、方式和着眼点上,进而深度探询作家立场,实现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可惜的是,计划没有变化快。在实际教学中,这个环节还是没有实施。在与郑桂华教授交流时,她的一番话给我很大的启发:“如果一个环节在教学时不能充分展开,意义不大。”我想想,有道理。请学生变换视角来叙述故事,尽管很有“小说味道”,可能也就浅尝辄止,只是一个走过场的形式而已——况且,也不是我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重点。而且,学生在课前认真读了几遍课文,水过地皮湿地复述一下故事,是在重复学生的已知,教学价值甚微。更重要是,面对初一的学生,有没有必要从“叙事视角”切入,我觉得过于专业,不一定合适。我上课有一个基本原则,不能完全说服自己的做法,坚决不做。还有一个原因,我们初中上课一般都是45分钟,结果日程安排表上规定的是40分钟。取消了固然有些可惜,毕竟这是一节45分钟的课。在说课环节,我特意强调,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文本比较长,可教的内容很多。教学内容的取舍,我依据“这一文本”、“这一班学生”、“这一节45分钟的课”的原则,确定能教什么和不教什么,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比如,有一位老师提出,这节课,为何不当作教学生“学习默读”的指导课?我说,这是依据我所教的这个班的学生,平常习惯了“默读”而不喜欢出声读的原因。我不赞成完全照搬教材的教学建议或拘泥于专家学者说法,教学可以灵活处理。断舍离,则为本课重点内容的实施留下了宽裕的时间和空间。如果面面俱到,恐怕就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
第二,关于阅读支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我一向不太喜欢形式上的“拓展延伸”,尤其是那种“伴娘把新郎拐跑”的做法。在前几次执教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我”的妄下断语、主观武断、偏听偏信、肆意惩戒等等,都能读得出来——只满足于读到这样的启迪,还比较粗浅。小说其实还隐含着一个重要的主题,即“要能善于反思反省,以免犯更多的错误”,却只有少数学生能理解到位。于是,我这次做了一个铺垫,提供了一则关于“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历史故事。有了这个参互映照的支架,学生能渐渐悟得,以貌取人,武断鲁莽,做出错误的决定,常常反映出人性的弱点,圣人也不能例外,关键是我们应如何处之。文中“我”对第三只猫的那种愧疚之情,恰恰是这种自省精神的体现。小说中,作者的意图,并未直接说出,给学生阅读体验留下了很大空间,阅读中,能够获得哪些体验,可以见仁见智,毕竟学生的阅读之路还长。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三,关于本文的教学价值。
这篇小说,可以当作全息功能(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透彻地学习),也可以当作学写小说(记叙类)的例子,又可以当作训练小说阅读技能的凭借,还可以当作探究人生思考、人性复杂的引子。
本节课的教学价值,我定位于“训练小说阅读技能的凭借”。原因在于,据我观察,七年级学生,爱读小说,但很多止步于小说的情节,大致能说过故事的轮廓,而对于语言形式比较忽视,阅读小说还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正如上述,要真正读懂小说,需要以语言为凭借,细读文本,才能进入文本而得真滋味。
这次研讨过程中,有一位点评专家是是跨学科的教育专家,非语文学科的,据他自己戏称点评了物理、政治、语文。他中肯地指出,听了这节课,就像是一节语文阅读方法指导课。听到这番话时,我还是挺高兴的,这正是我所想达到的。但是,专家也指出,语文学科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精神成长。我完全赞成。这话自然一点不假,符合“核心素养”的精神。其实,每一门学科最终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都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必备品格,不只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但是,在教学中,如何落小落细落实,则恐怕不是仅凭口头上喊喊口号,贴几个标签就行的,需要彰显本学科的特点,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那样语文教学有“独当其任的任”。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去“精神成长”,否则,语文教学就会堕入凌空蹈虚、玄虚空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很难相信,在现代社会识不了几个字,读不通文句的人,能有多少丰富的灵魂和高尚的情操。这样的教训,在我们语文教学界,2001年课标实验版以来,已经有不少人把经念歪了,语文教学看上去高大上,却精神虚脱。尽管折腾出一些浪花,但令人炫目的肥皂泡破灭后,恐怕还是一无所获。
语文课是一节一节地上的,每一节课,犹如涓涓细流,最终汇成大海,旨归于学生的素养提升,但不是每一节课都必须把“核心素养”的方方面面尽收囊中。
因而,在课堂教学的结尾,我打出了这样的【PPT】:
一个怎样的阅读小说方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我们为什么要读小说?读小说就是读社会、读人生。
我们怎么读小说?品味小说的语辞、句式、语气、结构、细节等,来理解小说。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本文作者:梁增红
公众号:梁增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