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教育心得 > 语文教学心得:岂会立竿见影

语文教学心得:岂会立竿见影

时间: 玉凤635 分享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语文教学心得:岂会立竿见影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语文教学:岂会立竿见影

  注:本文已发表于《教育研究与评论》2017.05

  一位老师借班执教苏轼的《东栏梨花》,设计了这样两个教学环节:“1.寄语传情:以‘懂你——写给东坡’为题,写一段话,诗意表达你对诗人的理解好劝慰;2.同韵和诗:以‘东栏梨花’为题,创作一首五言或七言绝句,表达清明豁达之情”。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学生现场创作的文字,堪称精彩。好几位听课老师表示不吝溢美之词:“一课一得。”“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显著。”对此,我却忍不住泼了一点冷水,“不要夸大一节课的作用”,“换言之,学生上不上这节课,一样能写出那样的文字”……

  在一些公开课中,看到类似的设计,我经常会问老师,为什么要在阅读教学后让学生“写”?有老师认为,每一节课都要做到“读写结合”,于是,每节课都要在阅读之后来一个“写”;有老师认为,在一节课结束之前,设计一个“写”的过程,表示这节课非常完整完美,达到一节课中“听说读写”每个要求都“落实”的目的;有老师以为,通过这个“写”,来展示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在阅读中掌握了方法,马上就请学生动笔,或着眼于感悟,或着力于技法,直接迁移,效果显著……语文教学中,一直非常流行“读写结合”,原本这个说法很不错,现在这个观点也不过时,我甚为赞同。这些说法,我想是对“读写结合”产生了误解。

  我曾经写过系列文章《每一节课都是独一无二的》,想表达的是,每一节课都很重要,具有不可复制的独特性。但是,不等于说,“重要”就是要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写”与“不写”,也不可一概而论。在我看来,如果是任教老师自己的班级,持之以恒地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以及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当然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做法,因为他掌握学情,并因此拟定了序列计划;如果是一个借班老师执教,试图借此环节来证明自己的教学效果,那么,则大可不必。

  比如,像上面所举的例子,就持谨慎乐观态度。我说,如果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就能立即写出如此高水平的诗词来,那么,语文学习就变得简单了。

  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

  也许,我比较悲观。不要说一节课,有的人,恐怕一辈子也做不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那么,这位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确确实实写出了很精彩的文字,又作何解释?

  解铃还须系铃人。我的朋友告诉我:“因为学生通读了《苏东坡传》!”

  我没有现场听课,不敢妄自揣测教者的意图。我可以遥想,执教者的满意设计,以及学生的精彩表现,这是所有执教公开课的老师梦寐以求的境界。我所坚持的是,学生抒写的那些精彩文字,与本节课教学并无多大关系。我不否认,人的一生中,常常会因为一个关键事件、一句醍醐灌顶的话、一本直抵心灵的书,改变人生河流的走向。但这样的扭转乾坤的“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平常的“厚积”才有现场的“薄发”,这是一个慢慢生长的过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是一个“举三反一”的过程,并不像理科学习那样“举一反三”,甚至说,举无数次也可能无法“反一”;也不像工厂流水线上产品的制造一样,学生一旦掌握一个技术,就能成为语言文字运用的熟练工。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已成众多语文人的心头病,皆因为制约语文教学效果的因素复杂,远不止三言两语能说得清,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我们说,语文是感性的,但语文教学恰恰需要理性实践。有时,感情用事,未必就是好事。就像要求学生读一些经典是正确的,但“读经运动”则很可怕。民国时代大师辈出,人们感慨“大师之后再无大师”,然而,历史的车轮不会倒转,那个时代再也回不去了。现在所能做的是,只是从中汲取一些精华。教育上有很多做法,看上去能博人眼球,一阵阵的喧嚣热闹,无异于饮鸩止渴。语文教学是一个慢慢的过程,有人比方为农业,窃以为比较恰当。大凡是违反自然生长规律的,都不会结出好果子,说不定还会弄出个揠苗助长的笑话来。时下有不少大棚种植的蔬菜水果,味道没有过去露天生长的口感纯正,原因大抵如此。

  追求结构“完整”的课堂教学,也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做法。从来没有哪一节课是完整的,所有刻意求全的做法,都是出力不讨好的,细大不捐,贪多勿得,最多算是水过地皮湿。面面俱到,蜻蜓点水,乃是课堂教学之大忌。“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才是明智选择。即使是听说读写,也不一定要在每一节课上都做到,有的可能一节课只在一个方面深挖下去,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所谓一篇文章的教学价值,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也不可能与课标要求一一对应,每个方面都浅尝辄止,最终无法打到一口冒水的井。我相信,这是很多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的共识,无需赘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再说,学生当堂写作的文字之精彩,一方面是正如朋友所说,学生读了《苏东坡传》使然;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这些学生的写作能力比较强,已经怀揣一身“妙手偶得之”的功夫。我们也不能拿这些“优秀学生的作品”来佐证自己的教学有多么成功,这一点,所有的老师都要头脑清醒,绝不能贪他人之功,“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我们当然不是对教者的探索精神予以否定,也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从旁指手画脚,而是希望语文教学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和思考。不要夸大一节课的作用,也并非否定教师的点拨引导,——那是不可或缺的,只是不要奢望一节课就出成果,见实效。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那是浮躁的心态和忽悠的手段。要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耐心,要有舍得做一些“无用”之功的豁达,要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期许。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014年的11月,我应邀到海南省上示范课。下课结束时,学生们纷纷向我说,“好喜欢梁老师的语文课”,“多么希望梁老师做我们的语文老师啊”……课后,点评专家抓住这个细节,对我给予了点赞,说一节值得学生留恋的课,肯定是一节好课。我没有因此而洋洋自得。其实,专家不知道的是,在送学生从会堂回教室的门口,我对还处在激动中的学生说,“谢谢同学们!但是这一节课是我们一次不期而遇的美丽邂逅,你们语文老师的家常课才是真正有益于成长的好课,大家要珍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语文教学,由无数个“一节课”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最终促成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岂会立竿见影?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作者: 梁增红

  来源公众号: 梁增红

387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