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孝道教师心得:夫子教你明孝道
关于孝道教师心得:夫子教你明孝道
夫子教你明孝道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基。为人若失了孝道,其它的一切德行都是假的!人们通常认为给父母长辈吃好、穿好、住好就是孝,此种认识看似合乎情理,实则大谬矣。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孝呢?——还是让我们走进《论语》,从圣人那里寻找智慧吧。
《论语》共有20篇400多章,差不多一半涉及到“孝”,其中有19章直接论述“孝”。概括地说“孝”包含三个方面:什么是孝,如何行孝,尽孝的意义。
一、什么是孝
1.孝不仅仅是物质上赡养父母,更要有发自内心的恭敬。“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学而》)恭敬是“孝”的根本。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侍奉父母应该发自内心。“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对父母要和颜悦色,不甩脸子给父母看就是孝。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听从父亲的训诫。“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遵从父亲的志向与行为准则,父母死后我们还要完成他们的遗愿就是孝。
4.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忧。“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不让父母为自己的德行操心就是孝。
5.作为儿女还要时刻惦记着父母的身体。“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父母的年纪要时刻记在心里,一方面因其高寿而高兴,另一方面又因其年高体衰而有所恐惧,担心父母的身体就是孝。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论语》中,孔子把“孝”由最初的“奉先思孝,接下思恭”,即尊祖祭祖的含义,加以理论化、系统化,使“孝”成为了一种富有人情味的重要的家庭伦理道德。
二、如何行孝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物质上养父母之身。“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论语·为政》)也就是说,子女要通过自己的勤奋劳作,尽可能在物质生活方面满足父母的需求。同时,要做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子女要在父母身旁多加伺候,即使有事非不得已外出,一定要告诉父母自己的去处,不要使年迈的父母有事时找不到自己。
2.精神上养父母之心。行孝要有诚心,是儿女自愿的行为,“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学而》)对父母要做到恭敬;还要注意“色难”,对父母要和颜悦色。只有子女对父母发自内心的孝敬,这样才算是真正地孝敬父母。
3.事业上养父母之志。“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论语·为政》)“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里仁》)要顺从父母,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让父母老有所为、老有所成,并继承父母的遗志,完成父母的遗愿,让父母虽离去亦无所憾。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道义上养父母之慧。父母也有犯糊涂的时候,面对父母的错误,子女要做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论语·里仁》)子女应当尽力规劝,但是态度要委婉。如果父母不能接受,就要反复劝谏,并且要恭敬而不违礼。夫子认为,父母做事不一定都正确,做子女的也不能毫无原则地完全接受父母的意志,当父母有错,我们要“谏诤”,这是大孝。
5.丧事上要合乎礼仪。“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不仅生前要礼待父母,父母死后还要按礼的要求安葬父母。丧礼不只是行事周到,还要有“哀戚之情”,“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宁戚。’”(《论语·八佾》)夫子认为,丧礼是要发自内心的悲痛。但是,这种悲哀是有节制的,要“致乎哀而止”(《论语·子张》)应避免悲哀过度而导致自己的身体受损,父母的在天之灵也不愿意看到子女这样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以“毁不灭性”为限度。
6.对亡亲要守孝三年。“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儿女出生三年之后才能完全离开父母的怀抱,替父母守孝三年,天下都是如此的,宰予(孔子的学生)没有做到这样,是不“仁”的。夫子认为父母去世后守孝三年,这样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7.对祖先要“慎终追远”。夫子认为孝应该是善始善终的,孝除了表现在父母生时,还表现在死后对他们的缅怀,“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也就是说,我们要时时想念祖先,春秋祭扫,以表达我们的哀思。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夫子的孝道是全方位的,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夫子的孝道是全过程的,从生到死“一以贯之”。
三、尽孝的意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孝是“修身”之基,是为人处世的基本行为规范。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使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人际关系和顺,首先要提高个人修养,“修身”是根本,而修身的关键就是“孝”。“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从在家到外出再到社会,夫子将人的活动分为三个层面,而父母和兄弟是人最先要面对的也是最基本的一个生活圈,孝悌是为人的基础。在论及“士”的标准时,夫子也是将孝悌作为基本准则,“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
2.孝是“仁”的根本。“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立本而道生。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家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要稳定社会秩序,必须先巩固家庭组织,“家和则万事兴”。所以在社会中“孝为百善首”,是天之经、地之义。家庭经济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基础,家庭的稳定就是社会的稳定,家庭的和睦就是社会的和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孝是“为政”的根基。《论语·为政》载: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一般人都认为“治国、平天下”才是为政,夫子却不这样认为。父子的观点是用孝悌把家庭打理好,让家庭和睦,整个家中一团和气,人人其乐融融,而“治国、平天下”,也不过使整个社会和谐,如春风化雨一般,两件事情的本质是相等的,何必“治国、平天下”才是为政?所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意思亦相同。夫子认为,践行孝道,这也是为政。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孝”和“忠”是一体的。古语云“求忠臣于孝子之家”,把“人臣之忠”与“人子之孝”联系在一起,忠臣首先是一个孝子。宋朝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原因就在于“忠孝”思想是贯穿《论语》的一条主线,而且主要体现在前半部分。“孝”发生在家庭之中,是子女出于血缘亲情对父母的一种自然情感,是伦理领域的问题。“忠”发生在国家层面,是臣对君的一种情感,是政治领域的问题。“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做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论语·学而》)对待父母能够竭尽所能,对待君主可以付出生命。夫子把君臣关系和父子关系统一起来,这就使得源于家庭伦理的“孝”自然地演化为臣对君的“忠”,忠孝是可以两全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5.孝是实现“仁”的途径。要实现“仁”,首先就要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就得推广孝,以期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忠由孝延伸而来,孝是一切善德的基础。夫子认为孝是道德的根本,是为政的根基,因为仁是广大的抽象的,而孝是具体的可以实现的,所以孝是实现仁的途径。孝作为道德的发轫,发展到仁的高度,最终是要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
孔子的孝道观虽然是在2500多年前提出来的,但是在家国同构、孝忠一体的大框架下,无论是从伦理领域,还是在政治层面,其基本内容和精髓在今天仍然意义重大。提倡孝道,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孝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价值观,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是爱国心的源动力,是民族团结、国家兴旺的根基,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作者:诸城市百尺河初中 王义平
来自公众号:鸢都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