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教学心得:以“故事力”启蒙文言阅读力(2)
于永正老师的《杨氏之子》以故事新编的方式给我们做出了教学示范。
师:这个“杨氏之子”究竟是谁呢?三国时候,曹操手下有一个谋士叫杨修,有人猜测,杨氏之子写的可能就是杨修的故事。那么,我们暂且把杨氏之子就假定为是杨修吧,这样称呼起来比较方便。这篇短文只有53个字,但是含义却很丰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下面我们用自己的笔,通过自己的想象,把文章来补充得丰满一些。第一句话,“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非常简练,根据这句话,请你想象一下杨氏小儿长什么模样?注意,相貌描写一定要体现出他的聪明。第一排同学写就扩写这句话。
师:“孔君平谒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注意是谁?去干什么?主人不在,是哪个人把小儿叫出来的?这里面蕴含着很多动作和对话。请第二排同学来写。
师:“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他们难道就说了两句话吗?肯定不是的!往下肯定还有好多话呢!展开想象,一定要通过对话描写把杨修的聪慧表现出来。请第三排同学写这一段!
……
生1:梁国有一户人家,他家有个孩子叫杨修。虽然才九岁,但是非常聪明。胖乎乎的脸上,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嘴唇很薄,能说会道。凡是见过他的人,都说他是个聪明有教养的孩子。
生2:一日,杨氏的好友(师:我最欣赏“一日”,他不用“有一天”,用“一日”,有文言味道。)……孔君平前来拜访,家人为其开了门,并告知杨氏不在(师:应该是杨老爷不在)……并告知杨老爷不在。他的儿子杨修在书房读书。孔君平想与杨修见面。看看多日不见,小杨修又学了些什么。管家告诉杨修孔君平来了,杨修赶忙出来迎接,并亲自为其摆上了水果,其中就有孔君平最爱吃的杨梅。
生3:孔君平看着果子,一眼看到了杨梅。他左思右想。该怎样考考杨修呢?哟!杨梅,杨修,你是杨他也是杨,这杨梅是你家的水果吧!(掌声)(师:杨梅,杨修,联系起来了!多有意思呀!)杨修眼睛一转。灵机一动:“孔叔叔,我可从没听说过,这有‘孔’字的孔雀是您家的鸟啊!”孔君平摸着杨修的头说:“杨修你这个小机灵鬼儿啊!”杨修说:“嘿嘿!孔叔叔过奖了!’,孔君平笑着说:“哈哈哈!真是个聪明孩子,聪明孩子!”(掌声)
师:你真是个聪明孩子,聪明孩子啊!……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教师的点评和学生的发言有部分删除)
师:大家看看,三段话联起来是不是一篇好作文?这就叫故事新编。
儿童天生喜欢故事,于老师深谙其理。孩子们在于老师的引领下,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合进仅有53字的《杨氏之子》,通过扩展新编,既循原文,又有生发,可谓精彩。以故事讲述来达成文意初步理解,我认为应该是故事类文言教学的核心策略。
三、以揣摩故事情境抵达形象理解
任何的文字表达,都只是生活的一个截面固化。生活的本身是充满故事感的,它的鲜活和变化远非文字可以描述穷尽。特别对于中国的古诗词,言简意丰已臻极致,儿童要抵达完整丰满的形象理解,感受其中的情趣和魅力,绝非易事。以诗词中隐含的故事元素入手,揣摩潜在的故事情境,不失为建构形象,达成理解的好方法。
故事的一大特点就是波折。细读李白的《赠汪伦》,其中就有诸多看似不合情理的故事元素。如既然汪伦盛情相邀李白来家做客,怎么可能不去家门口送别李白,让李白孤身一人离开呢?李白告别汪伦,汪伦理应在家就送别李白,为什么要等到李白离开汪伦家,走出村庄,来到桃花潭边送别呢?既然李白和汪伦关系如此之好,李白怎么会不辞而别呢?
如何运用这样的故事元素来让学生抵达更高层次的形象理解,孙双金老师在执教中是这样展开的:
师:汪伦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偏偏等到李白坐上小船才赶来踏歌相送呢?
生1:我们一般送亲人是在家里送,汪伦故意不在家里送,特别安排走的时候送,这样给李白留下非常深的印象,让他记住汪伦这个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