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师教学的札记:让生命共历成长
编者按:《让生命共历成长》探讨的是老师教学的问题。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自觉和尊严,与学生一起共历成长。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这是我一年多前为学员林志明的专著《因学设教——给予学情分析的单篇阅读教学设计重构》写的序言。现在读来,自己依然心潮起伏。深感学术研究,需要多一些扎实的笨功夫,少一些精明附庸的卖弄讨巧。
2009年12月28日,我带着绍兴市小学语文研究者联盟二十余位成员举行成立以来的第一次活动。研修的主要内容是每位学员梳理分析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遭遇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其间研讨争论火爆,直至暮霭四合,外面风雪愈加凌冽,才勉强告一段落。林志明就是其中的活跃分子之一。他学养端厚,思维缜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是在这次研讨中,林志明确立了以“因学设教”作为自己的教学研究项目。
2012年2月28日,我带着绍兴市小学语文研究者联盟的全体成员赶赴林志明老师所在的上虞区松下镇小,实地观摩研究他的“因学设教”课堂,听他三年来的研究汇报。其后大家以团队一贯的“求真”态度,和志明展开激烈的思辨。而我作为导师,记得一番正面肯定后,最后谈的是这个项目的研究进展不大,尚需努力云云。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而现在——2015年的8月10月,志明已把他的“因学设教”项目研究成果凝结成一部散发着教学田野芬芳的学术著作,并嘱我为序……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在纷繁喧嚣的物质世界里,在眼花缭乱的语文主张中,志明却志在以清明之心,静静地做,慢慢地写,以六年之功,专注发力,得以在难度颇大的小学阅读教学的学情研究领域得以一窥堂奥,颇为不易!这样以学情分析寻求小学阅读教学改进的著作,可谓独有其价值所在。在当前“以生为本”、“儿童立场”、“学为中心”等教育理念风起云涌之际,课堂教学急需能让理念落地生根的途径和招术。林志明的《因学设教————基于学情分析的单篇阅读教学设计重构》可以说给小学课堂阅读教学落实“学为中心”、突破效益瓶颈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样本。
林志明把研究的方向聚焦在学情分析上,是颇具研究智慧的。正如他书中所述:我们备课时对于具体学生的解读,大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或者做起来没有把其放在应有的位置。同时,我们在偶尔为之的学情起点判断中,也大多停留于模糊笼统的经验描述。他在书中以对69位教师关于学情的访谈和对全国历届阅读教学赛课教学设计的分析来佐证这一观点,更让人读来“触目惊心”、深受震撼,继而反躬自省。这样的严谨扎实的事实呈现在书中随处可寻,足见其学术功夫。
成尚荣先生说得好:“儿童对教师来说,既熟悉,又很陌生,而有时候,“熟悉”正是一种陌生。如果让“熟悉”蒙蔽了教育的眼睛,教师就会在陌生中迷失以致迷乱。这样的“熟悉”,说到底是蒙蔽了儿童。”的确,在大量的一线教学现场,我们往往过于迷信自己的经验,在所谓的熟悉中失去了更为专业的、精准的判断。
如何把握学生的现实起点,如何从学的角度构建教的活动,林志明书中都有适切到位的论述。特别是他研究过程中积累的课例样本,细致完整地向我们展示一堂阅读课的诞生始末,雄辩地说明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才是更为精准、高效的教学。特别是其中的学情探测及分析,闪烁着一些科学理性的思维,在感性、浪漫的语文教学研究中,难能可贵。林志明时时注意用证据说话,用数据说话。在复杂多元的学生阅读反应中,去厘清什么是学生一读就懂的,什么是学生一读不懂的,什么是学生以为懂而事实上不懂的。并从中寻找共性学情,兼顾个性学情,顺势调整教学目标和设计,使得课堂中实施更为精确的教学成为可能。这种由学生真实阅读理解起点出发,经由教师导引,抵达了更高层次的阅读理解。我觉得是理想的阅读教学。林志明课例中的诸多努力证明了这一点。
受林志明和梁春平老师的(同为第二届研究者联盟学员)研究的启发,我在2013年提出了“基于预学的教材阅读教学改进的”区域教改设想,一路践行,初见成效。可以说,林志明的研究,是绍兴市这一轮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源头。
林志明的研究是立足自己的教学现场的研究,这样的研究首先是成就学生,其次是成就自己,师生在其中共历生命的成长。林志明的研究又是有视野的。我一直认为,视野决定一个职业教师的专业发展高度和边界。阅读本书,志明的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可见一斑,书中融通了诸多的学科内外的学术成果,甚至是脑科学等前沿学习理论。使得本书不但接地气,而且具有一定的学理高度。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我始终认为,好的职业教师应当有自己的专业自觉和尊严。时光流转,但追求更专业的教育生活不会变。这样的坚持,需要信念。在当年志明向我提交的研修小结中《语文之恋》中第一句他就这样写到: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做一个纯粹的语文人。读书、教书、思考、写作,心无旁骛、淡定安然。我想他做到了。
是为序!
作者:莫国夫
公众号:莫国夫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