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人的文章欣赏:养老安排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学习啦:养老是个社会性的大问题,需要的是我们共同的群策群力,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养老安排》。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由于是多次性分家,每个儿子得到的也只是相对公平,而不是像一次性分家,将家里的一切家产都分得明明白白。当地分家并没有商讨老人的养老,也没有分担老人的账务,这些都是要等到老人缺乏自理能力后,老人的财务状况与伦理责任才会由儿女继承。比如,老人缺乏自理能力后,当地会采取轮养,比如,每家养一个月,但确实是“久病床前无孝子”,后来有可能会变成每家轮养10天,换言之,老人在一家呆了10天后,便会拉到另一家,长期以往,老人的年寿也不会长久,一般卧床半年左右都会去世。
因而,当地也出现了一些雇人养老的事情,即子女在外不方便回来,便会雇请专人照料老人,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来替代自己。这种类似于城市里的居家养老模式在农村的具体情况也没有访谈到当事人,只能通过旁人的口述来了解,相对而言,这种养老方式会支持老人活过“半年之殇”,有些老人卧床2年多依然精神状态比较好。不过,这类能够雇佣专人来养老的家庭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家庭无法支付得起这笔较为昂贵的开销。总之,在村里看到的情况是,每个老人都活得比较孤单,却又十分顽强。平日里一旦天气转好,都会搬着小板凳到街头或者打牌,或者闲聊,从而显示自己的存在。
当地的老年人都会有一定的存款,这些周围的人都知道,村里也不会强求子女给老人养老。如同石庙村的一样,要区分为老人是否还具有劳动能力,以及是否还具有自理能力。一旦老人没有自理能力,儿子们都会自动赡养老人。当地老人没有和一些地方一样,并不会在分家的时候就商量好养老的事情,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习俗规范。老人都自觉一切的人生任务都是为了孩子,围绕着孩子的出生-结婚-工作-生子这个生命周期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老人们都有一个想法,用几代人的努力来改变家庭。
老人的闲暇生活
不过,老年人的生活在当地的村干部看来是比较“幸福的”,他们的满意度也是比较高的,因为相比较以前而言,现在老年人的基本上都有国家来负担。他们有养老金,退耕还林款,低保户,煤炭补助等资金,对于当地老人是远远够用了。村里的老年人70多岁都有人继续种地,据村干部粗略统一,60%-70%左右的老人都在家里种地。老人也不需要子女给钱,只需要子女过得好就好。如果碰到子女的条件还不够好的,还需要给子女一定的资助。比如周会计,大儿子的家境不好,但是勉强过得去;二儿子在外打工为生,月工资是2000-3000元左右;女儿嫁到外地,平时回家只需要给子女负担一些吃的,穿的。周会计给大儿子的大儿子负担了买房2-3万元,这个二儿子也知道,不过并没有引起相应的责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老人很少外出,一年只去五寨,三岔等地赶集1-2次,等到年纪更大一些后就不再去赶集。老人的土豆可以吃一年,一般是种了2亩多的土豆,2亩多的豆子用来换豆腐。老人平时的生活也很节俭,早餐吃稀饭和馒头,中午配着大烩菜(即土豆,包菜,土豆粉,豆腐和肉一起炖出来的特色菜)吃馒头,晚饭可能是稀饭和馒头,也可能是吃中午剩下的大烩菜。平时老人不买菜,都是吃自己种下的蔬菜为主,很少购买村里大车拉来的水货等。并且,由于老人的年纪较大,肉也很少吃。整个生活开支压缩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整体而言,老一辈人觉得自己是农民,农民就是要吃苦的。比如,苏某虽然已经70岁,可仍然坚持做小工,春秋季节也去植树造林,“存的钱都是为了孩子,孙子”。他自己日子过得相当朴素,不讲究吃穿,觉得自己70岁了,啥也不需要了,有个安稳的居住地就好了,因为子弟都有安排,也就不需要担心其他。平时子女回来会带着一些吃的看望老人,不穿的衣服,其余的老人也不稀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老人对于子女没有太多孝的要求,觉得子女首先要表现在言语上,不在乎东西的多少,物质上并不重要;其次常回来看看,多陪老人处处;更多是希望子女自身有出息,工作上要有上进心,只要子女得到了良好的安排,在读书,工作和结婚上老人完成了个人的任务后,便不求其他。倘若一些老人因为自身的问题没有给子女安排好这些任务,心中便会有所亏欠,言语上也会表现出与子女的不和。
老人也不愿意进城居住,首先是上下楼不方便,没有在家舒服自在;二是气候不大适应,总觉得无法适应;最后是因为有着婆媳之间的矛盾,“短时间居住还好,长时间就会惹起矛盾”。并且,儿女接老人去县城里都是有用的,比如说去照料孙辈,洗衣,做饭等。从这个角度来看,老人也不愿进城居住,很少有老人是被子女接去享清福的,对此,老人都会很羡慕这些被接去享清福的老人。
公众号:文心斓印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