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学习心得观后感3篇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于3月29日晚上播出“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被赋予时代楷模称号。接下来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学习心得观后感,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学习心得观后感3篇
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学习心得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质朴初心带来的惊人巨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为什么当时决定在八步沙种树治沙?”
当无数次被问到治沙的初衷时,八步沙“六老汉”第一代治沙人张润元老人的回答总是朴素而简单:“我们只是想保护村里的庄稼不再受风沙侵蚀,没有想做多么伟大的事,就是到现在,我也觉得我们所做的事是微不足道的。”
土地是农业的根本,是农民的寄托。“六老汉”所在的古浪县土门镇,当时人均耕地仅为1亩左右,辛辛苦苦栽下的苗子,一场风沙过去,吹跑了、沙埋了,三五场过去,一年的粮食就没了希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不与风沙抗争,迟早会被风沙吞没。
怀着“保护田地”这个单纯的目的,漪泉村的贺发林、石满,台子村的郭朝明、张润元,以及和乐村的程海、土门村的罗元奎共同摁下鲜红手印,承包了7.5万亩治沙任务,决定在八步沙种树。
三块砖上一口锅,卷着铺盖住沙窝。艰苦的生活条件在他们眼中根本不算什么,他们的全部身心都放在了一望无际的八步沙。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981年,他们用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1万亩栽树任务。第二年春天,如约而至的风沙再次袭来,一半的树苗都被刮走了。
沙进人不能退!刮走多少,补种多少!经过反复摸索尝试,他们研究出了用麦草固沙、保护树窝的方法,就是这样,“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成为他们很长一段时间里最经济实用的造林方法,树苗成活率大大提高,治沙工程进度也全面加快,2003年,八步沙造林点7.5万亩任务全部完成。
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在八步沙扎下了第一道绿色屏障。作为八步沙治沙第一代,他们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八步沙“六老汉”。
沙漠“黄龙”仍在北方蛰伏,“六老汉”斗争的心依旧顽强,他们决定坚守在八步沙,管护好第一场胜仗的成果,而与沙漠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在六位老人的支持下,郭万刚、石银山、贺中强三位治沙第二代勇敢地走出了八步沙造林点,怀抱麦草,走向了更为偏远的黑岗沙五道沟、七道沟。
“比起八步沙,五道沟、七道沟条件更为艰苦。但我们不害怕,老一辈人造林克服了无数困难,我们作为年轻一辈,要比他们做得更好才对!”石银山告诉记者。
声声嘱托背后的绿色梦想
开始在八步沙种树的时候,六位老人中最年轻的张润元已经39岁了,治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几位老人便立下共同的承诺:种树,不论啥时候,每家都得出一个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991年春天,66岁的贺发林因为肝病住了院。平时他总觉得自己身体还硬朗,但要经历一场大手术,难免多了些考虑。家里9个子女,年长些的,在外地安家立业,年少些的,还在上学读书。把自己操心了一辈子的事交给谁呢,贺发林觉得老七贺中强最合适。
当时年仅22岁的贺中强在外打工,父亲病重,让贺中强回到八步沙接替他种树,贺中强还是有些犹豫。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接下这个活儿,就不仅仅是偶尔帮着父亲看沙窝、给他送口粮了,而是要和父亲一样干一辈子。
嘱托重于山,贺中强说自己义不容辞。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991年冬天,父亲走了,贺中强扛着被褥来到了八步沙驻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紧随其后来到驻地的是石银山。1992年,父亲石满因病去世,弥留之际,他也给石银山留下了两份重托。
首先,要石银山完成自己管护区的种树任务。当时石满的管护区栽植任务已完成三分之二,剩下三分之一以及后续的管护任务都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石银山说,父亲凡事讲求以身作则,喜欢“走在别人前面”,嘱咐石银山一定要认真完成剩下的任务,他才没有遗憾。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其次,要他照顾好全家人。石银山说,作为村支书的父亲,以前总是为别人家忙得多,为自己、自家人忙得少。开始在八步沙种树后,更是吃住在驻地,无暇照顾子女生活,父亲心有愧疚但无怨无悔,只是希望石银山能够成为一家兄弟姐妹的可靠支柱。
从那以后,石银山的脚步从八步沙造林点,走到了五道沟、七道沟,又来到了现在的十二道沟,不仅圆满完成了父亲的托付,更把父亲的绿色希望带到了更远的地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做出同样选择的还有郭朝明的儿子郭万刚,罗元奎的儿子罗兴全,程海的儿子程生学及张润元的女婿王志鹏。为了治沙,他们中有人放弃了稳定工作,有人放弃了在大城市生活的机会,有人放弃了与亲人团聚的欢乐,风餐露宿,甘守清贫,支撑着他们的正是父辈的精神和愿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个诺言,一份嘱托,一场接力。2016年,郭朝明的孙子、郭万刚的侄子郭玺又来到了八步沙……
勇敢变革推动的永久治沙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从父辈手中接过了沉甸甸的树苗,治沙工作也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二代治沙人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林场收益差,治沙不治穷,如何实现可持续性治沙?
1993年起,由于生态政策的持续调整,八步沙林场没有了造林补助;1995年,林场开始发不出工资,面临着破产倒闭的危机。
这个时候倘若放弃,八步沙就没了后续管护,老一辈人做出的努力会全部付诸东流。
林场不能倒!困难面前,林场场长郭万刚站了出来,他提议在林场附近购置300亩荒地,打眼机井,种些小麦、玉米等粮食和西瓜、西红柿等经济作物。农业有了收入,林场职工的生活得到保障,林场固定资产也稳步提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渡过经济难关后,他们就主动请缨,向腾格里沙漠风沙危害最为严重、距离林场25公里外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进发。
这一次,他们围绕生态建设重点项目工程,在规模、技术、产业发展等多方面开始了新的尝试。
较之八步沙,黑岗沙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沙丘起伏,沟壑纵横,风沙肆虐也更为频繁。郭万刚回忆说,每到春季造林期,村民们便要时刻警惕风沙的突然侵袭。沙暴从西北方向席卷而来时,遮天蔽日,昏天黑地,大家便迅速跳进沙坑或是侧躺在沙坡躲避风沙,风沙过后再接着种树。
凭着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排除万难的恒心,2003年以来,林场职工和当地村民团结一心,通过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省级防沙治沙、三北防护林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累计完成治沙造林6.4万亩,封沙育林11.4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2000多万株,造林成活率达65%以上,林草植被覆盖度达到60%以上,黑岗沙实施封育造林的21万亩流动沙丘被完全固定。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此过程中,第二代治沙人也在曾经的“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方法基础上,探索出了“治沙先治窝,再治坡,后治梁”的新方法,并且开始应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实行造林管护网格化管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随着第三代治沙人的加入,八步沙林场也开始全面尝试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新模式、新技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走上市场化治沙之路,是八步沙林场鼓起勇气迈出的重要一步。
2010年,八步沙林场实现了企业化转型,成立了八步沙绿化有限责任公司,不仅开始通过企业竞标国家的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也开始加快沙产业培育,探索“以农促林、以副养林、农林并举,科学发展”的新路子,为林场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018年,八步沙林场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黄花滩移民区流转2500多户贫困户的1.25万亩土地,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枸杞、红枣,发展经济林,帮助从山区下来的移民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同时,林场还成立了八步沙林下经济养殖合作社,养殖沙漠“溜达鸡”,去年收入20万元。
八步沙造林点、黑岗沙、五道沟、七道沟、十道沟及北部沙区十二道沟一道道绿色屏障渐渐树立起来,南部的黄花滩移民开发区产业发展也如火如荼。
如今,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已建成9个戈壁农业生产基地,有效带动4640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去年新建成的黄花滩移民区兴盛种羊繁育有限公司万只种羊繁育基地,采取“羊银行—贷母还羔”扶贫模式,每年带动2000户贫困户发展肉羊产业。可以说,如果没有八步沙林场不断拓宽的绿色版图,企业想要在此发展根本不可能。
群众致富了,才有了治沙动力,也蓄积了治沙财力,治沙才能实现可持续性。八步沙林场用一个个治沙奇迹,生动诠释了大漠黄沙一定可以转变为绿水青山,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死亡之海”到“经济绿洲”,38年来,三代治沙人持之以恒向荒漠与贫困发起挑战,一个个“誓将黄龙变绿洲”的治沙勇士,用生命与汗水,铸就了一道无比坚实的生态屏障。
2018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八步沙林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先进集体;省委、省政府授予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八步沙“六老汉”世代治沙的故事将永远会被铭记,充满生机的绿洲也将继续向腾格里沙漠挺进!
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观后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宣部于3月29日向全社会发布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为“时代楷模”,观看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的“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后,备受触动......
八步沙林场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37年前,这里狂风肆虐、黄沙蔽天,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古浪县土门镇台子村6位年近半百的村民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不甘心将世代生活的家园“拱手相让”,以联户承包的方式发起和组建集体林场,积极投身治沙造林、守护家园的伟大事业。37年来,三代治沙人累计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37.6万亩,为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突出贡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以“六老汉”三代人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们听从召唤、情系家园的精神。面对风沙侵蚀家园,沙进人退的严峻形势,以郭朝明为代表的第一代林场治沙人,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勤朴坚韧、众志成城、筑牢屏障、永保绿洲的防沙治沙精神,带头承包无人荒漠,坚决向沙患发起冲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以“六老汉”三代人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八步沙三代治沙人扎根沙漠,长年累月顶风冒雪、压沙植树,与干旱和风沙艰苦抗争,用辛勤汗水建成现在南北长达10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屏障,使八步沙两万亩沙漠变成了树草相间的绿洲。
以“六老汉”三代人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们敢为人先、唯实创新的精神。他们牢记让绿洲永续发展的使命,着眼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治沙造林管护,创新应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实行造林管护网格化管理,坚持全天候步行巡护,建成了一个物种丰富、环境优美、生机盎然的林业观光景区。
以“六老汉”三代人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们坚持不懈、久久为功的精神。他们始终坚守让沙漠变绿洲的坚定信念,接力传承治沙理念和精神,积极承担和精心实施重点交通干线生态恢复、移民开发区农田林网建设、国家能源管线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为陇原大地的生态建设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全省上下要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以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集体为榜样,大力弘扬治沙造林精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树牢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着力加强生态系统修复和保护。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担当、奋发进取,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切实加快绿色发展崛起步伐。要坚持坚定信念、牢记使命,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加快建设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屏障,为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传承不息,治沙不止;丰碑矗立,精神永存。让我们做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精神的弘扬者、守护者、传承者,携手追逐绿色梦想,合力建设美丽甘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时代楷模发布厅3.29观后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矢志不渝改善生态的治沙精神,已经成为当地践行党中央生态理念的强大推动力。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三合乡张安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王焱表示,八步沙六老汉用无法想象的艰苦付出,为子孙后代换得了绿色家园,这是一个时代的奋斗者诠释幸福的生动实践。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王焱说,在陇东黄土高原上,倔强的乡亲们也在战天斗地,把“跑土、跑水、跑肥”的贫瘠山地,修建成层层平整的梯田,同样传承着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追梦者,我们要致敬这种身边坚韧的崇高,弘扬这种淳朴又伟大的榜样力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近年来,甘肃省深刻理解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精神,不断加强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构筑起坚强的生态防护体系。
武威市委书记柳鹏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出了重要步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学习三代治沙人为实现绿色梦想无私奉献的精神,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为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努力奋斗。
“六老汉”三代人的治沙事迹引来网友纷纷“点赞”。网民“zqz山野村夫”说:“六老汉献了终身,献子孙,是真正的‘无我’,为三代人点赞。”
网民“陌霜剑痕”在微博留言说,一花一草皆不易,要懂得珍惜,更要传承六老汉的精神,带给沙漠更多绿色希望。
就读于兰州大学的李鑫在微信中转发“六老汉”三代治沙人的感人事迹时,加上了自己的感悟:我们看到了“六老汉”三代人种下的植被染绿沙海,我们更应该听到他们心底对生态梦想的呐喊响彻天地!向中国“治沙人”致敬!
“八步沙‘六老汉’的事迹深深感动着我,他们常年扎根沙漠,与干旱和风沙艰苦抗争,吃炒面、喝冷水,睡地窝铺、住土坯房,长年累月顶风冒雪、压沙植树,这种黄沙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的治沙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更需要我们去传承。作为一名中国邮政人,我要把这种精神融入到本职工作中,勇于担当、奋发进取,为邮政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中国邮政集团武威市分公司工作人员马永喜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聆听报告后,感觉热血澎湃。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认真学习治沙英雄们不怕苦、不怕累、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乐于奉献。”中国电信武威分公司工作人员李晓琴说。
3.29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