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1500字(2)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霍尔顿关心(这个词不准确)他人的生存状况,发现其他人和自己一样不幸(即使表面有所不同)。这可以说是发现了人的精神生存危机(有点哲学味了)。让我想起《等待戈多》。普鲁斯特说回忆能够重拾逝去的玫美好,也可能是这样。
可不可以说这不小说的主题是对机械主义文明的反抗,对普遍精神危机的关注?有点马克思主义的感觉。拔得太高。可是这部小说所涵盖的又绝不仅仅是一个青春故事。
我们阅读这本小说时能获得很多享受。LZ最喜欢的场景是菲苾在黑暗中给霍尔顿钱的时候,其次是琴把胳膊放到他背后的那次。我们对小说场景的喜爱就像喜欢流行歌曲中的某段旋律一样。小说的另一魅力在于所塑造的人物。Lz最喜欢的当然是菲苾。但是,菲苾这个人物很奇怪,我多处怀疑她的真实性,菲苾很复杂。就说一个有意思的事吧。里面有个小男孩喜欢菲苾,但表达失误,把菲苾推倒了。LZ有次在贴吧里看到一小姑娘说他们班一男生说她闷骚,心里伤心。LZ 回复说“小男生词穷了,他只是”,她后来回复LZ说他俩现在很幸福。神马。呵呵,我们比我们想象的孩子气得多。话说回来,霍也是不存在的,不可能有霍尔顿这样的人。有人问霍尔顿后来怎么了。霍尔顿没有未来。
读小说时当然应该置身其中。有些同学一开始不愿意理解霍尔顿,觉得自己在读另一个人的故事,那简直谈不上阅读。比如,LZ读到琴时就会想自己暗恋的女生,读到铁齐纳想到自己的朋友,读到斯宾塞想到自己尊敬的老师。有人说,这应该是坐着的责任,他一开始不明说的?我只能说,这是常用的艺术手法。博尔赫斯说,暗示具有说服力。作品正是暗示而不是精神分析式的直接描写了霍尔顿的精神世界,从而具有了征服人心的力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我们阅读时,自己是霍尔顿,读完时会到一个新的高度反观霍尔顿,同时也在这个高度反观自己。我们在作者的指引下看到一个鲜活的霍尔顿,同时也会看到一个抛却诸多自我粉饰的自己,淅淅沥沥地走向那个因为赤裸而一贫如洗的自我。有次做实用类文本阅读,里面说悲剧能让我们从远处观看自己。好像还是我大尼采说的呢。
读优秀的作品和读那些用机器手打飞机一样枯燥乏味的YY完全不同(很抱歉把他们相提并论),不能赶着看。LZ当初没能理解这部小说,一是因为读得太快,二是当时意气风发,没有分别理想与抱负(理想,不是那种买车买房、建功立业之类的理想哦),绝不担心自己会改变,如果不被理解,还洋洋得意,才刚刚开始不那么主流的心路历程。所以完全体会不到霍尔顿的那种“他妈的那么沮丧、那么寂寞”,只是读后有点奇怪而已。你说LZ真可怜,哎呀,这不是真实的 LZ啦,真实的LZ很幸福的,这样说只是为了方便你理解霍尔顿。高三班上的米开朗基罗一开始攻击过我,后来就很能理解我、包涵我。LZ很珍惜。虽然现在班上没有。不过还是很开心。可贵的东西之所以可贵,不仅因为它们无法取代,还因为它们可以取代很多东西,不仅因为曾经沧海难为水,还因为除却巫山不是云。不对劲啊,好吧,LZ装13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我们理解这部小说时会有什么样的困难呢?
——社交环境不同,就LZ看上学上得这么。。谈不上社交。经验缺乏。
——精神生活舒适,没什么挫折。人家不开心的时候,那个资本主义爸爸竟然请来了精神分析医师!我社会主义爸爸哪个不是“囡囡,有爸呢”“儿子,没事,跟爸喝一盅”。霍尔顿在他爸妈回家时是躲在壁橱里的。
——已经同化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神经粗大,不习惯认真对待什么。
可是优秀的书,只要你认真看了,至少被言情小说式的YY阻碍心智的成长,至少为人处世能从容点。
通过这部小说,可以看到作者纯熟的小说技艺,对人物的精确把握(如此精确,让人怀疑霍尔顿就是不写作的作者,两个老师说的话也是),最重要的当然是丰富的心理描写。司汤达《红与黑》中零星可见的心理描写(这个所指甚窄,好像近于潜意识层面了)在这里俯拾即是。柴可夫斯基赞扬托尔斯泰“一眼就看穿了我心中的全部秘密”,这也是许多美国青少年的心声吧。小说全面的心理描写既反映社会又表现人物,服务主题,或明或暗,精微深至,典范典范。任何才气不足的模仿都会让人笑掉大牙的。就凭这些心理描写,作者对美国人这一群体的影响就比得上弗洛伊德和里斯曼。简单从一个方面说,这部小说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解读,也就增加了社会的包容度。何况本书还影响了许多重要人物。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简单的小说。主人公是善良敏感的16岁少年,典型的高富帅(高,自己说的;富,二战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帅,女友很漂亮而且连男人都喜欢他)。
初中看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那种愤世嫉俗的感觉,还有一些不理解。现在看,已经能够去理解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已经完全不同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书里,霍尔顿在书里时常是沮丧寂寞的。他对所处社会的机械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神马)深恶痛绝,因而在性格上缺乏逻辑、过于感性。崇尚自由竞争的社会中,他人的虚伪也造成他的敏感、猜疑、喜欢撒谎(I'm the most terrific liar you ever saw in your life)。
霍尔顿被模仿最多的是他的猎人帽。他很喜欢这顶帽子。我们喜欢自己的爱好并且维护自己的爱好。所以,当阿克莱说他带着这样的帽子打鹿时,霍尔顿的反应是:
“This is a people shooting hat,”I said, “ I shoot people in this hat.”
就像你在打团队,远处有敌人,你把AK换成狙。完全是形势需要。你的一个傻13队友说:“我都是用狙打僵尸,爽呢。”
你听了就很不爽。就像Stradlater说:“我的意思是,你别把标点之类的玩意儿放对位置。”
你把准星移到他天灵盖上,说:“我都是用狙打你。”
这些人总是急吼吼地要表明自己并不逊色或者什么的,因而装了13。这是一个层面。
鹿,从书中可以看出霍尔顿对鹿、马之类的动物是怀有一种孩子样的感情的。而阿克莱的话通过伤害霍尔顿的感情达到了自我标榜的目的。霍的回答是一种报复。只是他似乎没有完成报复的全过程——让阿克莱听懂。
霍尔顿戴上这顶帽子就像举起一面大旗,表明了自己的身份。
琴,是霍尔顿游荡经历的开始。琴这个人物对霍尔顿的精神世界极为重要。他喜欢琴,而且感情强烈。但琴只存在于他的幻想中。因为他对琴的感情太强烈,所以十分害怕失去她,害怕因为现实中琴的改变失去幻想中的琴。他和大多数人都太不一样了,和琴也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嗨,”我说:“别告诉她我给开除了,成不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琴和他的距离并不比斯宾塞更近。
霍喜欢琴哪里呢?他对琴印象最深的是她下棋时喜欢把国王放在后排。象棋是逻辑性很强的游戏,琴的做法无疑比霍尔顿的更为感性。琴的不幸童年也引起他的怜爱。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Stradlater和琴约会回来后,霍尔顿逐渐陷入到一种绝望的愤怒中,然后下决心开始了他的游荡。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他喜欢的人认可了他讨厌的人,这使他伤心,懦弱又使他“沮丧、寂寞”。在车上,他遇到欧尼老妈。他挺喜欢这位妇女,但很快把对他儿子的厌恶转移到她身上,用反话进行了报复。他同样没有完成这一过程,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离开学校的霍尔顿发现社会更为丑恶。他对鸭子的关心,实际上是对自己出路的关心。湖面结冰正如世界充满了利己主义和假模假式,使霍无处栖身。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善良的性格使霍尔顿对他人的敌意表现出先天的失败感。
崇尚自由竞争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敌意是难免的。借用大卫·里斯曼《孤独的人群》中“有敌意的合作”这一概念(也许不合适),阿克莱和霍尔顿关于猎人帽的对话就是一种“有敌意的合作”。我们有这样的经验,几个朋友在聊天,交流喜好,然后出现了争吵。这是因为我们通过自己的爱好与同龄人展开了竞争总想高人一筹,却只能贬低别人的爱好,于是我们感觉到明显的敌意。书里还提到什么小团体神马。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弹钢琴的黑人欧尼,霍尔顿欣赏他的技艺,却仍然很讨厌他,因为他的表演成了卖弄,讨人厌。他的假模假式的礼仪,实际是一种自我膨胀,是对听众的轻蔑,是一种敌意,来自一切假模假式的势利鬼的敌意。奇怪的是,生活优裕的霍尔顿并未成为一个假模假式的人。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还有一种敌意,是实用主义文明对霍尔顿心中美好事物的敌意。猎人帽,霍尔顿因为喜欢所以喜欢,而阿克莱说,逻辑上,这顶帽子可以带着打猎,所以不错。霍尔顿想和桑妮聊聊天,在感情上有所突破,桑妮却完全不能理解。处男的天真烂漫在冰冷的**易面前丢尽颜面。他对所谓信用的执着最后给了他一拳。而他深爱(不知道怎么描述他的感情)的琴在Stradlater看来只是一个偶然获得的社交猎物。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霍尔顿的理想完全是儿童式的纤尘不染,现实世界的变态又让他无处可逃(“×你”、旅馆怪人等)。
霍尔顿的诸多失败被他的咒骂掩饰起来,好像他一直是胜利者一样,有些人因而以霍尔顿自我标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霍尔顿和其他人的交流可以说都失败了,舍友、女友、卡尔·路斯、可怜的詹姆士·海瑟尔、社会人士等。他和修女交流都感到困难。他无法想象修女们阅读游苔莎·斐依。他通过捐款也就是钱表达了自己的感情,最后又不慎吐了一丝烟到对方脸上,心里十分沮丧。另一方面,别人对他的关心也使他难受。菲苾给他戴上帽子、妈妈给他买的冰鞋。他也受到环境影响,只是更加敏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心灵深处有那种自然的与人交流的本能,但他又与社会格格不入,所以很难获得或多或少已经融入社会的人的理解。交织而成失败感深深扎根于他的性格和自我认知。
霍尔顿对梦想的追求是否成功了?这关系到对标题和结尾的理解,LZ先分析Chapter16: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开始时,霍尔顿听见小孩唱的“如果你在麦田里捉住了我”,心里变得不那么沮丧了。他爱护纯洁的儿童并且有所表达(他刚给菲苾买了一张唱片),那个孩子的歌声有传达了对霍尔顿的呼唤。霍尔顿此时可以和儿童交流(最简单的交流),也有了一种归属感(这个说法不准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章末,霍尔顿“自作多情”地去帮玩跷跷板的孩子保持平衡时不受欢迎了(他几乎是怕这些孩子,像你怕你喜欢的人一样)。他因而失去了去博物馆的心情。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这是霍尔顿的梦想第一次明确出现。可见霍尔顿心中的美好回忆、孩子的天真无邪和他的荒.唐理想一起组成了他精神世界中美好的一面,这些是不能分开看待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5章末,霍尔顿在雨中欣赏旋转木马上的菲苾时,获得了顿悟般的喜悦。
Boy,it began to rain like a bastard.In buckets,I swear tO God.All the parents and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mothers and everybody went over and stood right under the roof of the carrousel,SO they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wouldn’t get soaked to the skin or anything,but I stuck around on the bench for quite a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while.I got pretty soaking wet,especially my neck and my pants.My hunting hat really
gave me quite a lot of protection,in a way;but I got soaked anyway.
LZ觉得这一场景与霍尔顿的理想奇妙地契合了。大雨让大人们都离开了,除了他。他此时所充当的正是守望者(翻译得准确)这一角色,不是孩子,而是对孩子们负责任的人。他有义务在孩子们奔向悬崖时捉住他们,也就有权利允许他们去抓金圈儿。对霍尔顿来说,这一意象除了纯洁、交流外,还有一个关键词就是责任。他像是接受洗礼似的感受到一种狂喜。
霍尔顿这样的理想和他一直以来的精神状态有关。本书的一种叙述是:霍尔顿被学校开除,与同学打架后在外游荡,幻想去西部,最终回到家中,向我们讲述这一切。也可以叙述成:年幼时,D.B.和艾里的影响塑造了霍尔顿最初的性格,使他难以容忍高中里习得成人世界虚伪功利的人。在社会中发现自己无法和社会相容,有无法与人沟通找到精神上的共鸣。决心遁世,无法做到。他回顾自己荒.唐的生活感到其他人和自己一样空虚、彷徨。
霍最初的性格是怎样的?这和他的喜恶、他最终的追求是一致的。LZ读《香蕉鱼的完美一天》,感觉到两者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对机械主义的深恶痛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