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之美海峰随笔
学术之美海峰随笔
学术究竟是如何美的?我们去看看学术之美的随笔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学术之美海峰随笔,希望你喜欢。
学术之美海峰随笔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从事学术职业的人,一般以撰写学术论著为主。写随笔,因为不属于考核评价范围,不能当饭吃,只能是业余爱好,偶尔为之。
不过,随笔写到一定程度,尤其是发表学术随笔,对积累学术声望还是有助益的。书必通俗方传远。发表在学术刊物上的论文读者毕竟有限,出版的学术著作往往也只是同行才看,而在报纸上发表学术随笔,阅读的人就广泛得多。有时在报章上发表一篇短文比在权威刊物上发表一篇长篇大论影响还大。
当然还得看随笔怎么写。我觉得随笔也可以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自己比较喜欢豪放一派,欣赏“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风格。好的随笔能够见微知著,大气、轻松、幽默,且有学术含量。好的学术随笔用精炼的文字写出丰富的内容,思想深刻,见解独特,且文笔优美,能够以小见大,具有学理性、趣味性与可读性。而要达到这一境界,需有相当的学术积累和一定的文史功底。
由于在中学和上山下乡时爱好文学,我1977年参加高考时填报的首选志愿是中文,后来虽然在厦大历史系进学,但习性好尚仍近于文学,因此有时也还写点随笔,而且后来我的一些学术论著也力图以历史为里,文学为表;史学为体,文学为用;或者说以历史为骨骼,以文学为血肉,以人文精神为灵魂。
考上大学30多年来,我发表的随笔或学术短文已有二百余篇。尤其是从2009年3月开始及其以后的一年间,《中国教育报》在每周一第5版的《高教周刊》设立“学者专栏”,陆续刊载了我的三十余篇系列学术随笔。原来《高教周刊》负责人唐景莉和储召先跟我谈好专栏的名称用“海峰随笔”,后因报社高层认为该报此前未用过人名作专栏,因而改为“学者专栏”。《中国教育报》是首次开设学者专栏,我是首位受约请撰写学术随笔的学者,在教育界与学术界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中国教育报》 2010 年1月11日还发表了读者黄宏欣写的读后感《一道炫目的学术之光》,对本人的系列随笔加以评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010至2011年两年间,《科学时报》的《大学周刊》主编崔雪芹约请我在该报开设“海峰随笔”专栏,每月一篇,陆续刊载本人的系列学术随笔。《科学时报》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的全国性大型科技类主流媒体,其中的《大学周刊》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共办,以大学为报道对象,涵盖大学教学、科研、产业发展、校园文化、国际竞争等各个方面,“海峰随笔”是该报首次以作者名字设立专栏。本书副标题之所以敢用“海峰随笔”,就是因为采录这一专栏的名称,并与2012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刘海峰演讲录》配套。2013年6月,《光明日报》又约请开设“刘海峰专栏”,发表本人关于高考改革的系列文章。
另外,我曾为三十余本书作过序,其中包括为一些重要人物作序。如为曾经担任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和校长的陈传鸿老校长《大学之道》一书所作的序文,是我所写序文中篇幅最长,所花时间却最短的一篇。一般情况下,往往是请德高望重或身份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作序,但陈校长认定我能写出好的序文,就是要我这个部下和晚辈为其文集作序,其礼贤下士的精神令人感佩。还有为当时任泉州师院院长、后来任福州大学党委书记的陈笃彬的三本书,连作了三篇序文。写一篇一般的序文很容易,简单将书中的内容概括出来,说几句好话,敷衍出一千来字便成了;写一篇精彩的序文不容易,要有自己的思想,言之有物,最好有些精彩的词句,并点出该书的特色。因此,凡是答应作序,我都不会随便应付,更不会让作者起草我来签名,因为将来要收进自己的随笔集或文集,要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我作的多数序文都是答应后过了好些时间,确实有感而发,觉得拿得出手后才给作者的。
十多年来,因为看到我发表的一些随笔,陆续有多家出版社约请为我出版随笔集。但出随笔集没有时间限制,且自己也没有心思真正花精力来整理旧文,结果或者未答应,或者答应了未着手。2013年秋,蒋东明社长说想约请我在厦大出版社出一本随笔集,尤其是2014年1月在闽西古田山庄举行厦门大学党校领导干部集中轮训学习班的时候,东明社长还专门到我房间来谈出版本书之事。想想自己出版过二十余本书,还没有在自己任教的大学的出版社出过一本,于是下定决心应约。
本书尽量收一些与厦大相关或较具厦门特色的随笔,可以说是厦大的、厦门的、福建的、个人的、文学的,当然也是全国的,最主要还是学术的。所收各篇水平不一,有些是自己较满意的精品随笔,有些则是早年的文学习作,还比较稚嫩。为反映成长的过程,保存历史真实,基本上一仍其旧,仅作了校对和极个别文字修改。
杜甫诗云:“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我认为好的学术随笔出则文,入则学,内为学术,外为文学,或者说学术为身,文学为衣。自己以教育为志业,入史出文三十年,希望将来有较多的时间来写写轻松的随笔。
2014年3月6日
拓展阅读一:内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本书是著名学者、高等教育学、科举学和教育史专家刘海峰先生近年来在各媒体的“学者专栏”、“海峰随笔”等栏目发表的随笔结集。全书分为五个部分,“治学感悟”、“读书心得”、“学术生涯”、“文学行走”、“序文集锦”,既包括个人的治学之道与治学体验,也有对一些教育和文化问题的思考和评论。 本书内容丰富、见解独特,且思想深刻、文笔优美,轻松幽默而不失大气,具有很强的学理性、趣味性与可读性,体现出刘海峰教授教育理论的精深和历史、文学功底的深厚,蕴涵着智慧之光与学术之美。
拓展阅读二:作者简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刘海峰,1959年9月出生于福建龙岩,祖籍福建惠安(现泉州泉港区)。1976年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1977年考入厦门大学历史系,1984年硕士毕业后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工作。1988年在职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2年晋升教授,并应聘为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兼职研究员。
现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暨教育博士分委员会召集人、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席团主席、中国高教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理事长等。被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10余所大学或研究机构聘为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并担任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名誉馆长。
随笔相关文章:
1.生活随笔
5.抒情散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