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参赛教案及反思
说木叶参赛教案及反思
《说“木叶”》是高中语文教材中不可多得的一篇介绍古典诗歌鉴赏知识的文章,它明确了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带来《说木叶》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说木叶》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浏览全文,勾出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
关键句:
1)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5)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6)“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7)“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思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1段:列举诗句,引出议论话题——“木叶”成为古诗意象。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2段:提出古诗中用“树”“叶”“木叶”而不用“树叶”的文学现象 (现象)
第3段:提出要对“木”的来历进行思索。 (质疑)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4至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解疑)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其一:艺术特征之一:“木”用于秋风叶落季节,含有落叶因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举例、比较:“高树”——满树叶子、饱满
“高木”——叶子越来越少、空阔
分析原因:诗歌语言有暗示性。
具体阐释:“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一致,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木叶”——“木”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被排斥到“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不一致,“木叶”暗示着落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其二:艺术特征之二:“木”有微黄、干燥之感。
比较分析:“树”——褐绿色,与叶接近
“木”——微黄色,干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举例阐述:“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整个疏朗
清秋的气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落叶”——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黄叶”——长满树上,有微黄颜色,没有干燥之感,缺少飘零之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落木”——比“木叶”更空阔,洗尽绵密之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7段:小结——概念相去无几的词语,艺术形象几乎是一字千里。 (总结)
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至3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4至6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7段是小结。即:“木叶”现象→分析“木”的暗示性→结论:一字千里。
第二—三课时
教学重点:1、探讨意象“木叶”,体会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文字的联想意义)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教学过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思考:阅读课文,比较两首诗,思考高木和高树两个意象有什么不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 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高木”则空阔;“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2、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高树”则饱满,
二、从课文中摘录出所引用的下列诗句,思考诗句中“木叶”或“落木”的意象和“树”、“绿叶”、“落叶”一类的意象各有什么不同特点?这些文学现象说明了诗歌语言的什么特征?
课文诗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3、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5、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皎皎云中月,灼灼叶中华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6、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处征戍忆辽阳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8、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9、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午阴嘉树清圆
明确:“木叶”或“落木”的意象① 都是秋季;②都有“秋风扫落叶”的意境;③“木叶”和“落木”给人的感觉是干燥的,是疏朗的清秋的气息;④有色彩上“干黄”的感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树”、“绿叶”、“落叶”一类的意象① 都是树叶茂密的感觉;②都是潮湿的感觉,都是属于雨的、沉沉的阴天;③色彩上是“湿绿”的特点。
小结:①“木叶”往往形容秋天干黄的落叶,与秋风紧密相连,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②“树叶”一般是不在古诗中出现的,“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古诗中往往要表现“枝繁叶茂”的意境就用一“树”字直接表达了;
③“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木叶”与“落木”还有着一定的距离:“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而“落木”是“疏朗的”、“空旷的”,是“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说明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读第五段: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说木叶》反思
《说“木叶”》这篇课文理论性较强,课文内容引用古诗文较多,相对而言比较枯燥,所以学生阅读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说“木叶”》这一课是通过“木叶”和“树叶”的比较来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暗示性,学习这篇课文并真正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把握诗歌意象的暗示性特征是十分必要。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教学难点为全文表面上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属于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诗歌语言暗示性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作为“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在这一教学动态过程中,达成目标的方法有多种,但稍有教学实践经历的教师都会有这种体会,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最主要教学手段。提问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手段虽被广泛地运用于普通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当中,精心设计有效的提问进而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率成为众多语文教师醉心的追求。笔者所授课的班级学生基础一般,分析问题、概括总结的能力较为薄弱,所以要比较好地阅读理解文本、达成本课的学习目标有一定的困难。为了能使学生充分阅读文本,通过大量引文理解作者本意,笔者选择了“以设置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的教学方法。由导入开始顺着作者的思路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一直带着问题阅读,带着问题思考讨论,带着问题总结概括。并且问题的设计注意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规律,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学生看到引文多就产生畏难情绪的心理压力,进而循着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甚至生动有效的学习,当一个个问题都依次顺利解决的时候,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学习文艺性议论文的快乐,教学目标自然达成。无疑,这节课的提问设计是比较优化、有效的。
然而学生给出的反馈是,一是觉得没意思,二是觉得思路不清晰。关于第一个问题,笔者觉得没有必要进行过多的反思,笔者不能也不应该把每一节课都上的趣味横生,首先笔者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其次,语文课应该有它本身那种语文味,而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语文味的敏感性,换句话说笔者不能为了迎合学生把课设计的没有语文味。第二个问题,笔者想主要还是出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上,近年来因为教师对教材钻研地更深了,所以对整体感知这个环节就特别在意,觉得非常重要。首先如果没有这个环节,那么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将会是非常浮泛的,不管你加进去多少非文本的让学生感兴趣的东西都是失败的;其次,如果教师不深入研读文本,那么就谈不上上好这节课,尤其是整体感知这个环节。就这节课来说,笔者给了学生大约10分钟的时间让他们看书,接下来通过探寻“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再次回归到文本,但是这个环节总有些粗糙,粗糙在哪呢?一是给的时间少,二是问题问得不够吸引学生,等于说笔者只给学生两次阅读文本的机会。还有一个文本本身存在的问题,因为这篇课文引用的诗歌特别多,而且很多诗意不容易读懂,所以学生容易陷进弄懂这些诗歌意思的迷雾里,把重点放在读这些诗而不是弄懂作者所要分析的内容上;另外,有些词,比如“空阔”、“疏朗”、“感情饱满”、“绵密”这些中国艺术评论独有的词语,给学生理解文本加大了难度。
在笔者看来,一是应当给全文做个总结;二是应该仔细分析文中的一些诗句在用了“木叶”后到底好在哪。这样的话可能会不那么枯燥,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容易些。
说木叶参赛教案及反思相关文章:
1.说木叶优秀教案
5.核舟记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