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一定要作“全”功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各级各地按照中央部署,紧扣“到群众中去”创新思路抓活动,省级领导直接到到田间地头与农民把手问计,厅局负责人骑单车体验交通拥堵、不亮身份到医院感受挂号排队,机关干部沉到一线接地气查民情。来自群众的“真金白银”,推动机关单位抓管理、强服务、增效能,促进党员干部受教育、转作风、办实事,活动成效看得见,摸得着,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给予好评,值得充分肯定。同时,要充分认识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不整体理解、局部作“功”,活动就有可能走向单方面作业,甚至成为“一头热”工程。
群众路线作“全”功,既要坚持“从群众中来”,更要重视“到群众中去”。通过群众路线,党员干部走下去接触群众,了解基层,查找差距,问计发展,掌握了实情,取得了“真经”,收到了既有成效。但仅限于此则远远不够。要把来自基层群众的“一手资料”,带回去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提炼,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规律性的认识,研究具体的办法,拿出管用的举措。还要再到群众中去,动员和依靠他们,把形成的思路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落实好解决矛盾的办法措施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并运用实践来检验是否行之有效,正确的就坚持,有缺陷的再完善,不对头的就调整,务求解决问题,能办实事。如此循环往复,才能形成“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良性互动,才能实现“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不断提升。
群众路线作“全”功,既要深化思想教育,更要强化能力培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清除思想积垢,重树群众观念,增强群众意识,加深群众感情,既是活动目的之一,也是抓好活动的思想基础。但是思想如果不与行动接轨,其价值必然有限。思想多有“惰性”,它不仅喜欢“原地踏步”,而且很容易“慢半拍”,以至于习惯性落后于形势。没有现实的倒逼,没有任务的压迫,没有艰难困苦的考验,现有的思想成果难以巩固,长久的思想反弹在所难免。另一方面,“抓思想”的目的在于“促生产”。已经形成了基于群众观念的思想力,却没能转化成发展群众利益的生产力,这样的思想力缺乏更高的实践价值。此外,思想之于行动、观念之于能力,远非朝发夕至那样容易。特别是随着思想观念、利益格局、社会结构和舆论模态的深刻变化,群众工作的形势任务在改变,主体对象在变迁,内容方法在创新,工作难度在加大。对党员干部而言,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既十分紧迫,又十分艰巨。唯有抓住当前思想充分发动的最好契机,趁热打铁,借势炼钢,以有力措施切实提高党员干部宣传引导能力、组织动员能力、联系服务能力、致富群众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大步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大力提高群众工作水平,才能收获路线教育的真正成效,才能拥有执政领跑的持续保证。
群众路线作“全”功,既要教育提高党员干部,还要动员提升人民群众。党员干部受到教育,是开展路线教育的应有之义。在教育党员干部之外,还必须重视群众的宣传动员和教育引导。不用心做好宣传引导和思想发动,没有以心换心的贴近交流,群众不是发自内心的真心拥护和真正“帮忙”,党员干部就听不到真话,问不到实情,找不准病根,“照镜子”可能会沦为自我欣赏,“正衣冠”也会搞成机械的“塑形象”,难以达到灵魂洗澡、治病健身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干部是组织者,党员是领路人,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去团结奋斗,完成使命。党员干部能力再强,没有高素质的人民群众作为主体支撑,发展源泉不会广,发展动力不会强,发展水平不会高。此外,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还存在辩证统一的关联促动关系。群众素质高了,会“逼迫”党员干部常磨“金钢钻”,揽接“瓷器活”。党员干部能力强了,既能现实推动事业发展,还会无形提升群众素质。在群众路线中教育提升群众,就是要以有效宣传、过细引导和实际行动,让他们相信群众路线教育和党员干部是来真的,办实的,形成干群信任依赖;就是要在接触沟通、调研问计中讲请形势政策,展示美好愿景,及时解结化瘀,广泛凝聚团结进步的共同意志;就要在办事解难的同时见心用情,在扶贫帮困的同时励志活血,少些“恩惠”与“施舍”,着力激活群众力量、基层能量;就是要用可感的作风、严肃的纪律、模范的行动和切实的成效,让群众感受真实惠,感染正能量,自觉奋起共筑中国梦。
群众路线作“全”功,既要活动扎实有效,更要重视长久建强基层。集中一段时间,集中全党精力,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党员干部真学真改,促进作风建设根本转变,推动突出问题真正解决,必然会收到实际成效。但集中性教育实践结束之后,如何保证活动成果长期生效管用,长效机制很重要,建强基层尤为关键。基层组织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落实上级政策,维护合法权益,改善民生福祉,推动发展创新,都离不开基层组织。基层是群众工作的大本营,基层党员干部是永远都不走的“群众工作队”。要进一步树育导向,形成“想干事”的大气场。要用群众工作观念来认识基层,真正视基层为执政的筑基石、发展的活力源、改革的实验场、稳定的起始点和服务的冲锋线。让基层在全局有无可代替的地位,让基层精神在多元时代成为“顶天立地”的正能量。要进一步强化保障,培育“能干事”的好环境。创新体制,解除基层“责大权小钱少”的治理困局;投入资源,改善基层工作环境,提高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强化激励,关爱呵护基层干部,支持帮助他们立足一线建功立业。要进一步创新治理,创造“好干事”的新机制。打通一线情况直达上层的通途,让熟知一线情况的人参与政策制定、顶层设计;培育鼓励创新、支持变革的宽松氛围,及时将基层一线行之有效的新探索、新创造提炼升级成制度,推动“基层创造”助力中国梦圆。要进一步规范作为,强化“干好事”的硬约束。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推动权力规范运行和有效约束,加强党员干部经常性教育管理,形成一线群众有效监督基层的办法机制,强化严肃惩诫的警示作用,让教育实践活动创造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长留基层,让群众观念、群众作风和群众工作在基层群众中四季开花,让基层党员干部心系群众,善为善治。
(作者单位:湖北秭归县委组织部组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