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新闻资讯 > 热门专题 > 中国梦 > 中国梦新闻 >

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时间: 张 浩1 分享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只要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东西都能创造出来。广大人民群众向着梦想的不断努力,将描绘出一个时代最为壮阔的梦想图景,更汇聚起一个国家最为持久的追梦力量。
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期待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不断产生新的更高期待。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只有随时随刻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才能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最大限度地凝聚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中国梦就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和我们党不断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互动实践中由梦想一步一步接近现实的。
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必须站稳群众立场、深怀爱民之心。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想问题、办事情,必须时时为群众考虑,处处替群众打算,以群众情绪为第一信号,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
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人民群众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力量。因此,实现中国梦,应该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参与进来,让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激发广大人民群众追梦的创造热情,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中蕴含着无穷智慧和创造力,永远是我们党克敌制胜、推进各项工作的力量源泉。对人民群众来说,他们越是有了自己身为国家主人的“角色”认同感,其对民族复兴伟业的担当就越出色。只有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认真汲取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才能把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因此,当前应该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努力把实现民族复兴与尊重民主权益统一起来,使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自己是民族复兴伟业的主人翁,为民族复兴贡献才智就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将个人前途命运同整个民族前途命运融为一体,以不断高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民族复兴伟业又好又快向前发展。
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参与到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来,必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要把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摆在现代化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使全体人民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多更好地平等参与、平等竞争、平等发展、平等享有,使人人都拥有实现梦想的机会。
为广大人民群众造福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追求
中国梦并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宏大的目标,更是亿万人民群众的福祉所系。能让广大的人民群众享受到发展的成果,感受到生活的幸福,这才是中国梦的内涵所在。追求幸福,是人民的权利;造福人民,是党和政府的责任。实现中国梦的终极价值追求,就是不断为广大人民群众造福,让人民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让人民群众的生活始终充满阳光、尊严、幸福和希望。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造福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途径。中国梦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梦想落地,民生是最佳承托;梦想成真,民生是最终诠释。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在追梦的道路上,我们党一定要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解决最关心的就学、就业、就医、养老和住房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带领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才能让最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真正的幸福。要让中国梦照进每个角落、惠及亿万人民,就要坚持共同富裕不动摇。共同富裕编织了最美好的中国梦。没有亿万中国人的“富裕梦”,就没有整个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共同富裕道路将是未来中国改革顺乎民心的大方向,要下定决心调整现有的利益格局和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用改革的最大红利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受益。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博士
36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