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教育资讯 > 热点 >

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事迹简介大全【文字汇总篇】

时间: 庄宇21208 分享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日前,国家水利部在其官网上公布了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首批历史治水名人推选工作是根据《新时代水利精神宣传贯彻工作方案》安排,由水利部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开展,经过资料整理、研究分析、征求意见、网络投票、专家审核等程序,并报水利部党组审定,于2019年12月6日公布。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的事迹,方便大家学习。

  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共12位,分别是大禹、孙叔敖、西门豹、李冰、王景、马臻、姜师度、苏轼、郭守敬、潘季驯、林则徐、李仪祉。

  大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禹,约出生在公元前2000多年左右,姓姒,名文命。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为夏王朝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禹所在的年代,连续发生了全国规模的特大洪水。《尚书·尧典》载:“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滔天的洪水使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帝尧先令鲧(禹之父)治理洪水,鲧采用“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低)”的方法,历时九年未能成功。禹在父亲治水失败之后,受帝舜的委派,继续担当治水重任,他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改堵为疏、因势利导的治水策略,前后历时十三年,终于治水成功。禹在治水的同时,还将天下划分为九州、整理山川名录,并根据不同地区的风俗物产制定了贡赋制度。《尚书·禹贡》载:“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大禹治水的精神是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公而忘私的精神,是创新求实的精神。几千年来,大禹治水的精神一直鼓舞着中国人民奋勇向前,给予了中国人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必胜信念。

  孙叔敖

  孙叔敖(约公元前630—593年),姓蔿,名敖,字孙叔,河南淮滨县期思镇人。官至楚国令尹,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水利家。

  楚庄王九年(公元前605年),孙叔敖主持修建了我国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娄灌区。灌区的修建使当地的灌溉得到了保证,被后世称为“百里不求天灌区”。孙叔敖官至令尹后,继续下膏泽、兴水利,于庄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主持修建了我国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芍陂的修建,使安丰一带成为楚国的粮仓,经济重地。清代学者顾祖禹称芍陂为淮南田赋之本。《孙叔敖庙碑记》中对他的描述:“宣导川谷,陂障源泉,溉灌沃泽,堤防湖浦,以为池沼。钟天地之美,收九泽之利。”是对其一生的真实写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孙叔敖的一生精于治水、科学治水、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毛泽东曾称其为一位“了不起的水利专家”。

  西门豹

  西门豹,姓西门,名豹,生卒年代不详。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魏国人,著名的政治家和水利家。

  西门豹任邺令(今河北临漳县)期间,见此地田园荒芜、人烟稀少,决定引漳水溉田。当时当地百姓认为漳水泛滥是由于河伯娶亲造成的,因此,工程修建前西门豹决心首先废除陋习、动员群众,随后查勘地形、科学规划,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这就是著名的“引漳水十二渠”,中国最早的多首制大型引水工程。引漳十二渠的修建肥沃了两岸的土地,增加了粮食产量。《史记·河渠书》载:“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西门豹为官期间废除当地陋习,科学地认识到漳水多泥沙的特性,遵循河流规律,加以引导利用,在施工中表现出克己奉公、身先士卒、忘我为民的优秀品质。

  李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李冰,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生卒年代不详。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0年)任蜀郡太守。

  李冰任太守期间,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他在岷江中心筑“分水鱼嘴”,将江水分成内外二江;又凿玉垒山形成宝瓶口,将内江水引入成都平原。《史记·河渠书》载:“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都江堰的成功修建使得成都平原变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除兴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外,还在今宜宾、乐山境内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文井江、白木江、洛水、绵水等灌溉和航运工程。

  李冰利用自然、合理布局、科学设计,成功解决了分水、引水、泄洪、排沙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李冰的治水之道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顺应自然、因势利导、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王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王景(约公元30—85年),字仲通,山东即墨县人,东汉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历任河堤谒者、徐州刺史、又迁庐江太守。

  王景知识渊博、广窥众书,尤其喜欢水利工程建设。自公元11年黄河第二次大改道,至王景所在时代黄河已经泛流数十年,航道淤塞,漕运中止,田园荒芜,百姓受灾严重。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明帝决心治河,于是召见王景,并同意了他提出的治水规划,发兵卒数十万,开始了规模巨大的治水工程。王景首先“筑堤”,系统性修建了荥阳至千乘入海口长达千余里的黄河两岸大堤;其次“理渠”,将汴渠和黄河分离。此次治河使黄河安澜近八百年。后任庐江太守期间,教民牛耕、植桑养田、修复芍陂,不多时,境内富饶、五谷丰足。

  王景忠于热爱的水利事业,科学规划,详细调查,制定出了一套完备的治河计划,在治水期间体现出求实、负责、求精、创新的精神。

  马臻

  马臻(公元88—141年),字叔荐,陕西兴平人。东汉时期著名水利专家,官至会稽太守。

  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马臻任会稽太守期间,详考农田水利,勘察规划山水,兴建鉴湖水利灌溉工程。“鉴湖”由西起浦阳江,东至曹娥江长达127里的湖堤和南边会稽山麓围成,总纳山阴、会稽两县36水,周长约310里,宽约5里。又辅以斗门、闸、涵、堰等水利设施,使鉴湖水利工程具有防洪、灌溉、航运和城市供水等综合效益。鉴湖水利工程的修建,使得绍兴一带成为村落遥相连接,境内无荒废之田,田无旱涝之忧的富庶之区。《越中杂识》一书作者曾如此评价道:“向为潮汐往来之区,马太守筑坝筑塘之后,始成乐土”。

  马臻是大禹精神的实践者,是绍兴历史上真正实施了带有全局性意义工程的治水英雄。鉴湖建成,全面改造了山会平原,效益巨大,流泽后世。

  姜师度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姜师度(约公元653—723年),河北魏县人。历任丹陵尉、龙岗令,后升迁易州、沧州、同州等地刺史,官至将作大匠。

  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在蓟州沿海,循曹操旧迹,开平虏渠运粮。神龙三年(公元707年),在贝州经城县开张甲河排水。随后又在沧州清池县引浮水开渠分别注入毛氏河和漳河。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在华州华阴县开敷水渠排水。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在郑县修建利俗、罗文两灌渠并筑堤防洪。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在朝邑、河西二县修渠引洛水和黄河水灌通灵陂,灌田二千顷。姜师度每到一地都注重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为当地百姓做出了实质贡献。《旧唐书》载:“师度勤于为政,又有巧思,颇知沟洫之利”。

  姜师度热衷水利事业,为官一地,治水一方,每到一地,皆求真务实、踏实肯干,切切实实为当地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苏轼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市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官至礼部尚书。

  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苏轼任徐州知州时,黄河决澶州曹村,洪水包围徐州城,他领导军民抵御洪水,同时为防洪水再次肆虐,他又主持了增筑故城、修建木岸工程。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苏轼任杭州太守期间,主持修缮六井,解决杭州居民用水问题;同时率领军民大力疏浚西湖,并将挖出来的葑根、淤泥,筑成一条贯穿西湖的长堤,后人称之为“苏堤”。为官期间,苏轼主持或参与的水利工程不胜枚举。苏轼除积极参与治水实践之外,还撰写水利著述《熙宁防河录》、《禹之所以通水之法》、《钱塘六井记》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苏轼把水利事业与国家的兴衰联系在一起,每到一地,治水一方。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他重视实地调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科学治水;在施工中又体现出身先士卒、不辞劳苦的奉献精神。

  郭守敬

  郭守敬(公元1231—1316年),字若思,河北邢台人。元朝时期杰出的科学家,尤擅长水利和天文历算。

  郭守敬一生治理河渠沟堰几百所,尤其以修复宁夏引黄灌区和规划沟通京杭大运河最为著名。元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郭守敬赴宁夏,修复了黄河灌区唐徕、汉延及其他十条干渠,68条支渠,溉田9万余顷,使河套平原成为“塞外江南”。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郭守敬升任都水监,掌管全国水利建设。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负责进行会通河的测量规划,会通河北自临清接御河,南抵安山连济州河,全250里。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负责开凿通惠河,历时一年,会通河引白浮泉水至大都城内再至通州,全长164里。自此南来漕船可直抵大都城内。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郭守敬一生在水利事业上成绩斐然,注重实际,深入调查;因旧谋新,既有保留又发展;提倡考察,用科学事实进行水利设计;因法而治,遵循自然规律;既有理念创新,又有科技创新,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水利思想。

  潘季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潘季驯(公元1521—1595年),字时良,号印川,浙江湖州市人。明朝时期著名水利学家,历任工部尚书、总理河道等职。

  潘季驯从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开始,到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止,曾四次出任总理河道,负责治理黄河、运河长达十年。任总理河道期间,他一改明代前期治黄采用的“下游分流杀势,多开支河”的主张,而针对黄河“一石水六斗泥”的多泥沙特点,提出和实践了“束水攻沙”的理论认识,并相应设计了一套缕堤、遥堤、格堤的系列黄河防洪工程体系,以及“四防二守”的防汛抢险的修守制度,以期达到“以水治水”,使得黄河主槽逐渐加深,从而彻底解除黄河下游防洪困境。潘季驯还著有《两河管见》、《河防一览》等水利著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潘季驯心系水利,以治水为己任,本着实事求是、实践出真知的理念,科学认识水沙规律,并探索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治水方法。

  林则徐

  林则徐(公元1785—1850年),字元抚,晚号俟村老人、福建福州人,清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历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等职。

  在林则徐近40年宦海生涯里,历官13省,从北方的海河到南方的珠江,从东南的太湖流域到西北的伊犁河,都留下了他治水的足迹。清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出任杭嘉湖兵备道,上任之初便因海塘工程乃保障滨海良田之关键,着手加固海塘,还特别要求“新塘采石,必择坚厚”。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湖广总督任上,着重为维修长江中游荆江段和汉水下游堤防。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林则徐被谪戍伊犁,领导水利屯田。在惠远城水利建设中,负责最艰巨的渠首工程建设,在托克逊大力推广“坎儿井”。

  林则徐认识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的兴废直接攸关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生计,每到一地,治水一方,穷心水利,浚治江河,身体力行,功勋卓著。

  李仪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李仪祉(公元1882-1938年),名协,字仪祉,陕西省蒲城县人,我国近代著名水利学家和教育家。历任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教授、陕西水利局长、华北委员会委员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等职。

  李仪祉在德国留学期间,目睹欧洲各国水利发达之景象,对我国水利的颓废十分感慨,从此立下振兴之志。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学成回国之初先任河海工专教授,贯注培养水利人才。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李仪祉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先后提出建设关中八惠的引水灌溉工程计划。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泾惠渠建设成功,当年灌溉农田50万亩。此后,李仪祉全力于黄河的研究,他主张治理黄河要上中下游并重,防洪、航运、灌溉和水电兼顾,把我国治理黄河的理论和方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水利奠基人”。

  李仪祉先生一生为祖国水利事业奔走呼号、艰苦奋斗、鞠躬尽瘁,在治水态度上本着实事求是、实地调查、尊重科学的原则,尽量利用自然,顺应自然,因地制宜。

262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