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成语故事素材大全
目前,很多初中生常为写作而犯愁,写起文章来无话可说,无啥可写,内容空洞,情感失真,为改变这一局面,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课本、生活、媒体等有效途径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水平。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成语故事的中学生作文素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学生作文成语故事素材一
司空见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做监察御史;因为他的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名声,邀请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司空见惯” 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名称,相等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这是一句很常用的成语,但有很多人仍会把它错用,因为寻常的事情,如果是发生的很自然,便不可以引用这句成语。如早晨的时候,太阳从东方出来,到黄昏的时候,太阳便在西方没落,这样便不能说“司空见惯”。有些事情发生的很偶然,而又常常会听到的,此方在大都市街道上夹往的车辆,平常都是很安全地来往看,但很多时候,常会发生意外,不是辗伤了人,便是碰伤了车,这样的事情,我们看多了,则用“司空见惯”四字便恰当了。
【释读】司空:古代官名。指对某些事情表现出很常见,不觉得很奇怪。其中惯字原指习惯了,现在意为: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中学生作文成语故事素材二
举一反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释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中学生作文成语故事素材三
一挥而就
《三字经》是儿童的启蒙读物,内容非常丰富,有的学者称它为“小纲槛”。自南宋到民国,经元、明、清三朝的七百余年之中,这部书一直是儿童上学的启蒙书之一,几乎家喻户晓。但对于作者,了解的人就不多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这部书的作者是南宋学者正应麟。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是正应麟任会试主考官时发现的人才。正应麟向当时的皇帝宋理宗惟荐艾天祥的文章时说:“此人肝胆如铁石,文章如龟鉴。”意思是意志坚强如钢铁和石头,文章简直如同经典著作。文天祥这份殿试考卷一万多字,是不如思索地一挥而就。
文章针对时弊作了全面中肯的计砭,令人读后耳目一新,有拨云见日的感受。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文天祥的文章写得如此之好,又如此之快,一方面是文思敏捷,更重要的是他平日读书之外,留心天下大事,关注民间疾苦。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文天祥中状元以后,被派到江西当地方官。后来元军逼近首都临安,文天祥把家产全部卖掉,充作军晌,并亲自率领部队赶到临安,准备与元军作战。文天祥到了临安,立即被任命为右丞相,并作为南宋使臣赴元营谈判。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文天祥到了元营,怒斥元军首领背信弃义,元军首领理屈辞穷,恼羞成怒,强行将文天祥扣押。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文天祥干方百计从元营脱身,一路饱经艰险,到达江西,集合南宋官军,奋起抵抗元兵。他转战广东,福建,几次给敌军以沉重打击,最终因敌众我寡,不幸兵败被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元军将领张弘范,原是宋军将领投降了元兵,劝文天祥归顺。文天祥把过零丁洋时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抄给他,表明心迹。全诗如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张弘范看了诗,知道文天祥绝不会屈服,便将文天祥押解到元朝京城大都。文天祥在押解途中几次自杀不成,绝食七天七夜没有饿死。在狱中还写下《正气歌》。这首诗现在读起来还令人肃然起敬。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文天祥终因宁死不降被元兵杀害,以他自身的壮举谱写了又一首“正气歌”。
【释读】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就:成。
【出处】宋·朱弁《曲洧旧闻》第七卷:“东坡一挥而就,不日传部下,纸为之贵。” 《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俞良一挥而就,做了一只词,名《过龙门令》。”亦作“一挥而成”。《宋史·文天祥传》:“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成,帝亲拔为第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看过“中学生作文成语故事素材”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