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研究报告范文
研究和发扬中国茶文化就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举措,那么中国茶文化的研究报告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研究报告范文,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研究报告范文1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013年中国茶文化产业研究报告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饮茶的国家,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在长期历史演进过程中,茶文化与时俱进,不断获得新的发展。2013年,中国茶叶总产量达到193万吨,连续19年增产增收,茶叶农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茶文化也继续向前发展,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
一、主要成果
2013年,全国各地大力弘扬茶文化,取得了很多成果。
1.挖掘民族、民间茶文化,产生了专著、剧本、茶歌等茶文化作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著作:《吃茶一水间》,王迎新撰著,通过充满中国式审美的茶席雅风,抒发茶人志趣,诠释对茶生活美学的理解。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九曲红梅》,杭州市西湖区发展九曲红梅茶产业工作领导小组编,20余万字,60多篇稿件,400余张图片,分“茶之瞻”、“茶之识”、“茶之史”、“茶之香”、“茶之人”等十个方面讲述“九曲红梅”茶的历史文化。
《茶叶300句》,汇集论茶、饮茶、禅茶、事茶、种茶、制茶、卖茶、管茶等八个领域的妙言佳句。
《径山茶业图史》,唐维生主编,赵大川编著,杭州出版社发行。86万字,1100多幅珍贵照片,分法钦径山植茶、陆羽余杭著经、“茶禅一味”中兴、“径山茶宴”寻踪、“日本茶道”探源、延续传承千年、茶业欣逢新生、改革开放创新、迈向辉煌征程九个篇章记录唐代以来的径山茶历史文化。
《岳阳黄茶》,郭正初撰著,吉林大学出版社发行,系统介绍岳阳黄茶的历史渊源、神奇传说、加工工艺、品质特点、保健功效,这部专著填补了我国黄茶史料空白。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古今茶情》,作者林治,由世界图书西安出版公司出版发行,在首届西部茶博会上举行首发式。
《都匀毛尖茶》,黔南州农委和州茶叶产业化发展管理办公室联合编写,挖掘了黔南少数民族种茶、制茶和茶俗等典籍记载,追溯都匀毛尖茶的历史渊源,拟列为乡土教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茶韵》,宋全芸创作,黄河出版社发行,以茶文化主题的26集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
《六堡茶大事典》,作者彭庆中,台湾五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全面系统介绍六堡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茶歌:《香茶香》,汪小林创作,为2013中国•贵阳避暑季之南明“黔茶飘香•品茗健康”主题曲征集活动而作。
《一梦茶香》,王生宁作词,李昱和演唱。以诗意化语言抒写中国传统文化,传达茶文化精神内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黄茶缘》,邹当荣作词,谭圳新歌,走红中国黄茶文化节。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茯茶之歌》,李三原创作,用96个文字记载茯茶的特色与历史变迁,获得2013美丽中国大型音乐展演活动作词金奖。夏正华作曲,王红梅演唱。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影视:《中国黄茶之乡—岳阳》,黄茶宣传片,形象直观介绍岳阳黄茶。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中国首部全面探寻世界茶文化的大型纪录片,由央视播出,从茶地风貌、制茶工艺、古老茶技、各国茶道等方面讲述茶文化在世界的传播旅程。该剧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古老的茶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引发一大批年轻人喝茶的热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茶颂》,大型民族史诗剧,景宜编剧,王文杰导演,王力可、罗钢、杨紫彤、刘金山、陈逸恒等主演,在央视电视剧频道播出获得好评。该剧讲述云南少数民族同胞用茶叶支援西藏抵御外辱,维护祖国统一的故事,展现了鲜为人知的“万国茶宴”、“贡茶大典”、“贡茶大赛”,揭秘茶叶起源于中国的神秘往事。
《茶约》,国内首部宣传茶道文化的微电影,豪仲导演,李梦、王薇等主角。讲述一段发生在现今杭州上城区的唯美爱情故事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并追溯南宋时期杭州茶文化,将小清新的文艺爱情故事与茶道交融一起,展示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内涵。
2.茶文化活动频繁开展,精彩纷呈,品牌化趋势增强。
浙江武义举行“武阳春雨杯第二届全国茶艺职业技能竞赛”,广东迎海举办“迎海杯”广东茶艺师职业技能大赛,尤其广东茶艺师职业技能大赛已成功举办八年,此类活动促进了从业人员整体技能水平的提高,为行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茶文化活动更加注重品牌打造、推广与宣传。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上海茶博会、上海豫园茶文化节等连续成功地举办了二十届,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风格,成为上海著名的旅游文化品牌和节庆活动,形成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特色,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信阳国际茶文化节连续成功举办了二十一届,越来越国际化、市场化,成为国内外茶事活动的重要平台。北京马连道国际茶文化节连续举办了十三届,倾力打造全方位互动平台,成为世界茶产业风向标。
浙江、云南等地开展“四进”活动,让茶文化进入机关、学校、社区、企业,全国首家孔子茶道蒙学馆落户济南小学、重庆市永川区茶竹文化进小学课堂、安溪县祥华乡实行茶文化素养从小学生抓起、北京东城区举办青少年茶文化体验月,这些活动有效地推广普及了茶文化。贵州等地开展每年一次“万人品茗”活动,众多地区的茶艺表演比赛、星级茶馆茶楼评定、采茶炒茶比赛、茶文化知识竞赛、茶文化书法摄影比赛等系列活动,逐步形成懂茶、爱茶、知茶、兴茶的浓郁氛围。
3.茶文化发展促进旅游业、饮食服务业繁荣,在茶产业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目前,例如在广州,几乎所有的茶楼、酒家、宾馆都设有饮茶服务,不少还设有讲究品茶技艺的茶艺乐园、茶艺馆、茶道馆,茶客络绎不绝,青年茶客也在增多,生活慢节奏成为大众的新追求,带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识茶、爱茶和饮茶,推动了茶消费。福建品品香福鼎白茶庄园春茶期间接待游客近万人次,实现了“茶文化”向“茶生活”的延伸。信阳市注重茶文化旅游的资金投入、产品开发、宣传促销,走出了一条旅游业与茶产业融为一体的新路子,为茶文化旅游品牌的规范化、集约化、专业化宣传促销提供了示范。由于人们越来越崇尚健康食品,茶叶入菜也获得发展,在台湾称之为“文化茶菜”,流行于众多家庭中。茶叶不仅入菜,也烹制主食及甜点。游茶园、吃茶肴、赏茶花、沐茶浴、饮茶水、品茶食等吸引了消费者,台湾的休闲茶业逐渐形成特色。
二、最新进展
2013年,在各方面的努力下,茶文化领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中国茶文化向世界传播的方式更新。
2013年8月,世界各国30多家孔子学院的外方院长来到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学茶艺、观茶礼、写茶字、闻茶香、悟茶道,感受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2013年10月,全球首家以传播茶文化为特色的孔子学院,获得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由浙江农林大学与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合作举办。今后将通过世界各国孔子学院这个平台,更好地宣传和弘扬茶文化,将中国茶文化推向全世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茶文化体验式营销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山东省建立首家黑茶体验馆。福建大田高山茶文化创意产业园设立旅游地产、茶文化创意产品加工、生态茶园休闲体验三个功能区。杭州精选当地有品质、有特色的茶文化旅游体验(示范)点,让市民和游客现场参观体验;发动当地具有经营特色、装修风格、文化内涵且社会影响较好的百家茶馆,免费赠送茶券,让市民和游客走进茶馆,体验茶文化,提升茶馆的影响力,推动杭州茶馆业可持续发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茶文化活动呈现新的特色。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全民饮茶日活动”是一项纯公益性、公共的品牌科普活动,对普及茶叶科技、历史、文化知识,促进茶叶及茶文化消费有重要作用。2013年,该项活动在广东,上海,陕西西乡、杨凌,浙江杭州、台州,广西乐业、南宁、桂林,江西南昌,湖北赤壁,福建泉州、福州等地连续举办,并且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例如杭州市2013全民饮茶日暨第二届万人品茶大会以“今天,你喝茶了吗?”为主题,形成“一点、一线、一面”活动格局。同时,浙江天台、江苏句容、山东威海、广西柳州等地举办了首个全民饮茶日活动,扩大了茶文化普及范围,更好地营造全民“知茶、爱茶、饮茶”的氛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茶文化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日益具有专题性、国际性、公益性。2013年,湖南评选茶叶“十大文化事件”,广西评选六堡茶十大新闻,四川评选“蒙顶山茶十大新闻”,这些活动聚焦区域茶文化,有利于提升地方茶的品牌影响力。北京马连道国际茶文化节策划了“百名使节亲历中国茶文化”、“香港大学生体验茶文化”活动,“马连道杯全国茶艺表演大赛”首次融入国际元素,国内外茶艺表演团队共同登台。首次纳入社会公益内容,举行爱心茶叶赠送困难群体、北京安徽茶业商会爱心捐赠等社会公益活动。首次举办茶行业招聘及培训会,为解决人才问题提供针对性的服务。
茶文化旅游节活动快速发展,如昌宁县千年茶乡文化旅游节、上海茶业·茶乡旅游博览会、信阳国际茶文化节等,将茶博会与旅游节结合,办节模式不断创新,从最初的“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发展到如今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乡村茶文化旅游快速发展,四川筠连县打造全国首个茶文化风情古镇,塘坝乡清溪沟茶文化主题公园让游客体验到乡村旅游的独特魅力。黟县深冲村以建设“茶文化体验游、茶制作愉悦游、农家生活品位游”基地为目标,打造休闲度假美好乡村。
三、主要问题
中国工程院陈宗懋院士曾说“如果把茶产业比喻为一架飞机,茶文化和茶科技就是这架飞机的两翼,有力地促进和保障了茶产业的起飞。”指出了茶文化的重要性。但是,我国茶文化产业集聚不足,茶叶销售占据茶产业主导地位,茶文化产业化难。这种产业形态使人们误认为:“茶文化发展面临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如何卖掉更多的茶叶,这是评价茶文化有效、有用的标准”。因此,茶文化消费难于独立发展,为茶叶销售的附属品甚至为免费消费品,怎样实现茶文化产业的经营模式转型令人深思。
1.政府以及相关组织的支持力度有限。政策支持是行业发展最大的保障之一。茶文化行业发展需要资金,需要法律法规保驾护航,多数茶叶企业是中小规模的企业,较为分散,不能抵抗市场风险,没有能力团结到一起,难以由中小企业发展为大规模的企业。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缺乏茶文化产业的专业人才。具有茶文化知识的专业人才较少,懂得茶艺、茶道以及深刻领悟的人更少。特别是从事茶文化产业研发、经营的人才缺失,搞文化的人不懂研发,搞研发的人只懂技术层面。茶文化行业的从业人员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只是在公司或者门店进行简单的技能培训后就上岗工作,造成行业内人员资质不高,不懂茶文化,服务水平有限,技能不够熟练。茶文化旅游业日益兴起,但是缺乏专业化、知识化的茶文化复合型旅游人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茶文化活动比较多,但是少有让人记忆深刻的代表性活动,没有影响力或者影响力不持久。各个企业的能力、资金、人脉等方面有限,不能提供强有力的活动保证,使活动质量不高,规模相对较小,内容重复平淡,宣传力度弱,社会影响不大,企业效益不佳。许多活动一过就销声匿迹,后续乏力。
各地茶文化资源缺少深度挖掘,导致目前茶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名茶推介、茶艺表演、书法绘画、茶具茶器等方面,局限于表面,技术含量有限。原本应该是围绕茶文化为主题开展的节事活动,但是安排与茶文化关联度不大的演唱会、自行车赛、万人登山、美食文化节、自驾游等子活动,只能是在短期内增加节事亮点和经济效益而已。茶文化旅游开发不够,往往局限于依托资源禀赋,存在重“茶”轻“旅”、旅游项目单一、旅游产品特色不够鲜明、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现象,对创意、科技、传媒和体验经济等现代文化产业要素的借力不足。
茶文化活动有待加强品牌建设。不同地区的各个茶文化节事活动之间存在竞争,都想打造成中国知名的茶文化节。在宣传过程中,分别采用了网络宣传、户外广告、媒体报道等多种形式,竭尽所能,但是效果不一定尽如人意。茶文化活动覆盖人群范围窄。大多局限于茶叶企业、知名茶人、茶爱好者,而让广大民众真正接触的不多。茶文化受众群体不广泛,主要是中老年人对茶文化感兴趣,没有很好地吸引青少年。
4.茶文化组织与机构的规范性问题。各地有不少由茶文化爱好者形成的团体,有很多茶文化教育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与培训机构,但是资质良莠不齐,缺少明确的管理机制,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合力,不能很好地传播茶文化。茶文化知识普及率仍然不高,公众饮茶主要是满足生理需求,对茶艺、茶道理解甚少,因此茶文化活动参与度不高。中国作为主要产茶国,人均消费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就不足以服人,因此更需要加强普及茶文化,更好地倡导茶为国饮。
四、建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当前,茶文化行业仍处在发展初期,茶文化往往是以无意识和隐性形式被消费的。只有当茶文化被人们有意识并以显性形式消费时,才能形成独立的产业集聚优势,而非仅为促进茶叶销售服务。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政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对茶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完善茶文化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采用税收减免、减租免租、财政补贴等手段,实质性鼓励企业联合经营,扩大规模,建设茶文化场馆。规范茶文化教育机构,加强茶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引进茶文化产业人才,规范从业人员的就业资格。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我国区域性茶文化节事活动逐年增加,大多数是由政府主导的,导致节事成本增加,财政负担过重。要逐渐实行市场化运作模式,政府、企业、社会各司其职,政府只起支持、协调的作用,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联络茶文化社会团体,集中全行业的力量,每年举办几次大型茶文化活动,打造知名的活动品牌,不仅可以减少节事成本,还可增加各方收益。
加强企业、行业、地区之间的合作,发挥各自的资金、技术、人才、观念、渠道、资源、环境、价格等方面的优势,促进一批茶文化企业成长壮大,一批茶文化企业家成为茶产业领军人物。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等单位和组织,加强开展评选茶文化企业、茶文化企业家、茶文化县(市)乡等活动,助推茶文化产业发展。
2.只有全民皆可参与的文化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目前,喜欢茶的大多数是中老年人,要扩大茶文化的受众群体。台湾把“引导年轻人喝茶”视为一件大事,因而很多年轻人的随行袋都装有茶叶,把喝茶、斗茶、品茶作为一种流行时尚。借鉴其经验学习啦在线学习网,针对年轻人喜欢新事物的特点,加强茶文化与时尚的研究,在茶文化教学与宣传中融入时尚元素。加强开展茶文化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等四进活动,发挥茶文化的整合功能,推进在高校举办茶文化节,向社会提供亲子茶艺、闺蜜茶艺等不同年龄段的学习活动,采用微博、微信等时下流行的宣传方式扩大受众范围。
茶文化企业从社会需求出发,加快开发茶文化产品,统合古典乐器、书法、国画、戏曲、诗词、陶艺、瓷艺、插花、香道、服饰等传统文化,实现经济市场化,增强自身竞争力,形成差异化营销。
兴建茶文化产业园区,有助于延伸产业链,将生产制造与文化服务联系起来,实现以资本为纽带的跨行业经营。园区可以集中茶具、茶产品包装设计与品牌策划、茶文化旅游观光、茶道演艺、茶行业会展、电子商务、媒体运营与宣传、茶品与茶诗画收藏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和拍卖、茶会所、茶餐茶点,以及其他茶文化衍生产品的生产商;还可以整合高校的科研优势作为产业创新源头,为培养茶文化创意人才提供机会。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载体分布广,古城遗址、避暑胜地、寺院道观、名山、名水、名茶、古茶树、饮茶习俗、茶文化建筑、名窑、名人故里等资源是茶文化旅游发展的依托。深入挖掘并整合茶文化资源,妥善处理与其他旅游资源的关系,发展茶文化旅游前景十分广阔。
把茶园茶厂建设与旅游业、观光农业结合起来,将茶旅线路、茶旅景点景观、茶旅纪念品购物、茶食餐饮、茶会娱乐、茶旅住宿等项目串联起来,融入种茶、采茶、饮茶、咏茶、祭茶、观茶等内涵,将茶文化的知识性、观赏性、体验性融入旅游中,满足游客的文化旅游需求。例如,台湾大学设在南投的凤凰茶园,将万亩茶园、制茶厂与茶花园区、蕨类标本园区、茶花展览、茶花产销培训等体验农业和生态旅游相结合,也创造了产、学、研结合的茶文化产业集聚典范。
将茶文化内涵有机融入茶文化旅游的各个环节,提高茶文化旅游产品的质量。按市场需求设计茶文化旅游项目,如茶乡寻根访祖游、茶文化学习考察游、茶民俗风情游、茶保健游、茶乡生态游、茶节庆典游、茶艺表演欣赏游、名优茶区采尝游、茶具生产工艺观瞻游等。针对不同的群体,设计不同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如对青少年推出以山水生态游为主题的茶乡夏令营活动,对中老年人推出以休闲渡假保健为主的茶文化旅游项目等。采用电视、电话、电影、网络、展览、讲座、节庆活动等信息工具和手段,做好市场宣传、市场开拓、产品推介和市场营销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工作,打造茶文化旅游品牌,形成集旅游、餐饮、休闲、周边产品开发等为一体的产业链。
中国茶文化研究报告范文2
中国茶文化调研报告
茶的起源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饮茶的发源时间
神农说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西周说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秦汉说
西汉.王褒《僮约》: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此文撰于汉宣帝三年(公元前五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
六朝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国饮茶起于六朝的说法,有人认为起于“孙皓以茶代酒”,有人认为系“王肃茗饮”而始
,日本、印度则流传饮茶系起于“达摩禅定”的说法。然而秦汉说具有史料证据确凿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说的正确性。
饮茶的起因
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人类最早为什么要饮茶呢?是怎样形成饮茶习惯的呢?
祭品说:
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它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药物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食物说:
“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同步说:
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
茶树的发源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四川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
云南说:
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川东鄂西说:
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江浙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
茶的文字及其演化传播
⑴茶字的由来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得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
⑵茶的各种称呼、字形及其传播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是异态纷呈,对同一物,有多称呼,对同一称呼又有多种写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如:荈诧、瓜芦木、荈、皋芦、檟、荼、茗、茶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因方言的原因,同样的茶字,在发音上也有差异。如:
福州发音为ta
厦门、汕头发音为:de
长江流域及华北各地发音为chai、zhou、cha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少数民族的发音差别较大,如:傣族发音为:a
贵州苗族发音为chu、a
世界各国对茶的称谓,大多是由中国茶叶输出地区人民的语音直译过去的。如日语的""チセ""和印度语对茶的读音都与""茶""的原音很接近。俄语的""чай""与我国北方茶叶的发音相近似。英文的"ea"、法文的"he"、德文的"thee"、拉丁文的"hea"都是照我国广东、福建沿海地区的发音转译的。此外,如奥利亚语、印地语、乌尔都语等的茶字发音,也都是我国汉语茶字的音译。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从茶字的演变与确立,到世界各地的有关茶的读音,无不说明,茶出自中国,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原产地。
中国茶道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茶道发源于中国。中国茶道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近代。宋代以后,中国茶道传入日本、朝鲜,获得了新的发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饮茶之道""是指饮茶的艺术,""道""在此作方法、技艺讲;""饮茶修道""是指通过饮茶艺术来尊礼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在此作道德、真理、本源讲;""饮茶即道""是指道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饮茶即是修道,即茶即道。""道""在此作真理、实在、本体、本源讲。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饮茶之道是饮茶的艺术,且 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与诗文、书画、建筑、自然环境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的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饮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实于饮茶的艺术形式之中,重在修炼身心、了悟大道;饮茶即道是中国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无非妙道。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中国茶道中,饮茶之道是基础,饮茶修道是目的,饮茶即道是根本。饮茶之道,重在审美艺术性;饮茶修道,重在道德实践性;饮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国古代没有茶道专著,有关茶道的内容散见于各种茶书及茶诗文绘画中。下面是从古代茶书及茶诗文的东鳞西爪中,笔者所披寻出的中国茶道形成与发展的脉络。
一 、唐宋时期──煎茶道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国茶道形成于八世中叶的中唐时期,陆羽为中国茶道的奠基人和煎茶道的创始人。煎茶道的代表人物有陆羽、常伯熊、皎然、卢仝、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齐已等。[唐代]茶人对茶道的主要贡献在于完善了煎茶茶艺,确立了饮茶修道的思想。煎茶道鼎盛于中晚唐,历[五代]、[北宋]、[南宋]末而亡,历时约五百年。
煎茶道茶艺有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
二、 宋明时期──点茶道
点茶道形成于十一世纪中叶的[北宋]中后期,代表人物是蔡襄、赵佶、梅尧臣、苏轼、黄庭坚、陆游、审安老人、朱权、钱椿年、顾元庆、屠隆、张谦德等。[宋代]茶人承先启后,创立了点茶茶艺,发展了饮茶修道的思想。点茶道鼎盛于[北宋]中后期至[明代]初期,至[明代]末期而亡,历时约六百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点茶道茶艺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明清时期──泡茶道
泡茶道形成于十六世纪末的[明代]后期,代表人物有张源、许次纾、程用宾、罗廪、冯可宾、冒襄、陈继儒、徐渭、田艺衡、徐献忠、张大复、张岱、袁枚等人。[明清]茶人对茶道的贡献其一在于创立了泡茶茶艺,且有撮泡、壶泡和工夫茶三种形式;其二在于为茶道设计了专用的茶室──茶寮。泡茶道鼎盛于明朝后期至[清代]前中期,衰于近代,复兴于二十世纪后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泡茶道茶艺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
四 总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国茶道成于唐,继于宋,盛于明。
中国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煎茶道、点茶道在中国本土早已消亡,唯有泡茶道尚存一线生机。[唐宋]元[明清],中国的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先后传入日本,经日本茶人的重新改易,发扬光大,形成了日本的""抹茶道""、""煎茶道""。茶道发源于中国,光大于日本。
敬茶之礼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义之邦,无论贫富,大凡家有客至,以茶待客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待客用茶应做到:茶叶质量好,沏茶水质好,茶具质地好,泡茶调制好,待客礼貌好。
如在华北、东北,老年人来访,宜沏上一杯浓醇芬芳的优质茉莉花茶,并选用加盖瓷杯;如来客是南方的年轻妇女,宜冲一杯茶叶淡雅的绿茶,如龙井、毛尖、碧螺春等,并选用透明玻璃茶杯,不加杯盖;如来访者嗜好喝浓茶,不妨适当加大茶量,并拼以少量茶末,可做到茶汤味浓,经久耐泡,饮之过瘾;如来客喜啜乌龙茶,则用小壶小杯,选用""安溪铁观音""和""武夷岩茶""招待贵客;如家中只有低级粗茶或茶末,那最好用茶壶泡茶,只闻茶香,只品茶味,不见茶形。
以上就是所谓""细茶粗吃,粗茶细吃""的道理。
我国有""浅茶满酒""的讲究,一般倒茶或冲茶至茶具的2/3到3/4左右,如冲满茶杯,不但烫嘴,还寓有逐客之意。泡茶水温也要因茶而异,乌龙茶需用沸水冲泡,并用沸水预先烫杯;其他茶叶冲泡水温为80~900C,细嫩的茶末冲泡水温还可再低点。
敬茶要礼貌,一定要洗净茶具,切忌用手抓茶,茶汤上不能飘浮一层泡沫和焦黑黄绿的茶末或粗枝大叶横于杯中,茶杯无论有无柄,端茶一定要在下面加托盘,敬茶时温文尔雅、笑容可掬、和蔼可亲,双手托盘,至客人面前,躬腰低声说""请用茶"",客人即应起立说声""谢谢"",并用双手接过茶托。
做客饮茶,也要慢啜细饮,边谈边饮,并连声赞誉茶叶鲜美和主人手艺,不能手舞足蹈,狂喝暴饮。主人陪伴客人饮茶时,在客人已喝去半杯时即添加开水,使茶汤浓度、温度前后大略一致。饮茶中,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的功效。
茶与宗教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而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 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从历史的角度看,道教与茶文化的渊源关系虽是人们谈论最少的,但实质上是最为久远而深刻的。道家的自然观,一直是中国人精神生活及观念的源头。所谓""自然"",在道家指的是自己而然,道是自己如此的,自然而然的。道无所不在,茶道只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茶的天然性质,决定了人们从发现它,到利用它、享受它,都必然要以上述观念灌注其全部历程。老庄的信徒们又欲从自然之道中求得长生不死的""仙道"",茶文化正是在这一点上,与道教发生了原始的结合。玉川子要""乘此清风欲飞去"",借茶力而羽化成仙,是毫不奇怪的。陶弘景《杂录》与西汉壶居士《食忌》的记载,都与此有关。《茶经?七之事》引述《神异记》的故事,更表明陆羽本人对道士与茶茗的关系是深信不疑的。所以,从历史事实与观念发生的角度看,都显示了道教与茶文化的关系是最为久远的。
从历史和发生学角度固然要追溯到道教,但从发展角度看,茶文化的核心思想则应归之于儒家学说。这一核心即以礼教为基础的""中和""思想。儒家讲究""以茶可行道"",是""以茶利礼仁""之道。所以这种茶文化首先注重的是""以茶可雅志""的人格思想,儒家茶人从""洁性不可污""的茶性中吸取了灵感,应用到人格思想中,这是其高明之处。因为他们认为饮茶可自省、可审己,而只有清醒地看待自己,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所以""以茶表敬意""成为""以茶可雅志""的逻辑连续。足见儒家茶文化表明了一种人生态度,基本点在从自身做起,落脚点在""利仁"",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化民成俗。所以""中和""境界始终贯穿其中。这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体现,其深层根源仍具一种宗教性的道德功能。
如果说道教体现在源头,儒家体现在核心,则佛教禅宗则体现在茶文化的兴盛与发展上。中国的茶文化以其特有的方式体现了真正的""禅风禅骨"",其次,禅佛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饮茶形式传播及美学境界的提升诸方面,贡献巨大。所以,没有禅宗,很难说中国能够出现真正意义的""茶文化""。""天下名山僧侣多"",""自古高山出好茶"",历史上许多名茶出自禅林寺院,而禅宗之于一系列茶礼、茶宴等茶文化形式的建立,具有高超的审美趣味,它对中国茶文化的持续的推波助澜,直接造成了中国茶文化的兴盛,尤其值得大书一笔的是禅宗对茶文化流传国外特别是亚洲一些国家,有不可磨灭的卓著功勋。可以说,品茗的重要性对于禅佛,早已超过儒、道二家。而""吃茶去""这一禅林法语所暗藏的丰富禅机,""茶禅-味""的哲理概括所浓缩的深刻涵意,都成为茶文化发展史上的思想精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真正说来,中国茶文化的千姿百态与其盛大气象,是儒释道三家互相渗透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茶文化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儒释道的思想精华,融汇了三家的基本原则,从而体现出""大道""的中国精神。宗教境界、道德境界、艺术境界、人生境界是儒释道共同形成的中华茶文化极为独特的景观。
中国茶的种类
一.各种茶类的发展历史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各种茶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周朝:茶鲜叶晒干或阴干收藏,与现在白茶制法相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东汉:茶鲜叶捣碎制成饼茶;
唐朝:茶鲜叶先蒸后捣碎,制成团块茶,因技术掌握不同,出现了黄茶、绿茶和黑茶;北宋:发明蒸青散茶;
南宋:发明炒青散茶;
明朝;发明红茶制法;
清朝:发明青茶制法。至此分为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名优茶多达千种,其中获得省级以上名茶称号的有四百多种。名优绿茶品种最多(产量占名优茶总产量的80%以上,其次是青茶和白茶,在再次为黄茶,黑茶最少。
名茶主要形状有扁形、针形、片形、卷曲形、牙形、尖形、圆形、兰花形、条形等九大类);共同特点是:茶树品种优良,原料细嫩,采摘精细,加工精湛,形质优异,风格独特。
二.茶的分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主要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再加工茶
绿茶
绿茶是一种不经发酵制成的茶。因其叶片及汤呈绿色,故名。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制成。按其干燥和杀青方法不同,一般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绿茶,绿茶形成了“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等特点。
绿茶是历史最早的茶类,距今三千多年,也是我国产量最大的茶类,产区主要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等省。
中国绿茶十大名茶:西湖龙井、太湖碧螺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太平猴魁、庐山云雾、四川蒙顶、顾渚紫笋茶。
红茶
又称发酵茶。以适宜制作本品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其汤色以红色为主调,故得名。红茶可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为我国第二大茶类。中国著名的红茶有安微祁红、云南镇红、湖北宣红、四川川红。
花茶
花茶是成品绿茶之一。将香花放在茶胚中窨制而成。常用的香花有茉莉、珠兰、玳玳、玫瑰、柚花等。以福建、江苏、浙江、安徽、四川为主要产地。苏州茉莉花茶,是花茶中的名品;福建茉莉花茶,属浓香型茶,茶汤醇厚,香味浓烈,汤黄绿,鲜味持久。
乌龙茶
乌龙茶是一种半发酵茶,特征是叶片中心为绿色,边缘为红色,俗称绿叶红镶边。主要产于福建、广东、台湾等地。一般以产地的茶树命名,如铁观音、大红袍、乌龙、水仙、单枞等。它有红茶的醇厚,而又比一般红茶涩味浓烈;有绿茶的清爽,而无一般绿茶的涩味,其香气浓烈持久,饮后留香,并具提神、消食、止痢、解暑、醒酒等功效。清初就远销欧美及南洋诸国。目下最受日本游客的欢迎。
代表茶有文山包种茶、安溪铁观音、冻顶乌龙茶、 武夷大红袍
白茶
白茶属轻微发酵茶,是我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
主要产区在福建省(台湾省也有少量生产)建阳、福鼎、政和、松溪等县。白茶的制作工艺,一般分为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而其关键是在于萎凋。白茶制法的特点是既不破坏酶的活性,又不促进氧化作用,且保持毫香显现,汤味鲜爽。
主要品种有白牡丹、白毫银针
黄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人们从炒青绿茶中发现,由于杀青揉捻后干燥不足或不及时,叶色即变黄,于是产生了新的品类——黄茶。
黄茶属发酵茶类,黄茶的制作与绿茶有相似之处,不同点是多一道闷堆工序。这个闷堆过程是黄茶制法的主要特点,也是它同绿茶的基本区别。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黄茶按鲜叶的嫩度和芽叶大小,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
代表茶有蒙顶黄芽、霍山黄芽
黑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是我国生产历史十分悠久的特有茶类。在加工过程中,鲜叶经渥堆发酵变黑,故称黑茶。黑茶既可直接冲泡饮用,也可以压制成紧压茶(如各种砖茶)。主要产于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和广西等省、自治区。因以销往边疆地区为主,故以黑茶制成的紧压茶又称边销茶。
代表茶有普洱茶
再加工茶
以基本茶类—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的原料经再加工而成的产品称为再加工茶。它包括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和药用保健茶等,分别具有不同的品味和功效。
代表茶:花茶有茉莉花茶、珠兰花茶;紧压茶有沱茶和六堡茶润,俗称“宝光”。
三、中国十大名茶
西湖龙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西湖龙井,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围的群山之中。杭州不仅以美丽的西 湖闻名于世界,也以西湖龙井茶誉满全球。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鉴别:湖龙井产于浙江杭州西湖区,茶叶为扁形,叶细嫩,条形整齐,宽度一致,为绿黄色,手感光滑,一芽一叶或二叶;芽长于叶,一般长3厘米以下,芽叶均匀成朵,不带夹蒂、碎片,小巧玲珑,龙井茶味道清香,假冒龙井茶则多是清草味,夹蒂较多,手感不光滑。
洞庭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茶产于江苏省吴县太湖洞庭山。碧螺春茶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披茸毛,色泽碧绿。
鉴别:碧螺春产生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银芽显露,一芽一叶,茶叶总长度为1.5厘米,牙为白毫卷曲形,叶为卷曲清绿色,叶底幼嫩,均匀明亮。假的为一芽二叶,芽叶长度不齐,呈黄色。
黄山毛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黄山毛峰茶产于安徽省太平县以南,歙县以北的黄山。茶芽格外肥壮,柔软细嫩,叶片肥厚,经久耐泡,香气馥郁,滋味醇甜,成为茶中的上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鉴别:黄山毛峰产于安徽歙县黄山。其外形细嫩稍卷曲,芽肥壮、匀齐,有锋毫,形状有点像“雀舌”,叶呈金黄色;色泽嫩绿油润,香气清鲜,水色清澈、杏黄、明亮,味醇厚、回甘,叶底芽叶成朵,厚实鲜艳。假茶呈土黄,味苦,叶底不成朵。
庐山云雾茶
庐山云雾茶产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庐山云雾茶色泽翠绿,香如幽兰,昧浓醇鲜爽,芽叶肥嫩显白亮。
安溪铁观音
安溪铁观音(1张) 安溪铁观音茶产于福建省安溪县。安溪铁观音茶历史悠久,素有茶王之称。 “砂绿起霜”成为铁观音高品级的标志,获得了“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的美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鉴别:铁观音产于福建安溪县。叶体沉重如铁,形美如观音,多呈螺旋形,色泽砂绿,光润,绿蒂,具有天然兰花香,汤色清澈金黄,味醇厚甜美,入口微苦,立即转甜,耐冲泡,叶底开展,青绿红边,肥厚明亮,每颗茶都带茶枝,假茶叶形长而薄,条索较粗,无青翠红边,叶泡三遍后便无香味。
君山银针
中国著名黄茶之一。君山,为湖南岳阳县洞庭湖中岛屿。清代,君山茶分为“尖茶”、“茸茶”两种。“尖茶”如茶剑,白毛茸然,纳为贡茶,素称“贡尖”。
鉴别: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君山。由未展开的肥嫩芽头制成,芽头肥壮挺直、匀齐,满披茸毛,色泽金黄光亮,香气清鲜,茶色浅黄,味甜爽,冲泡看起来芽尖冲向水面,悬空竖立,然后徐徐下沉杯底,形如群笋出土,又像银刀直立。假银针为清草味,泡后银针不能竖立。
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又称片茶),为绿茶特种茶类。采自当地特有品种,经扳片、剔去嫩芽及茶梗,通过独特的传统加工工艺制成的形似瓜子的片形茶叶。信阳毛尖(5张)信阳毛尖
河南省著名特产之一,素来以“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而饮誉中外。
鉴别:六安瓜片产于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其外形平展,每一片不带芽和茎梗,叶呈绿色光润,微向上重迭,形似瓜子,内质香气清高,水色碧绿,滋味回甜,叶底厚实明亮。假的则味道较苦,色比较黄。
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产于福建崇安县。外形条索肥壮、紧结、匀整,带扭曲条形,俗称“蜻蜓头”,叶背起蛙皮状砂粒,俗称“蛤蟆背”。
鉴别:武夷岩茶产于福建崇安县。外形条索肥壮、紧结、匀整,带扭曲条形,俗称“蜻蜓头”,叶背起蛙皮状砂粒,俗称蛤蟆背,滋味醇厚回苦,润滑爽口,汤色橙黄,清澈艳丽,叶底匀亮,边缘朱红或起红点,中央叶肉黄绿色,叶脉浅黄色,耐泡在6―8次以上,假茶开始味淡,欠韵味,色泽枯暗。
祁门红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著名红茶精品,简称祁红,产于中国安徽省西南部黄山支脉区的祁门县一带。祁红外形条索紧细匀整,锋苗秀丽,色泽乌润,俗称“宝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鉴别:祁门红茶产于安徽祁门县。茶颜色为棕红色,切成0.6―0.8厘米,味道浓厚,强烈醇和、鲜爽。假茶一般带有人工色素,味苦涩、淡薄,条叶形状不齐。
茶叶选购的基本知识
茶叶的种类很多,该买什么茶叶才适合自己呢?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如果您希望摄取较多的维他命C,而且喜欢那种新鲜蔬草香味,可以买绿茶。如果觉得绿茶带“菁味”不喜欢,而偏好桂花的清香,那就买“包种茶”。认为绿茶,包种茶都太“生”,怕自己的胃喝了不舒服,那就选择发酵稍重,香气、甘酵兼具的乌龙茶。喜欢劲道十足,回甘力强,喉韵令人低回不已的茶友,可选购“铁观音茶”。 不论向茶庄或茶农买茶叶,一般以茶叶名称、分级、价格标示清楚,以“标准泡法”(三公克冲入150cc热开水浸泡五或六分钟)泡茶,以供顾客试饮的业者,比较货真价实。茶叶品质好坏,虽多少掺有饮用者主观的成份,但仍有一定的标准。
茶叶干燥是否良好
以手轻握茶叶微感刺手,用姆指与食指轻捏会碎的茶叶,表示茶叶干燥程度良好,茶叶含水量在5%以下;如用力重捏茶叶不易碎,则是茶叶已受潮回软,茶叶品质会受到影响。
茶叶叶片整齐度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茶叶叶片形状、色泽整齐均匀的较好,茶梗、簧片、茶角、茶末和杂质含量比例高的茶叶,大多会影响茶汤品质,以少为佳。
茶叶外观色泽
各种茶叶成品都有其标准的色泽,一般以带有油光宝色或有白毫白毫乌龙及部份绿茶为佳,包种茶以呈现有灰白点之青蛙皮颜色为贵。而茶叶的外型条索则随茶叶种类而异,龙井呈剑片状,文山包种茶为条型自然卷曲,冻顶茶呈半球型紧结,铁观音茶则为球型,白毫乌龙自然卷曲而色泽带五种颜色(白、绿、黄、红、黑),香片与红茶呈细条或细碎型。
闻茶叶香气
这是决定茶叶品质的主要条件之一,各类茶由于制法及发酵程度(Degreeoffermentation)不同,干茶的香气也不一样,绿茶取其清香,包种茶具花香,乌龙茶则具特有之熟果香,红茶带有一种焦糖香,花茶则应有熏花之花香和茶香混合之强烈香气,茶汤香气以纯和浓郁为上。另外茶叶如有油臭味、焦味、菁臭味、陈旧味、火味、闷味或其它异味者为劣品。
尝茶滋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由于各类茶之不同,其滋味亦异,有的须清香醇和,有的重在入口要刺激而稍带苦涩,有的则讲究甘润而有回味,总之,以少苦涩、带有甘滑醇味,能让口腔有充足的香味或喉韵者为好茶。若苦涩味重、陈旧味或火味重者则非佳品。
观茶汤色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茶叶因发酵程度重而呈现不同的水色,一般绿茶呈蜜绿色,红茶鲜红色,白毫乌龙呈琥珀色,冻顶乌龙金黄色,包种茶呈蜜黄色,除其标准水色外,茶汤要澄清鲜亮带油光,不能有混浊或沉淀物产生。
看茶叶叶底(泡后茶叶渣)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 叶面展开度冲泡后很快开展的茶叶,大都是粗老之茶,条索不紧结,泡水甚薄,茶汤多平淡无味且不耐泡。泡后茶叶逐次开展者,系幼嫩鲜叶所制成,且制造技术良好,茶汤浓郁,冲泡次数亦多。叶面不开展或经多次冲泡仍只有小程度之开展的茶叶,则不是培火失败就是已经放置一段时间之陈茶。但白毫乌龙或龙井茶系以茶芽为重,因揉捻轻微,泡后叶底自然较易展开。
? 叶形整碎:叶底形状以整齐为佳,碎叶多为次级品。
? 茶身弹性:以手指捏叶底,一般以弹性强者为佳,表示茶菁幼嫩,制造得宜。叶脉突显,触感生硬者为老茶菁或陈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 叶之新旧新茶叶底颜色新鲜明澈,陈旧茶叶底黄褐色或暗黑色。
? 发酵程度红茶系全发酵茶,叶底应呈红鲜艳为佳;乌龙茶属半发酵茶,绿茶镶红边以各叶边缘都有红边,叶片中部成淡绿为上;清香型乌龙茶及包种茶为轻度发酵茶,其叶在边缘锯齿稍深位置呈红边,其它部份呈淡绿色为正常。
茶叶科学贮藏方法
藏茶禁忌:
1.忌茶叶含水量较多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严禁茶叶与异味接触
3.防止茶叶挤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坛藏法:用此法贮藏茶叶,选用的容器必须干燥无味,结构严密。常见的容器有陶甏瓦坛,无锈铁桶等。另外,需要提醒的是,茶叶通常不宜混藏,因为红茶是经发酵加工而成的,花茶则以花香取胜,而绿茶又自成一体,倘一家有几种风格不一,香气迥异的茶叶贮藏在一起,则会因相互感染而失去本来的特色。
罐藏法:目前,有许多家庭采用市售的铁罐,竹盒或木盒等装茶。这些罐或盒,若是双层的,其防潮性能更好。装有茶叶的铁罐或盒,应放在阴凉处,避免潮湿和阳光直射。如果罐装茶叶暂时不饮,可用透明胶纸封口,以免潮湿空气渗入。
袋藏法:目前用得最多的是用塑料袋保藏茶叶,这也是家庭贮藏茶叶最简便,最经济的方法之一。用塑料袋包装茶叶,能否起到有效的保藏作用,关键是:一要茶叶本身干燥,二要选择好包装材料。
冷藏法:用冰箱冷藏茶叶,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但有两点是必须注意的:一是要防止冰箱中的鱼腥味污染茶叶;二是茶叶必须是干燥的。
茶联
茶联作为诗词形式的一种变体﹐以对联学习啦在线学习网为形式﹐对偶工整﹐平仄谐调﹐往往悬挂于门庭上或室内﹐以茶事生活为内容﹐不但古朴高雅且能陶冶人的情操﹐为古代文人所擅长和推崇。
(1)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快拿壶酒来。
(2)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扫来竹叶烹茶叶﹔
劈碎松根煮菜根。
(3)
花笺茗碗香千载﹔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云影波光活一楼。
(4)
得与天下同其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不可一日无此君。
(5)
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无烦恼﹔
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
(6)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坐﹐请坐﹐请上座﹔
茶﹐敬茶﹐敬香茶。
(7)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泉从石出情宜冽﹐
茶自峰生味更圆。
(8)
诗写梅花月﹔
茶烹谷雨香。
(9)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草泥来趁蟹傲建﹔
茗鼎香伴小龙团。
(10)
酒醒饭饱茶香﹔
花好月圆人寿。
(11)
若能杯酒比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香。
(12)
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你我﹔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两头是道﹐吃一盏莫问东西。
(13)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汲来江水烹新茗﹔
买尽青山当画屏。
(14)
美酒千杯难成知己﹔
清茶一盏也能醉人。
(15)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欲把西湖比西子﹔
从来佳茗似佳人。
(16)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茗外风清移月影﹔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壶过夜静听松涛。
(17)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泉香好解相如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火候闲评东坡诗。
(18)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
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
(19)
采向雨前﹐烹宜竹里﹔
经翻陆羽﹐歌记卢仝。
(20)
香分花上露﹔
水吸石中泉。
(21)
红透夕阳﹐好趁余辉停马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烹茶活水﹐须从前路汲龙泉。
(22)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鹿鸣饮宴﹐迎我佳客﹔
阁下请坐﹐喝杯清茶。
(23)
煮沸三江水﹔
同饮五岳茶。
(24)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花间渴想相如露﹔
竹下闲参陆羽经。
(25)
歇一歇消消暑气﹔
喝二杯品品香茗。
(26)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27)
阁构三层读书论世﹔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泉飞云壑听瀑煮茗。
(28)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松涛烹雪醒诗梦﹔
竹院浮烟荡俗尘。
(29)
瓦壶水沸邀宾客﹐列位请进请进﹔
茗碗香腾破睡魔﹐诸君快来快来。
(30)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来不拈﹐去不送﹐礼义不拘方便地﹔
烟自奉﹐茶自酌﹐悠游自得大罗天。
(31)
小天地﹐大场合﹐让我一席﹔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论英雄﹐谈古今﹐喝它几杯。
(32)
斗酒恣欢﹐方向骚人正妙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杯茶泛碧﹐庵前过客暂停车。
(33)
茶可清心﹔
酒能乱性。
(34)
好事不容易做﹐大包不容易卖﹐针鼻铁﹐薄利只凭微中削﹔
携子饮茶者多﹐同父饮茶者少﹐檐前水﹐点滴何曾倒转流。
(35)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最宜茶梦同圆﹐海上壶天容小隐﹔
休得酒家借问﹐座中春色亦常春。
(36)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世间重担实难挑﹐菱角凹中﹐也好息肩聊坐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天下长途不易走﹐梅花岭上﹐何妨歇脚且斟茶。
(37)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酒好能引八方客﹔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茶香可会千里友。
(38)
消愁不用一杯酒﹔
遣兴当喝几碗茶。
(39)
酒可宁心少饮有益﹔
茶能醒脑常喝无妨。
(40)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瑞草抽芽分雀舌﹔
名花采蕊结龙团。
(41)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品泉茶三口白水﹔
竹仙寺两个山人。
(42)
看《水许》想喝大碗酒﹔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读《红楼》举杯思品茶。
(43)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为爱清香频入座﹔
欣同知己细谈心。
中国经典茶诗
在我国数以千计的茶诗、茶词中,各种诗词体裁一应俱全,有五古、七古;有五律、七律、排律;有五绝、六绝、七绝,还有不少在诗海中所见甚少的体裁,在茶诗中同样可以找到。
宝塔诗
唐代诗人元稹,官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白居易交好,常常以诗唱和,所以人称“元白”。元稹有一首宝塔诗,题名《一字至七字诗?茶》,此种体裁,不但在茶诗中颇为少见,就是在其它诗中也是不可多得的。诗曰: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回文诗
回文诗中的字句回环往复,读之都成篇章,而且意义相同。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写过茶诗几十首,而用回文写茶诗,也算是苏氏的一绝。在题名为《记梦回文二首并叙》诗的叙中,苏轼写道: “十二月十五日,大雪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始晴,梦人以雪水烹小团茶,使美人歌以饮余,梦中为作回文诗,觉而记其一句云:乱点余花睡碧衫,意用飞燕唾花故事也。乃续之,为二绝句云。”从“叙”中可知苏东坡真是一位茶迷,意连做梦也在饮茶,怪不得他自称“爱茶人”,此事一直成为后人的趣谈。诗曰:
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花睡碧衫。
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
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诗中字句,顺读倒读,都成篇章,而且意义相同。苏轼用回文诗咏茶,这在数以千计的茶诗中,实属罕见。
联句诗
联句是旧时作诗的一种方式,几个人共作一首诗,但需意思联贯,相连成章。在唐代茶诗中,有一首题为《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是由六位作者共同作成的。他们是: 颜真卿,著名书画家,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官居吏部尚书,封为鲁国公,人称“颜鲁公”;陆士修,嘉兴(今属浙江省)县尉; 张荐,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工文辞,任吏官修撰;李萼,赵人,官居庐州刺史;崔万,生平不详;昼,即僧皎然。诗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士修)。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荐),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萼)。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万)。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昼)。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士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这首啜茶联句,由六人共作,其中陆士修作首尾两句,这样总共七句。作者为了别出心裁,用了许多与啜茶有关的代名词。如陆士修用“代饮”比喻以饮茶代饮酒;张荐用的“华宴”借指茶宴;颜真卿用“流华”借指饮茶。因为诗中说的是月夜啜茶,所以还用了“月桂”这个词。用联句来咏茶,这在茶诗中也是少见的。
唱和诗
在数以千计的茶诗中,皮日休和陆龟蒙的唱和诗,可谓别具一格,在咏茶诗中也属少见。
皮日休,唐代文学家,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曾任翰林学士。陆龟蒙,唐代文学家,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曾任苏湖两都从事。两人十分知己,都有爱茶雅好,经常作文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和诗,因此,人称“皮陆”。他们写有《茶中杂咏》唱和诗各十首,内容包括《茶坞》、《茶人》、《茶笋》、《茶籯》、 《茶舍》、 《茶灶》、《茶焙》、《茶鼎》、《茶瓯》和《煮茶》等,对茶的史料,茶乡风情,茶农疾苦,直至茶具和煮茶都有具体的描述,可谓一份珍贵的茶叶文献。
中国茶文化研究报告范文3
关于中国茶文化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5年7月21日—8月12日
调查人员:周燕、刘雯、易芳芳、陈能蕾、刘心燕、周露
调查主题:关于中国茶文化的调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调查地点:怀化市方诚茶行
调查内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茶叶知识、茶具文化
调查方式:进入馨芳成茶艺学校学习、询问老师、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搜索资料。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调查目的:学习中国茶文化、学习泡茶、识茶、品茶。
二调查内容
中国茶的源流
从“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的古字)而解之。”我国有关茶的记载的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所以我国也称得上是茶的起源地。后来有陆羽的《茶经》、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等都对茶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神农本草》、《食论》、《本草拾遗》、《本草纲目》等书中均有关于“茶”的条目。诗人李白、陆游、袁枚、苏轼等都有记录茶的诗篇。
中国茶的用法发展
1药用
在我国,饮茶之始,是“食饮同宗”。我们祖先仅把茶叶当做药物,他们从野生大茶树上砍下枝条,采集嫩梢,先是生嚼,后是加水煮成羹汤,供人饮用。传说早在四五千年前的神农时代,就有“得荼而解毒”之说。经过后人长期实践,发现茶叶不仅能解毒,而且配合其他中草药,可医治多种疾病。《神农本草》记载有“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东汉神医华佗在《食论》中也说茶味道较苦,但经常服食的话则有利于头脑清醒思维敏捷。明代顾元庆在《茶谱》中写道:“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痤、少睡、利尿、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世界最早的茶叶专著——陆羽《茶经》、清代黄宫绣在《本草求真》都有相关记载。
2食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食用茶叶,就是把茶叶作为食物充饥,或是做菜吃。《晏子春秋》中就有记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晏子就将茶作为下饭的菜食用。东晋郭璞《尔雅》注疏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做羹饮。”上述为古代的食茶之说,流传至今还有一些原始形态的茶食,如擂茶。在湖南、江西、福建、广东、浙江、江苏等地都有浓郁的吃擂茶风习。擂茶是用生姜、生米、生茶叶(鲜茶叶)做成,故又名“三生汤”。实际上,“三生”也并不仅仅只有三种食物,原料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故其还有“五生汤”“七宝茶”等名称。还有一种叫做“姜盐豆子茶”:取适量茶叶和炒香的黄豆、芝麻、姜、盐放入茶碗中,直接用开水沏泡即成。豆子茶是十分古老的一种食茶,在广大的南方水乡地区,都能寻见它的影子。不过流行在江南地区的豆子茶只能算半原始的食茶了,若要追寻它更古老面貌,或许,至今还保存在湘西等地的侗族中的“豆子茶”,是最可借鉴的。
3饮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饮用就是把茶作为饮料,或是解渴,或是提神。中国的饮茶,在秦统一巴蜀之前就已经在巴蜀兴起了。巴蜀的茶事可以上溯到西周初年,《华阳国志》中云:“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荼、密……皆纳贡之。”材料中记载了西周初年,巴蜀向周朝进贡的物品,其中就有茶。秦汉至西晋这一阶段,巴蜀茶事进一步发展,达到繁盛时期。在西汉成帝时王褒《僮约》中就有所反映:“脍鱼炰鳖,烹荼尽具”“武阳买茶,杨氏担荷”。反映了当时成都一带,饮茶已成风尚,在富豪之家,饮茶还出现了专门的器具。并且茶叶已经商品化,还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巴蜀的茶风的对外传播也包括向北方传播。但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西汉时,茶是作为四川的特产通过进贡的渠道才传到了当时的京城长安。由于上层社会对饮茶的崇尚,饮茶之风在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也发展起来。
饮茶方法的演变
1唐代烹茶
唐人饮茶讲究鉴茗、品水、观火、辨器。在饮茶方式上,唐代有煎茶、庵茶、煮茶等方式。唐朝是我国饮茶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到唐代中期饮茶已蔚然成风。陆羽写出了《茶经》,创制二十四器,还将饮茶分为赏茶、鉴水、列具、烹煮、品饮等若干环节,每个环节都使人感受到在饮茶过程中置身于美的境界之。唐代饮茶开启了品饮艺术的先河,使饮茶成为精神生活的享受。
2宋代点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宋代饮茶方法在唐代基础上又迈进了一步,迅速发展了合于时代的、高雅的点茶法。点茶法比唐代煎茶法更讲究,包括炙茶,碾罗、候汤、点茶等一套程序。宋代点茶用饼茶,在点茶之前,还要用沸水冲洗杯盏,预热饮具。
3明清泡茶
中国饮茶在经历唐宋的高峰之后,又迎来了另一个高潮,明清时代无论是茶叶的生产和消费,还是茶的品饮技术都发生了变革,达到了新的高度,在中国茶饮史上留下灿烂辉煌的一页。明朝的宁王朱权“崇新改易”,简化饮茶程序
4当代饮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随着沸水冲泡法主导地位的确立,清饮成为我国大部分人的主要饮茶方式,但调饮方式依然存在。除此之外,由于社会生活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再加上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不断加深,当代的饮茶出现了一些新的内容和形式,如袋泡茶、灌装茶、冷饮等。
中国茶文化精神
茶文化: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的部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茶文化的四个层次
物态文化:即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即有关茶叶的栽培、制造、加工、保存、化学成分及疗效研究等,也包括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见着的物品和建筑物。
制度文化:即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其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行为文化:即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通常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
心态文化:及人们在应用茶叶的过程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中国茶道精神,是和中国的民族精神、中国民族性格的养成、中国民族的文化特征相一致的。茶道是以一定的环境氛围为基础,以品茶、置茶、烹茶、点茶为核心,以语言、动作、器具、装饰为体现,以饮茶过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为内涵的,是品茶约会的整套礼仪和个人修养的全面体现,是有关修身养性、学习礼仪和进行交际的综合文化活动与特有风俗。
3茶文化的重点是茶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茶艺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一定意义上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a茶艺的范围仅仅限于泡茶和饮茶的范畴,种茶、卖茶和其他方面的用茶都不包括在此行列之内。
b茶艺包括泡茶和饮茶的技巧。
c茶艺包括泡茶、饮茶的艺术。
4茶艺的特点
哲理为先:中国茶艺最讲究的是道法自然,崇尚简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审美为重:中国茶艺之美表现在自由旷达,毫不造作,注重内省,不拘一格。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个性为要:中国茶艺注重意境,百花齐放。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实用为佳:茶是用来喝的,是开门七件事之一,是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中国茶俗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擂茶——流行于我国南方客家人聚居地,是客家人的传统饮茶习俗。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镇巴烤茶——陕西汉中东南约180km的镇巴一带,山民春、夏、秋、冬四季都喝烤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白族三道茶——聚居在苍山之麓、洱海之滨的白族招待宾客用著名的三道茶。
4雷响茶——云南白族人家招待客人的另一道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5油盐茶——傈僳族聚居区流行的一种古老的饮茶方法。
6龙虎斗——玉龙雪山下的纳西族的一种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7竹筒茶——居住在澜沧江畔、孔雀之乡、凤尾竹下、主楼之上的傣族喝的一种茶
8侗族打油茶——又称煮油茶,在广西、湖南、贵州及其毗邻地区流传颇广,尤其在广西恭城的侗族聚居地非常普遍。
9酥油茶——藏族流行的一道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0回族盖碗茶——以茶具命名的一道茶,俗称盖碗子、盖碗盅。
茶树知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茶树的起源:是一种多年生的木本、常绿植物,属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起源于距今1亿年以前的晚白垩纪,对于茶树的原产地,近代一些学者有不同意见,但大多数学者已经确认是在中国,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茶树品种的命名与分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是以品种产地命名。如产于浙江省淳安县的鸠坑种、产于安徽省黄山市的黄山种。
二是以品种形象命名。如叶小瓜子的瓜子种、叶似柳树叶的柳叶种、叶形如槠树叶的猪叶种。
三是以叶片大小命名。如小叶种、中叶种和大叶种。
四是以发芽迟早命名。如早生种、中生种、晚生种、清明早、不知春和瞌睡茶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五是以芽叶或叶片色泽和茸毛多少来命名。如紫芽茶、白茶和白毛茶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六是根据产地并结合芽叶性状来命名。如产于云南勐海县的勐海大叶种,产于福建省福鼎县芽叶茸毛特多、芽色银白的福鼎大白茶等。
七是按品种特点来命名。如叶片如槠树之叶、发芽整齐的槠叶齐,芽叶黄绿色、发芽早的菊花春,新梢生育期长、霜降前后仍有芽叶可采的迎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八是冠以地名或单位并加以编号的新品种。如龙井43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育成的适制的龙井茶的新品种。浙农25和浙农113等为浙江农业大学育成的新品种,台湾1号至台湾15号等由台湾省茶叶试验场育成。
(七)茶叶知识
1、茶叶分类的方法
按照制造方法和品质上的差异,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青茶)、白茶、黄茶和黑茶六大类。
按照季节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
按照加工过程分为粗加工、精加工和深加工。
按照销路分为外销茶、内销茶、边销茶和侨销茶四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按照生产地区分,如阿萨姆红茶、云南红茶、浙江龙井。
还有则就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
还有的将非茶之茶也列为一类,如罗布麻茶、人参茶、杜仲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茶叶依加工方式及发酵程度大致分为不发酵类、半发酵类及全发酵类,各茶类制造流程如下:
不发酵茶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茶青——炒青——揉捻——干燥——龙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茶青——炒青——揉捻——滚桶初干——滚桶整形——再干——眉茶、珠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茶青——蒸青——初揉——中揉——精揉——干燥——煎茶
半发酵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茶青——室内摊青萎凋——烘青——轻揉——焙干——白类茶
茶青——日光萎凋(热风萎凋)——室内萎凋及搅拌(进行部分发酵)——发酵程度8%~25%——炒青——揉捻——干燥——文山包种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茶青——日光萎凋(热风萎凋)——室内萎凋及搅拌(进行部分发酵)——发酵程度8%~25%——炒青——初干——热团揉——再干——乌龙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茶青——日光萎凋(热风萎凋)——室内萎凋及搅拌(进行部分发酵)——发酵程度50%~60%——铁观音茶
茶青——日光萎凋(热风萎凋)——室内萎凋及搅拌(进行部分发酵)——发酵程度50%~60%——炒青——回干——揉捻——干燥——膨风茶、白毫乌龙
全发酵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补茶青——室内萎凋——切青——揉捻——补足发酵——干燥——切青红茶
补茶青——室内萎凋——揉捻——解块——补足发酵——干燥——工夫红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补茶青——室内萎凋——揉捻——揉碎——补足发酵——干燥——碎红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补茶青——室内萎凋——揉捻——筛分——再揉——补足发酵——干燥——分级红茶
3基本茶类
(1)绿茶
绿茶类属不发酵茶(发酵度:0)
颜色:碧绿、翠绿或黄绿,久置或与热空气接触易变色。
原料:嫩芽、嫩叶,不适合久置。
香味:清新的绿豆香,味清淡微苦。
性质:富含叶绿素、维生素C。茶性较寒凉、咖啡碱、茶碱含量较多,较易刺激神经。
(2)红茶
红茶类属于全发酵类(发酵度:100%)
颜色:暗红色
原料:大叶、中叶、小叶都有,一般是切青、碎型和条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香味:麦芽糖香,焦糖香,滋味浓厚略带涩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性质:温和。不含叶绿素、维生素C。因咖啡碱、茶碱较少,兴奋神经效能较低。
(3)青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青茶类属于半发酵茶(发酵度:10%~70%)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颜色:青绿、暗绿。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原料:两叶一芽,枝叶连理,大都是对口叶,芽叶已成熟。
香味:花香果味,从清新的花香、果香到熟果香都有,滋味醇厚回甘,略带微苦亦能回甘,是最能吸引人的茶叶。
性质:温凉。略具叶绿素、维生素C,茶碱、咖啡碱约有3%。
(4)白茶
白茶属于部分发酵茶
颜色:色白隐绿,干茶外表满披白色茸毛。
原料:福鼎大白茶种的壮芽或嫩芽制造,大多是针形或长片性。
香味:汤色浅淡,味清鲜爽口、甘醇、香气弱。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性质:寒凉,有退热祛暑作用。
(5)黄茶
黄茶类属于部分发酵类(发酵度:100%)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颜色:黄叶黄汤。
原料:带有茸毛的芽头、用芽或芽叶制成。制茶工艺类似绿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香味:香气清纯,滋味甜爽。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性质:凉性,因产量少,是珍贵的茶叶。
(6)黑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黑茶类属于后发酵类(随时间的不同,其发酵程度会变化)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颜色:青褐色,汤色橙黄或褐色,虽是黑茶,但泡出来的茶汤未必是黑色。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原料:花色、品种丰富,大叶种等茶树的粗老梗叶或鲜叶经后发酵制成。
香味:具陈香,滋味醇厚回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性质:温和。属后发酵,可存放较久,耐泡耐煮。
4、再加工茶
(1)花茶
花茶是将茶叶加花窖烘而成
颜色:视茶类而别,但都会有少许花瓣存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原料:以茶叶加花窖焙而成,茉莉花、玫瑰、桂花、黄枝花、兰花等,都可加入各类茶中窖成花茶
香味:浓郁花香和茶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性质:凉温都有,因富花的特征,饮用花茶另有花的滋味。
(2)紧压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紧压茶以红茶、绿茶、青茶、黑茶的毛茶为原料,经加工、蒸压成型而制成。中国目前生产的紧压茶,主要有沱茶、普洱方茶、竹筒茶、米砖、花砖、黑砖、茯砖、青砖、康砖、金尖茶、方包茶、六堡茶、湘茶、紧茶、圆茶和饼茶等。
颜色:大都是暗色,视采用何种茶类为原料而有所不同。泡出来的茶汤颜色也属于深色。
原料:各种茶类的毛茶都可以为原料,是属于再加工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香味:沉稳、厚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性质:现代紧压茶与古代的团茶、饼茶在原料上有所不同,古代史采摘茶树鲜叶经蒸青、磨碎、压模成型后干燥制成,现代紧压茶是以毛茶再加工,蒸压成型而成。
(3)萃取茶
萃取茶是以成品茶或半成品茶为原料,用热水萃取茶叶中的可溶物,过滤弃去茶渣,获得的茶汁,经浓缩或不浓缩,干燥或不干燥,制备成固态或液态茶,统称萃取装饮料茶、浓缩茶及速溶茶。
(4)果味茶
果味茶是在茶叶半成品或成品中加入果汁后制成的各种含有水果味的茶。我国生产的果味茶主要有荔枝红茶、柠檬红茶、山楂茶等。
(5)药用保健茶
药用保健茶是指用茶叶和某些中草药或食品拼和调配后制成的各种保健茶。
(6)含茶饮料
含茶饮料是在饮料中添加各种茶汁而开发出来的新型饮料,如茶可乐、茶露、茶叶汽水等。
5非茶之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因制茶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的需要,出现了以茶叶再加工的茶,或将茶叶添加其他产生新的口味,称添加味茶。例如液态茶、茶叶配上草药的草药茶、八宝茶。有的根本是没有茶叶的非茶之茶,如:杜仲茶、冬瓜茶、绞股蓝茶、刺五加茶、玄米茶等
6、古代名茶
1、唐代名茶:顾渚紫笋、寿州黄芽、阳羡茶、蒙顶石花、方山露芽、仙人掌茶、六安茶、香雨、天柱茶、峨眉白芽茶、赵坡茶、天目山茶、庐山茶。
2、宋代名茶:顾渚紫笋、阳羡茶、瑞龙茶、谢源茶、蒙顶茶、双井茶、普洱茶、方山露芽、月兔茶、紫阳茶、信阳茶、仙人掌茶、龙井茶、洞庭山茶、武夷茶、灵山茶。
3、明代名茶:顾渚紫笋、蒙顶石花、玉叶长春、真香、白露学习啦在线学习网、阳羡茶、薄片、武夷岩茶、歙县黄山、云南普洱、天目茶、西湖龙井。
4、清代名茶:武夷岩茶、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普洱茶、祁门工夫红茶、闽红工夫茶、婺源绿茶、敬亭绿雪、六安瓜片、洞庭碧螺春、太平猴魁、老竹大方、信阳毛尖、君山银针、安溪铁观音、屯溪绿茶、庐山云雾、南山白毛茶、凤凰水仙、闽北水仙、莫干黄芽、恩施玉露、温州黄汤、九曲红梅。
茶具知识
1、茶具的发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唐代,当时生产瓷茶器的主要地点有:越南、岳州、鼎州、婺州、寿州、洪州等,书中还列举了煮茶、饮茶和储茶用具共24件,可见唐朝时茶具的生产规模已很可观。
宋代,全国形成了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各生产不同风格的瓷器。官窑在杭州;哥窑在浙江龙泉;汝窑在河南临汝;定窑在河北曲阳;钧窑在河南禹县(古名钧州)。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元代,青花瓷茶具声名鹊起,而白瓷上缀以青色纹饰,既典雅又丰富,和茶文化内涵的清丽恬静很一致,深受饮茶人士的推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明代,宜兴紫砂陶与瓷器同时发展,可谓并驾齐驱。“景瓷宜陶”在烧制釉色、造型上都有了极高的革新发展。紫砂茶具在工匠的手中式样不断丰富,艺术性不断增强,最终成为集金石、绘画、书法为一身的极具观赏和实用价值的艺术品,至今不衰。
盖碗在清代颇受宫廷皇室、贵族,乃至许多高档茶馆的钟爱。此种茶碗一式三件,下有托,中有碗,上置盖。盖碗又称“三才碗”。三才者,天、地、人也,蕴含古代哲人“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的道理
2、茶具分类
陶土茶具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兴紫砂茶具。紫砂茶具所具用的原料紫砂陶,不同于一般陶土,陶泥县有砂性,所制作的陶器内外均不施釉。制品烧成后,主要呈现紫红色,因而被称为紫砂。紫砂壶的七大优点:其一,用以泡茶不失原味;其二,壶经久用,即使空壶沸水注入,也有茶味;其三,茶叶不易霉馊变质;其四,耐热性能好,冬天沸水注入,无冷炸之虞,又可文火炖烧;其五,砂壶传热缓慢,使用便携不烫手;其六,壶经久用,反而光泽美观;其七,紫砂泥色多变,耐人寻味。
瓷器茶具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江西景德镇所产的薄胎瓷器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的美誉。瓷器茶具可分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
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始于清代,主要产于福建福州一带。有宝砂闪光、金丝玛瑙、釉变金丝、仿古瓷、雕填、高雕和嵌白银等品种。特别是红如宝石的赤金砂和暗花等新工艺,更加艳丽夺目,惹人喜爱。
玻璃茶具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玻璃质地透明,光泽夺目,外形可塑性大,形态各异,用途广泛。玻璃茶具的缺点是容易破碎,比陶瓷传热快,易烫手。
金属茶具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我国历史上还有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制作的茶具。尤其是锡作为储茶器具材料有较大的优越性。
竹木茶具
由于竹木茶具价廉物美、经济实惠,在我国历史上,广大农村,包括产茶区,很多使用竹或木碗泡茶。至于用木罐、竹罐装茶,更是随处可见。用竹木材质加工的茶具有茶盒、茶碗、杯盘、茶则、茶夹、茶针、茶叶罐等。
二调查分析
中国茶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到现在也是能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各种茶叶泡制的奥妙,根据不同茶类泡茶从而选择茶具,还有根据自身身体机能选择茶类。这些种种都是这几千年前人不断探索、总结出来的精髓。再者,焚香品茶这一优雅的行为更是让后人们觉得品茶是我们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几千年古老文化的国度才能想出的雅致的生活方式。但是,经过这些日子对茶的各方面的了解,发现虽然我们国家是茶叶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开始饮用茶的,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国人对茶的流行程度似乎还是停留在几百年前,很多人还是觉得喝茶这一活动是上流社会的范畴,喝茶还是很难让一些平民百姓接受,特别是远离产茶区的人们。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也问过相关的从事茶行业的人,并自己也有些想法。第一,绝大多数的人对茶叶的认识就来自于大众传播媒体,而他们宣传的就是一些产茶区,并介绍的都是名茶,这就导致一般的人们就会认为这些茶叶卖得很贵,但事实也是这样,一些名茶会卖到几千甚至上万元一斤,这就在一开始让人们了解茶的时候,一听价格就望而却步了。第二,单一的喝茶,茶汤的味道会让很多人接受不了,而我国将茶和其他饮料结合在一起喝则是最近这几年才开始的。第三,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已经形成,而喝茶则讲究精心、调息,配合各种泡茶茶艺,这样才能真真品出差的韵味。第四,我国的茶叶产量还有望提高,在追究生产名茶的时候,也可以多产一些能被普通人接受的茶。
三调查心得
在未接触茶之前,我也和一些人一样认为,喝茶是一项很高雅的事,得是那些身居高位的人,用来享受生活的。但真真接触后,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感受它,喝我们自己中国人真真的饮料,它不仅可作为饮料喝,还可以作为保健品。喝茶有诸多好处,其一它能将胆固醇,对于有“三高”的人来说,长期喝茶,能有效降脂,促进血液循环;其二喝茶能够减肥,对于那些天天喊着要减肥的人来说,喝茶不是为一种最轻松的方法;其三,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种,喝茶能够抗氧化,延缓人的衰老;其四,喝茶还能够延年益寿,纵观整个茶界,但凡在茶上有一定造诣的,都是长寿的。但是喝茶虽好,可不要贪杯哦,喝茶也是会醉的,如果喝茶喝醉了,那可是比喝酒喝醉了更难受。
猜你感兴趣:
3.
中国茶文化研究报告范文
上一篇:中国茶文化研究概况
下一篇:中国茶文化研究概况的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