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兴趣爱好 > 其它兴趣爱好 > 饮茶 > 茶文化文献综述论文

茶文化文献综述论文

时间: 曾扬892 分享

茶文化文献综述论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每个中国人都熟知的东西,茶文化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底蕴,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茶文化文献综述论文,希望对您有用。

  茶文化文献综述论文1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摘要:文章对我国有关茶文化的研究进行综述。通过对丈献分析发现,当前我国茶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茶文化的渊源、定义、内涵、功能以及茶叶市场走向、茶具、茶的养生药效等方面。探讨了茶文化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意义,指出了今后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中国茶文化;茶叶市场;茶具;茶文化旅游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翻开中华民族辉煌的茶文化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历史时期茶俗的运行轨迹.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出自唐代,源自唐代.宋元明清时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它又得到了深入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中国茶文化也在不断地提高与发展.文章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中国茶文化”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搜索到相关文献118;以“茶文化”为主题词搜索到相关文献137篇;以“中国茶文化发展”为主题词搜索到57篇。剔除重复的文献和关联性不大的文献,对剩下关于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研究的文献近作为样本,进行了分析。

  一、茶文化的形成的研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茶文化的整体概况研究

  翻开中华民族辉煌的茶文化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历史时期茶俗的运行轨迹。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出自唐代,源自唐代。宋元明清时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它又得到了深入的发展,相继出现了煎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茶、点茶、斗茶、泡茶等不同特点、风格各异的饮茶习俗。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中国茶文化也在不断地提高与发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茶文化的根源研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唐代茶文化的兴盛是对历史上茶文化吸收和发展的结果。茶文化在唐代的最终形成,决定着唐代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饮茶风气的普遍、陆羽《茶经》的问世、大宗茶市的出现、茶税制度的建立、饮茶习俗的外传等都说明了唐代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里程碑意义。进入唐代,随着茶生产技术和品饮技艺的提高,茶的品质风格的充分发挥,人们对茶真味的追求,由传统的合成进入到艺术品茶,人们饮茶既在乎茶的解渴、保健、提神,但更在乎对茶精神意境的追寻,这是查文化形成的关键。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深刻的宗教文化基础。可以说 ,没有这种基础,茶无以形成文化。文化探讨的是儒释道三教特别是禅宗的是如何作用于茶文化并使中国茶文化形成盛大气象的。

  (三)茶文化的定义研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为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中国茶文化走向的研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对中国茶文化的再认识研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茶文化真真切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茶文化是地地道道的

  中国民俗文化。张岱年、钟敬文、王家扬等诸多老前辈的共同研究成果,目前已经成为亿万中华茶人的共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20多年,是中国茶文化研究最为兴盛的时期.这些年来,中国茶文化研究不仅以专著数量的众多、论文大量的涌现而为学界注目,更因其学科意识的自觉、论述域界的扩大、学术深度的拓进而成为里程碑.通过对中国不同地区茶文化的研究指出中国茶文化的现状,加强茶文化学科建设,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茶文化。

  (二)茶文化在新世纪的创新与发展研究

  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今天,与自己走过的历史足迹相比,成绩是巨大的,令人鼓舞的。面临新挑战要取得新发展,就必须走创新的道路,与其他亚文化门类携手并进,共赴未来。他说茶文化必须维护中国特色,茶文化理当融合现代文明,茶文化应该支持经济建设。“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文化,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自己的优良文化传统,同时汲取西方在文化上的先进贡献,逐步形成一个额的文化体系。”综台中西文化之所长,融合中西优秀文化为一体,这才是真正的创新。通过对中国茶文化如何走向世界进行的研究,我们应该把茶文化这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我们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并结合现代文明发展茶文化,把现代因素融入传统茶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茶文化。

  (三)中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研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茶产品为核心的中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国茶产业经济也在迅猛发展,且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中国的茶产业及茶产品在自身发展壮大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茶叶生产量有日趋萎缩之势,茶叶的质量也逐渐下滑,以致使国内外的饮茶消费者产生了疑虑不安的心态。此外,曾是中国传统出口产品的茶叶竟也敌不住“洋茶”的竞争与冲击,不仅造成国茶在世界茶叶市场上的占有份额急剧下降,而且国内茶叶市场也正遭到“洋茶”的蚕食与分解。

  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随着饮茶之风的兴起,茶文化旅游开始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在我国产好茶的地方往往是风景名胜区,这便为开发茶文化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茶文化旅游可以促进茶叶消费,扩大产品的知名度,使收入多样化,促进茶相关产业的发展。茶文化旅游是一项历史久远而又新兴开发的专题旅游项目,茶文化旅游正在起步和不断完善阶段.因此,如何准确地进行茶文化旅游的定位和开拓至关重要。其实茶文化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功能,这主要体现在文化、消费与市场、社会功能、旅游心理等诸多方面,目前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集中体现在人才与产品开发、旅游项目、荼类活动等。茶文化旅游将是热点、亮点,原因一是荼为"国饮"已被更多的人接受,且日趋风靡全球。中国将成为最大的茶文化旅游目的地国;是荼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突出。茶文化旅游是一项新兴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通过探索和研究它对茶业经济的影响.以进一步促进中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茶文化旅游使茶业带动旅游,又以旅游促进茶产业,提高茶产业的附加值,向人们普及茶的知识、促进茶消费,推动茶业经济的发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茶叶市场发展研究

  世界茶叶种植面积总数大约为290万hm2(每年增长3%)。2006年,其中的260万hm2获得了丰收。亚洲(包括近东地区)占了收获面积总数的89%,其次为非洲,占9%,其余为大洋州(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和拉丁美洲(主要是阿根廷、巴西和厄加多尔),分别占0.4%和1.6%。

  我国茶叶市场属于垄断竞争型市场,市场特征表现为:茶类产品丰富,以名优茶为主导,名优茶需求与供给弹性随茶类档次与地区而表现为富有弹性和不具有弹性;茶叶市场产品多样化,差异化显著;茶叶市场价格混乱,无统一标准;市场信息不对称,出现“柠檬市场”现象;市场主要以交易市场内买卖者直接协商而成,成交率较高;市场区域性化显著。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009年5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在京召开了“中国茶叶市场指数研讨会”上,社科院财贸所所长助理荆林波表示,社科院将与商务部等有关方面一道,建立中国茶叶市场指数体系,定期在网上发布。一个国家级的茶叶市场指数呼之欲出。

  四、其他方面的研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茶文化与陶瓷的联系研究

  在我国茶文化发展历史长河中 ,唐、宋、明为其重要时期 ,唐代的青、白碗盏对烹茶文化 ,宋代黑釉盏瓶对斗茶文化 ,明代紫砂、青花瓷对泡茶文化的重大影响。唐、宋、明代的陶瓷器皿分别以其特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的审美功能 ,将茶文化提升到艺术的境界。饮茶是一种物质活动 ,更是精神艺术活动 ,器具则是更要讲究 ,不仅要用 ,而且要有一定的形式美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茶的养生药效作用研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研究表明。阴和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相互对立的事物与现象的概括 。中医传统追求阴阳和谐,养生重视人与自然的协调 ,调阴阳、适寒温、顺四时,更重视人的精神修养 。《灵枢本藏篇》有“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之说 。保持愉悦超脱的心理状态是保健养生的重要要求。我国的传统养生主张 “审因施养”, 即 养 生 不 拘 一 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等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其中,食养是中医养生的主要内容之一,以茶养生又是食养的一个重要部分 。茶叶中含有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物质,主要包括茶多酚、氨基酸、茶多糖、咖啡碱、多种维生素和多种矿质元素。 这些物质共同作用,可起到中医“治未病”的效果。

  研究发现茶叶中维生素的含量极其丰富, 长寿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衰老虽然是必然现象,但每个人衰老的迟早以及衰老过程的快慢差别很大。维生素作为人体代谢辅酶的成分对调控代谢、推迟衰老有重要的作用,喝茶有利于长寿。

  一年四季, 寒热温凉, 变化有序; 人体气血, 生长收藏, 更迭有律。也就是说, 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以及机体组织、气血津液, 均与四季变化息息相关。若人体顺应了春生、夏长、秋收、冬

  藏之规律, 气血、阴阳就能保持旺盛、平衡, 达到“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的健康状态。所以, 因时制宜, 顺时摄养也是茶道养生的一个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兹以单品一味茶茗为例, 目前较为普遍的是提倡“冬红夏绿”饮茶法, 即是说:

  春天, 冰雪消融, 风和日暖, 万物复苏, 人体也是生机勃勃。此时宜饮香气浓郁的花茶, 有助于散发一冬积聚在体内的寒邪, 促使人体阳气升发, 振奋精神; 或酌量品饮上好的新茶(时新茶不宜多品味, 以免发生“茶醉”现象) , 以收涤烦祛毒、清肝利胆之效(在五行学说中, 春天应肝脏, 养生首先必须清肝、柔肝、疏肝、护肝)。 夏天, 天气炎热, 暑气逼人, 人体津液消耗较多。这时候饮用绿茶比较合适。因为绿茶性味甘苦而寒, 能够消暑解热, 并含有较多量的茶多酚类物质, 滋味清鲜爽口, 能够刺激口腔粘膜,促使口内生津, 故是消暑止渴佳品。绿茶清汤绿叶, 还可给人以清凉的视觉效果。 秋天, 天气凉爽, 气候干燥, 夏季余热未清, 人体津液未完全恢复。这时可饮用青茶, 即乌龙茶, 它的性味介于红茶、绿茶之间, 不寒不温, 既能清除余热, 又可恢复津液, 最为相宜。当然, 还可用绿茶、红茶混合在一起饮用, 兼取两者之功效; 另外还可将绿茶与花茶混合在一起饮用, 以兼取绿茶清热、花茶化痰之功效, 有益于防治秋燥痰咳少津之症。

  冬天, 大地冰封, 北风凛冽, 寒气袭人, 万物收藏, 阴气盛极, 阳气潜伏。此时, 应选用味甘、性偏温和的红茶, 借以温育人之阳气。同时, 红茶还是助消化、去油腻的佳品, 而冬季人多进补, 不乏膏粱

  厚味, 倘若佐饮红茶, 最为恰当。红茶红汤红叶, 还可给人以温暖之感。

  综上所述,从中国茶文化的形成研究中,探究了茶文化的整体概况,茶文化的根源与定义;在中国茶文化走向研究中,对中国茶文化进行了再认识研究,以及茶文化在新世纪的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研究,进而对茶叶市场发展进行了研究;而从其他方面的研究来看,也研究了茶文化与陶瓷的联系以及茶的养生药效作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史源远流长,在当今社会的各个方面中的影响颇大;茶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要继承和把它发扬光大,同时,要结合现代文明发展茶文化,让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姜天喜,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于发展,西北大学学报,2006,(10).-68-71.

  [2]游修龄,说茶(《中华茶文化》代序),浙江大学农学院, 2000,(4).-289-292.

  [3]何哲群,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兴盛,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3),-169-170.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臧嵘,茶之路(一):茶文化的中华源头,文史知识,2000(10).-68-71.

  茶文化文献综述论文2

  茶文化的文献综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前言:中国文章对我国有关茶文化的研究进行综述。通过的文献的分析,我国茶文化研究集中在对茶文化的渊源,定义,内涵,功能以及茶叶市场走向,差距,茶的养生药效等方面。 探讨了茶文化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显示意义,指出了我国今后茶文化发展得方向。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差距;茶叶市场

  一、中国茶文化的介绍与概述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在民众生活中可谓是一种奇特的文化景观,无论是产茶区还是非产茶区,茶文化的创造与传承都经久不衰。《中国茶叶大辞典》把“茶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以物质为载体,反映出明确的精神内容,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属‘中介文化’。茶文化内容包括茶的历史发展、茶区人文环境、茶业科技、千姿百态的茶类和茶具、饮茶习俗和茶道茶艺、茶书茶画茶诗词等文化艺术形式,以及茶道精神与茶德、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诸多方面。茶文化的结构体系包括有关茶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这是首

  次载入辞书的权威性的释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茶文化形成的研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茶文化的整体概况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二)茶文化根源研究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播去的。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茶,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世界第一部茶叶著作——《茶经》,就是出自我国唐代陆羽之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唐朝茶文化的兴盛是吸收和发展的结果。茶文化最终形成,决定了唐朝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中国茶文化有深厚的宗教文化基础,可以说,没有这个基础,就不会形成呢个这种文化。文化探讨的是儒释道三教,特别是禅宗的如何作用于茶文化并使中国茶文化形成盛大气象的。

  (三)各地名茶

  龙井茶:龙井茶是我国的第一名茶,产于浙江西湖附近的山中,以龙井村狮子峰所产最佳, 素有“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绝之称。

  碧螺春:康熙所名,产于江苏吴县太湖中的洞庭山,成茶外形卷曲呈螺,银毛遍布,香浓芬芳,滋味醇厚,汤色嫩绿明亮,茶之珍品。“洞庭碧螺春,茶香百里最”。

  黄山毛峰:产于安徽黄山桃花溪,为宋代贡茶。

  君山银针:产于岳阳洞庭湖的青螺岛,有“洞庭帝子春长恨,二千年来草更长”的描写。其冲泡后,三起三落,雀舌含珠,刀丛林立,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祁门红茶:产于安徽祁门县,又名祁门香。

  六安瓜片:产于安徽六安地区齐云山,外形似瓜子,色绿香高,味鲜甘美,很具特色的片形茶。

  信阳毛尖:产于河南信阳大别山。

  都匀毛尖:产于贵州布衣族的都匀山区,诗云:“雪芽芳香都匀生,不亚龙井碧螺春。饮罢浮花清鲜味,心旷神怡公关灵”。

  武夷岩茶:产于闽北武夷山。99岩,岩岩有茶,一岩一茶,一茶一名,独特采制,有“大红袍”、“铁罗汉”、“肉桂”、“水金龟”。

  铁观音:于闽南安溪县。外形头似蜻蜓,尾似蝌蚪,质地重如铁,美如观音,滋味清高醇美,回味甘甜,乌龙茶之上品。

  三、茶叶发展市场研究

  2011年9月21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首次正式对外公布了《2011中国茶行业发展报告》。报告披露,2010年我国茶叶种植面积197万公顷,居世界第一位;茶叶产量147.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茶叶农业产值530亿元,居世界第一位;茶叶出口30.24万吨,居世界第二位,出口金额7.84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其实,取得上述的成就是与中国茶的发展历史分不开的。茶叶发源于中国,茶祖就是神农。中国茶后来传播到世界各地,为增进人类健康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健康理念和茶文化增添了无限魅力。如今,世界都了解到茶对身体健康的益处,相互以此赠礼已经被人们广为接受,这也是茶行业蓬勃发展的内在动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早在唐朝,刘贞亮就将茶的益处总结为"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可见在古代,以茶为礼表示心意和敬意的做法已经深入人心。而在《茶经》中,陆羽又将茶分出了等级,这也说明在古代人们已经开始重视茶叶的品质,才使得各大名茶得以传承,源远流长。而伴随着茶行业的发展,以茶具为礼正成为风尚,说明人们送礼开始由物品性向文化性转变。

  将于2012年4月25日在深圳会展中心拉开帷幕的“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礼品、工艺品、钟表及家庭用品展览会”,聚集了3300余家海内外知名品牌,将创意新科技大包大揽,全面呈现各种新奇特的亮点产品。

  随着深圳礼品家居展的召开,各品牌茶具也将以千姿百态的形象与大众见面。例如深圳万春和的产品,在开发上强调文化性、艺术性、实用性,充分融合了茶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不断汲取现代设计理念,不断超越,创新为魂,创造性的开发出便携茶礼,商务茶礼,节庆茶礼,家居茶礼等系列精品,引领了茶礼文化新潮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而深圳市和瓷文化所展览的各种陶瓷用品中,不乏名贵的茶具。这些茶具采用各种上等的陶瓷材料,结合了健康饮茶的理念,在实用性、观赏性、健康性上具有很大的突破,也让使用者在慢慢品尝茶时更有一份舒心。

  同时,来自江西景德镇国韵青瓷的展品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以玲珑著称的国韵青瓷除了在外观上独具特色之外,在茶具的使用上也是以人为本,具有方便舒适的特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上述的茶礼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伴随各大陶瓷公司和茶行的参与,茶礼的丰富内容将会让参观者应接不暇。这不仅是一个业务拓展的平台,更是相互交流茶礼和茶文化的机会。相信随着人们对茶叶的进一步了解,茶文化将会更加流行,茶礼作为表示敬意的方式也将更加兴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据悉,凡在深圳礼品家居展官网“预登记”的买家和观众,届时可免费入场,还有机会获赠小礼品,珠三角地区买家团可搭乘展会免费大巴往返,轻松品味春天茶礼的芬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参考文献:1姜天喜,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西北大学学报,2006(10).68--71

  2 何哲群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兴盛,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3),--169--171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看过“茶文化文献综述论文”的人还看了:

1.中国茶文化文献综述

2.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综述

3.茶文化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4.中国茶文化综述

5.国外对茶文化的研究综述

6.中国茶文化文献内容

7.唐代茶文化的研究综述

3448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