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课后反思
《记念刘和珍君》是学生在中学语文课上接触到的一篇难度较大的文章。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记念刘和珍君课后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记念刘和珍君课后反思范文1
《记念刘和珍君》是学生进入高中后接触的第一篇鲁迅的文章,并且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考虑到这两点之后,我做了如下的教学安排:
第一课的教学要点:通过《自嘲》导入,接着复习整理鲁迅的有关文学常识,并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课文的基本感情。第二、三课的教学要点:通过以下三个问题,理清文章思路。(1)课文中七个部分,哪几个部分集中写到了刘和珍?(2)第一、二部分交代了什么?(3)第六、七部分又写出了什么?从而总结出文章的写作思路:写作缘由——烈士生平事迹和遇害经过——教训和意义。然后按照课文的写作思路,具体解读课文,并解决课文的重点的、理解比较困难的句子学习啦在线学习网。第四课的教学要点:总结分析人物形象,并把握文章的感情,并总结文章的语言技巧。
整个这篇课文,上完之后的感觉是,自己讲的很辛苦,学生听的索然无味,对于鲁迅的文章离我们太遥远,文字深奥,不好理解的印象又加深了,并且抱怨课文内容非常多,很难消化。
上完了这篇课文后,我将课堂效果反映给其他老前辈。他们告诉我说,语文的课文教学要学会取舍。一篇文章可学内容很多,特别是鲁迅的文章,结构、选材、语言都可以自成一家。只有按照教学的实际,依照教学规律,做好取舍,选出重点,才能更有效地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按照老前辈的建议,结合学生课堂的反馈,我决定从课文标题入手,重新设计一篇教案。教学安排设计如下:
课文标题是“记念刘和珍君”,根据这个标题,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为什么要纪念刘和珍?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2)她是怎么的?(3)刘和珍的给后人留下了什么教训和意义?
问题(1)的解决,侧重于对人物形象的解读和归纳。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解读人物形象,是这篇文章学习的重点,也是这个单元学习的重点。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应掌握通过对人物有关事件的记叙和细节的刻画的分析,总结出人物形象的方法。这部分重点在分析文章三、四、五节的内容。
问题(2)的解决,主要是在总结人物形象的基础上的。问题(1)的解决,让我们看到了刘和珍是一个追求进步,有责任感,敢于反抗有献身精神的青年。而文章的第五节的内容,通过对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等人被残酷杀害的场景描写,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批优秀进步的青年,竟遭到了国民党有组织、有预谋的屠杀。本部分内容,通过师生的朗读、讨论,重点分析遇害细节,再现当时场景,激发学生对于国民党残害进步青年的愤怒之情。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这个问题的解决,除了再现场景之外,还要重点剖析文中的一些难句。如第五节的“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文明”、“攒射”的理解,还有“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的理解。
第四节中的有关残害场景的概述和作者的呼号,说明了反动和反动文人,不仅用刀枪棍棒打伤杀无辜群众,还对她们进行污蔑,这不能不激起群众的愤怒。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问题(3)的解决,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把握作者旨在告诉人们,请愿的方式不足取,另一方面她们的精神将鼓舞我们奋然前行。
通过这样分析,一篇文章的结构就很清晰了,逻辑感也很强,学生较容易掌握。
通过这篇文章教学的反思,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语文课堂教学,要注意取舍。只有根据教学实际做出恰当的取舍,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素养。
记念刘和珍君课后反思范文2
《记念刘和珍君》是学生在中学语文课上接触到的一篇难度较大的文章。我在教学中发现深长反映出以下二个问题:第一,课文中有很多问题读不懂;第二,读起来没有什么“兴趣”。这两个问题是相互联系的,读不懂自然没有“兴趣”,没有“兴趣”就难以钻研下去,钻不下去就自然读不懂。为此,我们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中兴趣是一个重要因素。学生不爱好学习啦在线学习网、无兴趣,既使老师讲得多么深透,他们的语文能力也难以提高。关键是启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去主动地钻研,思考。这样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爱读这篇文章,不言而喻地成了这一课教学中重要课题。
《记念刘和珍君》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穿全篇的、爱憎极其鲜明的情感:对烈士的深悼念和对敌人的刻骨憎恨。要想带动学生学好这篇文章,也就必须真正地动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课文的特点,在教学中注意了如下几个问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第一,以情动人。《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怀着一种崇高面神圣的感情,鞭笞反动军阀和反动文人,歌颂刘和珍等英承献身的精神,去求真理,为真理而斗争的。鲁迅先生的这种感情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问题在于学生体会得不深。把鲁迅先生的这种感情通过教学手段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受到感染,这正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教师的重要责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根据《记念刘和珍君》的特点,要想让学生动情,首先必须让学生弄清时代前景。我的做法是事先集一些有关材料,打印下发给学生,课堂上介绍背景时,再加一些细节描绘,在教室里悬挂刘和珍、杨德群烈士的画像,学生而对烈士和蔼、可亲、可敬的遗像,聆听老师饱含热情的介绍,就仿佛回到了五十我年前黑暗的旧中国,他们自然产生一种对旧社会的愤恨,对烈士的尊敬之情。这时,他们已经产生同鲁迅先生在文章中那挥洒自如的喜笑怒骂,也使学生从文章的写法上受到很多教益。这个“以情动人”的原则不必须在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哪怕是解释一个“桀骜锋利”的词语,哪怕是分析某一句,某一些的含义,也都要饱含感情。我以为这是学生学好这篇文章的关键。
第二,引导学生钻研课文。我认为我们的语文课,老师不宜讲的太多,不留余地。并不是一切问题都可以在老师口若悬河的讲解中迎而解的。要努力启发学生去钻研,学生离开学校后,要会独立思考会独立完成某一项研究工作。初步的研究能力要在中学阶就开始培养。质,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在预习中,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问得比较零散,多是一句、一些的具体问题。对这些问题。我认真加以整理,归类;没有问到的难点、重点则如以补充。第一节都设计了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问题的设计是很费的。太浅了,没有必要;太深了,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太一般化了,又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有些问题很有意思,却不是文章的重点,反而会喧宾守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我就努力做到的问题比较适当,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又告诉学生这些才是课文的重点,既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句、难点及主要内容,又有助于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例如:什么是“真的猛士”, “哀痛者”, “幸福者”,这是属于理解方面的;“文章回忆了刘和珍生前哪几件事”,“刘和珍是怎样的人?”等等问题则是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的。第一个问题不可能全部展开讨论,有的请预习,理解比较好的同学先回答,教师做补充;有的则在小组讨论;有的大问题则在全班讨论;有的则由我讲解。尽量避免一种方法永远不变,避免呆板、单调。
第三,讲鲁迅的作品,语言教学必然占很大的比重,鲁迅由于时代斗争的需要,以及鲁迅本人性格等因素,形成了鲜明、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教学中这个问题不宜讲得太多太深,但是又必须涉及。在《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中,我着重讲了两个问题。第一是鲁迅语言的洗炼、厚重。寥寥几个字,却包含着极丰富的思想内涵。比如,几个关联词的巧妙、恰当的运用,几个名言(如“惨象已是我目不忍睹..”“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的理解等等。第二,是几种表达方式的完美结合。记事,议论,述情用得恰到好处。这主要不在于技巧。深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力,爱憎分明的感情,再加上纯熟的语言技巧,深厚的文字功底,使几种表达方式熔于一炉,天衣无缝。而这样的特点却正是这种哀悼性文章的内容所决定的。着重指出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过多地注重技巧,反而事倍功半,事与愿违。
记念刘和珍君课后反思范文3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按进度今天该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课前我们几名年轻教师意见重重,认为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距当今时代较远且文字深奥,很难为当今学生接受,不如不学。但迫于组内的统一安排,加上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勉为其难,上就上吧。
为了方便教学,我换了一种授课思路。第一节课学生自读,思考四个问题:第一,刘和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是怎么死的?第二,她死后不同的人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评价?第三,她的死有什么样的影响、价值或意义?第四,找出你最喜欢的文句,说说你的理解,能自圆其说即可。第二节课讨论交流上述四个问题。这样上不是应付吗?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9点45分,我怀着七上八下的心情走出办公室。真是祸不单行,在教室门口又恰逢高一新教师11人前来听课学习,我的心更是坠坠不安起来,真是让我难堪!我的心怦怦直跳。怎么办?人都来了,虚心学习的,不能撵走吧?学生都有预习了,问题也思考了,不能不上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没想到的是,课堂上同学们的表现异常出色。他们针对问题,各抒己见,互相补充,对刘和珍的理解非常周全,对不同人不同的反映与评价,对“庸人”麻木心理的理解虽然有失深度,但经过我的启发诱导,也算比较到位了。特别是同学们在谈到他们自己所喜欢的句子时,前引后联,分析之精彩更是出乎我的意料。
课后,我长出了一口气。几位听课老师却是交口称赞,“郭老师,这节课上得太棒了!”“郭老师,你驾驭课堂的能力真高!”“你真会激发学生”“你的学生太好了。”
现在想想,这节课之所以能够成功,也许得益于以下几点意识或设计思路 :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第一:我在课前让同学们用一节课的时间做到了充分的预习。他们有时间去充分地接触文本,产生与文本的对话。
第二:问题设置得利。围绕课文设置的几个问题切入口不大,从文中都能一一找到答案,并且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既能让同学们对文章作纵向的结合,又能在面上展开,还能让同学们以同学们自己兴趣进行选择鉴赏。
第三:取舍得当。一篇文章可学内容很多,特别是鲁迅先生的文章,结构、选材、语言都可以自成一家,深挖探索。这时我按照教学的实际,依照教学的规律,作好取舍,选出重点,从而更有效地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第四:课堂教学的根本途径是“千方百计地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能力”。
因为教师永远代替不了学生。现代教育学认为:并非教师讲了,学生就会了,而是学生学了、悟了。教师要多给学生表达自己思想,展示自我的机会,多给学生评价的机会。从而改变过去那种“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满堂灌”的单一式教学方式,走向“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授人以渔”,提高学生能力的正确轨道。
第五:课堂教学应立足于给学生一些权力,让他们去选取;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一篇难“教”的课文,在教师的引导下,被学生解读的几乎淋漓尽致,这是以前的我难以想象的,然而现在在课课标精神指引下的我带领学生却在两节课的时间之内很好地把它消化了。《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似乎在告诉我们大家:教师教学观念的解放是教育解放的前提。要想让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得到提升,必须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让位于学生,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让我感动,让我的教学观得以升华。
鲁迅先生的文章真难“教”吗?
记念刘和珍君课后反思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