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 《青铜器与甲骨文》精品教案范文5篇
时间:
浣静1289由 分享
教育是石,撞击生命的火花。教育是灯,照亮夜行者踽踽独行的路。教育是路,引领人类走向黎明。因为有教育,一切才都那么美好,因为有教育,人类才有无穷的希望。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七年级上册 《青铜器与甲骨文》精品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上册 《青铜器与甲骨文》精品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阅读“相关史事”内容,识读《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
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吗?它就是我国商朝制作的司母戊鼎。它高1.33米,长1.1米,重达832.84千克,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劳动,分工协作,由此可见商朝青铜铸造工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夏商西周的青铜器展示了怎样的高超工艺呢?同一时期的甲骨文又展现了怎样的文明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解答上面的疑问吧!
【内容探究】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师:阅读课本第25页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一目中第一段内容,概括出青铜器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生:原始社会后期出现,商朝以后数量增加,种类逐渐丰富,制作工艺高超。
[多媒体展示《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等众多青铜器的图片]
师:结合课本第26页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一目中第二段内容归纳总结出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
学生讨论后总结回答:规模大,工艺精美,品种繁多,应用普遍。
师:猜一猜图中两个青铜器的用途是什么?
生:饮食、祭祀、军事等。
师:青铜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贵族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比如天子是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
师过渡: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显示了夏、商、西周时期人民的智慧,而同一时期灿烂文明的代表之一甲骨文更是影响深远。那么,甲骨文记事的内容有哪些?有何重要的意义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甲骨文的历史吧!
二、甲骨文记事
师:那时人们根据龟甲或兽骨上炸裂的纹理,判断是凶是吉。古人对占卜的结果相信吗?重视吗?结果会被记录下来吗?
生:相信,重视,一定会记录下来。
师:那么,古人会用什么方法记录结果呢?又记录在哪里呢?
资料展示: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要去打仗,能胜与否?今年小麦,丰收与否?老天下雨吗?有人进攻吗?王后什么时候生孩子?是男呢还是女呢?全都要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1500余字,公认千余字。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总结:(1)甲骨文距今时间:约3600年。(2)甲骨文涉及的内容:军事、农业、天文等诸多事宜。(3)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4500个,已识别1500多字。
师: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影响。甲骨文的发现,使我国有文字可查的历史追溯到商朝时期。
师过渡:同学们,刚刚我们一起了解了甲骨文这种古老的文字,那么你们知道从甲骨文的字形中可以看出它的哪些特点吗?下面让我们一起从甲骨文的造字特点中寻找答案吧!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多媒体课件展示日、月、河、水、马、正、田等甲骨文]
师:猜一猜老师所给图片中的甲骨文分别是什么汉字。
师:甲骨文是中国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文字,它使用了许多造字方法,比如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教师讲解上述几种造字的不同特点,那么,你们能对刚刚你们所认识的的字进行归类吗?(教师列表总结)
师:甲骨文所使用的造字方法表明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汉字的来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一共讲了三个问题: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在这三个问题中,我们接触到了夏、商、西周的灿烂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内容;还明白了青铜器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以及甲骨文的造字特点等。因为本课涉及内容距今年代遥远,所以同学们下课后应多找些相关资料看一看,增加一些考古知识。
【板书设计】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发展历程 2.主要功能
3.制作工艺 4.典型代表
二.甲骨文记事
1.概念和发现者
2.记事内容和重要意义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造字方法
2.造字方法对汉字的重要影响
【同步训练】
教学至此,请使用学案同步训练部分
七年级上册 《青铜器与甲骨文》精品教案范文二
一、 教材分析 :
《青铜器与甲骨文》是一节文化史课, 着重为学生介绍了商文化的典型代表青铜器与甲骨文。本课是学生了解青铜器与甲骨文,认识商周文化的重要的一课。只有认真学好本课,为以后学习文化史课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商朝时期典型青铜器四羊方尊、后母戊鼎等图片了解青铜器的种类丰富、工艺水平高超等成就,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了解甲骨文的发现过程,知道甲骨文是最早文字,认识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以及甲骨文的意义。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青铜器、甲骨文
2、难点:青铜器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他们难以理解青铜器所体现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内涵。
四、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的知觉、兴趣、道德情感等多为感性体验,而且他们的心理发展还很不成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对知识也有着强烈探索和了解的欲望,并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所以,结合实际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五、教学方法:
讲述法、谈话法
六、教具和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四羊方尊实物仿品
七、教学过程:
展示一组青铜器图片:
1鼎 2簋 3尊 4钺
5编钟 6铲
问题:青铜器主要有酒器、乐器、食器、兵器和工具等种类。你能分辨出上面青铜器所属的种类吗?
设计意图: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成就一方面是种类丰富,另一方面是制作工艺高超。利用一系列青铜器图片,学生分辨青铜器的酒器、乐器、食器、兵器和工具等,体会商周时期,青铜器应用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会青铜时代青铜器的种类丰富。
一、青铜器(板书)
什么是青铜器?
青铜是铜、锡、铅等金属的合金。
材料:读一读:
六份铜一份锡适宜铸钟鼎,五份铜一份锡适宜铸斧头,
四份铜一份锡适宜铸戈戟,三份铜一份锡适宜铸刀剑。
——改编自《考工记》
问:读了《考工记》中的记载,你有什么想法?
设计意图:从材料中抓住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示:1、后母戊鼎(板书),也叫:司母戊鼎
原料需要1000多公斤,200、300人同时工作(协作能力)
商朝后期。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鼎耳有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饰,耳内侧还有首尾相接的浮雕鱼纹饰。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此鼎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重、最大的古代青铜器。
后母戊鼎内壁刻有“后母戊”三字,推测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铸造的。
设计意图:讲述分析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后母戊鼎,学生感受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技术精湛,制作工艺水平高。
算一算:
浇铸后母戊鼎需要1000千克铜液,如果以每一坩埚(俗称:将军盔)一次熔铜12.5千克,至少需要多少个坩埚同时熔铜?每个坩埚需要3、4个人,要完成这么浩大的工程需要多少人同时进行?
设计意图:对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后母戊鼎的计算,学生感受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技术精湛,制作工艺水平高,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感受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协同合作的同时进行德育教育,一个集体需要协作精神。
展示2、四羊方尊(板书)
想一想:四羊方尊为什么能称为商代青铜器的精品?
设计意图:1)从文物实物(仿品)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讲述分析精品青铜器四羊方尊,感受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技术精湛,制作工艺水平高。
展示:毛公鼎
西周青铜器的突出特点是铭文长,造型更加朴实、实用。周晚期的毛公鼎,是中国迄今出土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器物,共499个字。铭文追述了周朝先王的功绩,劝勉鼎的主人毛公辛劳勤政。
设计意图:从后母戊鼎、四羊方尊再到毛公鼎,学生体会不同时期青铜器的不同,但共同的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铸造技术精湛,制作水平高超。
二、甲骨文:(板书)
什么是甲骨文?
商朝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2、甲骨文是如何发现的?(学生看书28页讲述)
设计意图:对于甲骨文的认识,不用太深入,所以从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的发现过程,学生自读书,分小组交流、讲述。
播放甲骨文占卜视频
问:当时的人们用甲骨文主要记录什么内容呢?
设计意图:学生从视频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感知甲骨文的用途。
(问题)猜一猜:你能猜出它们都是什么字吗?
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 猪
甲骨文十二生肖
设计意图:初一学生是感性的,激发学生学习甲骨文的兴趣。
你怎么猜出来的呢?
用甲骨文写自己的属性?
设计意图:体验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试一试:
你能尝试着把“日、月、人” 改写成甲骨文吗?
设计意图:学生在做中学,在写甲骨文和创造甲骨文时,体会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已经具备今天汉字造字的基本方法,象形、会意。
小结:这节课给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
设计意图:由学生总结本课主要学习的哪些知识,既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又能暴露本课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七年级上册 《青铜器与甲骨文》精品教案范文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生活。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手上网查资料,搜集史料,体会夏、商、周青铜文明的辉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筛选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民族自豪感,增加学生学习历史和考古知识的兴趣。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2、青铜文明的概念
四、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老师(出示幻灯片──司母戊鼎)(提前让学生收集有关司母戊大方鼎的资料)
(先对“青铜时代”进行简单介绍:)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中国青铜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最为著名。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这件《司母戊鼎》就是此期间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甲骨文: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自主预习】
快速浏览教材,独立完成下列问题,完不成的作好标志。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在 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
2、 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 和四羊方尊。
3、与商周同期,我国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出土了大量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等,这就是举世闻名的“ ”文化。
4、夏商周的陶瓷业也很发达,最早在 朝就有烧制原始青瓷的瓷窑。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 的国家。
(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1、农业:后代成为“五谷”的农作物, 时期已经齐备。农业上已知道 、 和 。
2、今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种, 朝时都已经有了,还建有 。
(三)、奴隶的悲惨生活
1、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阶级和 阶级的矛盾。
2、最能体现奴隶生活悲惨的是奴隶主用奴隶做 和 活动。
【合作探究】
1、有位著名考古学家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你是怎么看的?
2、经过这节课的学习,青铜文明确实很灿烂,但是奴隶们的生活却是十分的悲惨,那么你觉得奴隶社会与原始社会相比,是进步呢还是倒退?
3、夏、商、西周青铜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原始社会到末期,我国已有青铜器。
夏朝种类渐增多,商朝青铜灿烂期。
司母戊鼎造型巨,四羊方尊工艺精。
举世闻名三星堆,青铜立人有新意。
奴隶生活多悲惨,没有自由和权利。
生命不如牛与马,人祭人殉任屠杀。
七年级上册 《青铜器与甲骨文》精品教案范文四
知识与能力
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了解汉字的演变,培养学生从点到线寻找历史规律的能力;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象,培养学生历史想像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的认识;积极开展收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通过展览、讲解、想象,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通过对司母戊鼎铸造过程的资料阅读及想象,能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真实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高度智慧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
批注:
教学重点:甲骨文、金文的字体及汉字的演变;司母戊鼎
教学难点:汉字的演变、司母戊鼎为什么是商王权力的象征。
教学用具:PPT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学生在阅读、观察、讨论中感知历史,自主得出历史结论
教 学 过 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商朝是谁建立的吗?甲骨文和青铜器是商代文明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两个代表,今天我们就走进甲骨文和青铜器,来了解它们。
【新课教学】
一、甲骨文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本目课文,找出本目的主要知识点。经过学生发言,最后确定本目有关甲骨文的主要知识点如下:①殷墟出土。②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③和今天的汉字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④记录了商王的活动,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多媒体打出《商朝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让学生找出殷墟的位置。
补充材料介绍甲骨文出土的情况。提问:王懿荣为什么能发现甲骨文呢?学生经过讨论发言,教师可概括为:①王懿荣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这是他平常刻苦学习、积累的结果。②王懿荣注意观察和思考,因而能够在很平常的日常生活中做出重大的科学发现。
多媒体打出商代“全形卜甲”和“牛骨刻辞”的图片,要求学生认真观察。问:同学们在这些图片上看到了些什么?学生观看后,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个代表发言。
综合后,得出如下结论:①形状不同,有的像龟甲,有的像兽骨。②上面有文字,而且不是写的,是刻在上面的。③上面有许多不规则的裂纹。④上面的文字有的多,有的少。
教师根据前两点得出“甲骨文”的概念,并强调文字是刻上去的。
用多媒体在商代“全形卜甲”和“牛骨刻辞”的图片中选出几个甲骨文字,放大后要求学生辨认;用多媒体打出它们相对应的今天的汉字后,请学生谈谈它们的造字方法。
多媒体显示一个刻有文字的甲骨,并打出其已被认出的文字,介绍甲骨文字的内容。说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二、青铜工艺
要求学生阅读第二目“青铜工艺”。教师帮助学生落实青铜技术产生、发展和走向鼎盛的时间。
多媒体从多角度展示司母戊鼎,同时选择局部展示它的纹饰。观看后,要求学生谈谈对它的感受。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注意落实两点:①造型雄伟。②纹饰古朴。
多媒体展示四羊方尊、铜象尊、大盂鼎图片,并适当补充材料,指导学生欣赏,说明青铜器的造型除了雄伟外,还有精美的一类。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归纳前面所见的鼎有司母戊鼎和大盂鼎,四羊方尊、象尊。在此,教师再次要求学生归纳青铜器的种类,从而说明青铜器种类繁多。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刚才看到的各种青铜器中,是不是见到了生产工具呀?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在商代青铜器为什么没有广泛地用于生产呢?学生讨论后,教师强调:这主要是由于青铜在当时还是稀少的,它比较贵重。
多媒体再次展示司母戊鼎,并提问:青铜如此贵重,为什么要拿这样多的青铜铸这么大的一个鼎呢?这说明了什么?
教师从这个鼎是用于祭祀的,启发学生进行讨论,认识到商周时期权力的继承主要是通过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来确定的。因而对祖宗的祭祀过程,也就是权力的认同过程。雄大的鼎也就是预示着权力的强大、稳固。教师解释“司母戊”三字的含义。
多媒体再次展示司母戊鼎,要求学生归纳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学生讨论后,教师注意从三个方面进行提示:①在青铜工艺方面;②在社会政治方面:司母戊鼎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商王权力的象征。 ③在文字方面:它是甲骨文字的发展。 教师总结:青铜工艺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人们称夏商周时期为青铜时代。
三、金文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本课第三目“金文”,了解金文的概念和价值。
教师利用多媒体就“夏”与“学”两个字,结合课本的小字部分,来介绍甲骨文、金文与今天汉字的联系。
【本课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商代文明的两项重要标志:甲骨文和青铜器,了解了我们的祖先在3000多年前就已有成熟的文字,而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充分体现了商代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水平,反映了我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教学(后记)反思:
七年级上册 《青铜器与甲骨文》精品教案范文五
七年级上册 《青铜器与甲骨文》精品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阅读“相关史事”内容,识读《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
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吗?它就是我国商朝制作的司母戊鼎。它高1.33米,长1.1米,重达832.84千克,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劳动,分工协作,由此可见商朝青铜铸造工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夏商西周的青铜器展示了怎样的高超工艺呢?同一时期的甲骨文又展现了怎样的文明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解答上面的疑问吧!
【内容探究】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师:阅读课本第25页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一目中第一段内容,概括出青铜器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生:原始社会后期出现,商朝以后数量增加,种类逐渐丰富,制作工艺高超。
[多媒体展示《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等众多青铜器的图片]
师:结合课本第26页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一目中第二段内容归纳总结出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
学生讨论后总结回答:规模大,工艺精美,品种繁多,应用普遍。
师:猜一猜图中两个青铜器的用途是什么?
生:饮食、祭祀、军事等。
师:青铜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贵族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比如天子是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
师过渡: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显示了夏、商、西周时期人民的智慧,而同一时期灿烂文明的代表之一甲骨文更是影响深远。那么,甲骨文记事的内容有哪些?有何重要的意义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甲骨文的历史吧!
二、甲骨文记事
师:那时人们根据龟甲或兽骨上炸裂的纹理,判断是凶是吉。古人对占卜的结果相信吗?重视吗?结果会被记录下来吗?
生:相信,重视,一定会记录下来。
师:那么,古人会用什么方法记录结果呢?又记录在哪里呢?
资料展示: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要去打仗,能胜与否?今年小麦,丰收与否?老天下雨吗?有人进攻吗?王后什么时候生孩子?是男呢还是女呢?全都要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1500余字,公认千余字。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总结:(1)甲骨文距今时间:约3600年。(2)甲骨文涉及的内容:军事、农业、天文等诸多事宜。(3)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4500个,已识别1500多字。
师: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影响。甲骨文的发现,使我国有文字可查的历史追溯到商朝时期。
师过渡:同学们,刚刚我们一起了解了甲骨文这种古老的文字,那么你们知道从甲骨文的字形中可以看出它的哪些特点吗?下面让我们一起从甲骨文的造字特点中寻找答案吧!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多媒体课件展示日、月、河、水、马、正、田等甲骨文]
师:猜一猜老师所给图片中的甲骨文分别是什么汉字。
师:甲骨文是中国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文字,它使用了许多造字方法,比如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教师讲解上述几种造字的不同特点,那么,你们能对刚刚你们所认识的的字进行归类吗?(教师列表总结)
师:甲骨文所使用的造字方法表明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汉字的来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一共讲了三个问题: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在这三个问题中,我们接触到了夏、商、西周的灿烂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内容;还明白了青铜器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以及甲骨文的造字特点等。因为本课涉及内容距今年代遥远,所以同学们下课后应多找些相关资料看一看,增加一些考古知识。
【板书设计】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发展历程 2.主要功能
3.制作工艺 4.典型代表
二.甲骨文记事
1.概念和发现者
2.记事内容和重要意义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造字方法
2.造字方法对汉字的重要影响
【同步训练】
教学至此,请使用学案同步训练部分
七年级上册 《青铜器与甲骨文》精品教案范文二
一、 教材分析 :
《青铜器与甲骨文》是一节文化史课, 着重为学生介绍了商文化的典型代表青铜器与甲骨文。本课是学生了解青铜器与甲骨文,认识商周文化的重要的一课。只有认真学好本课,为以后学习文化史课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商朝时期典型青铜器四羊方尊、后母戊鼎等图片了解青铜器的种类丰富、工艺水平高超等成就,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了解甲骨文的发现过程,知道甲骨文是最早文字,认识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以及甲骨文的意义。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青铜器、甲骨文
2、难点:青铜器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他们难以理解青铜器所体现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内涵。
四、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的知觉、兴趣、道德情感等多为感性体验,而且他们的心理发展还很不成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对知识也有着强烈探索和了解的欲望,并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所以,结合实际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五、教学方法:
讲述法、谈话法
六、教具和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四羊方尊实物仿品
七、教学过程:
展示一组青铜器图片:
1鼎 2簋 3尊 4钺
5编钟 6铲
问题:青铜器主要有酒器、乐器、食器、兵器和工具等种类。你能分辨出上面青铜器所属的种类吗?
设计意图: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成就一方面是种类丰富,另一方面是制作工艺高超。利用一系列青铜器图片,学生分辨青铜器的酒器、乐器、食器、兵器和工具等,体会商周时期,青铜器应用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会青铜时代青铜器的种类丰富。
一、青铜器(板书)
什么是青铜器?
青铜是铜、锡、铅等金属的合金。
材料:读一读:
六份铜一份锡适宜铸钟鼎,五份铜一份锡适宜铸斧头,
四份铜一份锡适宜铸戈戟,三份铜一份锡适宜铸刀剑。
——改编自《考工记》
问:读了《考工记》中的记载,你有什么想法?
设计意图:从材料中抓住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示:1、后母戊鼎(板书),也叫:司母戊鼎
原料需要1000多公斤,200、300人同时工作(协作能力)
商朝后期。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鼎耳有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饰,耳内侧还有首尾相接的浮雕鱼纹饰。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此鼎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重、最大的古代青铜器。
后母戊鼎内壁刻有“后母戊”三字,推测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铸造的。
设计意图:讲述分析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后母戊鼎,学生感受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技术精湛,制作工艺水平高。
算一算:
浇铸后母戊鼎需要1000千克铜液,如果以每一坩埚(俗称:将军盔)一次熔铜12.5千克,至少需要多少个坩埚同时熔铜?每个坩埚需要3、4个人,要完成这么浩大的工程需要多少人同时进行?
设计意图:对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后母戊鼎的计算,学生感受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技术精湛,制作工艺水平高,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感受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协同合作的同时进行德育教育,一个集体需要协作精神。
展示2、四羊方尊(板书)
想一想:四羊方尊为什么能称为商代青铜器的精品?
设计意图:1)从文物实物(仿品)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讲述分析精品青铜器四羊方尊,感受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技术精湛,制作工艺水平高。
展示:毛公鼎
西周青铜器的突出特点是铭文长,造型更加朴实、实用。周晚期的毛公鼎,是中国迄今出土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器物,共499个字。铭文追述了周朝先王的功绩,劝勉鼎的主人毛公辛劳勤政。
设计意图:从后母戊鼎、四羊方尊再到毛公鼎,学生体会不同时期青铜器的不同,但共同的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铸造技术精湛,制作水平高超。
二、甲骨文:(板书)
什么是甲骨文?
商朝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2、甲骨文是如何发现的?(学生看书28页讲述)
设计意图:对于甲骨文的认识,不用太深入,所以从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的发现过程,学生自读书,分小组交流、讲述。
播放甲骨文占卜视频
问:当时的人们用甲骨文主要记录什么内容呢?
设计意图:学生从视频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感知甲骨文的用途。
(问题)猜一猜:你能猜出它们都是什么字吗?
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 猪
甲骨文十二生肖
设计意图:初一学生是感性的,激发学生学习甲骨文的兴趣。
你怎么猜出来的呢?
用甲骨文写自己的属性?
设计意图:体验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试一试:
你能尝试着把“日、月、人” 改写成甲骨文吗?
设计意图:学生在做中学,在写甲骨文和创造甲骨文时,体会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已经具备今天汉字造字的基本方法,象形、会意。
小结:这节课给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
设计意图:由学生总结本课主要学习的哪些知识,既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又能暴露本课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七年级上册 《青铜器与甲骨文》精品教案范文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生活。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手上网查资料,搜集史料,体会夏、商、周青铜文明的辉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筛选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民族自豪感,增加学生学习历史和考古知识的兴趣。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2、青铜文明的概念
四、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老师(出示幻灯片──司母戊鼎)(提前让学生收集有关司母戊大方鼎的资料)
(先对“青铜时代”进行简单介绍:)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中国青铜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最为著名。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这件《司母戊鼎》就是此期间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甲骨文: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自主预习】
快速浏览教材,独立完成下列问题,完不成的作好标志。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在 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
2、 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 和四羊方尊。
3、与商周同期,我国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出土了大量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等,这就是举世闻名的“ ”文化。
4、夏商周的陶瓷业也很发达,最早在 朝就有烧制原始青瓷的瓷窑。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 的国家。
(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1、农业:后代成为“五谷”的农作物, 时期已经齐备。农业上已知道 、 和 。
2、今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种, 朝时都已经有了,还建有 。
(三)、奴隶的悲惨生活
1、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阶级和 阶级的矛盾。
2、最能体现奴隶生活悲惨的是奴隶主用奴隶做 和 活动。
【合作探究】
1、有位著名考古学家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你是怎么看的?
2、经过这节课的学习,青铜文明确实很灿烂,但是奴隶们的生活却是十分的悲惨,那么你觉得奴隶社会与原始社会相比,是进步呢还是倒退?
3、夏、商、西周青铜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原始社会到末期,我国已有青铜器。
夏朝种类渐增多,商朝青铜灿烂期。
司母戊鼎造型巨,四羊方尊工艺精。
举世闻名三星堆,青铜立人有新意。
奴隶生活多悲惨,没有自由和权利。
生命不如牛与马,人祭人殉任屠杀。
七年级上册 《青铜器与甲骨文》精品教案范文四
知识与能力
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了解汉字的演变,培养学生从点到线寻找历史规律的能力;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象,培养学生历史想像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的认识;积极开展收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通过展览、讲解、想象,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通过对司母戊鼎铸造过程的资料阅读及想象,能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真实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高度智慧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
批注:
教学重点:甲骨文、金文的字体及汉字的演变;司母戊鼎
教学难点:汉字的演变、司母戊鼎为什么是商王权力的象征。
教学用具:PPT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学生在阅读、观察、讨论中感知历史,自主得出历史结论
教 学 过 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商朝是谁建立的吗?甲骨文和青铜器是商代文明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两个代表,今天我们就走进甲骨文和青铜器,来了解它们。
【新课教学】
一、甲骨文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本目课文,找出本目的主要知识点。经过学生发言,最后确定本目有关甲骨文的主要知识点如下:①殷墟出土。②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③和今天的汉字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④记录了商王的活动,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多媒体打出《商朝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让学生找出殷墟的位置。
补充材料介绍甲骨文出土的情况。提问:王懿荣为什么能发现甲骨文呢?学生经过讨论发言,教师可概括为:①王懿荣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这是他平常刻苦学习、积累的结果。②王懿荣注意观察和思考,因而能够在很平常的日常生活中做出重大的科学发现。
多媒体打出商代“全形卜甲”和“牛骨刻辞”的图片,要求学生认真观察。问:同学们在这些图片上看到了些什么?学生观看后,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个代表发言。
综合后,得出如下结论:①形状不同,有的像龟甲,有的像兽骨。②上面有文字,而且不是写的,是刻在上面的。③上面有许多不规则的裂纹。④上面的文字有的多,有的少。
教师根据前两点得出“甲骨文”的概念,并强调文字是刻上去的。
用多媒体在商代“全形卜甲”和“牛骨刻辞”的图片中选出几个甲骨文字,放大后要求学生辨认;用多媒体打出它们相对应的今天的汉字后,请学生谈谈它们的造字方法。
多媒体显示一个刻有文字的甲骨,并打出其已被认出的文字,介绍甲骨文字的内容。说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二、青铜工艺
要求学生阅读第二目“青铜工艺”。教师帮助学生落实青铜技术产生、发展和走向鼎盛的时间。
多媒体从多角度展示司母戊鼎,同时选择局部展示它的纹饰。观看后,要求学生谈谈对它的感受。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注意落实两点:①造型雄伟。②纹饰古朴。
多媒体展示四羊方尊、铜象尊、大盂鼎图片,并适当补充材料,指导学生欣赏,说明青铜器的造型除了雄伟外,还有精美的一类。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归纳前面所见的鼎有司母戊鼎和大盂鼎,四羊方尊、象尊。在此,教师再次要求学生归纳青铜器的种类,从而说明青铜器种类繁多。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刚才看到的各种青铜器中,是不是见到了生产工具呀?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在商代青铜器为什么没有广泛地用于生产呢?学生讨论后,教师强调:这主要是由于青铜在当时还是稀少的,它比较贵重。
多媒体再次展示司母戊鼎,并提问:青铜如此贵重,为什么要拿这样多的青铜铸这么大的一个鼎呢?这说明了什么?
教师从这个鼎是用于祭祀的,启发学生进行讨论,认识到商周时期权力的继承主要是通过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来确定的。因而对祖宗的祭祀过程,也就是权力的认同过程。雄大的鼎也就是预示着权力的强大、稳固。教师解释“司母戊”三字的含义。
多媒体再次展示司母戊鼎,要求学生归纳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学生讨论后,教师注意从三个方面进行提示:①在青铜工艺方面;②在社会政治方面:司母戊鼎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商王权力的象征。 ③在文字方面:它是甲骨文字的发展。 教师总结:青铜工艺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人们称夏商周时期为青铜时代。
三、金文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本课第三目“金文”,了解金文的概念和价值。
教师利用多媒体就“夏”与“学”两个字,结合课本的小字部分,来介绍甲骨文、金文与今天汉字的联系。
【本课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商代文明的两项重要标志:甲骨文和青铜器,了解了我们的祖先在3000多年前就已有成熟的文字,而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充分体现了商代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水平,反映了我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教学(后记)反思:
七年级上册 《青铜器与甲骨文》精品教案范文五
课程内容 | 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 ||||
教学目标 |
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器的分布位置、用途功能和制作工艺等基本史实和特点,列举青铜器的典型代表是司母戊鼎等; 知道甲骨文的概念含义、地位价值等基本史实和其造字方法,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观察图片、阅读分析材料、观看视频,加强对青铜器和甲骨文这两个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初步掌握阅读史料和识别运用图片的方法,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师生共同探究与讨论历史问题,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认识青铜器和甲骨文是夏商西周灿烂文明的代表,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能用全球史观看待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 ||||
教材分析 |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有直接影响。本课承接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在学生了解了夏、商、西周的更迭和政治制度之后,从经济和文化角度让学生全面了解当时的社会面貌。青铜铸造业是当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造型精美等特点,集中体现了当时强盛的经济实力和等级森严的社会特征。甲骨文是已经发现的中国古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不仅对研究商朝文明有重要参考作用,也是汉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影响。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灿烂辉煌的文明,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 ||||
学情分析 | 刚初步入初中的学生,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感性、直观的事物,但缺乏学习所需的古文字知识,对一些复杂的历史现象和概念分辨不清。同时,本课是一节文化课,更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力求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营造学习历史的浓厚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 ||||
重点 | 青铜器与甲骨文 | ||||
难点 | 从青铜器与甲骨文认识夏商西周的灿烂文明 | ||||
教学资源 |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6月版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 七年级上册》 中国地图出版社2016年6月版 (3)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 华夏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版 (4)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5)教育部组织十院校编写: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国古代史》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版 (6)李学勤:《李学勤讲中国文明》 东方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7)李学勤:《中国青铜时代与古代文明》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8月版 (8)郭军林:《中国青铜文化》 时事出版社2009年1月版 (9)马如森编著:《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 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 (10)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公开课 | ||||
教学过程 | |||||
教学内容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导入 | 出示四大文明古国的地图,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是哪四大文明古国吗? | 观察地图,说出四大文明古国的名称。 | |||
(一)青铜器 1.功能用途 |
(1)出示图片《夏商周青铜文明》,提出问题:青铜器的出土地点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 (2)出示六幅图片,提出问题:每一类青铜器有什么具体用途? 对学生回答进行总结,展示《左传》材料,简述青铜器作为礼器功能的使用。 (3)出示图片《周代列鼎列簋制度一览表》,提出问题:这种列鼎列簋制度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政治特点? 根据学生发言,总结当时社会严格的等级界限。 |
观察地图,回答问题。 观察地图,回答问题。 在课本上进行勾划,并朗读课本《相关史事》。 观察图片,进行思考,并回答问题。 在课本上进行适当勾划。 | |||
2.制作工艺 |
(1)出示司母戊鼎的图片,并作简要介绍。 (2)提出问题:司母戊鼎有怎样的地位呢? (3)设计学生活动,让学生感知司母戊鼎的重量和大小。 (4)展示《全球通史》中的文字材料,提问题:青铜是什么?相比于石器,有哪些优点? (5)根据学生发言,总结青铜的优点,并指出中国从石器时代过渡到青铜时代。 (6)展示《周礼·考工记》关于高超的青铜冶炼技术的文字资料,以及司母戊鼎的合金比例数据。 (7)提出问题:当时采用了哪种铸造法? (8)播放视频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公开课片段,并提出问题:泥范鋳造法有什么特别之处? (9)展示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图片。 (10)展示《司母戊鼎制作想象图》,设计讨论题:夏商西周为什么能够集中如此大规模的人力、物力、财力从事青铜器的铸造呢? (11)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归纳总结。 |
观察图片,并在课本注上拼音。 阅读课本,并进行勾画。 以同学的体重为参照,计算司母戊鼎的重量。用绳子测量司母戊鼎的大小。 朗读材料,并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在书上作适当笔记。 阅读材料 阅读课本,并进行勾划。 观看视频,并根据视频回答问题。 欣赏图片 观察图片,进行讨论,并回答问题。 | |||
阶段小结 | 设计填空,总结青铜器的特点和青铜铸造业的特点。 | 根据所学,完成填空。 | |||
过渡 | 展示利簋和毛公鼎的图片,简单介绍金文,提出问题:你知道中国已知的最早的汉字是什么吗? | 观察图片,了解金文,并回答问题。 | |||
甲骨文 1.概念含义 |
(1)播放视频,提出问题: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最早是谁发现的呢? (2)出示甲骨和龟甲图片,介绍甲骨文的由来。 |
观看视频,并根据视频回答问题,在书上进行勾划。 观看图片 | |||
2.造字方法 |
(1)出示甲骨文十二生肖图片,提出问题:你能不能找到自己和家人的生肖? (2)提问:你是怎么迅速找到自己的生肖的? (3)出示《汉书》中关于造字方法的文字材料。 (4)举例介绍指示、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 (5)设计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
观察图片,指出自己和家人的生肖。 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指出十二生肖对应的造字方法。 在书上作适当勾划。 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完成老师给出的两个任务,完成后一个小组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点评。 | |||
3.地位价值 |
(1)出示图片,提出问题:甲骨文在汉字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有怎样的地位? (2)对学生回答进行归纳和总结,简述甲骨文在世界语言文字中的独特性。 (3)提出问题:在文字出现之前,中国人是如何记事的吗? (4)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提出问题:文字在历史发展和文明传承的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5)出示一些甲骨文的图片,介绍甲骨文记载的内容。 (6)提出问题: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哪个朝代开始? (7)简述甲骨文的价值。 |
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思考,回答问题。 在书上进行勾划。 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欣赏甲骨文的图片 阅读课本,并在课本上进行勾划。 | |||
小结提升 |
(1)设计问题讨论:你认为以青铜器与甲骨文为代表的夏商西周文明有哪些特点?同学们前后四人自由讨论,建议大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思考。 (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归纳总结 | 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 |||
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