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艺术大学生毕业论文(2)
中国古代艺术大学生毕业论文
中国古代艺术大学生论文篇二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论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从内在看:不拘细节,但求神似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国人自古讲究忠、义、孝的所谓“气节”,追求的是人的精神品格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现,而不是脱离了社会伦常追求个人的永生。这种思想上追求,使得中国人注重对人物内在感受的特征描写。作为人内心物化表现形式的雕塑,在这一方面的表现与绘画有共同特点———不求形似,注重以型写神,以达到神形兼备。中国画无论工笔还是写意,都不象西方油画那样精准的刻画对象,而是主要依据体验所得印象,再加上夸张的想像,经过主观加工美化而成的艺术形象,和客观对象保有相当距离,所以很多中国雕塑大师都讲过中国绘画妙再似与不似之间的话。就以西汉霍去病墓石雕来说,雕刻设计者并没有直接表现霍去病本人,而是运用象征性的手法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巧妙的运用“因势象形”的表现手法,霍去病墓石雕的创作者充分发挥了艺术的想像力,利用巨大石块的自然形态进行创作,许多地方不加雕琢,而是利用岩石原有的块面体积,使其保持自然趣味,在关键部位运用浅浮雕的形式塑造对象,而且这关键的几笔也只是为了传神,其他部位则十分写意,显示了意象性的特点。它们和中国画一样,追求神韵,注重表现事物内在,不以形似为满足。
二、从外形看:注重轮廓线,追求韵律
线条,在中国绘画中最常用、最简洁的表现手段之一,中国画十分注重线的力道和墨色的变化及组合韵律。线恰恰也是雕塑中最主要的表现手段之一。可见中国的雕塑艺术与中国的绘画艺术一样注重表现线条的艺术,中国古代优秀的雕塑作品,都十分注重表现轮廓线与身体衣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这些线条都像绘画的线条一样,经过高度概括提炼加工而成,每根线条都有用处,多一条则繁琐,有画蛇添足之嫌,少一根则残缺,给人以未完成之感,并且粗细长短各有讲究,在佛教造像中,常用粗且短、力道坚硬、颜色重的线条达到外形上的夸张,刻画出面部狰狞身材威猛的天王形象,多以细柔的阴刻线刻画菩萨颈下横纹,表现其肌理丰腴细腻。在人物衣纹的处理方面更见出线条的功夫与魅力,线条的表现常常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更绝妙的是在人物的五官乎上近似与工笔画的描摹。值得一提的唐代杰出雕塑家杨惠之,由他创造的“山水塑壁”的形式。中国寺院中常见的以连绵山水树木为背景安排人物或故事的一种塑壁,便是从杨惠之首创的山水塑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表现形式显然饰受到山水画的影响,与写意山水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从色彩看:三分塑,七分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国古代雕塑讲究“妆銮”并把这一特色一直保留下来。从原始时代起,以及此后历代雕塑多是“塑容绘质”,在雕塑上加彩(专业术语称做“妆銮”)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现存的历代雕塑,有许多就是妆銮过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三彩及佛像。而真正彩塑的出现还是于佛教艺术大量塑像有关。这里面有一个关键人物,是东晋的戴逵。作为一个文士和丹青高手,戴逵第一次对传入中土的佛教雕塑进行改造。他的改造可以简单的用“藻绘雕刻”四个字来概括。他不满意传入的佛像的简陋朴拙,遂应用中国绘画的手段和色彩进行彩绘和装饰,以此创立了中国特色的佛教造像样式。他这一样式被后齐曹仲达、南梁张僧繇、唐代吴道子和周昉几位大师继承发扬,形成了中国曹、张、吴、周、四大佛画体系,泽被后世。就泥塑而言,彩绘主要是两大风格,一是用色工细浓艳,一是用色疏朗清淡。这两种风格正好就是曹家样和吴家样的画风特色。故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愿者中指出:“雕塑铸像,亦本曹、吴。”现在的美术学院里雕塑艺术学习西方,注重体积结构,光影对物体对影响,不再加彩,使得中国古代雕塑对这一优良技法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值得庆幸的是民间雕塑仍保持妆銮传统,民间彩塑以“三分塑,七分绘”为主,多以概括简练的造型,饰以大红大绿等各种鲜艳色彩,简单的造型,明亮欢快的色彩,寄以美好愿望和祝福,彰显劳动人民的智慧。
四、结语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中表现中的绘画性,除表现手段方面以外,还表现在其他一些方面,如雕塑取材的广泛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另外在艺术风格表现上,都反映为崇高、庄重、肃穆壮丽等的风格。在艺术上表现为质朴、飘逸、淳厚、淡泊、天真等风格。
作者:周琪 刘美红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中国古代艺术大学生论文篇四
从需要层次理论看书法艺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本文是利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作为理论指导分析书法艺术,能让书法艺术从几千年前发展到现在的根本动力就是人本身的需要,不同的历史时期书法艺术都满足着人们不同的需要,从实用性到观赏性;书法艺术还能满足个体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正因为书法艺术能满足人的这些需要,所以书法能成为人们离不开的艺术形式。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它使用最少的辅助工具,以线条为主承载,色彩单一,虽然墨色变化纷繁,但终只有黑色。现今书法艺术已遍布北美、欧洲以及东南亚等国家。人类从事书法艺术的动机依次为:记录需要、交流需要、文化传播需要、审美的需要、装饰的需要等,我们通过观察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共同的东西, 即是“需要”。“需要”这个概念概括了众多的动机,提到“需要”就离不开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通过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五个基本需要与书法艺术发展过程的分析,可以剖析许多书法艺术本质的问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人的需要力量是书法艺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利用马斯洛的五个层次需要尝试分析书法艺术的形成过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生理需要使人们维持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如食物、衣服、性欲等等)。这类需求的层次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这些生理需求在所有需求中占基础地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从表面来看生理需要和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没有多少关系,然而实际上书法艺术与人的生理需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书法艺术的载体是文字符号,在史前文化中,人类还处在饥寒交迫的状态,解决不了基本的温饱与需求,为了能获得食物与安全。当时的人类把希望寄托到神灵身上,当时的文字是一种神圣的事物,是人们用来与神灵交流的工具。例如“水书”被称为幼儿文字。由专业的水书先生使用,记录“人筮之书”的文字,普通人不会用。“东巴文”是云南纳西族用来与神灵打交道的文字。“东巴文”是一种古老的象形文字,意为“智者”,主要用来书写经文,布道念经、求神算卦。古埃及的文字和彝文也是用于与神灵的沟通。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回到书法艺术中来,由于人生来就有对安全的需要,因此人喜欢一直稳定的事物,而不喜欢未知的事物。所以,人类更希望自己处在一个有秩序的、稳定的环境之中,给人们一个和谐的、自己能控制的并且能给自己带来惊喜的环境。那种想通过某种心灵的寄托或爱好把整个人类组成某种有秩序的、和谐的、有意义的生存环境。多少也是安全的需要,记得《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中在整个船快沉的时候,没有生存可能的情况下,有一位母亲给自己的孩子讲故事,乐队最后的演奏,诸如此类都是通过一种精神的寄托来减少或麻醉自己的恐惧,来制造一种虚幻的安全环境,这也是人处在一种不安全环境下的本能反应。寻找精神寄托时恰恰是作者感情最投入的时候,同样的这时艺术作品才更具有价值。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和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当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很好地得到了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就会产生,并且以此为中心。
归属与爱的需要与书法艺术的发展最为密切,它们的表现即是一个人非常希望与其他人建立一种关系,渴望得到家庭其他成员的或是社会上其他成员的认可与尊重,它将朝着这么一个方向努力,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也认为个人和社会是有联系的、互动的,不是单一的、鼓励的,一个人不可能脱离整个社会而存在。在古代中国没有现代高科技的通讯方法和娱乐场所,古时书家通常会用书信的方式交流感情或探讨问题亦或研究彼此的书法心得。自尊需要,是能满足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及自己对自己认可的一切需要,如名誉、威信、自信、独立和自由等等,自尊需要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书法艺术可以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最近一位文化名人评价书法艺术:“书法艺术包含了中国人审美的所有标准。”著名书法教育家陈振濂也说:“书法艺术是艺术美中最具有理念意义又最淳朴的美的形式。” [10]所以说书法艺术搞好了可以得到人较高层次的自尊的需要。自实现的需要,是对天赋、能力、智力等等的充分开拓和利用。这样的人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对他们力不所能及的事总是尽力去完成。自我实现的需要处于需求层次的最高位。
通过书法艺术的途径完全可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个人在书法方面有一定的天资,再加上后天的努力完全可以通过书法艺术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书法艺术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也是国粹,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把它继承和发扬,从古到今有很多人都通过书法艺术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如果说通过一种载体来自我实现的话,它完全可以是书法艺术,毕竟它是唯物的可以和自我实现有机结合在一起。
结语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本文通过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分析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并将需要层次理论与书法艺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独到的理论价值。并揭示了书法艺术与我国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的进步带动了书法的发展,书法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通过这篇文章把它阐述出来,让从事书法艺术的人群重新认识自我,也应坚信一个人完全可以通过书法艺术来实现自我的价值,同时也希望书家在书法艺术的殿堂里能够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
作者:郭道清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4年10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看了中国古代艺术大学生论文还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