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治及护理
儿科疾病误诊率较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为进一步降低误诊率提供依据。现在就跟着学习啦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治及护理吧。
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治及护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小儿咳嗽是一种防御性反射运动,可以阻止异物吸入,防止支气管分泌物的积聚,清除分泌物避免呼吸道继发感染。任何病因引起呼吸道急、慢性炎症均可引起咳嗽。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治疗小儿咳嗽的误区
误区一:小儿咳嗽与鼻塞、流涕没有直接关联
小儿咳嗽时常有鼻塞流涕的症状,但家长往往只针对咳嗽的症状治疗,殊不知鼻塞、流涕也是小儿咳嗽的主要原因。
误区二:小儿咳嗽要先用消炎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很多家长认为小儿咳嗽是呼吸道有炎症,所以要用消炎药,其实这会对小儿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小儿咳嗽不单是由呼吸道感染后炎症刺激引起的,过敏、烟尘、异物刺激也可引起小儿咳嗽,如果不能对症,服用消炎药不仅对咳嗽的治疗无益,而且还会产生胃肠道和肾脏的毒副作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误区三:小儿咳嗽可以使用成人止咳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些家长不懂得用药之道,不了解儿童与成人的差别,误以为小儿也可服用成人药物,只要将用药量减半或减少就行了,其实这种做法是非常有害的。小儿与成人不仅体重不一样,更有生理、病理方面的差别,如小儿由于肝、肾等脏器发育不完善,酶系统发育不完全,对药物代谢能力差,很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因此应该选择专为儿童设计的产品。
误区四:认为小儿咳嗽很常见,咳咳就会好
咳嗽是儿童非常常见的症状,然而多数咳嗽都是某些疾病的信号,尤其是儿童的呼吸系统发育很不成熟,有痰液的时候没有办法有效咳出痰液,而将痰液滞留在呼吸道,不仅加重炎症和咳嗽,还容易使病菌扩散至肺内其它部份,加重病情或引发并发症。因此,儿童咳嗽时应该及时查病因治疗。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以上就是对治疗孩子咳嗽的误区,现在应该是有了解了吧,一定不要忽视了对孩子的健康护理的注意,希望本文对您有帮助,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儿童止咳的饮食注意
1、不吃花生、瓜子、巧克力等。因为这些东西含有较多的油脂,会引起痰液的滋生,另咳嗽加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不吃冷、酸、辣的食物。原因是这些东西会对咽喉造成刺激,令咳嗽加重。因为这些刺激性的东西会让痰不容易咳出。
3、不吃补品。嗽未愈时应停服补品,以免补品留邪,使咳嗽难愈。
4、不吃油煎炸食物。因为油炸食品会助湿助热,令痰液滋生,让咳嗽更难以痊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5、不吃鱼腥虾蟹。这些食品后会咳嗽加重,这与腥味刺激呼吸道和对鱼虾食品的蛋白过敏有关。过敏体质的孩子咳嗽时更应忌食上述食物。
(三)小儿咳嗽护理
1、休息与保暖,患儿应减少活动,增加休息时间,卧床时头胸部稍提高,使呼吸通畅。室内空气新鲜,保持适宜的温湿度,避免对流风。
2、保证充足的水分及营养供给鼓励患儿多饮水,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发热期间进食流质或半流质为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保持口腔清洁,婴幼儿可在进食后喂适量开水,以清洁口腔。年长儿应在晨起、餐后、睡前漱洗口腔。
4、发热护理,热度不高不需特殊处理,高热时要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措施,防止发生惊厥。
5、观察呼吸道分泌物的性质及能否有效地咳出痰液指导并鼓励患儿有效咳嗽;对于咳嗽无力的患儿,宜经常更换体位,拍背,使呼吸道分泌物易于排出,促进炎症消散。
儿童常见疾病
胃肠炎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胃肠炎胃肠炎是指胃和小肠发生炎症的疾病,其主要症状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部痉挛性疼痛、腹泻,可能伴有发烧症状,但一般在39℃以下。
导致胃肠炎发生的原因有多种可能:病毒感染。如果儿童通过呼吸道吸人轮状病毒,就会使儿童的胃和小肠受到病毒感染,发生胃肠炎。
细菌直接侵人肠胃。如果儿童在进食的过程中,摄食了带有细菌甚至是有毒的食物,就会引起胃肠炎。
细菌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肠胃。如果儿童身体的其他部位受到感染,在病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体内感染的细菌就可能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肠胃,导致胃肠炎发生。
暴饮暴食。如果儿童贪嘴,吃了大量难以消化或有刺激性的食物也会引起胃肠炎。
家长应为儿童做以下工作:
1、在儿童出现呕吐、腹泻症状时,要停止给儿童摄食一切食物,须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每隔十几分钟给儿童喂一点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如果儿童多次呕吐、腹泻,应当马上带儿童去医院诊治。
3、要特别注意卫生。要给儿童使用过的饭碗、杯子等器具进行消毒,督促儿童上厕所以后一定要洗手。而且家长同样要讲卫生,做到经常洗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在儿童的胃肠炎症状有了好转以后,给儿童的饮食要注意循序渐进,从流食开始.山站到硬,由少到多,逐步恢复到正常,并且往意不要给儿童吃那些对胃有刺激的酸辣食品
5、日常生活中要教育儿童注意饮食卫生.不要喝生水,不要吃过期食品,不要吃含防腐剂的食品,吃东西一定要注意适量,不能暴饮暴食。
猜你感兴趣:
4.儿科常见疾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