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饺子的传说故事 民间习俗有哪些
很快冬至节气就要和我们见面了,这时候请准备好热腾腾的饺子一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冬至吃饺子的传说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冬至吃饺子的传说故事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各大超市商场等饺子卖的都很“俏”。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为什么冬至这天要吃饺子呢?据说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冬至习俗有哪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史记·孝武本纪》:“其后二岁,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历者以本统。天子亲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禅。”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传统的农历中,从冬至这天开始数九,民间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体的“庭前垂搜索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笔划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此外,还有采用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称作“雅图”,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记载:“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冬至农事谚语
冬在头,卖了被置头牛;冬在腰,冻死猫;冬在尾,冻死鬼。
晴冬至,年必雨。
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黑,指下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
冬至强北风,注意防霜冻。
冬至下场雪,夏至水满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冬至在头,冻死老牛;冬至在中,单衣过冬;冬至在尾,后悔没有火炉。
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纷纷步难行
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
冬至南风百日阴
阴过冬至晴过年
冬至在月头,大寒年夜交;冬至在月中,天寒也无霜;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
犁田冬至内,一犁比一金。冬至前犁金,冬至后犁铁。
冬至头,天气暖;冬至中,天气冷;冬至尾,冷得迟。
冬至天气晴,来年百果生。
冬至节气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