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为什么长征
红军为什么长征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具体红军为什么长征呢?下面学习啦小编为你解答。
红军为何踏上长征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敌强我弱,是红军踏上长征路的客观原因。国民党之强大,就在于掌握全国政权,操纵国家军队,控制经济命脉;与之相比,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和红军则十分弱小。蒋介石始终把共产党和红军看作“心腹之患”,而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过是“皮肤小病”,无关痛痒。1931年8月22日,蒋介石在南昌说:“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为此,不惜牺牲民族利益,对日本的侵略一味妥协退让,以争取时间来实现他的剿共计划。从1930年10月至1932年底,他对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了四次大规模“围剿”,但都以失败告终。为了发动第五次“围剿”,蒋介石做了多方面的准备:政治上,在根据地周围地区实行保甲制度和“连坐法”;经济上,对根据地实行严密封锁;军事上,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战略。在国民党的新战略之下,红军十分被动,根据地日益缩小,军力、民力、物力消耗巨大。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被迫踏上向西突围的征途,开始了著名的长征。
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是红军踏上长征路的内部原因。1931年1月召开的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开始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在错误路线的影响下,普遍开展肃反斗争,杀害了大批领导干部和战士,损伤了根据地的元气。1933年初,临时中央迁到中央根据地后,全面推行“左”倾路线,放弃过去几次反“围剿”中行之有效的积极防御方针,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使红军陷于被动地位;在进攻遭受挫折后,又采取消极防御方针,实行分兵防御、“短促突击”,企图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同装备优良的国民党军队拼消耗。这样,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结局就不可避免。中央红军最终只能实行战略转移,向国民党统治薄弱地区和抗日前线进军。此后,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和红六军团为冲破国民党军事“围剿”,配合中央红军长征,共同实现北上抗日,相继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出发长征。
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是红军踏上长征路的外部原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北三省,虎视眈眈地窥视整个中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这时,中日民族矛盾逐步取代了国内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这在客观上要求中国共产党制定正确的策略,包括红军作必要的战略转移,以适应抗日斗争的需要。在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虽然身处逆境,被国民党“围剿”,但依然以民族大义为重,把民族矛盾作为自己制定方针政策的考虑因素,向全国发出了武装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号召,提出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广泛动员和组织抗日救亡运动。可以说,北上抗日已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当时进行革命的大目标。而长征的胜利,使这个大目标得到了实现。
共产国际的指导,是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加入共产国际,成为它的一个支部。因此,党在早期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都同共产国际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在共产国际代表的全力支持下,王明在中央占了统治地位,其“左”倾错误路线持续时间长,危害大。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军事顾问李德不顾中国国情,照搬苏联经验,进行瞎指挥,加重了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危机。1934年5月,中共中央酝酿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时,曾报告共产国际。6月,共产国际回复中共中央,就反“围剿”斗争作出新的指示,并同意作战略转移的准备工作。9月17日,中共中央将战略转移计划报告共产国际。9月30日,共产国际复电同意。不久,红军开始踏上了长征路。
红军长征的由来
提起红军长征,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对“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些概念是何时提出的,却鲜为人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在所发的指示和命令中,并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长征”,而是称为“突围”、“反攻”、“西进”等。同年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做报告时,把红7军团北上和红6军团西征称为“长征”,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长征”概念。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从而第一次提出“万里长征”的概念。随着中央红军长征里程的不断增加,“长征”的定语由“万里”逐步增大。
1935年8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沙窝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指出:“ 一方面军一万八千里的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的伟大事业”。9月12日,中共中央在俄国界会议作出的《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中指出,红军进行了“二万余里的长征”。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由红一方面军主力和军委纵队改编而成)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了长征。当天,毛泽东即指出:红一方面军长征“根据红一军团团部汇总,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11月13日,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中明确提出:红一方面军“经过二万五千余里的长征。跨过了十一省的中国领土,以一年多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胜利的到达了中国的西北地区,同陕甘两省原有的红军取得了会合”。
这就是目前找到的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概念的最早文献记录。随着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广为流传,这一伟大壮举的影响不断扩大,“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就逐渐成为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
红军长征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