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历史>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真题集锦

时间: 刘惠25 分享

  在高考历史时,如果遇到与人物史相关的题目,考生要如何去解答这类题目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历史人物评说高考真题集锦,仅供大家参考!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真题集锦一

  材料一 明朝末年,后金政权不时对明朝发动进攻,整个社会处在动荡不安的状态。徐光启富于爱国的热忱,他希望能够利用科学技术帮助国家富强起来,使天下的黎民过上“丰衣食,绝饥寒‟‟的安定富裕的生活。直至花甲之年,保国守土的爱国忠心,昭昭可鉴。

  材料二 徐光启曾长期辗转苦读,深知当时流行的陆王心学,实为误国害民。徐光启走上了积极主张经世致用、崇尚实学的道路。

  万历二十三年(1595),徐光启开始与传教士郭居静交往。使他第一次知道在中国之外竞有那么大的一个世界、地球是圆的、伽利略制造了天文望远镜……1606年,徐光启请求利玛窦传授西方的科学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徐光启完全弄懂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内容,并与利玛窦合作把它译成中文。1612年,他与传教士熊三拔合译的《泰西水法》,书中介绍了西洋的水利工程作法和各种水利机械。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主要集中于《崇祯历书》的编译和为改革历法所写的各种疏奏之中。《崇祯历书》的编译,引入了大地为球形的思想、大地经纬度的计算及球面三角法。在《度数旁通十事》疏奏中,徐光启详细论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如果每个学科都设臵相应的机构,那将形成一个相当可观的“科学院”。他吸收《九章算术》、高次方程和方程组的解法等方面的辉煌成就,认为“算术之学(被废的主要原因)为名理之儒士苴天下实事。”

  徐光启的家乡地处东南沿海,水灾和风灾频繁,这使他很早就对救灾救荒感兴趣,并且讲究排灌水利建设。他利用各种机会,在北京、天津和上海等地设臵试验田,亲自进行各种农业技术实验。他一生关于农学方面的著作有《农政全书》、《甘薯疏》、《农遗杂疏》、《泰西水法》等。其中,《农政全书》分类引录了古代的有关农事的文献和明朝当时的文献;是“杂采众家”又“兼出独见”的著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以上材料摘编自《徐光启传》和《徐光启评传》

  (1)根据相关材料,简要说明徐光启献身科学事业的动力。(6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徐光启取得科学成就的主要途径,并简要评价徐光启的科学精神。(9分)

  【答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实现国富民强的社会责任感;针对陆王心学的弊端,讲究经世致用。(6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继承古代科技成就的精华;借鉴外来科学技术;注重科学实践和科技创新。(3分) 徐光启以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益为己任发展科技,倡导经世致用,是难能可贵的;徐光启注重在实验的同时,学习借鉴前人和外来的科技成果,这种方法给后人以深深的启迪。(6分)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真题集锦二

  材料一 康熙皇帝诗三首

  《滇平》

  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未襟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输六诏宽。

  天末远收金马隘,军中新解铁衣寒。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

  《中秋日闻海上捷音》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瀚海》

  四月天山路,今朝翰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

  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摘自张玉书、张英等《御制诗集》

  材料二 同胞们,只要你们还有一点尊严,只要你们承认自己是世代相传的高尚传统的后裔和维护者,你们不支持不合作运动就是违反宪法,同这样一个变得如此非正义的政府合作就是违反宪法。我不是一个反英主义者,不是一个反不列颠主义者,更不是一个反政府主义者……只要当政府保护你们自尊心的时候,合作才是你们唯一的职责。同样,当政府不但不保护你,反而剥夺你的尊严时,不合作就是你的天职。这就是不合作之真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摘自甘地《论不合作》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涉及的主要历史事件。(6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甘地不合作主张的主要特点和本质特征。(4分)并从民族国家发展

  的角度,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康熙的政治行为和甘地的政治主张。(5分)

  【答案】

  (1)事件:平定三藩的叛乱;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的叛乱。(6分) .

  (2)主要特点:运用非暴力反抗方式进行反种族歧视的斗争。(2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本质特征:反抗英国在印度野蛮的殖民统治,谋求印度的民族独立。(2分)

  评价:康熙的政治行为打击了分裂势力,维护了民族的统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

  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3分)甘地的政治主张是从道德上、从个人解放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角度,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他利用传统的宗教形式宣传民族主义,对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度民族民主运动实现了重大突破。(2分)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真题集锦三

  材料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

  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班固《汉书·董仲舒》

  (1)从材料中可以汲取哪些信息?从这些信息可以得出什么判断?(6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哪些变化?以汉武帝政治措施

  为例说明你对他的评价。(9分)

  【答案】

  (1)信息: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等人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

  判断:汉武帝并非真正独尊儒术,而是“儒表法里”,说明了汉武帝所信任的大臣,多是精通儒术又深明刑法的人。汉武帝这样做是为了严以察吏,宽以对民,这在当时确是一种合理的治法。(4分)

  (2)变化:秦始皇时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法家思想。西汉初期,倡导“无为而治”,以道家为主,又兼采儒、法。汉武帝时期,变“无为”为“有为”,“独尊儒术”。(4分)

  汉武帝在中央重用身边侍从、秘书工作的人,让其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权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汉武帝还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这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皇权,有利于大一统帝国的巩固与发展,也顺应了人民的愿望、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进步。当然,实行了专制集权也强化了对人民的控制。(5分)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真题集锦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材料一:1918年10月5日,(邵飘萍)办起了北京的又一张新报纸——《京报》。……

  阐明了《京报》的使命:“时局纷乱极点,乃国民毫无实力之故。……必从政治教育入手,……必使政府听于正当民意之前,是即本报所为作也。”

  ——蔡晓滨《中国报入》

  材料二:1919年5月1日,中国外交在巴黎和社会上完全失败的消息传来时,邵飘萍通

  过两次重要集会,为激发五四运动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晚会上,邵飘萍以其自由民主主义者的心情作了沉痛激昂的报告,整个礼堂里响起一片鸣咽声。有的同学捶胸跺足,有的同学大声号啕。……五四运动爆发后,邵飘萍《京报》上编发大编幅报道,更连续发表评论,敦促当局释放学生,呼吁学生坚持到底,希望工商实业界奋起对外,直到五四运动取得胜利。

  ——《金华日报》2011年5月10日《邵飘萍:“一代报人”的教亡图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材料三:邵飘萍经历五四运动。……之后,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国共合作形成后,北京政府开始在北方逮捕革命党人,北京各报对国民党、共产党和共产国际消息都不敢再作报道,《京报》仍在发表“莫斯科特约通讯”,成为北京唯一公开宣传革命、传播马列的重要阵地。

  ——摘编自胡星寿《身世飘摇雨打萍》

  (1)据材料二指出,邵飘萍是如何实践《京报》“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是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本报所为作也”的使命?材料中的邵飘萍在五四运动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邵飘萍在五四运动前后政治取向的变化,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并指出推动这种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9分)

  【答案】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真题集锦

在高考历史时,如果遇到与人物史相关的题目,考生要如何去解答这类题目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历史人物评说高考真题集锦,仅供大家参考!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真题集锦一 材料一 明朝末年,后金政权不时对明朝发动进攻,整个社会处在动荡不安的状态。徐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真题及答案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真题及答案

    在高考历史时,一般会遇到与人物史相关的题目,考生要如何去评价这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历史人物评说高考真题及答案,

  •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真题汇总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真题汇总

    了解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并对其做出客观评价是历史课堂的重要内容,那么高考时该如何拿下关于人物的题型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历史人物评

  •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真题汇编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真题汇编

    人物史虽说所占分值不高,但也不低,这分数依旧很重要,那么高考时该如何拿下这题型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历史人物评说高考真题汇编,仅供

  •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真题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真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历史人物是中学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高考时该如何拿下这题型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历史人物评说高考真题,仅供大家参考! 历史人

19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