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古代史高考真题汇总
高中历史必修一是关于中国古代史的,那么关于《中国古代史》的高考历史试题会考些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历史古代史高考真题汇总,仅供大家参考!
历史古代史高考真题汇总一
1.(2015·江苏单科·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
制 D.郡国并行制
【考点】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解析】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朝觐述职的义务,有严格的“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还实行班爵制度规定诸侯的等级,周王是最高统治者即“天子”,王以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与“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三公……诸侯……诸伯……诸子……”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
【答案】A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2015·浙江文综·14)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考点】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解析】“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体现是分封制,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体现家谱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故B现正确,不符合题意;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体现是宗法制中世袭的特点,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说明不依靠亲族关系来选官,体现不出宗法制影响,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历史古代史高考真题汇总二
1.(2015·江苏单科·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史学理论——史料使用
【解析】《淮南子》是汉初黄老之学的代表作,主张坚持汉初旧制,无为而治,刘安作《淮南子》的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削弱诸侯、加强中央的政治改革,材料未涉及“贬抑秦始皇”,故A项错误;年代相近也可能导致历史记述不同,与“最能说明”不符,故B项错误;颛顼是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淮南子》保存了部分神话材料,而“秦琅邪石刻”是考古资料,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故C项正确;石刻与文献两者相互矛盾,未能“形成证据链印证”,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5·天津文综·12)(22分)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概括①至⑤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的历史特征。(7分)
(2)比较①至⑤时期两国历史发展的特征,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再比较其历史轨迹及变化节奏,你又有哪些发现?在此基础上,你有何进一步的理论认识?(8分)
【考点】(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解析】(1)由材料①中古代中国商鞅变法和古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可以看出该时期的历史特征为两者都制定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法律;由材料②阶段关键词“统一”可以看出,该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国家统一;由材料③中关键词“强盛”可以概括其特征为两者进入强盛时期;由材料④中两个阶段“混乱”到 “统一”,“危机”到“中兴”可以概括其特征为两者都出现混乱、分裂或危机,但都走向了统一或中兴;由材料⑤中“南下”“十六国”“入侵” “分裂”可以概括其特征为两者都有其他民族大规模迁入,走向分裂。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第一小问现象,对第一设问的特征概括可以看出两者非常相似;第二小问发现,从纵向来看两者的变化轨迹类似,都呈现出政治统一和分散交替的轨迹;第三小问认识,由本题前两问可以得出认识,即人类历史发展是有共同性的。
【答案】(1)特征:①两者都制定了法律。②两者都实现了国家统一。③两者都进入强盛时期。④两者都出现混乱、分裂或危机,但都走向了统一或中兴。⑤两者都有其他民族大规模迁入,走向分裂。(7分)
(2)现象:两者虽相距遥远,但各个时期历史特征非常相似。(2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发现:两者历史都呈现了政治统一和分散交替而行的轨迹,变化节奏也十分相近。(4分)
认识:人类历史发展是有共同性的。(2分)
历史古代史高考真题汇总三
1.(2015·天津文综·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朝议制度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解析】由材料内容“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可知军国大事最终是由皇帝裁决的,而不是由朝臣决定,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故B项错误;群臣的议政并不能起到限制皇权的作用,故C项错误;通过材料可知,群臣议政起到了集思广益的作用,使皇帝在作出最终决策时能够更加科学,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地方吏治
【解析】从材料可知汉宣帝强调的是天子与称职郡守能维护天下稳定,后被历代帝王重申,可知古代重视地方官吏的管理,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故B项错误;“良二千石(郡太守)”意思是称职的郡守,后来帝王采用的是维护官吏清廉的观念,而不是采用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故C项错误;D项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2015·安徽文综·1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
【解析】“河南尹田歆”“ 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说明地方是有选官权的,故A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在选拔官员时主要由中正官按照家庭出身、才能、品德等综合品评,这
与材料中的“孝廉”不符,故B项错误;“推举孝廉”反映了西汉开始的察举制,但是“贵戚……相命”又反映了权贵开始干涉控制察举制,客观上反映了察举制的弊端,故C项正确;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C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外戚干政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解析】“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因此外戚也可能掌握相权,与“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家天下”观念强调的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B项错误;外戚属于母族亲属关系,汉代外戚干政反映出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故C项正确;刘氏同姓诸侯王反映的是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5.(2015·四川文综·2)“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考点】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解析】根据题干中“中书、尚书令……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这句话可知其介绍的是少府属官中书、尚书令,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居真宰相之任”这句话可知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的职权和宰相差不多但并不能代表他们就是真正的宰相,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中书、尚书令……去公顷甚远……浸以华重……居真宰相之任”的描述可知中书、尚书令的地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提高,故C项正确;题干中关于中书、尚书令发展过程的描述并未表现出曲折的经历,故D项错误。
【答案】C
6.(2015·北京文综·1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根据材料,给事中的职权为封驳审议,加上当时有“宰相”一职,可知给事中隶属于唐朝门下省,故A项正确;宋朝的枢密院执掌军权,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当时不可能有“宰相”一职,故C项错误;军机大臣只能跪奏笔录而无权否决皇帝的诏书,军机处之下也未设置下属机构,故D项错误。
【答案】A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7.(2015·广东文综·13)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
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内阁制度出现在明朝,明朝建国之初,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管理六部,不可能出现“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中“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信息可知,该朝臣认为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是“乱政”,他希望用中书省来牵制皇帝,即加强相权,故C项正确;该朝臣主张加强中书省的权力,材料没有体现出他反对三省六部制,故D项错误。
【答案】C
8.(2015·山东文综·14)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宋时期地方官吏任免制度
【解析】宗法体系在中国古代一直存在,而且占有重要地位,且与题干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避亲”,可知,“避亲”就是防止形成家族势力,进而造成地方割据,因此是为了防止地方势力膨胀,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地方机构的设置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并没有强调完善监察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B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9.(2015·重庆文综·4)《金史》记载:“赞曰: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这表明金章宗( )
A.完善了金朝典章制度 B.开始推行内阁制度
C.治国理政不如金世宗 D.照搬金世宗时的律令
【考点】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金代典章制度
【解析】材料“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可看出金章宗从礼乐、刑法、官制等方面着手,建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治国理政思路,故A项正确;明朝实行内阁制,
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赞曰: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可看出史家对金章宗不惜溢美之词进行赞赏,故C项错误;材料“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可看出金章宗在世宗的基础之上进行制度建设,并不是照搬,故D项错误。
【答案】A
10.(2015·福建文综·15)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11.(2015·浙江文综·15)下列地方行政区划级别最低的是( )
A.汉代益州郡 B.唐代扬州 C.宋代扬州 D.元代顺宁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区划
【解析】汉武帝发巴蜀兵临“滇”,以其地置益州郡;唐代扬州在蜀冈下筑起了南北十五里、东西七里的“罗城”;北宋初年,扬州成了隔江而治的边防;元初改宣德州为顺宁府,宣化为顺宁府治所,很明显,唐代扬州和宋代扬州地位高于汉代益州郡,顺宁府低于州郡,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2.(2015·浙江文综·17)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答案】B
13.(2015·天津文综·12)(22分)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解析】(1)由材料①中古代中国商鞅变法和古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可以看出该时期的历史特征为两者都制定法律;由材料②阶段关键词“统一”可以看出,该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国家统一;由材料③中关键词“强盛”可以概括其特征为两者进入强盛时期;由材料④中两个阶段“混乱”到“统一”,“危机”到“中兴”可以概括其特征为两者都出现混乱、分裂或危机,但都走向了统一或中兴;由材料⑤中“南下”“十六国”“入侵”“分裂”可以概括其特征为两者都有其他民族大规模迁入,走向分裂。
(2)第一小问现象,对第一设问的特征概括可以看出两者非常相似;第二小问发现,从纵向来看两者的变化轨迹类似,都呈现出政治统一和分散交替的轨迹;第三小问认识,由本题前两问可以得出认识,即人类历史发展是有共同性的。
(3)第一小问不同,由材料⑥中“对峙”到“统一”,“灭亡”到“小国林立”总结出其不同;第二小问原因,从主要政治制度角度考虑,即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1)特征:①两者都制定了法律。②两者都实现了国家统一。③两者都进入强盛时期。④两者都出现混乱、分裂或危机,但都走向了统一或中兴。⑤两者都有其他民族大规模迁入,走向分裂。(7分)
(2)现象:两者虽相距遥远,但各个时期历史特征非常相似。(2分)
发现:两者历史都呈现了政治统一和分散交替而行的轨迹,变化节奏也十分相近。(4分) 认识:人类历史发展是有共同性的。(2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不同: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西罗马灭亡,欧洲走向分散。(4分)
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3分)
14.(2015·重庆文综·14)(3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材料一 高祖皇帝晚年手敕太子书:“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及登基)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摘自[明]梅鼎祚编《两汉文纪》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根据材料一,回答汉高祖对太子的要求及其原因。(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禁学”的具体表现。(2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考点】(1)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承秦制;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秦始皇焚书坑儒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解析】(1)第一小问要求,材料一“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可得出刘邦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诫儿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子应该多读书;第二小问原因,材料一“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及登基)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得出秦焚书主张自己读书无益的思想,实践证明这是错误的思项,不希望儿子重蹈覆辙;第三小问表现,据材料一“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说明秦始皇推行焚书坑儒政策,意在加强在思想领域的控制。
【答案】(1)要求:勤奋学习;自己写奏章。(4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原因:汉高祖对读书无益的反思。(2分)
表现:焚书坑儒。(2分)
15.(2015·江苏单科·21)(12分)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材料一 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请回答: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6分)
【考点】(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解析】(1)第一小问因素,据材料一“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得出充分保留传统,据材料一“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得出合理选官,据材料一“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得出实行德政,据材料一“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
得出汉字文化延续功能强;第二小问制度,据材料一“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结合所学分析得出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答案】(1)因素:充分保留传统;合理选官;实行德政;汉字文化延续功能强。(4分) 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2分)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概括①至⑤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的历史特征。(7分)
(2)比较①至⑤时期两国历史发展的特征,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再比较其历史轨迹及变化节奏,你又有哪些发现?在此基础上,你有何进一步的理论认识?(8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第⑥时期中国和欧洲的历史走向有何不同?试从制度层面分析中国出现这一走向的主要原因。(7分)
【考点】(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A.②③④① 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 D.④②①③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灌溉工具变革;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草市;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印刷术)
【解析】①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出现于明朝;②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出现于唐朝;③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出现于元朝;④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出现在宋朝,依照唐、宋、元、明顺序排列,选择B项符合题意。
历史古代史高考真题汇总
上一篇:历史古代史高考真题汇编
下一篇:历史古代史高考真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