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2017山东省语文高考试题及语文高考模拟试题

时间: 刘惠25 分享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高考问题一直是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且已经成为国民生活的一件大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山东省语文高考试题,仅供大家参考!

  语文高考模拟试题

  一、社科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没有汽车的古代,有交通法规吗?

  答案是肯定的。

  早在唐朝时,我国就有了指导交通和礼仪的文书——《仪制令》。贞观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颁发了《唐律•仪制令》,其中有一则为:“凡行路巷街,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交通规则。

  《仪制令》兴于唐朝,盛于宋朝,山西省略阳县灵崖寺内就珍藏着这样一块路碑。宋廷规定,交管部门必须在京城开封及各州的主要交通要道悬挂木牌,并在上面刻上《仪制令》,要求人人遵守。到了南宋时期,这一规定由各州辐射到了各县,悬挂的木牌也换作了易于保存的永久性石碑。

  具体来说,古代的交通法规主要有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贱避贵。即老百姓要让官员先行。我们由此可以窥见封建王朝的尊卑观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即便在交通法规中也不会忽略这一点;第二个层面,少避长。即年轻的要主动避让年长者,这体现了尊老爱幼的思想;第三个层面,轻避重。即负重轻的车要给负重重的车让行,这不仅体现了“礼让为先”的思想,也能有效避免交通事故,减少交通伤害;第四个层面,去避来。即出城的要让进城的先行,进城是为了办事,而出城是为了回家,当然得考虑其中的缓急。由此可见,古代的交通法规重在礼让和文明出行。

  另外,交通法规对行车也做了相应的规定,要求靠右行走,这与现代交通规则是完全一样的。据说,这一规则来源于军队的队列。在冷兵器时代,士兵的主要武器装备是长矛和刀剑,当两队士兵相遇时,他们肩上的长矛总会误伤别人。为了避免这种伤害,两队人只好不约而同地分开,都将左边让给对方,自己紧靠右边行走。久而久之,这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演变成了一项重要的交通规则,时至今日,我们依然遵守这一规则。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不仅如此,我国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人车分流、行人分行的国家。先秦文献《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序三门。”意思是说,王城外有三门,三门中有三途,男子靠右行,女子靠左行,车辆从中间行。《大唐新语•厘革》亦载:“城门入由左,出由右。”意思是说,进城的人必须靠左行走,而出城的人必须靠右行走。这一规定既方便了守城官兵对行人进行检查,又避免了行人间的拥挤和碰撞,后人称之为“公私便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有了交通法规,但如果人们不遵循怎么办呢?对此,古人自有应对的方法。《唐律疏议•违令》中记载:“令有禁制,谓《仪制令》‘行路贱避贵、去避来之类,此是‘令有禁制,律无罪名,违者得笞五十。”《杂律》中亦载:“诸违令者,笞五十,别式减一等。”由此可见,古代对交通违法的处理十分严厉,虽然不会被扣分,但屁股通常会被打开花。想想就让人害怕,谁还敢去肇事,难怪杜甫会留下“忆昔开元全盛日,九州道路无豺狼”的佳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的交通法规”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A.兴于唐朝,盛于宋朝的《唐律•仪制令》是指导交通和礼仪的文书,里面记载了我国最早的交通规则。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B.“凡行路巷街,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这些交通法规表明了古代十分重视礼让和文明出行的礼节。

  C.古代交通法规对行车做了靠右行走的规定,这一规则可能是来源于军队的队列,今天我们依然在遵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D.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人车分流的国家,先秦文献《考工记》和《大唐新语•厘革》对此均有明确记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太宗李世民颁发的《唐律•仪制令》在南宋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时的人们必须遵守交管部门刻在木牌上的《仪制令》。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B.贱避贵就是指奴仆及百姓等要给主人、官吏等让路,这是带有封建等级色彩的交通法规,对于今天的我们没有多少借鉴意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C.靠右行走的交通规则可能是在冷兵器时代逐渐形成的,为避免士兵肩上的长矛误伤别人,两队人行进时都将左边让给对方。

  D.“忆昔开元全盛日,九州道路无豺狼”这一诗句从某个角度反映了唐代社会对交通违法的处理很严厉,人们不敢随意去肇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没有汽车,但有体现尊老爱幼和“礼让为先”思想的交通法规,从而能够有效避免交通事故,减少交通伤害。

  B.所谓“行人分行”在先秦是指男子靠右行,女子靠左行,在唐代是指进城的人必须靠左行走,而出城的人必须靠右行走。

  C.从《唐律疏议•违令》以及《杂律》中记载的“违者得笞五十”和“笞五十”等条令中可以看出唐代十分完善的处罚制度。

  D.本文引用了很多古代交通法规的条文,一方面让全文的内容更加充实,另一方面也为自己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二、古诗文阅读(39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4-7题(17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王羲之《兰亭集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shāo)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yín)。其上,为睥(pì)睨(nì)梁 欐(lì)之形;其旁出堡坞(wù),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cù)偃(yǎn)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gēng)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①,神者倘(tǎng)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②?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① “又怪其”四句:又奇怪“造物者”不把小石城山安排在中原,反而陈设在这偏僻的蛮夷地区,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这确实是徒劳而无功用的。更,gēng音,经历。售其伎,显露其技艺。伎,通“技”。售,出售,这里是显露的意思。

  ② “神者”二句:神灵的造物者大概不应该这样做吧,那么造物者就果真没有吧?”傥(tǎng),通“倘”。或许,大概。不宜,不应该。如是,如此,指“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的现象。果,真的。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A.群贤毕至 贤:贤能

  B.不能喻之于怀 喻:明白

  C.其一西出 西:向西

  D.良久乃已    已:停止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 亦犹今之视昔 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B. 当其欣于所遇 其响之激越

  C. 引以为流觞曲水 愈以为诚有

  D.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投以小石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羲之,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影响深远。书法史上“苏(苏轼)王(王羲之)米(米芾)蔡(蔡襄)”齐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B.序也作“叙”或称“引”,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可以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C.《兰亭集序》最后一段从理论上说清了所以要编《兰亭集》的原因。最后一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怀。文字收束得直截了当,其中的情思却绵绵不绝。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D.《小石城山记》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记叙了旅途见闻和山川景物,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抒发了他贬逐永州游历自然时心中的感慨,构成了文章的写景和议论两段。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4分)

  译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 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4分)

  译文:

  (二)文言文断句(4分)

  8.用(/)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断8处(4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秦 以 攻 取 之 外 小 则 获 邑 大 则 得 城 较 秦 之 所 得 与 战 胜 而 得 者 其 实 百 倍 诸 侯 之 所 亡 与 战 败 而 亡 者 其 实 亦 百 倍。

  ——苏洵《六国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9~10题(10分)

  桃花

  罗隐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数枝艳拂文君酒,半里红欹宋玉墙。②

  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凄凉。

  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

  ①罗隐:唐末文学家,少时即负盛名。因其诗文好抨击时政,讥讽公卿,故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隐。

  ②文君酒:语出‚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故事。宋玉墙: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9.下列对诗句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A.“暖触衣襟漠漠香”,用拟人手法,写桃花不仅带给人花香,还带给人温暖。

  B.“间梅遮柳不胜芳”,用对比手法,以梅、柳衬托桃花的美不胜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C.颔联虚实结合,既写眼前桃花的红艳,又借用典故写桃花带给人的遐想。

  D.颈联写因风雨而游人寥寥,让人迟疑怅恨,倍感凄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E.诗歌末句写作者因桃花倍受东风摧残而生的无尽悲伤。

  10.这首诗一、二两联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对诗人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己亥杂诗》)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屈原在《离骚》中直接表达自己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心情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 , ”两句写苏子与客在浩瀚无涯的茫茫江面上,乘着一叶扁舟,随波任意飘荡的情形。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 ,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5)《归园田居》中“ , ”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俗不合的性格,也是诗人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散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因整容而毁容的故乡

  王开岭

  如果说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只能指认和珍藏一个故乡,且故乡的信息又是各自独立、不可混淆的,那么,面对千篇一律、形同神似的城市,我们还有使用“故乡”一词的勇气和依据吗?我们还有抒情的心灵基础吗?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何以肯定此即魂牵梦萦、藏有童年的地方?如果眼前的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没有一样东西提醒自己曾经与之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激动吗?还有人生地点的意义吗?那不过是个供地图使用、供言语消费的地址而已。

  地址或许和地点重合,比如“前门大街”,但它本身不等同于地点,只象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而地点则是个生活空间,是个有根、有物象、有丰富内涵的信息体,它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着人生活动和岁月的内容。比如你说什刹海,南锣鼓巷、鲁迅故居,即活生生的地点,去了便会收获你想要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地点则用来生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其实,故乡的全部定义,都将落实在地点和它养育的内容上。简而言之,故乡的文化任务,即演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之逻辑,即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即追溯他那些重要的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来源,若抛开此任务,故乡将虚脱成一个空间。

  当一位长辈说自己是北京人时,他脑海中浮现的一定是由老胡同、四合院、五月槐花、前门吆喝、六必居酱菜、王致和臭豆腐等组合成的整套记忆,或者说是京城喂养出的那套热气腾腾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而今天,当一个青年自称是北京人时,他指的多半是户籍,联想到的也不外乎房屋、产权、住址等信息。

  空间的本能是变幻和扩张,它有喜新厌旧的倾向;地点的秉性是沉静和忠诚,无形中它支持保守与稳定。二者的遭遇折射在城市的变迁中,即城区以大为能,建筑以新为尚。而熟悉的地点和传统街区,正遭受垃圾一般的命运。其实,任何更新太快和丧失边界的事物,都是可怕的,都有失去本位的危险,都是对地点的伤害。像今天的北京、上海、广州,一个人再把它唤作故乡,恐怕已有启齿之羞。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方面,大城市的欲望无边无际,使得任何人都只能消费其极小的部分,没人再能从整体上把握和参与它,没人再能如数家珍地描述和盘点它,没人再能成为其名副其实的“老人”和“地主”。

  另一方面,由于它极不稳定,容颜时时被更新,结构任意被涂改,无相对牢固和永久的元素供人体味,一切皆是暂时、偶然的,沉淀不下故事。于是你记不住它,产生不了信赖和深厚的感情。总之,它不再承载光阴的纪念性,不再对你的成长记忆负责,不再有记录你身世的功能。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吹灯拔蜡式的扫荡、删除,无边无际的大城宏图,千篇一律的整容模板……

  无数地点在失守,被改弦更张。

  无数故乡在沦陷,被连根拔起。

  不只是城市,中国的乡村也在沦陷,且以更惊人的速度,因为它更弱,更没有重心和屏障,更缺乏自持力和防护力。我甚至怀疑:中国还有真正的乡村和乡村精神吗?央视“魅力小镇”的评选,不过是一台走秀,是在给“遗墟”颁奖。那些古村名镇只是没来得及脱下旗袍、马褂,里头早已是现代内衣或空空荡荡。在它们那里,我似乎没觉出小镇该有的灵魂、脚步和炊烟——那种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美学和心灵秩序……

  天下小镇,都在演出,都在伪装。真正的乡村精神——那种骨子里的安详和宁静,是装不出来的。

  没有故乡,没有身世,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

  没有地点,没有路标,人如何再称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这个时代,不变的东西太少了,慢的东西太少了,我们头也不回地急行,而身后的脚印、村庄、影子,早已消散无踪。

  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

  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

  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A.在作者看来,故乡所包蕴和传递的信息应是各自独立、不可混淆的,故乡负载着生活的记忆,为人们提供了抒情的基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B.作者阐释地址和地点的区别,旨在强调故乡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域空间,而是一个负载着生活体系和价值观的鲜活生活空间。

  C.故乡是永恒的精神家园,是每一个人始终无法忘却的所在。尽管时空转换,人世沧桑,任何时候人们的故乡情结都不会消失。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D.城镇化进程的大幅发展,拆旧建新,千篇一律,让中国的城市和乡村丧失了相对牢固和永久的元素,“故乡”渐行渐远。

  E.文章在写法上融情于议,作者愤怒地斥责了当前形同神似且缺乏稳定性的城市建设和乡村建设的罪恶,抒发了对传统文化的挚爱之情。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3.在作者看来,“故乡”应该具备哪些特质?请简要说明。(6分)

  14.作者为什么认为故乡“因整容而毁容”?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6分)

  15.你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请结合文本做简要分析。(6分)

2017山东省语文高考试题及语文高考模拟试题

高考问题一直是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且已经成为国民生活的一件大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山东省语文高考试题,仅供大家参考! 语文高考模拟试题 一、社科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在没有汽车的古代,有交通法规吗? 答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25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