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饮食结构
中国饮食文化学习啦在线学习网源远流长,素有“烹饪王国”之称。中国烹饪不仅仅是技术,同时也是一种艺术,那么你知道古人的饮食结构是怎样的吗?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古人饮食结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人饮食结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黄帝内经·素问》在“脏气法时论”中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十六个字堪称中国最早的“膳食指南”。吃什么?怎么吃?古人真是有智慧,将天下食物分为几大类,并以一个数字“五”来代指数量众多,它是古人养生智慧的精华,也是现代社会提倡的“食物多样化”的古老诠释。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黄帝内经》提出“养助益充”的食物结构:
“五谷为养”:《黄帝内经》中所认为五谷即“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shu)”,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谷类有33种,豆类有14种,总共47种之多。现在通常说的五谷杂粮,是指稻谷、麦子、高梁、大豆、玉米,薯类,人们习惯地将米和面粉以外的粮食称作杂粮,所以五谷杂粮也泛指粮食作物。
“五谷”,即人们常说的“主食”。以五谷为主食,就是摄取营养学习啦在线学习网、滋养身体的根本。它是维持生命机体的主要食物。“民以食为天”,这里的“食”就是五谷杂粮。俗话说: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里的“饭”也是五谷杂粮,并强调了主食的重要性。
“五果为助”:五果,指桃子、李子、杏、栗子、大枣等为代表的水果、坚果类食物。即以五果为人体营养的补助。这类食物营养丰富,是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辅助食物。“五果为助”,表明了它在人体摄取营养时的地位只是辅助作用。
“五畜为益”:五畜,指牛肉、羊肉、猪肉、狗肉、鸡肉等禽畜肉食,广义上则包括了畜、禽、鱼、蛋、奶之类的动物性食物。即以五畜为人体营养的补益。既然是补益,就不能成为每餐食物中的主角,应以适宜、适度为原则,食用过多则会伤及人体。“五畜为益”阐明了“五畜对于五谷杂粮,只能发挥其益处、过则为害”的原则。
我们观察人的牙齿,切牙和嚼牙大约是1:6的比例,切牙是撕咬动物性食物的,嚼牙是咀嚼五谷杂粮类食物的,也就是说,动物性食物和五谷杂粮类食物的比例约为1:6,对我们的健康才是有益的。
“五菜为充”:五菜,泛指一切蔬菜,能营养人体、充实脏气,使人体内各种营养更完善、更充实。
《黄帝内经》中对不同的食品分别用了“养”、 “助” 、“益”、 “充”四个不同的字眼,不是为了避免行文上的重复,而是有深刻的用意。它不仅讲了各类食品对人体的养益功能,而且还有主次之分。“养”是主要的,“益”、“充”、“助”是辅助的,不能喧宾夺主。
五谷、五果、五畜、五菜这四个方面几乎把饮食中的所有原料全部概括了。五谷、五果、五畜、五菜,每类食物中都用了“五”字,就是告诉我们要吃杂一点,即使是主食粮食,也不能只吃某一种细粮而不吃杂粮。不同的食品,其营养成分的含量有所不同,吃杂一点是有好处的。肉类、蔬菜、果品也是一样。
“养助益充”的食物结构,阐明了在五谷杂食的基础上,以果为“助”,以畜为“益”,以菜为“充”,如此辨证地饮食,互补搭配,把握住了饮食的本质意义,值得今时之人借鉴。
中国古代饮食礼仪的认识
积极之处: 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礼节往来。通过一系列的细节规定,体现了对客人与主人的相互尊重,表现了对长者的关心。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中国传统饮食习惯用圆桌,这反映出中国人喜爱团圆、热闹的心态。归根来说,还是“和”的哲学思想。同时还有谦让尊长精神:如果食用水果类食品,要让尊者先尝,少者不得抢。 为当时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正如有专家指出的那样:“周人通过各种饮食制度,主要是礼仪化的燕饮活动,维护正常的统治秩序,协调人与人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的政治和人伦关系,使整个社会能够得到稳定和有序的发展。” 能够引导个体形成亲近自然学习啦在线学习网的心态和习惯。即要通过接近自然之物来遵循饮食的秩序和规律,清人李渔的“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理论等等 注重健康的饮食习惯。《礼记?曲礼》载:“共饭不择手。”即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就要检查手的清洁。 体现了对妇女的体谅。对于较隆重的宴饮完毕后,撤食案的事不能由妇女担任,怕她们力不胜劳,可以推出年轻点的人来干。
消极之处: 通过饮食礼仪维护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如古礼规定统治阶级按照不同等级享受不同的肉食:“天子日食少牢,诸侯日食特牲,大夫特豕,士特豚。” 体现伦理等级观念。在侍食之礼中,如果长者赐予少者或僮仆等低贱者酒食,因为地位差别太大,连道谢的资格都没有。 礼仪繁复会带来不便。 有的礼节有一定的虚伪性。如客食之礼中的“三饭”,指的是客人吃三小碗饭后便说吃饱了,需主人再劝再食肉,这一条实为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