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族饮食文化介绍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饮食文化以福建闽南饮食文化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两岸人民的交流,又结合了中国大陆各地的饮食文化特点,形成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高山族饮食文化介绍,希望你喜欢。
淳朴又独特的高山族饮食文化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由于台湾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又四面环海,所以他们的经济属于农耕和渔耕采集型经济,食物多以谷类和可食用的根茎类为主,以狩猎的禽、兽、鱼肉及采集的野菜为副,再次是自家养的家畜。调味品则用葱、姜、辣椒、盐和蜂蜜。高山族普遍爱食用生姜,有的直接用姜蘸盐当菜;有的用盐加辣椒腌制。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高山族的粮食有粟、稻米、芋、薯、五十、黍和豆类,杂粮和油料作物有花生、芝麻、薏米等。稻米中有旱稻、水稻、糯稻等。豆类有大豆、赤豆、花豆、豌豆、树豆等,芋薯类有水芋、黑芋、甘薯、薯蓣等。他们的主食是粟和稻米,兼食芋薯类、面食、豆料,偶食花生等。他们把粟或稻米煮成粥、干饭,用糯米餐制成糕和糍粑,或类似粽子的干粮。煮酒用的芋薯也是外出打猎时常带的干粮。这种食物加工与汉族山区的人们相近。
高山族的餐具极为简单,他们就地取材,用竹笾或藤笾盛饭菜,用竹筒盛汤,竹勺、木匙、水杯作为餐具。吃饭时,大家蹲在铁锅边,手端盛饭的椰壳、螺壳,用手抓饭,有点类似东南亚某些国家的抓饭。近年来,他们也逐渐习惯用碗筷了。
就总体来说,高山族的烹饪方法通常可分为炊煮、烧烤、蒸馏3种。而以炊煮最为普遍,无论是大米、粟、玉米或者芋薯等主食,一般都加水煮成干饭或稀粥,有时也把芋薯或蔬菜加在饭、粥之中。鱼肉也常以煮食为主。他们平时很少用蒸食法,只有在喜庆的节日或隆重的祭祀仪式上,才将糯米、黏小米蒸制成米糕,酿酒的时候也有用蒸馏法的。对于芋头、薯类和鱼肉、兽肉等,他们喜欢用烘烤的方法。尤其是出猎时捕到鹿,他们会立即杀掉,烧烤,野味的香气能激发猎人们出猎的欲望和信心。有时也从树上的鸟窝中取出鸟蛋,直接放在柴火上烤熟,当做外出时营养丰富的干粮。
在高山族的饮食文化中,酒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除了阿美人之外,其他高山族族群几乎都嗜好饮酒。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交生活中,到处可以闻到酒的醇香。大凡婚礼、分娩学习啦在线学习网、节庆、建房、狩猎、渔捞以及宗教祭祀,无不与酒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此,他们要事先酿好酒,到时宴饮狂欢,牵手歌舞,尽欢尽醉。各族群男女都爱饮酒,而且饮量很大。能自酿粟酒、米酒以及薯酒。吸烟是各族群的通俗。高山族中卑南、阿美、排湾及雅美等族群有嚼槟榔的习惯,但中部和以北各族群却没有这种风俗。
高山族一般不是病人不喝开水,更没有饮茶习惯,口渴时就喝山溪或水管的流水,泰雅人还爱喝用生姜或辣椒泡的凉水。
以上所说,是普遍现象,是高山各族群的一般食物。但由于各族群居住的自然学习啦在线学习网环境和进化程度不同,加上各地饮食习惯及风俗习惯的不同,高山族的饮食文化也不尽相同。如若有机会,您也不妨到高山族做客,品尝那独特的饮食风味,领略那淳朴的风情,欣赏那迷人的风景!
高山族民族概况
高山族(宝岛原住民),居住在台湾省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台湾省台湾本岛的山地和东部沿海纵谷平原以及兰屿上。台湾当局称之“山地同胞”,简称“山胞”。因地区、语言的差异,内部有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赛夏人和雅美人等之别。此外,尚有10多万已被汉化的平埔人。平埔人历史上包括10个族群。他们散居在台湾西部、北部、西南部平原与沿海,长期与汉族杂处、通婚,较早接受汉族文化,至19世纪以后已基本与汉族融为一体。[1]
由于历史上原居平地的台湾原住民(“熟番”、“平埔族”)大量汉化,当前各“平埔”族群并无明确法律地位,借用中华民国早期分类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定义乃将其视为“汉族”;因此,“高山族”的指涉范围,小于广义的“台湾原住民”(包含各“平埔”族群)或岛上南岛语系族群的实际总和。值得注意的是,“高山”、“平埔”二分法,是从汉族中心角度出发的政治学习啦在线学习网性泛称,缺乏人类学根据;此类说法在台湾,被认为含有种族主义与殖民主义的色彩。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还有4461人散居祖国大陆东南沿海。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无文字。不同地域的高山族使用不同的语言。 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
“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学习啦在线学习网胜利后,中国大陆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该词主要是由大陆所使用,而台湾当局已经停用此名词,在1954年3月14日,台湾当局规定:高山族包括泰雅、赛夏、布农、邹族、鲁凯、排湾、卑南、阿美、达悟-邵族10个族群。至2001年7月17日,台湾已确认的高山族族群为13个,新确认的有邵族、噶玛兰族、太鲁阁族、撒奇莱雅族和赛德克族。另有未被确认的族群,包括:巴布萨族、巴赛族、洪雅族、凯达格兰族、雷朗族、马卡道族、巴布拉族、巴宰族、猴猴族、西拉雅族和道卡斯族。历史上,特别是明代以前,并没有高山族这个名称。高山族民族来源是多源性的,但主要来自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古越人的一支。自汉族居民移居台湾后,原住民族分化为两部分:一部分定居平原,与汉族融合,称为平埔人,包括西拉雅族21社,洪安雅族13社,巴布萨族9社,巴则海族4社,拔埔拉族4社,道卡斯族6社,凯达格兰族28社,噶玛兰族34社。另一部分仍定居于山区,受汉族影响较少,至今保留着原住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特点,如今所说的高山族,一般指这一部分少数民族。
泛指早期即已居住在台湾的原住民族。就惯例讲,原住民族系针对迁徙而来的民族而言。属於南岛语系或者马来-玻里尼西亚语系。该民族确实早於汉人、荷兰人、西班牙人在17世纪以前就已居住于台湾,他们的确有资格被称为台湾的原住民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虽然历史语言学者不认为台湾是南岛语言的发祥地。而就台湾的考古学和民族学研究也还无法将这两者关联在一起,但在大部分原住民族的神话中,可发现他们已把台湾视为其民族的发祥地。
在与外人发生接触以前,他们以刀耕火种的技术种植粟(小米)、芋头、甘藷等农作物,或饲养猪、鸡、犬等家畜家禽,兼营打猎和捕鱼。他们没有文字、货币,亦未建立城市,更无类似国家的组织。但有自己的政治制度、土地制度、经济与宗教体系等。
根据学者的研究,台湾的原住民族可分为两大类︰1.住在西部平原与外界接触较早的平埔诸族,多已融合于台湾汉人社会中;2.住在山区或东部平原的诸族,尚能保持其固有风俗与语言。後者目前共有泰雅、赛夏、布农、邹、邵、鲁凯、排湾、卑南、阿美、雅美、噶玛兰等11族,总人口约436,131(2003年)。
高山族地区处于台湾中部山区、东部纵谷平原和兰屿岛上, 海拔5 0 0 至2 0 0 0 米,属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
高山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各地区高山语差别较大。目前起码有1 5 种语言,大致可分为"泰雅"、"曹"、"排湾"三大语群。没有通用的民族文字。散居于大陆的高山族通用汉语文。
高山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各地区高山语差别较大。起码有1 5 种语言,大致可分为"泰雅"、"曹"、"排湾"三大语群,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等十多个分支。没有通用的民族文字。散居于大陆的高族族通用汉语文。有阿美人、没有自己的文字。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他们口头文学很丰富,有神话、传说和民歌等。
高山族民族历史
在台湾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与祖国大陆特别是福建的新石器文物关系密切,台湾人应是从祖国大陆迁移过去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高山族世代相承的传统习俗中,有许多华南古文化的特质,诸如巢居、公廨、舟楫、杵臼、木鼓、生食海产、嗜槟榔、嚼米酿酒、竹筒饮酒、跣足、蹲踞、羽冠、卉服、珠贝、贯头衣、筒裙、断发文身、凿齿、涅齿、穿耳、琴箫挑逗、构屋笄居、崖葬、洗骨葬、歌舞、秋千、木雕、猎头、祭祀、巫术、太阳与蛇和鸟崇拜、祖先崇拜、洪水神话、射日神话、连名制度,等等。其中巢居、舟楫、断发文身、凿齿、穿耳、生食海产、崖葬、蛇崇拜等都是古越人典型的文化特质,印证了高山族与古越人;习气共俗,源出一脉。
高山族过去长期处于原始社会发展阶段。据史载,三国时期,高山族的先民分成若干部落,部落成员称为“弥麟”,公共事务由部落成员共同管理。他们使用石斧、石锛、石环、用鹿角为矛,用青石为镞,以采集、狩猎为主,畜牧业尚不发达。盛行男嫁女家的婚姻制度,大约尚处在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至7世纪,已有了农耕、畜牧,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有少量铁器。部落有酋长,无赋税,公共事务仍由部落成员管理,有人犯罪,由部落成员根据习惯法共同议决制裁办法,轻者仗责,重则处死。无文字,不知历法,崇拜山神、海神。集会时多举行歌舞。已有雕刻与绘画。历宋、元、明各代,台湾与内地的联系日益增多。据明代陈第《东番志》等书记载,当时高山族的农业、畜牧业和狩猎,虽较以前有了进一步发展,且已有部分特产与大陆沿海居民进行贸易,汉人以玛瑙、瓷器、布、盐、铜、簪环之类易高山族的鹿脯、鹿皮、鹿角等,但各部落之间依然“老死不与他夷相往来”,仍过着原始的生活。
17世纪以后,由于大量汉族迁居台湾,以及郑氏政权采取有利于发展高山族经济文化的一系列措施,加速了高山族社会经济发展。居住在西南部平原的高山族,有一部分发展进入封建社会。从16世纪开始,台湾高山族多次遭受外国侵略。1563年,倭寇侵入北部鸡笼(基隆)一带烧杀抢掠,当地高山族被迫迁居山区。以后又有荷兰殖民者、西班牙殖民者、美日侵略者侵略台湾,高山族人民给予了坚决抵抗,开展了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斗争,表现出了誓死保卫家园的爱国主义情操。
高山族饮食文化介绍相关文章:
1.高山族饮食文化
高山族饮食文化介绍
上一篇:傈僳族饮食文化介绍
下一篇:古代女子画眉的基本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