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印度教的区别
佛教在印度最终的衰落和印度教的同化有一定联系。佛教和印度教还是有区别的,并不是别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的佛教与印度教的区别,一起来看看吧。
佛教与印度教的区别
作为一个业余信佛的人,还是勉强来梳理一下佛教的历史学习啦在线学习网和印度教(古代没有狭义的印度教,以婆罗门教的形式存在)的关系:
首先,纠正一个看法,印度从来就不是真正意义的“佛国”,然而佛教是一个世界性的宗教。在古印度,印度教(古式婆罗门教)一直都是占有统治地位的(然而并不是世界性宗教),(即使在佛教最为繁盛的阿育王时代,信众也不超过总人口的20%,印度教(古式婆罗门教)则在印度历史中一直占据统治地位,一直到伊斯兰东扩,其中)直到今天。佛教和印度教从根本的哲学意义上是相互违背的,所以两教之间,历史上一直冲突不断,大多数时候,印度教还是占上风。
其次,佛教诞生于古印度著名的“沙门思潮”,沙门思潮是对婆罗门思潮的反思,所以说从一开始,佛教“天生”就是反对印度教大部分观点的。古代的婆罗门教就是现代印度教的基础,在印度社会中占有统治地位,以《吠陀文献》为主要的经典(广义上讲还包括著名的《奥义书》),一直主宰着印度主流思想。然而,公元前六世纪到5世纪沙门思潮是各个宗派的哲学对这种宗教思想一次反思,其中不仅仅有生活派、不可知论派等等也有很多别的宗教和修行团体出现,佛教就是沙门思潮中一个典型代表,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教、印度教在思想上存在一些不可调和的观点冲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佛教继承了一些印度教的元素,比如转世轮回、业力报应等等,然后都进行了自己的阐释,而这些都是与印度教完全相反的。比如,讲转世轮回,却一直否定印度教中的“我”,即“阿特曼”的存在(“阿特曼”就是相当于通常理解的灵魂,即人在轮回中的主体),轮回主体问题一直是佛教探讨的问题,与之相关的有五蕴等理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佛教的核心理念和印度教是矛盾的。印度教最重要的观点就是“梵我合一”,这一点佛教给予完全否定。佛教的三法印(即判断是否是佛法的标准),大家都知道: 1.诸行无常; 2.诸法无我; 3.涅槃寂静;
诸行无常对应的佛教核心观念就是万物不断运动、运动,而不变的只是变化本身。然而婆罗门教强调的是世界万物是一元的,就是“梵”,超越一般经验认知,超越各种形式的存在,组成世界的本源。而人的轮回主体“我”(即“阿特曼”),两者统一,是典型的一元论观点,而将存在和运动割裂,和佛教完全相对立。诸法无我则是对于“我”(即“阿特曼”存在的否定),认为轮回主体并不存在,人的轮回是五蕴聚散,也是肯定运动本身,与梵我同一的婆罗门教世界观相违背。所以,两教之间冲突不断,有些甚至超越了论战,成为流血冲突,比如佛祖释迦牟尼传法时候,被被石子砸伤。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两者有着非常鲜明的阶级利益属性,其中存在一定冲突。婆罗门教最为著名的就是种姓理论,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婆罗门教主要是为了维持婆罗门阶层,即祭司以及僧侣贵族的利益。佛教主要争取的是刹帝利(释迦牟尼本人就算刹帝利)阶层以及吠舍阶层,即行政贵族以及军功贵族和自由民阶层。所以,两者从阶级属性上面也是有冲突的,种姓制度毕竟是婆罗门阶层最大的利益,而对于其核心教义的争论也是不可容忍的,所以两个从阶级利益上面也存在冲突。
佛教在印度最终的衰落和印度教的同化有一定联系。印度佛教在公元7世纪后开始密宗化,随后急剧衰落。主要此消彼长。印度教改革后,在公元8世纪之后融合民间信仰,迅速扩大自身影响力。而佛教的密宗化却是一个巨大败笔,走向不归路。所谓密宗化,就是语密、身密、意密,同时吸收大量印度教神秘学的元素,斋戒、仪式都极为严格而且不对公众开放,影响了佛教的发展。同时,佛教生于与印度教的对立,每每与之相反才有自己的立足之地,然而密宗化之后,印度教元素渗入,而自身影响力远远不如印度教,所以才会有被同化的结局。密宗化之后,应神佛(即历史上存在的人物,如佛祖释迦牟尼)信仰变为法身佛(即虚构人物,如大日如来),此后印度教基本一家独大,直到19世纪佛教的信仰人数不到2%,密宗则大多被印度教同化。
猜你感兴趣:
佛教与印度教的区别
上一篇:巴厘岛印度教禁忌
下一篇:为什么印度教不吃牛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