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无义之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春秋无义战”,原话是孔夫子所说,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没有道义可言,没有规则可循,均为了本国的宏图大业。下面是有春秋时期的无义之战,欢迎参阅。
春秋时期的无义之战
“春秋无义战”一词出自《孟子·尽心下》。原指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也泛指非正义战争。“春秋无义战”,这既表达了孟子的历史观,也是其政治观的体现。因为,儒家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才是合乎义的,而春秋时代则是“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以没有合乎义的战争。
“夫德不足以亲近,而文不足以来远,而断之以战伐为之者,此固春秋之所甚疾已,皆非义也。”他认为,在那个时代,各国诸侯们的霸业,都不培养政治的道德基础,因此国与国,人与人,都不互相信任,不敢彼此亲近。对于文化的建立,更是漠不关心,只顾眼前,毫无远见,更别提周朝初期那样远道来归的国际道德关系了。他们只知道用武力来建立霸权,但是每次发动战争的时候,却又都要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把自己打扮的高尚无比。这就是所谓董仲舒“而断之以战伐为之者,此固春秋之所甚疾已,皆非义也”。孔子生于春秋末年,对此深有所感,可谓痛心疾首,这就是孔子作春秋的动机。
孟子所处的时代,继春秋之后又过了大约一百年,社会混乱的情形,比之春秋之时有过之而无不及,诸侯征战不休,社会风气更加败坏,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孟子自己必定也是深有体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春秋无义战”也不能说是毫无道理的。在那样现实的时代环境中,孟子始终为人伦正义,为传统文化的政治道德,奔走呼号,不为时代环境所动,更值得我们敬佩。他发出“春秋无义战”的感慨,大概也有对现实悲愤的意思在里面吧。
从今人的角度来看,战争是和政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战争自然有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的战争之分。但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衡量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标准主要是看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而不是由看什么人来发动战争。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利益的战争,就是正义的,反之就是非正义的。并不是说周天子发动的战争或者合乎儒家礼法的战争就一定是合乎“义”的。
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正义与非正义之战,而第一次世界大战,
则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就这一点来说,我们的观点与孟子这里所论是不同的了。
所以,“春秋无义战”虽然已成为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但我们却有必要弄清楚孟子所谓“无义”的内涵。弄清楚内涵以后,我们就会知道,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似乎还不能笼而统之地一概认为“春秋无义战”,而要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了。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关于春秋战国断代,历来说法不一:或以《春秋》绝笔之年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为春秋下限;或以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为战国始年,或以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年)。
得名由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春秋战国来源于春秋和战国两部分,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据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的解释,春秋意指春去秋来,以编年体形式记录史实。而战国的来源是《战国策》,是国别体的史书,作者是西汉的刘向。
春秋军制的制度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春秋军制military system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卿大夫。受国君控制的地方兵,是公室军队 的辅助力量,负责守卫地方,必要时也参加 对外作战。 私属军队。即诸侯、卿大夫的族军。其 组成以贵族的宗族成员为骨干,还有由宗 族所属奴隶选拔出来的武士。诸侯族军,晋 国称‘公族”,楚国称“王族”、“王卒”,越 国称“私卒君子”。卿大夫族军,称“某族”、 “某属”,或称“私属”、“私卒”“都君子”。
族军平时与贵族聚居于“国”中,保卫宗主 及宗邑的安全,战时随国君及卿大夫出征。 诸侯族军编人主帅所在的中军,则是作战 的精锐力量。 禁卫军队。
春秋时,见于文献的周王 室禁卫军称“御士”,为数不多。诸侯国禁 卫军,宋国称“门官”;楚国有“宫甲”,设 “环列之尹”掌管;晋文公回国即位时,有秦穆公所赠作为“纪纲之仆”的3 000人。 禁卫军平时担负守卫,战时息从王、侯作 战,也是军中精锐之一。 兵种构成春秋时期,兵种发展的基 本情况是: 车兵走向鼎盛。以战车为中心,车兵 和徒兵相结合的车乘之数,仍是各国衡量 兵力强弱的标志。前期,诸侯大国一般有千 乘,强卿有百乘。至后期,晋、楚各达5 000 乘上下,齐、秦各有2 000~3 000乘,甚至 弱小的郑国亦有600乘,还出现拥有千乘的 卿大夫。战车种类增多,按作战特点分,有 用于攻击的攻车、用于防御和运送辐重的 守车;按运动速度分,有轻车、重车。攻车 又包括戎路(指挥车)、长毅(攻击车)、!闷 车(作机动之用的轻车);守车包括苹车、广 车。出现了以方阵和圆阵为基本形态的多 种阵形。战车上的甲士,仍是每乘的核心和 主力,起着引导“车驰卒奔”的重要作用。 经济的发展,战争的需要,把车战和车兵推 向鼎盛。春秋后期,急剧的社会变革,以及 作战方式的改变和作战地域的扩大,又动 摇着甲士的地位和车战的作用,开始了车 兵由盛而衰的过程。 独立步兵复兴。北方山区少数民族及 南方吴、越等国,步兵一直是主要兵种。中 原地区的独立步兵,则是随着社会的变革 和战争的发展而复兴的。
春秋初年,与戎狄 相近的郑国,深感车战难于抵御戎狄步战, 最早单独使用徒兵作战。继后,晋国“作三 行以御狄”(《左传·禧公二十八年}}),是中 原地区重新组编建制步兵的最早记录。晋 国大夫魏舒在与无终狄兵的遭遇战中,“毁 车以为行,五乘为三伍”(《左传·昭公元 年))),放弃战车,组成步兵方阵,终于击败 狄兵,为中原地区改车兵为步兵开了先河。
猜你喜欢:
春秋时期的无义之战
上一篇:春秋时期的儒家学派创始人
下一篇: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