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公共关系论文范文
奥运公共关系论文范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公共关系学已成为学术界极为关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成为现代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奥运公共关系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奥运公共关系论文范文篇1
试论奥运公共艺术与北京城市文化
摘要:公共艺术实际上是城市形象的体现,其基本目的是为人类的生活创造一个优美、高效、舒适、科学的空间环境。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北京乃至中国递交给世界观者的一张名片,公共艺术为提升北京城市形象,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恒久艺术魅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公共艺术;奥运会;城市文化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公共艺术顾名思义,即公众共同介入的,在公开场合下展示的艺术。它是以某种载体和形式创作的,面向非特定的社会群体或市民大众,设置于公共空间中的与该环境相协调的,并为公众所认可的,相对长久存在的造型艺术。从大的方面说来,它包括:雕塑、壁画、装置、环境艺术等。由此看出,公共艺术是城市形象的体现,是“城市的年轮”。
一、对公共艺术以及奥运文化的理解
(一)有关公共艺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有人认为公共艺术等同与城市雕塑、环境景观艺术;还有一种认为公共艺术倾向于具有社会学取向的当代艺术。事实上,有些城市雕塑、环境艺术、景观艺术之所以是公共艺术,因为它具备公共性――发生在公共场所或公共空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公共艺术是视觉的物质性存在。公共艺术作为当代艺术,就理应解决新的历史、社会、文化问题。如余丁所说,“公共艺术可以是艺术表达、也可以引入正文;可以是抒情的、富有幽默的、挑战性的、美丽的、精细的、可爱的、前卫的或有争议的。它可能会是起源于文化历史遗产和传统;或庆祝赞美美好的未来;或突出特殊的区域或社会焦点;或是抽象概念性的”。
(二)有关奥运文化
奥林匹克运动是体育和文化的结合,主旨是文化。体育与文化的结合使奥林匹克运动会具有公共性、象征性、艺术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等重要特征。奥林匹克的标志、格言、奥运会会旗、会歌、会徽、奖牌、吉祥物等设计,体现了奥运文化的公共性、包容性和国际间的文化传播功能。一百多年来,历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仪式,特别是开幕式、闭幕式都成了举办城市在奥运文化的集中体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同样,2008北京奥运是体育的盛会,也是公共艺术的盛会。与北京奥运有关的公共场所、设施和仪式活动(如火炬传递、开闭幕式、颁奖等)都富有艺术性和人文意蕴,奥运精神、中华文明、当代中国精神风貌和社会理想在其中得到了充分而精彩的展现。公共艺术流动在北京奥运的一个个行程、一个个人群中,在流动中散发着它的魅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公共艺术在奥运文化中的体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如果没有文化艺术的衬托,奥运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将变得千篇一律。在不同的国家举办,形式都差不多,难以形成举办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并且赋予奥运会的多样化。可以这样说,奥运会举办成功与否往往也要看是否与其文化、建设等方面巧妙联系。
众所周知,北京是全球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这就要求作为2008奥运举办城市,要将传统文化及历史韵味表现出来。
首先,祥云图案是传统文化的体现。北京奥运会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是祥云图案。这一图形是从中国传统纹样中选取出来的,并不是现代某位艺术家的独创,这个图形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结晶。就纹样本身而言,祥云并无多少特别之处,对于市民大众来说,一看便知是中国的图案,会有似曾相识之感。同时,有可以想象到民间的神话传说等。这个图形似花似云,相对于建筑(如长城、天坛)、动物(如龙纹)等纹样,它的形式更为单纯,形式美感很强而又不胶着于太具体的含义,这使它好记易懂且具亲和力。此外,渐变的色彩使之既有明亮热烈的性格,又有平和的韵味。这种形式可以和许多场合结合起来,它既能在闹市中成为视觉的主体,又能在比赛场馆中成为背景。同时,相对于单色图形来说,渐变的色彩秩序不会因镜头推拉摇移的运动而变得模糊,非常适合电视传播。这也决定了极易被传播、被人们所熟知的特性。
其次,“人文奥运”理念是北京奥运的特色,它集中鲜明地体现了北京奥运文化,同时也是向全世界展示北京这个城市以及中华民族的深厚的文化传统。将北京浓厚的人文精神展示给世界各国人民,充分体现了中国气派和北京特色的人文精神。
同时,这种文化的传达需要通过北京这个城市的视觉形象来传达。因此,北京城里的公共空间的艺术自然就是承担这一使命,这在北京这个城市视觉形象的历史构建和现在进行中得以充分体现。如国家奥林匹克主体体育馆――“鸟巢”、国家奥林匹克游泳中心――“水立方”,中央电视台新址都充分展现了北京当代视觉文化。北京皇家园林与当代景观融合发展,正在推进和上演着古都的余韵和现代化的城市视觉文化的一幕。
这些传统元素与奥运背景的相结合充分表示了对历史传统的继承。因此,当这样的标志建筑和标志灯不管作为永久性的建筑或短暂性的广告在主办城市的公共空间与公众接触时,势必成为的该城市视觉文化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有效的向公众传达了城市乃至整个国家、民族的文化。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公共艺术和人文奥运的互动,给每个举办奥运的城市留下了丰富视觉文化遗产,并推动人类走向和平友谊进步。奥运会的举办催生了许多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建筑、雕塑、绘画等公共艺术,见证和记录着奥运文化发展的历史。
《洛杉矶时报》称,“北京奥运开幕式将现代新技术与传统文化精美结合”,美国全国公共电台说,“这场充满艺术性的开幕式所代表的,是中国引以为傲的经济发展和它奇异的文化元素”;加拿大《环球邮报》称,“中国用她的璀璨文化征服了世界”;英国《独立报》网站在题为《中国向世界敞开大门》的报道中说,“2008名鼓手擂出的鼓声如同滚雷,是开幕式的完美倒计时方式,它展现了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数小时内呈现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法新社评论说,“从古老的朝代到现代大国,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描绘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历史文化”。
可以说,北京奥运开幕式在总顾问季羡林先生和汤一介先生的参与下,将中国文化演绎得精彩绝伦。张艺谋导演采用的汉民族的青绿山水和青花瓷的美妙色调,展示了无与伦比的文明创造―活字印刷、造纸术、火药,加上李宁在空中“太空漫步”,呈现出中国骄人的创造和奔月的动力。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展示的中国文化精华,让世界充分感受到中华文明希冀更好地融人世界并推动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互了解与交流的善良愿望。
三、总结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社会现实中,公共艺术贯穿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价值诉求。“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北京奥运理念,既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所崇尚的和谐价值观,又广泛地表达了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通过创造性的艺术方式,通过精心设计的公共艺术形式,北京奥运将高尚的文明精神和价值观念融人世界性的体育盛会,使之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同,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公共价值诉求。由于极具参与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的北京奥运艺术,我们领略到了公共艺术介入重大社会活动的强大力量和巨大价值。于此,我们不免要称赞北京奥运文化艺术,它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中华文明智慧的复苏和公共活动艺术化传统的延续。同时,北京奥运的公共艺术也充分利用当代科技手段和时尚因素而表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感。透过奥运公共艺术所表现出来的鲜明的中国特色文化,使北京奥运在传播中华文化、增进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借着奥运的律动,要将中国北京塑造为一个具有美誉度的符号,让全世界惊叹。在奥运的契机下,一些构成城市空间的公共艺术已经成为衡量奥运城市文化与艺术水平的标志,成为城市居民审美素养的反映。它能有效提高城市环境的艺术与文化层次,营造蕴含历史文脉的艺术与文化氛围,因此也就成为北京丰富、生动且有人文价值的城建元素,成为普及大众审美,加强文化宣传,营造城市氛围的有效工具。
参考文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 吴洪亮.奥运雕塑―国家公关的重要文化砝码[J].雕塑.2008(04).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 辛敬林.装饰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 邬烈炎,袁熙.外国艺术设计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 唐济川.艺术设计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5] 刘森林.公共艺术设计[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奥运公共关系论文范文篇2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论奥运备战与参赛的关系
摘 要:备战与参赛是奥运“金牌系统”最重要的两个构成要素。概括和揭示奥运备战与参赛的关系,本质上就是要说明奥运备战与参赛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根本属性。深刻辨析和解读奥运备战与参赛间的关系,对于科学地把握竞技项目奥运备战与参赛的指导思想和操作的方法论具有鲜明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关键词:奥运;备战;参赛
备战与参赛的语义界说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备战与参赛是奥运金牌系统两个最密切的、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子系统,它们通过其自身的结构要素对金牌系统发挥着整体性功能。
备战过程中的备战主体、备战组织、备战指导思想、备战策略与措施、备战目的与任务、备战结果与评价等诸要素与参赛过程中参赛目标、参赛主体、参赛程序、参赛控制、参赛决策、参赛方法、参赛结果等要素构成错综复杂的关系。从时间的进程看,备战是基础和前提,参赛是表现和结果,但从空间的结构看,它们各自要素间形成交叉、渗透与融合。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备战与参赛在客体、主体、方法、结果、目的、评价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在备战过程中,备战的客体是运动员的竞技潜能、运动成绩、思想和道德等;备战的主体是教练团队和管理者;备战的方法包括确定指导思想与方针政策、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多学科理论的实践应用、制定缜密的训练计划等;备战的结果是竞技潜能的极大挖掘、运动成绩的提高以及对客体认识而形成的系统知识,这表现为训练理论与方法等;备战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全面提升各个竞技项目竞技水平(包括优势、潜优势及落后项目)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与困惑、训练规律的揭示、训练理论的完善、构建与创新;备战的评价主要包括已达到的竞技水平稳定的程度。
在参赛过程中,首先始于参赛主体教练员与运动员,对运动员已挖掘的竞技潜力进行最大限度地动员、再现和控制的目的,按照参赛规则和参赛程序,通过精细地制定参赛计划、方案,做出调控客体的决策,最终最大限度地动员和激发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同时形成参赛的理论与方法、制度等;直接的目的是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评价的标准是能否达到或超过已获得的竞技水平,即成功与失败、实用与不实用、有效与无效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备战与参赛两者紧密联系,共生一连续体。备战一端集中地表现为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所需相应能力积聚过程的性质、结构与功能;而参赛一端则集中地表现为运动成绩释放过程的性质、结构与功能。随着竞赛日程的临近,备战与参赛两者要素的交集在增多、相互作用的面在扩大,而且强度也在增加,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更多地发生融合,以致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备战高度参赛化、参赛高度备战化已成为推动金牌系统演化的内在驱动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 备战与参赛的系统特征
金牌系统是由备战与参赛相互作用有机结合的特定结构。备战与参赛相互作用促使金牌系统不断地向着具有新的目标和整体性功能有序结构进化。备战与参赛相互作用而涌现出来的特征是以范畴的形式表现出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1 无序与有序
无序与有序是系统组织程度的反映。无序即无秩序、无组织、杂乱无章;有序就是有秩序、有组织。周期性的奥运备战与参赛,在循环往复不断地实现新的终极目标的过程中,本质上是一种新“秩序”的展开过程。备战与参赛的组织结构与功能状态都在随着竞赛时间的临近,发生着由“低级”、“不成熟”、“无序”的组织结构与功能状态向“高级”、“成熟”、“有序”等组织结构与功能状态进行转变。这种转变是始终围绕着终极目标,通过备战与参赛的结构要素紧密地相互作用、资源的优化组合、功能的不断放大而实现的。例如,从宏观的层面看,上一奥运周期的备战与参赛主体、策略、条件、资源、优势等要素对于实现新奥运周期的目标已经失去至少是一部分失去原有的功能,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要想实现新奥运目标就必须对“无序”的状态“有序”化。这种有序化就需要重新确立竞技的主体,并立足于自身现有的条件和资源状况,着力培育新奥运周期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发展优势的竞技项目,着力于在战略上、组织上和训练观念上实现不断的创新。要力争发挥自身之所长,而又善于将原来的不利条件因素转化为有利的条件,从而为新奥运目标的实现赢得主动地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2 局部与整体
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其结构、功能和行为等均不满足于累加性,即线性叠加,因而必须通过强相互作用才能形成具有新质的整体。从系统方法上看,要用“整体不同于部分和”这一命题或判断来简要地描述整体性原理。从数学方法上,内涵着一种整体性的形式特性,即描述强相互作用形成的整体的数学方程是非线性的,其解不等于解的叠加。所以,系统的复杂性就在于这些非线性相互作用以及整体向部分的不可还原性;系统的整体结构、功能、行为均不同于其部分的简单的线性总和(李喜先,2005)。
备战或是参赛是金牌系统的构成部分,备战和参赛及其各要素只有发生强相互作用,表现出结构性或组合性特性,才能产生金牌系统的整体效应和协同效应。整体效应和协同效应是金牌系统具有而备战和参赛所不具有的属性、特征、功能等。也就是说,一旦我们对金牌系统还原解构为互不相干的备战、参赛部分,这些属性、特征、功能等便不复存在。但是金牌系统所具有的整体效应和协同效应不是备战与参赛及其构成各要素特性、功能的累加,而是决定于备战与参赛及其构成各要素之间特定相互作用关系的特性与功能。例如,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召开的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训练工作会议上,总局副局长段世杰同志在深入剖析当前备战训练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时指出:“金牌是系统,精神是动力,训练是核心,管理是保障”的系统指导思想,精辟地概括出系统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即金牌系统决定备战与参赛;备战与参赛只能在整体效应中被界定。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3 结构与功能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结构和功能是揭示系统中各要素联系的组织形式,及其各组织形式功效的一对范畴。结构和功能揭示的是系统内部更加精确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任何系统都是有结构的,结构是指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组织形式和排列顺序。功能是指系统的性质、作用和能力(李喜先,2005)。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备战与参赛由于各自构成要素的不同,从而决定了其结构的不同。备战与参赛各自的结构决定了他们在金牌系统中发挥着不同的功效。为了追求“整体大于部分之总和”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一方面我们将备战或是参赛过程中不断扩大的结构要素给予有序化,以使其结构更趋向于合理、减少内耗;另一方面我们将备战与参赛的关系给予强化,使两者的关系在各自要素间形成交叉、渗透、融合的过程中,发生着结构性变化,从而使整体的功能得到有效的放大。如何才能使备战与参赛的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强大,正如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2005)同志指出的,要以在继承中创新的精神来认识和把握项目规律,进一步加强思想作风建设,从实战出发,努力提高参赛水平,做好体育科研和各项参赛保障工作,充分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4 线性与非线性
线性律和非线性律之间的明显区别就是叠加性质有效还是无效:在一个线性系统里,两个不同因素的组合作用只是每个因素单独作用的简单叠加。但在非线性系统中,一个微小的因素能导致用它的幅值无法衡量的戏剧性结果,……可能导致突变(李士勇,2006)。
金牌系统的备战与参赛存在着线性与非线性特征。例如,优秀运动员在重大比赛的关键时刻出现的“克拉克”和“Choking”现象,以及对我国优势项目本质特征规律的认识和一些项目长期上不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徘徊不前、效益低下的现象等都是线性与非线性特征的集中反映。备战与参赛作为金牌系统的子系统, 线性与非线性特征也必然反映在两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各自构成要素间的关系上。比如,体能、技术、战术、心理、智力等要素构成了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绝不仅仅是单纯地考虑相互间线性逻辑关系,更应该考虑竞技项目的参赛能力和核心要素对于竞技能力特殊的非线性要求。
3 备战的参赛化与参赛的备战化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备战挖掘、构造和形成参赛能力,而参赛则实证、确认和评价通过备战而获得的参赛能力;备战的前提是假定参赛能力的客观实在性,而参赛正是对这一前提假设进行质疑、确认和评价;两者之间既存在着差别又有着渗透和融合。
3.1 参赛项目特征、规律是科学备战的前提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训练得到了极大的张扬与发展,其中对参赛项目特征规律系统的认识,逐渐在竞技项目奥运备战过程中奠定了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核心地位,尤其是一些传统优势项目对其项目特征规律的系统认识和个别落后项目依此而成功突破,开辟了一个竞技项目奥运备战的崭新世界,并引发了其他项目开始质疑自身奥运备战的合理性和向参赛项目特征规律看齐。
参赛项目特征规律是项目的根本属性,是项目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一个优势项目之所以成为优势的内在依据就是不断认识项目的本质特征规律,并进行训练创新的结果。国家体育总局刘鹏等领导在2005年备战2008年奥运会动员大会上反复强调“要以辩证的、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深刻认识项目客观规律”,大量实践证明,只有科学地把握参赛项目特征规律才能使备战更加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参赛项目特征的主观规定性和客观约束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3.1.1 核心参赛竞技能力的主导性
体能、技术、战术、心理、智力是构成参赛竞技能力的五大要素,对任何一个竞技项目来说,它具有普适性。但是,对于高水平运动员参赛来说,仅有这些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核心参赛的竞技能力。核心参赛竞技能力是指在竞技项目众多参赛竞技能力当中起决定和制胜作用的能力。它具有提升专项运动成绩的核心价值性和竞争性的特征。例如,中国羽毛球的优势与“快、狠、准、活”参赛的技术风格密切相关,它一直指导着中国羽毛球的备战与参赛实践,并作为制胜法宝和准则确保中国羽毛球项目的长盛不衰。
羽毛球项目的得分规则是在规定的场地区域内,先将球击落到对方场地的一方为得分。显然,只有做到了快并使对手慢,才能实现时间差,从而突击得分。所以,羽毛球项目的核心参赛因素只有一个“快”字,而 “狠”、“准”、“活”是“快”的分解,是“快”的具体表现。“狠”、“准”、“活”统一在“快”的基础上,“狠”、“准”是基础层次“快”的表达,“活”是高级层次“快”的表达,对“狠”和“准”起支配作用。中国羽毛球之所以成为优势项目的内在依据就是不断认识项目的本质特征规律,把握住项目特征的核心和具有竞争力的参赛能力,并在训练的实践中不断地给与创新。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1.2 竞赛规则对参赛能力的约束性
竞赛规则是运动竞赛得以开展的前提和保证。它规定着竞技项目发展的方向,其每一次的变化与调整,都反映着原有竞赛规则与现代竞技项目发展的冲突、原有项目参赛能力构成与新规则内在规定性的矛盾。因此,竞赛规则与竞技体育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当规则不能适应比赛要求时,就会对规则进行必要的修改,消除比赛中的消极成分,以保证参赛项目的活力,推动新的技战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新技战术的出现,反过来又促进规则的变革。
北京奥运周期,有近20个项目竞赛规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跳水单人项目取消规定动作,预赛成绩不带入决赛;举重的试举增重由2.5公斤改为1公斤;乒乓球男、女双打改为团体;跆拳道项目缩小了比赛场地,对运动员主动攻击性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射击手枪25米项目的决赛由原来10发子弹改为20发,对运动员的心理负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规则修改对我国优势项目保持优势提出了新的挑战(段世杰,2005)。为此,我们必须重新深刻地认识规则,依据规则变化迅速调整训练观念,主动适应变化,才能利用规则限定,变限定为继续创新的资源要素。主动适应规则的变化,并不是技术上的修修补补,而是要解放思想,从零开始,系统地分析新规则对参赛能力和运动成构成的影响,从整体上加大认识参赛项目特征规律的力度,从而把握竞技项目发展的规律。
3.1.3 个体参赛能力的差异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竞技项目和运动员(队)间的差异性,决定了奥运备战的训练是一个个性化过程。不同的竞技项目因为竞赛的持续时间、供能特点、技术特点、用力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即使是同一项目不同运动员(队)也会因为训练的背景、年龄、性别、竞技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崔大林(2003)曾对训练理论创新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论述,强调竞技体育发展趋势就是训练的全面化转向专项化、个性化。这说明当代运动训练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更加强调运动训练的“个体化”。个性化训练要求教练员在掌握一般训练规律的基础上,根据项目特点、运动员特点、环境特点、训练过程各个阶段的时间学特点采用不同的训练内容、方法、负荷和安排,采用从普遍到特殊、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方法(温玉红,2006)。训练成功经验证明,运动训练只有强调个性化过程,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3.1.4 参赛项目竞技能力构成的层次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参赛项目竞技能力构成的各要素是按照竞技项目和个性特征的等级或贡献率而有机地组织起来的,因而各个能力在其结构中表现出纷繁的多层状态,构成一个参赛项目竞技能力的复杂系统。层次性是参赛项目竞技能力系统具有的特征之一。参赛项目竞技能力各要素在其结构中具有层次性,表现了其系统本身的规定性,即反映了项目竞技能力的不同等级。参赛项目各竞技能力层次不同,其属性、结构、功能和作用等均不同。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比如,从备战过程看,各竞技项目十分注重体能训练,并充分依据各项目体能构成的层次性特征,遵循训练过程的时序性恰当地安排不同层次的比例和训练的重点。在备战大周期初期训练的重点是对专项体能起到重要基础作用的一般体能训练,而对专项体能训练的比重则放在次要位置。随着训练的深入逐渐加大专项体能训练的比重,尤其是对专项成绩起到核心作用的专项体能要素。对于备战多年训练而言,参赛竞技能力的层次性则体现在不同层次之间的衔接和相互作用上。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如中国跳水队在备战北京奥运会2005年的冬训开始,借鉴体操、蹦床、技巧等项目的训练方法,继续坚持“难度法宝”,冲击高新难度。中国跳水打算在2008年前“分阶段”冲击高新难度动作,不同时期突出不同重点:2005年冬训上难度;2006年冬训突出动作质量;2007年冬训强调在难度上追求稳定;2008年奥运会上展示风采(周继红,2005)。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2 参赛的备战化是成功参赛的重要保证
备战的参赛化观念彻底地改变了人们对备战与参赛割裂的传统认识,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备战的针对性、功能性、效率性和系统性,而且同时也加速了人们对传统参赛局限认识的反思。反思,导致了人们不仅仅关注比赛的本身,而是包含了对参赛的结构、程序和集成的探索。于是在如今奥运备战与参赛相互交叉渗透的过程中,参赛的备战化倾向及其特征已经显露出来,并已开始对参赛结果产生着重要影响。
3.2.1 参赛的备战复杂性
参赛的备战是一个及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因为影响运动员参赛过程的因素极其复杂,既有必然的因素,又有偶然因素。吴寿章(2001)将这些影响因素归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实力;第二类是无形战斗力;第三类是外部的客观条件、裁判的因素、吃西餐、时差的问题、‘科里奥利’现象等等。这些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方式导致了参赛的不确定性,倘若没有对这些不确定因素给予足够的考虑和把握,最有可能出现的是“突现效应”和“多重效应”。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前者是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与直觉相反的结果;后者则可能在我们期望的结果之外,出现了其他的效果。例如,2004年3月的雅典体操热身赛上,被国际体操裁判界评价为“教科书般的规范” 的肖钦,顶着“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的高压成功获得桂冠。于是,中国体操队就认为肖钦的心理抗压能力已经能够经住奥运的考验,赛前没有作他可能失手的困难准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令全队想不到的是,肖钦在团体预赛中失败了,失去了鞍马单项决赛的资格。体操队团体预赛排名和士气因此受到了影响。这大大超出了体操队赛前的预计,因此也缺乏应对措施。看来,即使具有“教科书般”的技术战术,也未必能获胜。上述的案例反映了“小原因,大结果”不确定的复杂现象,这些不确定的复杂性问题仅靠参赛过程一些简单的如“心理干预”、“强化体能”、“提高技术强度”等手段去解决已经难以奏效,因为类似的问题仍在重复性地发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参赛实践证明,任何时候都不能将参赛的复杂性的方方面面了解得清清爽爽、透透彻彻,这是参赛的复杂性所决定的。对付复杂系统我们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战术”方法,不存在普遍适用的规则,不存在解决所有问题的魔杖,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对待不同情况。但是有一个基本的战略:向备战过程那样,用复杂的思维面对参赛的复杂性,以最恰当的方式处理所面对的复杂性问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2.2 参赛的备战非均衡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参赛的备战化过程的时空结构呈非均衡性。从参赛过程的时间结构看,参赛的备战工作过程需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强度”到“高强度”、从分散到集成、从混乱到有序的非均衡发展过程,这种非均衡性决定了参赛的备战工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粗及精、由此及彼、梯次完善的螺旋式集成过程。例如,雅典奥运会,中国跆拳道队之所以能够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赛前作战方案的准备非常充分,这是建立在整个备战团队大量的思想交流、集思广益的基础之上的。
赛前两个月的训练工作期间,在备战领导小组的组织和主持下,开了大大小小数十次训练工作会议,充分调动整个备战团体的思维,大家激烈讨论,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想对手之所想,想对手之所未想,制定了一套科学、系统、面面俱到的奥运作战方案。不仅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训练工作要实之又实——实实实,准备工作要细之又细——细细细,管理工作要严之又严——严严严,医务工作要慎之又慎——慎慎慎”;而且在参赛的备战工作中,针对影响陈中、罗薇获金牌的因素提出并实施“拉菜单”方案,即将所有影响因素拉出成千上万条,再进行一一梳理,落实到位,逐个解决。
“拉菜单”的过程是对参赛的备战工作全面思考和挖掘的过程,由于抓得比较准,位置摆得比较正,针对性比较强,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果(陈立仁,2005)。从参赛过程的空间结构看,参赛的备战内容的多寡、重要程度、复杂程度、发生风险的可能性等,是随着参赛级别、参赛的不同阶段和项目不同其备战工作重心呈现着不均衡性。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高水平运动员要想在重大比赛中取得理想成绩,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对面临的参赛风险进行认真的分析与有效的备战。
3.2.3 参赛的备战程序化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参赛的备战程序化是指对竞技项目参赛影响的复杂要素进行逻辑梳理,并通过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手段,积极、有序化地诱导运动员将训练状态向参赛状态合理转移的方式或模式。
参赛的备战程序化是运动员成功参赛的基本前提之一,是实现参赛终极目标有效的途径、方法和手段。程序化参赛已在备战北京奥运众多参赛队伍中进行了广泛的应用与探索,这不仅为参赛注入了备战的性质,而且也强化了参赛科学化进程。
参赛的备战程序化目的,强调的是运动员状态的转移,即备战状态至参赛状态的有效转移。运动员赛前正是借助于程序化的手段,将备战的状态进行延伸、扩展、丰实、精确和强化,全面、准确、快捷进入到参赛状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参赛的备战程序化作为手段,强调的是动员、激发和调控运动员的生理与心理能力,使相互关联的诸要素配合默契、恰当和匀称,由此形成一个参赛所需要的适度稳态,最大限度地降低失误、震荡和失衡,力求产生最大和最佳的整体效益。
参赛的备战程序化作为秩序,强调的是参赛的规范性要求,任何一个项目任何一个运动员都必须严格地按照参赛规则与规程进行参赛,而程序化参赛的设计正是符合参赛规范的要求,是实现参赛规范要求的必要环节和步骤。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参赛备战的程序化作为系统,强调的是其整体性功能对参赛环境发生的作用。其结果为再现训练情绪的记忆、消除外部压力、规避信息干扰、集中注意力、身心合一等。程序化参赛的结构不同,其功能表现出多样性。程序化参赛作为一个整体的主要功能表现为动员功能、规范功能,转移功能、以及多种的调控功能。
3.2.4 参赛的备战集成化
集成一词从一般意义上可理解为聚集、集合、综合。《现代汉语词典》将集成解释为同类事物的汇集。集成的英文单词为Integration,其意为融合、综合、成为整体、一体化等(李必强,2004)。对于中国奥运会参赛军团来说,参赛是集人、财、物、信息等各种参赛要素和参赛策略、参赛方案、参赛信息、参赛组织等保障体系为一体的为运动员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和精神产品的集成;而对于参赛项目来说,可以是体能集成、技术集成、战术集成、心理集成、管理集成、科技攻关集成等。集成现象不仅是参赛实践的反映,更是一种有意识、有选择、有目的的行为。
我们在参赛过程中反复所强调和实施的“举国体制”、“团队精神”、多学科科技攻关、队委会制度、项目本质特征规律的认识、立体化参赛、思想励志教育、技战术创新等等,实质上都是我们对参赛认识的深化,也是主动运用集成的思想和方法,解决参赛过程中大量的复杂性问题的具体体现。因为只有通过集成的方式,才能将参赛主体的知识、思想、能力、技巧等充分地优化和整体性地发挥,使其功效达到倍增;只有运动集成的方法,才能将参赛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之间形成功能互补,极大地增强参赛的整体功能和非线性效应;只有采用集成的方法,才能为参赛团队增添横向聚集力和实现目标的一致性与功能的互补性。
参考文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李曙华. 从系统论到混沌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1.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李喜先,等. 科学系统论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刘鹏.在国家体育总局召开备战2008年奥运会暨2005年冬训动员会上的讲话[OL].华奥星空讯,2005-11.
[4]李士勇,等. 非线性科学与复杂性科学 [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17.
[5]中国运动训练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6]埃德加·莫兰.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M].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66
[7]杨桦,池建.竞技项目制胜实战案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8]程勇民.“快、狠、准、活”技术风格对中国羽毛球运动的促进与制约[J].体育学刊,2005(2).
[9]刘一民,王清玉,孙庆祝.论集体项目运动队综合制胜力[J].中国体育科技,1999(2).
[10]吴寿章.行与思-实施奥运战略的历史痕迹[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11]李必强.关于集成和管理集成的探讨[J].管理学报,2004(1).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2]石岩.我国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