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心理学论文
艺术心理学论文
艺术心理学是一门探讨艺术创作规律、揭示艺术欣赏中心理现象的边缘学科,在艺术活动及艺术教育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艺术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艺术心理学论文范文一:对艺术实践过程中通感现象的心理分析
关键词:主体(人);客体(艺术作品);艺术实践;通感现象;心理分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摘 要:艺术实践活动中经常出现感官移借、感官互通的心理现象,这种移借和互通在艺术心理学上统称为通感现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时,不可能就事论事,而是通过艺术作品唤起更多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主体先期获得的与其相似的经验并被客体所唤起,使主体感悟到艺术家在作品中想要达而没表达的东西,这就是艺术作品的意境(也叫二独创作)。本文对通感现象的形成从艺术心理学上作了一番分析,目的是使更多的人了解通感现象在艺术实践活动所起的作用,这有利于主体艺术修养的提高。
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我们经常遇到一种现象,如在我们欣赏美术作品时出现的对画面色彩的温度感;在欣赏音乐和文学作品是大脑意象中出现的视觉画面感;又如我们在称赞歌手时常说的“这个人歌唱的真甜美”等等,这些感官转换的现象在艺术心理学上称为通感现象,也就是人的各感官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出现的互通现象。艺术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通感现象早已有之,如在罗马统治时期,希腊作家普鲁塔克和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都有过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如他们提出的“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的论点。在本文中,不打算从历史发生学的角度来加以考证,只对这种通感现象在艺术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心理过程,以及在艺术欣赏中的运用做一番心理分析,以便在艺术课教学上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和感悟艺术作品。
通感一词的涵义在艺术心理学上指主体(人),在情感观照的媒介(艺术产品)过程中出现的感官移借、感官互通现象,是一种各感官联觉感受和创造性认识艺术作品的过程。提出者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学者、作家钱钟书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针对艺术实践活动中经常出现的感官移借现象加以概括总结后提出的,并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规范了这一现象的内涵,以便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解和认识。
通感一词最早是在对唐诗的创作特征分析时出现的,现已成为唐诗语言艺术六种表达方式之一(散中见整、互文见义、指代关系、灵活倒文、通感、平字见奇)。由于艺术有着共同的特性(都是以形象、情感为表达目的),所以通感现象不仅存在于文学艺术中,也同样存在于其他艺术种类中。下面就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下通感现象产生的心理因素、形成的过程以及在艺术欣赏实践中的运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通感现象产生的心理基础与先决条件
1、审美需要
艺术欣赏实践活动是主体对客体媒介作用的过程,两者之间是一种辨证的关系,但占主导地位的是主体的人。我们知道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除了追求物质满足外还要不断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追求美的事物,并从美的事物中感受到一种物质所不能替代的精神方面的愉悦和兴致。这种追求是建立在人的审美需要基础上的,只有当主体对美有所需要时艺术实践活动才能进行下去,所以从艺术心理学角度来看,审美需要是艺术欣赏实践和通感现象产生的心理基础。
2、大脑信息的存储
大脑信息的存储是通感现象产生的先决条件。大脑对信息的存储并非是通感现象产生的一个环节,而是它的前期准备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主体的各感觉器官来对外部事物获取大量的信息,并在大脑中加以存储。主体只有在大脑中存储了丰富多样的信息后,才能在艺术欣赏实践活动中对艺术作品产生联觉的感悟作用,从而使主体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艺术作品。如果我们的大脑存储的信息太少或太单一,就很难在大脑内部产生通感现象,因此也就不能很好的理解认识艺术作品。
例如:我们在欣赏王式廓的绘画作品《血衣》时,如果我们前期有关作品的信息存储的多而广,就很容易利用这些信息在大脑内部唤起各感官对作品联觉认识,并与画家产生共鸣。我们从画中劳苦大众翻身斗争恶霸地主的场面中看到群众呐喊愤怒的情绪、画面前景那全身瘫痪的青年人、拿着卖身契的虚弱老人、画中高举血衣控诉的妇女及抱者母亲大腿哭泣的孩子、愤怒声讨的群众等等生动的形象,深深地刺激着我们的视线,这时大脑有关类似情节已存的信息就会随着对画面的进一步欣赏感受而被唤起,同时大脑利用这些已存的信息进行各感官的联觉感悟作品,我们仿佛看到了电影《白毛女》中喜儿的凄惨遭遇、雕塑作品《收租院》中挣扎在死亡线上穷苦的农民形象(视觉上的);又仿佛听到了二胡曲《江河水》那痛苦、凄惨、悲愤的旋律中所表达的对万恶旧社会控诉(听觉上的)等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这种以感官移借来感悟艺术作品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帮助主体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媒介,从对艺术作品的感性认识(表层)最终达到理性认识(里层),这也是通感现象的功能所在。所以前期大脑通过各感官获取信息的存储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着通感现象的产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主体的大脑在获取信息时要广泛全面,并靠记忆的方式加以存储。我们不但要以有意识记忆的方式获取信息,同时也要注重无意识记忆方式对信息的获取。有意识记忆方式主要是指在大脑的支配下有意识获取信息的方式。如:我们对书本知识的获取、有目的的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等;无意识记忆是指并非在大脑支配下获取信息的方式。如: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及各种经历和经验。相比而言前者记忆方式对信息的获取较为系统和规范,是有目的性的,但这种记忆方式由于对大脑皮层的刺激较弱,记忆的强度不高,所以在大脑记忆过程中经常出现反复性,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最初获取的信息就会逐渐消失。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就经常出现这种现象。而后者无意识记忆方式在实际运用范围上要广泛的多,获取的信息也较不规范和系统、也比较复杂。但这种记忆却往往能给大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因为无意识记忆对大脑皮层的刺激较为强烈的结果,具有偶然性、突发性的特点,要不常说一个人最难忘的事情也就是对其刺激最深的事情。因此,事物对大脑皮层刺激的越厉害,它给大脑留下的印象就越深,也就越容易记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但是,这两种记忆方式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作用的,无意识记忆往往需要有意识记忆的理性分析、归纳和总结。而有意识记忆也要靠无意识记忆来丰富自己。这两种记忆方式是大脑获取信息的基本方式也是通感现象产生的先决条件。
二、通感现象的形成过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主体在艺术欣赏实践活动中所出现的通感现象,从人的生理学上来看这种感官之间是不可能互通的,如音乐只能听不能看,相反绘画作品是看的不可能听。但是从艺术心理学上看,这种感官的互通现象是可以实现的。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色彩的温度感,色彩是一种视觉上的感受,而人们却能从大脑意象中产生触觉上的温度感。又如音乐是一种听觉感受,人们却能从大脑意象中转化为视觉画面的感觉。这里的感官互通并非是真实的,而是大脑意象中的互通,是一种暗箱似的运作,外部是看不到的。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人类长期生产实践和艺术实践过程的产物,人类在自然的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外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感觉器官在大脑的支配下进行不断的调整,获取信息的能力加强,从而促进了大脑的发育。在艺术欣赏实践过程中,占主要地位的是主体的人,而主体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人的大脑,大脑在通感现象的形成过程中对主体的各个环节起着支配作用。下面从艺术心理学上分析一下通感现象形成的各个环节及作用。
反过来帮助主体更深 非现实、创造性的和刻地感悟理解媒介。 理想化的感官意象。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通感现象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结果。
在此过程中,除了客体媒介外,其他各环节都是主体的心理活动。通感现象 产生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 主体对客体的情感观照
这是主体在艺术欣赏实践活动中的首要环节,也是主体对媒介的感性认识阶段,属于表层范围的。当主体产生对美的事物追求的愿望(审美需要)时,主体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地参与艺术的欣赏实践活动,并对艺术产品进行审美活动。(包括生活美和艺术美两方面)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主体在欣赏实践活动中,首先要用感官感知艺术作品,也就是主体对客体媒介的观照活动,这里的主体和客体是一种辨证关系。主体的观照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认识感悟媒介的活动,并与情感活动相联系的。因为,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包含着艺术家对生活的情感体会、审美态度,所以主体在欣赏作品时自然也要带着情感来感知艺术作品。此外,主体在观照媒介的活动中具有主动性的特点,这种特点表现在主体是带着情感来感知媒介的。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如果主体没有对客体的情感观照,也就不可能真正地感知艺术作品的内涵。如果主体在观照媒介的活动中只是看看了知、听听完事,这也就失去了欣赏的意义了。所以,只有主体带着一种情感去感受客体,艺术欣赏实践活动才能进行下去,主体最终才能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表层到里层的飞跃。 而客体媒介在艺术欣赏实践过程中是被认知体,处于被动地位。但也有它能动的因素在其中。这种因素主要表现为: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首先要有具体可感的形象,要能够使主体正确地感知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并能唤起主体对作品的情感感知。这也是所有优秀艺术作品共有的特征。如果一部艺术作品的内容脱离生活和现实,或艺术家缺乏对生活的情感体验和作品的情感表达,也就不可能唤起主体的情感感知。因为,在我们的大脑中无法找到这类已存储的信息,自然也就感受不到作品要表达东西。所以说,一部好的艺术作品能唤起主体对媒介的情感,同时也有利于主体对作品的认识。
(2) 大脑对信息的分析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大脑对信息的分析是通感现象形成的第二个环节。是属于理性认识的初级阶段。这时大脑要对前一个环节所感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归类,同时也被作为新的信息来加以储存。这里的分析主要是指对艺术作品的题材、体裁加以分析。(如:现代题材、古代题材、生活题材、爱情题材、战争题材、历史事件题材、山水花鸟题材、科幻题材、工农兵题材等等)。同时也要分析作品所选用的体裁形式是否符合题材所要表现的内容,体裁是艺术作品表现的完整形式。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是题材与体裁相统一的,也就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3)情感感受与联觉感悟作用
这个环节是通感现象产生的最重要的环节。我们知道情感活动是艺术实践活动的主要特征之一,它贯穿着艺术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艺术活动如果没有情感活动相伴随,艺术也就失去了意义,俗话说科学以理服人,艺术则以情动人。这里的情感感受与情感观照是有很大区别的,情感观照只是对媒介初步的情感感知,具有直接的、外在的、表面的情感感知的特征,是主体的表层认识阶段,这时主体还没有进入欣赏艺术作品的阶段,要注意区分看画和欣赏画、听音乐和欣赏音乐的不同。
情感感受是艺术欣赏过程的理性认识阶段,它是建立在情感观照基础上的,是情感感悟的深化。在这一环节中,主体基本体验到了艺术家在艺术作品里所表达的情感,并在大脑的支配下有意识的唤起前期已存储的与媒介所表达的情感相类似的信息,帮助大脑感悟认识艺术作品。这些信息是多感官性的(包括听觉的、视觉的、触觉的、嗅觉的和味觉的),具有各感官联合感悟艺术作品的特征,所以也称联觉感悟。只要有利于艺术作品的理解,各感官的信息都可以利用,并可以打破生理上的界限,使感官之间产生互通,也就是本文所谈的通感。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谈的通感现象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概念而不是生理学的,是主体大脑内部情感和思维活动,是暗箱式的,外部是看不到的。这里所谈的主体各感官之间的相互移借和互通从生理学意义上是不可能产生的,但从心理学意义上看是可以实现的,它是一种大脑内部感悟事物的方式,是大脑意象中各感官之间的互通,这种意象中的感官互通方式在艺术欣赏实践活动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它能帮助主体从多感官的角度来体验和感悟艺术作品,并唤起主体的情感感受。其次,使主体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帮助我们体会到艺术作品之外的东西(艺术作品的意境),也就是艺术家要表达而没有全部表达出来的那些内容,同时也使主体在对艺术作品的认识上产生独到的和创造性的发挥,并通过想象和联想来完成补足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内涵或形象,与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第三,可以帮助主体从表层对艺术作品的认识(感性认识)进入到里层对艺术作品的认识(理性认识),使主体真正体会到作品中艺术家所要表达的人生哲理、情趣志向、伦理道德、美与丑、真理与谬论等等内涵,从而使主体心灵上和情感上得到一种满足。 以上具体谈了一下主体产生通感现象的心理过程及作用,第三个方面谈以下通感现象中感官互通的方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感官向意象感官转换的方式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感官向意象感官的转换主要指的是在艺术欣赏实践活动中,主体以某一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感悟媒介(艺术作品),并在情感感受的作用下唤起大脑内部意象中的其他感觉器官对艺术作品的认识。前者的感觉器官是真实的、实在的。而后者所提的感觉器官并非是真实的、实在的,而是大脑内部思维所引起的一种虚幻的、意象中的感官。所以我们在用这种意象感官解释艺术作品时都要加上“仿佛”二字。如我们仿佛看到;我们仿佛听到等。这种意象感官的感悟方式具有主体自身创造性的理解认识艺术作品的特征。
感官向意象感官转换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视觉不仅可以向意象视觉转换,同时还可以向其他意象感官转换,所以这种转换方式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同一感官之间的转换;另一种是不同感官之间的转换。如一个漂流海外多年的老华侨每当在异乡听到家乡的《思乡曲》时就会唤起对家乡的思恋,他仿佛听到了年迈的老母亲的声声呼唤(同一感官听觉向意象听觉的转换);仿佛看到了家乡的景象,那风貌依旧古朴的房屋,那用木桩做栅栏围起的院子,那门前不知用了几代的石磨盘,那后院茂盛的枣树等等(不同感官听觉向意象视觉的转换);仿佛闻到了家乡泥土的方向的芳香(不同感官听觉向意象嗅觉的转换);仿佛在盛夏季节感触到了家乡那凉爽的微风和严冬季节屋内那土炕的温暖(不同感官听觉向意象触觉的转换);仿佛在秋天收获的季节里品尝的了那又甜又脆的大枣的甜美(不同感官听觉向意象味觉的转换)。这些联觉感悟认识艺术作品的方式正是本文所提的艺术欣赏实践活动中的通感。由于这种通感并非是真实的,但是在主体大脑意象中确实存在,所以我们称它为通感现象。
通感现象在艺术实践活动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它不仅运用于艺术欣赏实践活动中,同时也大量运用于艺术的创作实践活动中。通感现象在艺术欣赏实践活动中的运用可以极大的调动和发挥主体对媒介想象认识作品及创作性认识作品的能力,从而帮助主体对媒介的认识从表层的感性认识发展到里曾的理性认识。另外由于主体的个人经历不同、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同、存储信息的方式不同等因素,所以造成了主体认识媒介的多样性,这就是在艺术欣赏实践活动中为什么出现“一千个人欣赏哈姆雷特就会出现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这是由于通感过程是一个想象及创造感悟艺术作品的过程所造成的,但是它只发生在主体的情感感受和联觉感悟阶段,然而在最终的理性认识阶段上是相统一的,不会出现大的分歧。此外通感还可以帮住主体体会和感悟媒介中所没有表达出的内涵并与艺术家产生一种心灵上的沟通,从而使主体在艺术欣赏实践活动中从心灵上得到一种极大的满足。
以上是本人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对出现的通感现象的一点体会,并做了一些肤浅的分析,文中可能出现不妥之处,敬请广大同行批评指正。
艺术心理学论文范文二:色彩与心理----色彩对室内设计的重要性
摘要: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色彩的世界中,积累着许多视觉经验,一旦知觉经验与外来色彩刺激发生一定的呼应时,就会在人的心理上引出某种情绪。也正是色彩与色彩有这么密切的联系,色彩与心理的关系已经被很多行业重视并运用起来,比如服装业中每年衣服的流行色就和色彩心理有关;还有 饮食文化讲究色香味俱全,其中色彩排在首位,色彩可以促进人们的食欲,有色彩变化搭配的食物容易增进食欲,而单调或者杂乱无章的色彩搭配则使人倒足了胃口;设计色彩与消费心理等等,在本文中我要讲的是和我专业有关系的色彩对室内设计的重要性。具体从色彩对空间设计影响和色彩对不同人群房间设计的影响两方面来论述。
关键字:色彩 心理 室内设计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的过程中,色彩(注释1)始终焕发着神奇的魅力。人们不仅发现、观察、创造、欣赏着绚丽缤纷的色彩世界,还通过日久天长的时代变迁不断深化着对色彩的认识和运用。刘勰在《文心雕龙》(注释2)中曾说:“物色之动,心也摇焉。”它道出了色彩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作用于我们的行动。其实,对色彩的认知和把握,包豪斯(注释3)的色彩教学中也十分强调对色彩的科学分析与心理体验相结合。康定斯基、克利、伊顿(注释4)等人把色彩理性化、抽象化,然后再通过处理色彩几何形去把握对色彩的心理和情感体验。人们对色彩的认识、运用过程是从感性升华到理性的过程。所谓理性色彩,就是借助人所独具的判断、推理、演绎等抽象思维能力,将从大自然中直接感受到的纷繁复杂的色彩印象予以规律性的揭示,从而形成色彩的理论和法则,并运用于色彩实践。于是乎色彩与心理的关系走进了室内的装潢设计之中。具体表现有以下来两个方面: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色彩对空间设计的影响
1、色彩可以规划空间
以色彩来划分室内不同的功能区域既省时省力、经济快捷又效果明显。但是有一点应该注意,那就是各区域的色调一定要和室内整体的空间色彩,也就是主色调相协调。另外,应发挥不同色彩的情感倾向,辅助室内功能更好地实施。比如,在餐饮区域的用色中,黑色或纯度太低的颜色都是不恰当的选择,因为大面积的黑色会使人感到沉重和压抑,而过于混浊的色彩会给人以不洁净的感觉。故餐室的色彩应以暖色为主,黄色系中的橘黄、乳黄最能增加食欲,其次是柠檬黄;而学习和办公的区域要求人们头脑冷静、注意力集中,因此,不应采用明度和纯度较高的过于跳跃的色彩,而应以明度和纯度较低的柔和舒缓的色彩为主,比如选用灰色系、蓝色系、绿色系等纯度较低的或者偏冷调的色彩;卧室是家庭住宅中私密性要求最高的场所,其色调选择以私密和安静为前提,艳丽明亮的色彩使人觉得兴奋,不利于休息,因此,纯度和明度相对较低的淡雅平稳的色彩是卧室色彩的最佳选择;卫生间最重要的要求是清洁卫生,故装饰它的色调以白色、浅绿色、浅蓝色等冷色为宜,使之有清洁干净的感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色彩可以调整空间
通过色彩的冷暖特点使观者在视觉上产生一种错觉,从而改变空间大小和高度给人的感觉,也可以改变空间的整体氛围。比如,若想使狭窄的空间变得宽敞,应该使用明亮的冷色调,以加强视觉上的空间感。明度、纯度较高的色彩可以使空间变得更加明亮、活跃,而明度、纯度较低的色彩则会使空间显得幽静、隐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室内色彩设计时要讲求色彩的联系和比较,将物体和物体之间的上下、左右及前后的色彩关系联系起来,确立室内占主导地位的色调,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及联系,既要使主调统一,又要注意协调,用主色调去统一它们的内在联系。运用色彩规律合理配置和组合室内色彩,局部的色彩对比和变化,构成既对比又统一的室内气氛,从而创造出一个富有生气的、美妙的色彩空间。
二、色彩对不同人群房间设计的影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设计室内的时候,既要注重色彩的功能性(人们在不同环境下对色彩的不同需求),又要重视室内色彩的文化性和人的情感因素,以满足人们的心理情感和生理行为的需求。毕加索(注释5)说过,色彩和形式一样,与我们的感情形影不离。色彩是最富有表情作用的艺术语言,它能引起人们不同的感觉和联想,产生不同的情感,这对于不同人群的室内色彩色调的设计和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儿童的房间色彩设计:
对儿童来说色彩更是对其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正确把握不同年龄孩子对色彩的需求,就能够使孩子健康地成长。我们在这里讲的以7-12岁儿童房设计为例。首先色彩要活泼风格鲜明 因为这个阶段要求从儿童的视角把握色彩,孩子在性格上已经稍微显现出来了,设计师应与孩子充分沟通,了解孩子对色彩的需求。该年龄段的对自己的空间也有一定的要求了,男孩与女孩已经有自己喜欢的颜色,男孩的房间最好运用蓝、绿、黄等与自然界中植物、天空等颜色类似的色彩,这样恰好满足他们渴望接近大自然的心理。女孩的房间则应该选择柔和的粉色、紫色等以花朵颜色为主色调的配置,并注意对细节上进行巧妙处理,使房间具有层次感,满足她们对于童话王国的幻想。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另外就是 空间富有现代设计感 这个年龄段由于视觉和大脑认知系统处于发育阶段,对色彩比较敏感,所以应该从鲜艳的色彩搭配中逐渐过渡到柔和精致的色彩配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青年人房间的色彩设计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青年人正值青春活力,拥有无数梦想的年纪,对世界好奇,觉万事新鲜。他们大多刚刚开始独立生活,对于家居存有更多的幻想。她们愿意捕捉最前沿的时尚潮流,愿意尝试最大胆的个性色彩。风格时尚、色彩亮丽、格调浪漫的家居产品更容易打动他们。所已在设计青年人的房间时就要多用用一些大胆的强烈色彩,對比度較大的色係,讓人感覺到時代的氣息與生活節奏的快捷时尚感强一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中年人房间的色彩设计
步入中年的人们大都已经拥有了稳定的生活,家庭和事业均处于平稳上升的阶段,心态也渐渐从张扬奔放转为内敛平实,理性渐多、感性依然并存。她们对家的追求是舒适,是惬意,既有品质又显品位。所以他们的房间色彩设计一般创造宽敞明亮的视觉室内环境,宜选用要橙色和白色作为主色调。对脑力劳动者,多采用典雅大方的色调,如咖啡色与白色匹配,可形成朴实、大方、典雅的气氛。米色与淡紫色组合,具有高雅迷人的气质,适应与中年知识分子。中年女性喜欢具有梦幻与联想的紫色调,尤其是具有图案的淡紫色更是倍受喜爱。
4、老年人房间的色彩设计
老年人一大特点是喜欢回忆过去的事情,所以在居室色彩的选择上,应偏重于古朴, 色彩平和、沉着的室内装饰色,这与老年人的经验、阅历有关。随着各种新型装饰材料的大 量出现,室内装饰改变了以往“五白一灰”的状况,墙壁换成柔和色的涂料或贴上各种颜色 的壁纸、壁布、壁毡,地面铺上木地板或地毯。如果墙面用乳白、乳黄、藕荷等素雅的颜色, 可配富有生气、不显沉闷的家具,也可选用以木本的天然色为基础,涂上不同色剂的家具, 还可选用深棕色、驼色、棕黄色、珍珠白色、米黄色等人工色调的家具。浅色家具显得轻巧 明快,深色家具显得平稳庄重,可由老年人根据自己喜好选择。墙面与家具一深一浅,相得 益彰,只要对比不太强烈,就能有好的视觉效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色彩与心理在室内设计上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作为一个环境艺术设计的同学了解色彩与心理的关系使我们成为一名出色室内设计师的必要条件。 注释:。
1色彩,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人对颜色的感觉不仅仅由光的物理性质所决定,比如人类对颜色的感觉往往受到周围颜色的影响。有时人们也将物质产生不同颜色的物理特性直接称为颜色。
2刘勰,山东莒人,即日照莒县人。生活于南朝齐梁间,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文学理论家。
3《文心雕龙》奠定了我国古典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极大,被誉为中国古代的“艺苑之秘宝”。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包豪斯(Bauhaus,1919/4/1—1933/7),是德国魏玛市的 “公立包豪斯学校”(Staatliches Bauhaus)的简称,后改称“设计学院”(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习惯上仍沿称“包豪斯”。在两德统一后位于魏玛的设计学院更名为魏玛包豪斯大学
(Bauhaus-Universität Weimar)
4、瓦西里·康定斯基 现代艺术的伟大人物之一.现代抽象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奠基人 克利 二十世纪变化最多、最难以理解和才华横溢的杰出艺术家之一
参考文献:
[1](英)苏西·夏兹阿里. 室内设计配色方案.中国青年出版社日期:2008年08月
[2] 室内设计 克内里亚-杜里斯(德)-- Interior Design.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胡海晓.浓妆淡抹总相宜——关于室内设计中色彩的环境与功能的探讨.设计在线网站专稿.2005年9月10日.
[4]朱介英.色彩学——色彩设计与配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