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化>文化研究>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探讨地域文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地域文化的形成发展,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地域文化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篇1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浅析东北地域文化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东北地域文化的成因、特点,从而建构科学的东北地域文化改造路径。通过解析东北地区独特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以及地理环境、气候等多元要素,归纳出东北地域文化特点、人文特点。以此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经济发展寻求文化推动力。

  关键词:东北 地域 文化

  引言

  东北地域文化是一种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文化存在形态,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罕见的大规模移民现象以及地理气候环境等多元要素,构成了东北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本文通过分析东北地域文化的成因、特点,从而建构科学的东北地域文化改造路径。以此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经济发展寻求文化推动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东北地域文化成因

  1.1地理因素

  东北地区涵盖黑龙江、吉林、辽宁及内蒙古的东部(包括赤峰市、兴安盟、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总面积约为12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与中国大陆其他地域相比,东北地区文化共融性的便利通道较为狭小:东接朝鲜半岛、西邻蒙古大草原、北毗俄罗斯、南望渤海,除了西南部经辽西走廊能与祖国内地相连,东北地区所处的位置犹如被巨大的屏障所包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交恶使东北一度与苏蒙的来往中断,冷战又使东北与毗邻的日、韩不相往来,同时东北与国内其他地区的人才交流与文化往来不甚频繁。然地理的阻隔与文化交流渠道的闭塞,使东北形成相对封闭的文化圈。

  1.2发展历史

  1861年以前,由于清廷长期严厉的封禁政策,东北区域经济基本上处于原始的自然发展状态,商业、农业和牧业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直到19世纪末期,清廷的封禁政策开始松动并逐渐取消,东北文化才进入急速的转折和选择时期。一般认为东北经济呈现三个发展阶段,即流民、拓荒者阶段(17世纪末—19世纪末)、殖民地半殖民地阶段(19世纪末-1949)和工业化阶段(1949-1979)。

  1.2.1 流民、拓荒者阶段(17世纪末—19世纪末)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7世纪末,先后有数十万人作为政治犯和思想犯被遣送到东北地区的齐齐哈尔、墨尔根、伯都讷、阿勒楚喀、宁古塔、依兰、吉林乌拉等地,大批汉人的到来扩展了东北地区的农耕文化领域。清朝中期以降(18世纪末),随着中原人口数量增加,土地使用压力增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以及清朝对白莲教的强势镇压,中原地区的汉族农民开始铤而走险,冒死出关到东北地区挖参采药,开荒种地。这些或 “泛海”或“闯关”或“谪戍”的先期移民,百折不挠,力辟榛莽,孕育出坚忍不拔,一往无前,艰苦创业的地域文化精神。据不完全统计,从公元1753年至1840年,共87年间,辽宁地区人口从80.7万人增长为221.3万人,增加3倍。吉林地区人口从14.8万人增长为32.4万人,增加2倍。流民人数的剧增深刻改变了东北地区的传统社会结构,汉族人口上升为东北地区的人口主体。到1910年,东北人口总数已由清初近100万增长至2158万人,增长率达20倍之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2.2 殖民地半殖民地阶段(19世纪末-1949)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清朝末年,西方列强的入侵逼迫着封闭的东北在坚船利炮的淫威下踏入近代,“俄风日雨”夹杂着异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急速地渗入东北社会的各个方面。1931年至1945年日本占领东北,日本的强行开发奠定了东北的工业基础,初步形成了以日本本土为核心,以大连港为前沿的东北铁路网,哈尔滨、长春、大连、抚顺、鞍山、本溪、阜新、佳木斯、牡丹江、鸡西、辽源、四平、通化等大中城市随之形成。到1949年,黑吉辽三省人口增至3854万人,38年间增长了78%,而同期全国人口仅增长了33%。这一时期的东北以屈辱的方式接受了近代工业的冲击,从以移民为主的嵌入型农业社会向殖民地工业化社会过渡。

  1.2.3 工业化阶段(1949-1979)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将东北建成我国的重工业基地,1950年至1952年初,苏联帮助设计的42个工业项目中,东北占32个;1953年至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以重工业项目为主的156个重点工程,布置在东北的有59个。一系列工业项目的落户不但加速了东北的工业化进程,也使东北成为中国计划经济最典型的地方。东北一时成为全国的钢铁、煤炭、石油、动力、机械、精密仪器、运输工具、林业、粮食和铁路运输中心,东北三省原油产量占全国们40%,木材的产量占全国的50%,汽车的产量占全国的25%,其中重型卡车的产量占全国的50%,造船、农业商品粮占全国的1/3。同时,国家有计划地组织移民,开发东北的东部和北部地区,先后移民达1500万人(含自发流动)。这一阶段的东北作为国家的重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数量多,计划经济色彩浓。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东北地域文化特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回顾近现代东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以农耕、渔猎、游牧为主的自然经济社会结构,逐渐向以外来移民为主的工业经济社会过渡的过程。东北曲折的发展历史使东北地域文化缺少连续性,在极其不稳定的状态下完成了文化选择,形成以下特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1安常守顺,知足常乐的价值取向

  与南方沿海地区相比,东北地区的初级生产要素如土地、淡水等资源相对充分,这不但使农耕经济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也为东北人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生存条件,只要稍事劳作,便可自给自足、衣食无忧。此外东北社会的移民结构单一,建国前以“流民”“戍民”“灾民”为主体,同质性的移民结构虽然对开荒拓土有积极作用,但小富即安的心态和以农耕为主的单一生产生活方式及其所带来的超稳定的社会结构,使东北地域文化缺乏创新意识和创业创富的思想。

  2.2重日常经验、轻科学理性的文化心态

  在东北古代史中大的文化断裂有三次:一千三百多年前黑水人建立的隶属于唐朝的地方政权“渤海国”,成为东北地区文明发展的顶峰,随着契丹人灭亡了“渤海国”,盛极一时的东北经济文化逐渐荒落;十二世纪女真完颜部在现今黑龙江省阿什河畔建立金国,经济文化形成新的高潮,之后金朝南迁,上京拆毁,东北文化再次沉寂;明朝末年,东北地区经济文化得到较大发展,后因满族“罄国入关”“尽族西迁”而陡然跌落。三次大起大落造成了巨大的文化断层,使东北社会没能建立起如关内其他地区渊源的文化传统及传统的乡土伦理关系结构。此外,日本占领东北14年期间,入侵者实行残酷的政治压迫,高度集权,奴化教育与种族歧视,导致东北地域文化特点为惯于服从,多认同少进取的文化心态,加之缺乏深厚的文化根基,来自主体意识方面的理性启蒙、理性思维习惯和文化自觉意识便相对匮乏,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东北更易于接受表层的物质技术文化,缺少对理性精神的追求和成熟的文化心态。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篇2

  论地域文化对汉语方言词词义的影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摘要:来探讨汉语方言词词义的文化因素。本文即是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方言词,论地域文化对汉语方言词词义的影响。

  关键词:方言词,地域文化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语言普遍存在于一切人类社会,很多语言现象都属于文化的一部分,比如借词、地名、亲属称谓等等。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离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这概念实包容着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由这些话,我们可以看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问题很早以前就被学者们注意到了,“萨皮尔—沃尔夫假说”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和德国哲学家海德,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曾撰有《语言与文化》一书,专门探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本文即是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来探讨汉语方言词词义的文化因素。博士论文,方言词。

  一、地域文化与方言词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而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地域文化必然要利用该地域通行的语言——方言承载、储存和传播文化信息,并以这种语言作为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而发挥其引导、制约人们日常生活的作用。简言之,地域文化的特质必然要反映到方言中,也可以说,地域文化就是通过方言本身表现出来的,这样,方言就成为地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地域文化最鲜明的特征同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等语言层级结构水乳交融,互为里表,而方言词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方言词直接承载、储存、传递地域文化信息,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同一地区的人群获得了大体相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评价,至少是大多数人都认可的,进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而这种地域文化会对包括方言词在内的整个方言系统产生强大影响,对方言词词义的形成产生具有不可估量的制约和均衡作用。面对同样的客观现实,具有不同地域文化的人群能产生大相径庭的观念,从这些观念出发,根据地域文化的特质,混合地域文化内在精神实质的方言词就大量地出现了。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方言词作为地域文化最直接的载体,是传递地域文化信息的重要媒介,这是方言词对地域文化的重要贡献,同时,方言词也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在日常交际中使用方言词,既要符合语言运用表达的规律,又要达到地域文化的要求,但是,地域文化对方言词的制约有时与语言结构规律发生龃龉,无法达到二者动态的平衡,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是语言做出让步,以适应地域文化的要求。有两个方面的特点值得注意:第一,在结构相同的情况下,一种方言的词语同其他方言或标准语的词语相比,往往词义差别很大;第二,方言词所表达的语义内容,有时无法在其他方言或标准语中找到准确对应的词,有时甚至缺失。博士论文,方言词。也就是说,在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下,面对相同的客观实在,但是表现这种客观的方言词可能存在迥异的面貌,在有些情况下,甚至出现缺失的局面,这就形成了“语词空缺”。这种“独有”或“空缺”现象,说明在地域文化影响下的方言词存在着独特的地域风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判断一个人是什么地方的,不仅需要听他的口音来,还要听他用的词,因为方言词承载的地域文化使人在语言表达上具有独特的风格。虽然“独有”和“空缺”现象出现在个别的方言词上,但是从方言的整个词汇系统来看,地域文化的痕迹还是处处可见,这种现象恰恰说明了方言是负载着地域文化信息的符号系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东北文化和东北方言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东北文化是在中国东北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是地理、移民、民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东北文化的许多特点都存在这些因素作用的痕迹,比如,东北人多性格豪爽,重情义,同东北物产丰富、地广人稀等地理因素密不可分。又如东北人习惯从血缘角度称呼别人,这和东北移民有一定关系。东北文化是汉文化在地域上的分支,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同东北方言分布区域基本一致,这更容易理解东北文化对东北方言的影响。

  东北方言和华北方言一起作为北方方言的一个次方言,其分布范围大致在中国东北地区,主要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同普通话比较,东北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有很多特点,尤其在词汇方面。东北方言语音铿锵有力,较粗犷,有一定程度夸张;词汇幽默生动,好诙谐,有夸张成分,等等。这些特点形成了东北方言独有的特色,表现为生动形象、活泼贴切、富有亲和力,语义表述精当凝练。东北方言的部分词汇已经进入普通话,但大多数东北方言词仍流行于东北口语中,而这些词语在东北方言中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这是东北文化作用的结果。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有许多东北方言词在形式上同普通话词是一致的,但是在东北方言和普通话中词义差别很大,有时候甚至完全没有关系。比如“贼”一词在普通话中指偷盗别人财物的坏人,可是在东北方言中“贼”用来表示“最、特别、极致”的意思,如口语中常说“贼好吃、贼好看、贼有意思”等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在普通话中“打狼”是一个动宾短语,指打“狼”这种动物,但是在东北方言中“打狼”和普通话里的“打狼”在意义和用法上都有很大差异。博士论文,方言词。在东北方言里,“打狼”的意思是“在某项竞争活动中处于最后的名次”的意思。“打狼”已成为一个意义固定的方言词,通行于东北三省的很多地区。

  普通话里的“猫”是指一种抓老鼠的哺乳动物,可是在东北方言中除了指动物,还有躲藏的意思,常用为动词,在句子中做谓语。东北气候寒冷,冬季冰天雪地,人们在冬天一般呆在家里不出门,所以有“猫冬”的说法。在东北方言中,“猫”还可用来指妇女生小孩,有“猫下了”、“猫月子”的说法,妇女生下小孩之后,要不出房间休息一个月,吃有营养的食物,不见生人,类似躲藏起来,所以这种现象也称为“猫”。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调理” 在普通话中指人受伤或生病后的调养护理,而在东北方言中指算计人、陷害人。“造”按普通话理解,是建造、生产的意思,但是作为东北方言词的“造”意义极其丰富,有“糟蹋”、“祸害”、“吃”、“弄”、“做”等多个义项,用法十分灵活。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这些东北方言词在形式上同普通话是一样的,由于地域文化的影响,产生了与普通话完全不同的意义。博士论文,方言词。当然,这些词的研究还处在初步阶段,不排除有些方言词和普通话词语只是在字形上重合,真正的本字还没有找到,但是地域文化对方言词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博士论文,方言词。

  东北方言词所表达的语义内容,有时无法在普通话或其他方言中找到准确对应的词,有时甚至会缺失。如“嘎拉哈”一词源于锡伯语,是“嘎尔出哈”的汉译音,指骸骨,多取之于猪羊等动物,是妇女和儿童游戏的器具。“发纸”这个词,从表面看仅仅是个动宾词组,在普通话中是分发纸张的意思,而在东北方言中“发纸”往往作为一个名词来用,它专指在除夕晚上,东北广大农村地区举行的祈福祭祀活动。这种活动是群众自发举行的,在除夕晚上22点到凌晨1点这个时间段,家家在院子里燃起篝火,同时放爆竹,之后会在住房、谷仓、鸡窝、猪圈等的门口焚烧一些纸钱,祈愿神灵保佑来年生活安定幸福。这种仪式会因地而略有不同,但“发纸”负载的东北地域文化信息却惊人的一致,这是普通话中没有的。

  北京话里的“侃大山”在东北方言中用“瞎白乎”表示,普通话里的“很多、极多”在东北方言中用“老鼻子了”来表达。东北方言词“丁价儿”是副词,一直、不间断地的意思。“晃常儿”是副词,时常的意思。“埋汰”是脏的意思,“乌拉巴涂”是水温热的意思,“泡子”是小的湖泊的意思,等等。博士论文,方言词。这些方言词在普通话或其他方言中很难找到准确对应的词语,有的甚至缺失。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地域文化对语言的冲击,东北方言词具有了东北文化的特点,在东北方言词中留下了东北文化的烙印,使得在东北文化影响下的东北方言词保持着独特的风貌。

  三、结语

  地域文化对方言词的影响是巨大的,有时甚至直接促成方言词的产生,因为有了现实的需要,人才会想着要用词语去指称表述。在民族语内部,即使语音上、形式上相同的词,因地域文化的影响可能会产生迥然不同的意义,如果地域文化差异过大,可能出现“语词空缺”的现象。而方言词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传播着地域文化信息,富有生命力的方言词甚至会起到传播地域文化的作用。比如东北方言中的“忽悠”一词,不仅让全国人民知道这是欺骗、哄骗的意思,同时把东北文化中幽默诙谐的文化特质也传递出来。方言词和地域文化相互影响,它们之间存在无法分离的密切关系。研究地域文化,少不了方言词研究的支持,同样,研究方言词,也可以从地域文化研究中获得启发。罗常培先生在《语言与文化》中曾主张把语言学和人类学研究结合起来,“可以给语言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搭起一个桥梁来”,罗先生的治学方法在今天仍有价值,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文献: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萨皮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5]贾儒:民俗语言表述之初探[J].青海民族研究,2009.

猜你喜欢: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

探讨地域文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地域文化的形成发展,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地域文化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篇1 浅析东北地域文化 摘要:本文通过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174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