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旅游文化的论文免费例文

旅游文化的论文免费例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旅游文化的论文免费例文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文化深度开发就是根据旅游者对客体文化和媒体文化的现实和潜在需求,充分发掘客体文化的内涵,以整合和构建旅游目的地的整体文化形象,从而增强旅游吸引力和辐射力。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旅游文化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旅游文化的论文篇1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浅论旅游文化营销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宁波东钱湖的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了利用旅游文化营销的相关知识,通过对区域的文化定位分析,形成特色的区域旅游文化,同时通过统一的旅游文化产品研发与整体文化营销,加强对区域旅游产业的推进发展。

  关键词:旅游文化;营销;宁波东钱湖

  一.东钱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宁波东钱湖位于宁波市东侧,距市中心十五公里,湖的东南背依青山,湖的西北紧依平原,东钱湖作为海迹湖泊,是浙江省最大的内陆天然淡水湖。南北长8.5公里,东西宽6.5公里,环湖一周约45公里,全湖面积为20平方公里左右,比杭州西湖大四倍。东钱湖周围众山并列、秀峰峥嵘,千姿百态;众山众水汇成烟波浩淼的东钱湖。因而素有“西子风韵,太湖气魄”之称。随着多年来东钱湖地区旅游产业建设的发展,已开发了陶工岛、小普陀、野生动物园等多个景点,以及陶公钓矶、余相书楼等“钱湖十景”。

  结合宁波东钱湖的区域定位来看,随着宁波城市化进程像大多数国内外都市发展的轨迹逐步靠拢,即正走逐步向由单核心发展向多板块并进的发展阶段,东钱湖正位于城市东扩和南发展区域的重要地带,是未来中心城区、港口产业带的辐射服务区域,同时随着轨道4号线、绕城高速、南外环等交通配套设施的建设完成,东钱湖离东部新城的距离将缩短至10分钟,离老城区的距离将缩短至20分钟。宁波东钱湖的新城建设规划也指出要把文化创意产业、会议产业、旅游产业、总部经济四大产业作为未来的东钱湖支柱产业,以旅游休闲为核心灵魂,围绕度假会议、文化产业等其他产业,打造旅游休闲、商务办公、度假居住的汇聚服务中心,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最终东钱湖将如同杭州西湖、武汉东湖一样,建设成为未来宁波都市休闲示范区的建设基地,宁波乃至长三角地区的“后花园”,由此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对宁波东钱湖而言可见一斑。

  二.目前东钱湖旅游产业的发展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旅游发展统一规划

  从东钱湖旅游产业布局可以看出,目前东钱湖地区已开发了不少旅游景点、休闲娱乐配套设施、但这些设施分布分散,而且功能较为单一,良好的湖光山色中错落了不少湖景别墅,这些别墅大多开发利用了一线湖景土地,缺乏整体规划,缺乏城市配套。同时如果从产业结构来看,旅游产业在东钱湖仍处于弱势,东钱湖镇上仍处于乡镇经济阶段,家庭作坊式制造业居多,各类基础设施仍无法充分满足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各项需要。

  (二)旅游产业链不够完善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以现代旅游业中旅游核心竞争力=自然风光+人文资源+观光购物+主题产品+特色娱乐这一五要素而言,目前东钱湖地区的主要旅游吸引力还仅在于五项之一的自然风光,即处于旅游产业的观光旅游这一初级阶段,大部分游客旅游时间处于周末或节假日阶段,平时很少,旅游逗留时间短,很少超过两天。旅游产品体验度不够,娱乐、购物、餐饮等相关旅游特色产品缺乏,除钱湖鱼干、土家菜点之类的初级旅游产品外,游客来东钱湖旅游后没有可供选择的特色旅游产品。并且旅游文化资源发掘不足,没有充分挖掘东钱湖地区的“佛家文化”、“南宋石刻文化”、“福泉茶文化”、“商文化”、“官文化”等旅游文化资源,造成旅游文化吸引力不足,缺乏文化底蕴,缺乏从文化上吸引旅游者二次观光的旅游动力。

  (三)重大旅游项目少

  由于整个东钱湖区域尚未经过高度工业化发展阶段,因此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经过重大项目的推动和支撑,以解决经济增长、人员结业、产业调整等多项问题,而从东钱湖历年的引进重大项目来看,1999年启新高尔夫、2001年雅戈尔动物园、2002扩建湖心景区、2003新建福泉山景区、2008年建成两家五星级大酒店、2012年旅游环湖骑行带,基本上平均一年不到一个大项目,旅游接待能力落后于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又拖累类旅游产业发展,使整体旅游产业处于既不能发展二产、三产发展速度又低于期望值的尴尬境地。

  (四)旅游营销缺乏统一协调

  东钱湖区域内虽然目前景点众多,但各景点、宾馆、饭店都有各自的营销队伍,大部分各行其是,促销活动也缺乏统一的组织,对外形象也是五花八门,很多旅行社到了东钱湖都不知道与谁联系,更无论普通游客了,由于各自为政也使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仅仅限于单方面,没有有效的统一商业运营模式,没有独立的旅游公司与旅游直通车,没有统一的旅游线路规划设计,最终观光客多于休闲度假客,旅游产业有环无链,产业规模效应无法显现。

  三.利用旅游文化营销方式推动东钱湖旅游产业发展

  游客让渡价值的大小是决定游客是否满意的基础,顾客让渡价值是指顾客从拥有和使用的产品或服务中获得的价值与为取得该产品或服务所付出的成本之差,旅游市场营销的目的是可赢利地创造顾客价值,开展旅游文化营销,挖掘景点文化价值,重塑景点品牌形象,是旅游营销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高游客让渡价值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增强旅游景点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那么针对宁波东钱湖区域,我们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旅游文化营销方式呢?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一)找准区域旅游文化定位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就东钱湖区域而言,实际存在着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特色,如南宋石刻文化-钱湖石马是我国迄今发现规模最人、雕刻最精的南宋墓道石雕遗存,为研究南宋社会发展史和墓葬雕刻艺术提供了重要实物;佛教文化-区域内的天童寺为佛教禅宗五山之一,至今已有1600年历史,在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影响很大;阿育王寺为我国佛教“中华五山”之一,至今有1700多年历史,因寺内珍藏佛国珍宝“释迦牟尼真身舍利”而闻名中外。福泉山麓大慈禅寺在南宋时期曾名振浙东,有“千僧过堂”之说,是为千年甲刹;茶文化-福泉山山顶3600余亩茶树环坡而栽,树形圆润成垅,依山起伏,形成“茶岭碧波”景观,蔚为壮观,以"东海龙舌"和"福泉白茶"最为代表,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喝了"东海龙舌"后龙心大悦,从此广为盛传;儒官文化-北宋时期王安石曾任鄞县县令,体恤民生,深入实际,组织民众起堤堰、决陂塘,疏浚水道,留下了众多古湖工水利遗迹,南宋史氏家族因匡扶正义、铲除奸佞而声名远播,留传下“一门三丞相、四世两封王”的佳誉美谈。其余如商文化、佛教遗产文化等都具有明显的文化特色,各文化要素互相结合,形成了集多种文化特色于一体的东钱湖特色区域文化。   (二)推出特色文化产品

  目前东钱湖特色旅游产品不多,只有在找准文化定位后,才能推出附加值高,吸引力强的旅游产品,如仿制石雕、福泉茶酒、佛教文化产品、钱湖鱼干虾干、特色农产品等,而这些产品靠个体农户或企业是没有力量推出的,只有通过政府部门统一协调,组织特色旅游文化产品研发,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才能形成东钱湖独特的文化旅游产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同时东钱湖旅游定位中的会议旅游、商务旅游、休闲旅游等多种旅游模式也为旅游文化产品的推出提高了有效的市场营销渠道,如在餐饮方面可以加强东钱湖特色菜系的研究,重点在于湖鲜菜系和农家菜系,逐步将特色菜的种类、口味、营养等归纳总结,形成特色菜行业标准并加强品牌推广;在住方面可尽量依托已有的文化区位,如福泉山、陶工岛等都是文化特色明显的区域,在古文化建筑内品茶、观光、餐饮、会务可以给游客不一般的消费感受,同时除已有的高档酒店外,还可以引进中档酒店及农家旅社等,形成高中低一体的旅游接待网络;在主题活动上可以结合文化定位适时推出文化主题旅游,如钱湖捕鱼、福泉采茶、佛事庆典等,在不同文化品味中吸引多方面的旅游客源,有效形成旅游地的特色文化魅力产品。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加强文化营销推广整体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目前,导游员是主要的文化价值传播媒介,但大多数东钱湖旅游景点出于成本因素,没有自己专门的导游机构和人员,而是由旅行社的导游来解说和诠释景点的文化,如果导游的解说不到位,没有将景点的文化内涵有效地传播出来,容易给游客造成 “该景点不值得一看” 的误解,这对景点的产品价值和形象价值无疑是个不可估量的诋损。

  因此,在旅游文化营销推广时不但设计开发要符合游客的需要,而且在游客游览和欣赏的同时,要以适当的方式将景观隐含的文化价值揭示并传播到游客中去,使游客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景点的价值。这就要求景点的开发设计、经营、管理、营销等部门密切配合,形成一个整体,并在统一领导下运行,由于景点与旅行社间的特殊关系,景点在考虑充分发挥旅行社的人力资源优势时,可以采取纵向一体化战略,即通过控制一个关系专用性旅行社来控制导游,从而加强文化营销的推广整体性,提升景点的游客价值。

  参考文献:

  [1]菲利普 ・ 科特勒.营销管理[M].梅汝和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佟君,赵建坤.导游文化知识 [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2.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导论 [M].俞利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杨古城.龚国荣.南宋石雕[H].宁波:宁波出版社,2006.

  [5]舒卫英 宁波发展市域经济与旅游产品布局研究[H].宁波:经济论坛,2007.

  [6]袁颖 宁波东钱湖南宋佛教文化遗产及其可持续性利用[H],宁波:宁波党校学报,2007.

  旅游文化的论文篇2

  浅析贵州民族文化旅游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摘要:贵州民族文化旅游是贵州特色旅游的支柱,它依托于贵州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成为贵州乡村旅游的闪光点。目前贵州民族文化旅游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对贵州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促进贵州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提出了相应的意见。

  关键词:贵州 民族文化 旅游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共有49个民族成份,其中有布依族、苗族、侗族、水族等17个世居民族,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由于贵州省地处山区,地形地貌复杂,拥有多种类型的生存环境,即使同一个民族由于生活在不同的地域,其文化也各具特色,如安顺地区的屯堡人,他们的语言、服饰、民居建筑及娱乐方式都沿袭着明代的文化习俗,经历600年的历史变迁,既执着地保留其先民们的文化个性,又在长期的耕战耕读生活中,创造了自己的地域文明,形成了现在我们称之为“屯堡文化”的这一种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是研究明代汉民族的活化石。此外,不同民族生活在同一空间、其文化也相互影响,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他们都是贵州民族文化传承、传播于创新的根源。根据2000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贵州省少数民族人口146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7.85%,其中苗、侗、布依、水、瑶、彝、土家、仡佬等世居的少数民族达17个之多。在贵州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各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交相辉映,构成一个绚丽的民族文化艺术长廊。

  贵州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贵州加强了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打造了适应市场需求的贵州民族文艺品牌。贵州旅游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20多年中,由于没有适合旅游者的晚间娱乐活动,“贵州旅游”这个品牌一直存在文化含量低、旅游活动要素缺乏的重大缺陷,来贵州的旅游者只能“日游神奇山水”而多感不够尽兴。没有日常性的旅游文化演出,使贵州旅游业收入体系不完整,损失巨大,并且不能有效地宣传贵州,影响贵州旅游业的整体形象。2005年,被热切盼望多年的《多彩贵州风》这个文化品牌终于诞生了。这台演出一经问世,就取得了极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反响热烈。

  第二,民族文化旅游宣传进一步到位。平塘县的大型音乐情景剧《玉水不夜天》的开演、“贵州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多彩贵州民间能工巧匠大赛”等活动,为贵州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注入了新的元素,并且推动了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展。

  第三,乡村旅游得到了有效发展。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把贵州省建设成为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大省。屯堡文化旅游景区、岜沙苗族文化旅游景区、肇兴侗族文化旅游景区、兴义万峰林乡村旅游景区等民族文化旅游区域得到进一步支持和发展,尤其是建立了一批具有先进理念的生态博物馆,满足当代对古老文化传统既要保护又要发展的要求。

  在开展民族村寨旅游活动中,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学艺术得以挖掘利用,如屯堡地戏、布依族的“八音坐唱”等,一方面增加了乡村旅游的文化含量,提高了游客的游兴,另一方面加强了民族艺术的传播。

  然而,目前贵州省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仍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一,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平衡。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虽然目前贵州省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寨有2600多个,并且数量在逐步增加,也树立了一些典范,但开发利用明显不平衡。主要是地区间的不平衡,民族文化旅游仍然集中在黔东南地区的雷山、台江两个县,其次是“后起之秀”黎平、从江、榕江旅游区,其他地方则较少有开展;尽管有关部门设计了六条蕴含民族文化旅游元素的精品旅游线路,但实际上没有一条是能够完整地被广大旅游者采纳,究其原因,一是大部分旅行社和游客为节省旅游成本,选择了部分线路中的部分内容;二是旅游设施不完备,出了交通的原因以外,旅游住宿的分布极不合理也是重要原因。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仍处于较低水平。

  目前,贵州省开展乡村旅游的地方主要采取的仍然是初级阶段的“农家乐”形式,民族文化演出也基本是简单的歌舞表演,而其他的文学艺术形式以及纺织、刺绣、蜡染等几乎没有展示;出售的工艺品种类少、质量不高、价格高,不能很好的满足游客的审美需求。因此,虽然乡村旅游游客数几乎占了全省游客总数的三成,但旅游收入却只占了全省旅游总收入的8%左右,效能较低。

  第三,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缺乏个性特色

  贵州作为多民族省份,可进行旅游开发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众多,在已开发的资源中有苗、侗、水、布依族文化,但旅游者在经历旅游行程后,在感受了各民族热情洋溢的接待和欢迎后,往往在旅游评估中无法分辨经历的民族文化特点,各民族文化表现除了热情的歌舞外,其特色缺乏可分辨性,缺乏自己的个性特征,无法满足游客在旅游经历后的评估和鉴别,使得文化的可识别性的特点在游客的宣传中的不到发挥。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第四,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异化现象”。

  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是一些“假民俗”表演和假冒伪劣民族旅游商品的出现。民族活动在保持原生态的基础之上,适当进行艺术加工是可以并且必要的,但一些“民族表演”的编排、演出中,由于表演者不懂得这些民族文化真正的审美价值,错误迎合旅游者的庸俗需求,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异化,失去了民族文化的“原汁原味”,成为失去自我甚至媚俗的“大杂烩”式的“假民俗”。

  第五,民族文化旅游缺乏体验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随着旅游经历的丰富,旅游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现在已不再满足观光型旅游,而更期望休闲的、体验式的文化特殊性旅游。这时候就需要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有可进入性和可体验性,就要让游客能在有文化特色的旅游地停留,能为他们提供深入民族文化生活的机会,而当前的旅游开发往往重观光性,忽视了游客体验的需求。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合理开发利用民族文化,打造贵州民族文化旅游

  如何使贵州民族文化旅游体系更加健全,从而保证贵州特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应当做到如下几点: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适度开发与适当“反哺”并举。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首先,开展民族文化旅游必须坚持“细水长流”的原则。民族村寨既不能完全封闭起来,也不能完全一下子放开,政府在这方面的引导、控制作用非常重要。对旅游资源的评价要以空间容量、经济容量、社会容量、生态容量为标准,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生态容量。与之相关联的旅游环境应以同样的标准判断。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只看到贵州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却忽视了它的脆弱性,更极少顾及旅游环境的承载力。现在,文化旅游者人数已大大超过少数民族旅游村寨的接待能力,一些村民疲于应付,对旅游者越来越麻木,甚至厌倦;在一些地方,商品意识被空前放大;思想状态的改变还导致部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出现断层现象。应对这样的危机,除了制定合理承载量,采取限量办法外,对游客应当进行适当引导、教育,要使他们了解贵州少数民族的特点。

  其次,对于民族文化,旅游业必须补偿性利用,“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是民族文化开发、利用中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在实践中要有意识、有组织地搞好民族文化的传承,不论是“博物馆”内,还是“博物馆”之外,对民族文化,应有专人研究、整理、培训、传授,使之不致失传。这决定了旅游业对民族文化生态必须尽到“反哺”的义务,要有必要的投入。只有适度的“反哺”,才能实现民族文化旅游的长久发展。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尽快提高民族文化旅游水平

  提高民族文化旅游水平,一是使开发利用的结构趋于平衡合理。做到这一点,不仅可以实现共同富裕,并且可以降低大众旅游热潮对于部分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冲击力。目前出现的冷热不均现象,除了交通、住宿等条件制约外,一些旅行社不了解、不推介或推介不力也是重要原因。二是对少数民族文化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深度开发,使民族文化旅游真正打文化牌,提高旅游品质,满足游客越来越高的旅游需求,并且实现开发利用效能的提高,增加旅游收入,实现政府、游客、旅游目的地群众的共赢。三是对民族文化演出和旅游纪念商品两个市场,政府应当严格控制。对于纯粹的假民俗表演应当坚决取缔,并且重罚;对于一些有瑕疵的民俗表演,应当加以监管,促其改正。旅游纪念商品是满足游客审美需求的重要物质,其对于游客旅游满足感的重要性往往超过民族文化演出,需求量大于民族文化眼熟,影响力也高于民族文化演出,因此更应重视。

  (三)强化民族文化个性和特色的发掘和宣传。

  民族文化个性和特色是一个民族在日常生活行为过程中稳定而持久的文化特征,可以在民族生活的衣、食、住、行、娱等方面表现,是游客进行民族文化识别和民族特征识别的基础,也是游客差异化旅游的基础。在贵州如此多民族的情况下,应由政府牵头,各学术研究机构和旅游企业合作,针对已开发的民族文化旅游,从衣、食、住、行、娱等方面整理和发掘各民族文化特色,系统规范地整理出各民族文化中有群众基础和民族特色的标志性事件进行宣传,同时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民族文化特色知识的系统培训,强化宣传和介绍本省不同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能感受和了解到民族文化差异,有意愿去体验不同的文化,满足差异化旅游需求。这样,游客在旅游结束后可以向自己周围人群讲解自己的旅游感受和经历,获得掌握有别于自己周围人群的知识的成就感。

  (四)规范和加强民族文化村寨向民族文化旅游休闲地转变的建设。

  民族文化村寨是指历史较为久远,在一个或多个文化要素或民俗特征上能代表该民族文化特色的典型的民族聚居地。它比较全面系统地展现着原生态的民俗文化,是游客体验民族文化特色的理想驻留地,针对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趋势和国家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政府和旅游企业的合作下,寻求和开发一批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宜居民族村寨,在改善好当地民族居住条件的同时,对原民族居住房屋进行保护和改造,使之成为游客可居住的房屋,为游客能体验民族文化特色提供条件,满足游客对不同文化的体验需求。

  参考文献:

  [1] 金颖若《浅论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J] 贵州民族研究,2004,(1)

  [2] 刘俊岭 《轮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J] 商场现代化,2008,(7)

  [3] 龙鸥 《浅析贵州民族文化旅游》(期刊论文)――民族论坛 2009,(8)

  [4] 王希辉 《论乌江流域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期刊论文)――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4)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旅游文化的论文”

3176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