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方流通组织理论研究述评
时间:
若木1由 分享
【摘要】在西方经济理论中,对流通组织的研究主要散见于企业组织的研究中。尽管西方流通组织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静态到动态、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从个体到系统、从同质到异质的发展历程,但不同的学派都各自提供了一种分析的视角,使该项研究逐渐丰富起来。
【关键词】西方经济理论流通组织企业组织
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市场自动实现均衡的理论假设在一个国家内还是有可能成立的,但扩大到国与国之间,由于要素不能自由流动,供给与需求难以相互作用,流通或贸易的问题便凸显出来,成为经济学研究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几种流通组织理论的比较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流通组织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将市场与企业均视为一种制度,并将交易费用作为这两种制度相互替代的原因。科斯通过交易费用一般化分析,把制度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变量引入到经济分析中,论证了交易活动和企业制度的稀缺性。他指出,“企业的本质特征是对价格机制的取代”。①在企业的规模范围内,由于企业管理中权威的存在,使得企业内部协调的费用要低于价格机制运行中所产生的费用。尽管科斯的交易概念不够明确化,却为深入研究介于市场交易与一体化组织之间的中间性组织类型,为契约关系规制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必要的理论视角和观念前提。威廉姆森发展了科斯关于交易费用的概念,他认为区分各种交易的主要标志是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及其发生的频率。从资产专用性的角度,他分析了企业为什么会发生前向一体化(即生产组织与销售组织一体化)、后向一体化(即生产组织与供应商一体化)。但是威廉姆森只说了纵向一体化可以节约市场交易费用,但没有说明什么时候才发生纵向一体化?当纵向一体化发生时,到底是谁一体化谁?是生产组织一体化流通组织,还是相反?以格罗斯曼、哈特和穆尔为代表人物的不完全合约理论,从产权和激励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一体化的成本和收益,这相对于传统的理论框架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突破。
新兴古典经济学中的流通组织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罗森、贝克尔、杨小凯、黄有光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用超边际分析的方法,重新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重要思想变成决策和均衡模型,并对流通组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对于流通组织的出现,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是分工的结果。他们认为:当生产迂回链条不断加长,分工不断深化时,专业商人会出现,这时交易就出现了分层组织,专业商人在上层,专业生产各种产品的人在下层。当交易效率不断改进时,会由于分工在越来越长的迂回生产链条中加深而使分工结构中的层次增加。不仅不同的行业会由于分工出现组织分层,而且在同一行业内部也会出现组织分层,“当交易效率进一步改进时,交易行业中出现专门从事地区之间贸易的批发商和地方上直接与最终买者打交道的零售商,这使产品交易效率进一步上升,因而使生产中的分工上升……。”②
对于流通组织的演进,他们认为,生产率的提升使人们可以选择较高的专业化水平,而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反过来加速了经验积累和技能改进,使生产率进一步提高。这样,便出现了良性循环,使分工演进加速进行。然而,升高的专业化水平是否能确实加速人们专业知识的累积速度,还取决于人们对最优分工水平的认识。
企业史研究中的流通组织理论。钱德勒提出,管理型大企业崛起所创造的组织能力,是企业和国民经济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与经济扩张的动力,决定着企业和国家的兴衰。他认为美国现代工商企业的兴起,一方面是多部门的组织结构,多部门结构的产生及扩散是因为它能更有效地协调大规模的生产和分销,尤其是流通组织,充分利用了新技术带来的潜力进行组织创新,“企业家对此机遇的反应在分销领域比生产领域快得多,因为分销领域的创新主要是组织性的而非技术性的。他们对交通及通讯领域的创新做出的反应几乎是最直接的。”③另一方面是支薪的职业经理在企业管理职能上对企业主的替代——即“管理革命”,“管理革命”是在大量生产企业通过纵向合并或先横向后纵向合并这两种途径,将大批量分销结合进自己的经营过程中完成的。这个管理革命的结果就是,“现代工商企业在协调经济活动和分配资源方面已取代了亚当·斯密的所谓市场力量的无形的手。”④所以,现代工商企业产生了两个后果:一是协调生产和分销商的高通过量的需要,促使企业大量雇用职业经理;二是在合并过程中出现的管理集中化,产生了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导致支薪的职业经理逐渐控制了企业的管理。
演化经济学中的流通组织理论。演化经济学家卡尔多认为,一般均衡理论并没有反映真实的现实状态,因为主流经济学忽略了流通组织的存在,而正是流通组织的存在,才使现实呈现非均衡状态。他认为,一般均衡理论在瓦尔拉斯之后100年来的发展只是后退而非进步,因为其假设的前提只是比从前更为严格从而也更为抽象。瓦尔拉斯均衡原本就是经济现象的一个“典型事例”,而这个“典型事例”通常与真实的经济过程是完全相反的。瓦尔拉斯均衡中只有生产者与消费者两类市场主体,他们既是买者又是卖者。而在真实的市场中,商人和中间商这样的流通组织才是市场的制造者,是他们发起了价格变化来调整生产者的供给与消费者的需求,他们依靠“差价”为生,“差价”必须包括利润和存货成本以补偿未来市场价格跌落的风险。出售和购买的任何差异都会反映在存货上,这迫使流通组织必须同时调整其售价和买价以适应市场的动荡,价格变化的幅度取决于流通组织对商品价格的预期及对这种预期的坚信程度。由于商人等流通组织的存在,市场不是严格理论标准下供需均衡意义上的“市场出清”,市场中存量时时在变,即需求不是超过就是少于供给,即使最短时间内的交易也不是在统一的价格下进行,市场价格每分钟都在变化。
总体评价
杨小凯等人开创的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随着交易效率的不断改进,劳动分工演进会发生,而流通组织的不断专业化及其演进都是这个演进过程的一种表现。虽然新兴古典经济学企图在修正新古典边际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从一般均衡和比较静态角度将分工、经济组织和交易费用完全统一在一个理论体系中,但是,这种努力是失败的。因为“分工在其理论中仍是一个黑框”,⑤其所谓的一般均衡角度只是一种假定供求均衡条件下的最优分析方法,无论是外生交易费用还是内生交易费用概念,都没有突破新古典经济的局限。可见,新兴古典没能真正地从历史的角度来把握分工、技术、经济组织等诸多范畴之间的关系。而且,新兴古典经济学没有区分市场上的劳动分工和企业内部的劳动分工,从而忽略了企业作为递增报酬实现者的内部机制。
钱德勒所诠释的历史证明,工商企业通过其组织能力的发展,在美国、英国和德国的工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中心作用。这个主题一反主流经济学的观点,后者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依靠生产函数的概念,即把产出的增长源泉处理成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和土地的增长,或这些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但对钱德勒来说,美国和德国超过英国的决定性因素并不仅仅是对物质资本的投资率,也不是政府、企业家个人品质或文化等因素(虽然这些因素都起作用),而是支撑了纵向一体化大企业发展的专业管理和组织体系的发展。钱德勒所阐明的正是主流经济学的盲区: “看得见的手”的重要作用,而对生产和销售中的管理系统与结构的投资是总资本形成的组成部分。钱德勒的论点最可能引起争议的是他把产生组织创新的原因全部归结为技术。
卡尔多从流通组织的存在入手,论证了一般均衡理论的荒谬性,借此指出了被主流经济学家忽略的一个组织——流通组织。在批驳均衡理论的过程中,卡尔多认为,正是流通组织的出现,使价格瞬息万变,流通组织依靠价差来获得生存,流通组织才是真正的市场制造者。卡尔多从一个大家都熟视无睹的现象入手,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正统理念提出了挑战,运用现代动态的分析方法,来揭示经济发展的过程及制度变迁,并试图重构经济学的分析范式。但是卡尔多的论证目的在于批驳均衡理论的错误,所以他仅仅是从流通组织的存在入手,缺乏对流通组织进一步深入的经济学分析。
尽管不同的学派都各自提供了一种分析的视角,对于流通组织的研究往往被涵盖在对企业组织整体的研究中,然而内容上还是越来越丰富,研究层次越来越深入。当然,随着流通组织在现代生产中战略产业地位的确立,对流通组织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从经济学上系统论证。
注释
①R.H.Coase.“The Nature of the Firm:Origin”,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Organization, Spring, 1988. Vol.4, No.1, 4.
②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42页。
③[美]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67~68页。
④[美]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⑤Nicholas Kaldor.Causes of Growth and Stagnation in the World Econom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13.
【关键词】西方经济理论流通组织企业组织
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市场自动实现均衡的理论假设在一个国家内还是有可能成立的,但扩大到国与国之间,由于要素不能自由流动,供给与需求难以相互作用,流通或贸易的问题便凸显出来,成为经济学研究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几种流通组织理论的比较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流通组织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将市场与企业均视为一种制度,并将交易费用作为这两种制度相互替代的原因。科斯通过交易费用一般化分析,把制度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变量引入到经济分析中,论证了交易活动和企业制度的稀缺性。他指出,“企业的本质特征是对价格机制的取代”。①在企业的规模范围内,由于企业管理中权威的存在,使得企业内部协调的费用要低于价格机制运行中所产生的费用。尽管科斯的交易概念不够明确化,却为深入研究介于市场交易与一体化组织之间的中间性组织类型,为契约关系规制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必要的理论视角和观念前提。威廉姆森发展了科斯关于交易费用的概念,他认为区分各种交易的主要标志是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及其发生的频率。从资产专用性的角度,他分析了企业为什么会发生前向一体化(即生产组织与销售组织一体化)、后向一体化(即生产组织与供应商一体化)。但是威廉姆森只说了纵向一体化可以节约市场交易费用,但没有说明什么时候才发生纵向一体化?当纵向一体化发生时,到底是谁一体化谁?是生产组织一体化流通组织,还是相反?以格罗斯曼、哈特和穆尔为代表人物的不完全合约理论,从产权和激励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一体化的成本和收益,这相对于传统的理论框架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突破。
新兴古典经济学中的流通组织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罗森、贝克尔、杨小凯、黄有光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用超边际分析的方法,重新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重要思想变成决策和均衡模型,并对流通组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对于流通组织的出现,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是分工的结果。他们认为:当生产迂回链条不断加长,分工不断深化时,专业商人会出现,这时交易就出现了分层组织,专业商人在上层,专业生产各种产品的人在下层。当交易效率不断改进时,会由于分工在越来越长的迂回生产链条中加深而使分工结构中的层次增加。不仅不同的行业会由于分工出现组织分层,而且在同一行业内部也会出现组织分层,“当交易效率进一步改进时,交易行业中出现专门从事地区之间贸易的批发商和地方上直接与最终买者打交道的零售商,这使产品交易效率进一步上升,因而使生产中的分工上升……。”②
对于流通组织的演进,他们认为,生产率的提升使人们可以选择较高的专业化水平,而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反过来加速了经验积累和技能改进,使生产率进一步提高。这样,便出现了良性循环,使分工演进加速进行。然而,升高的专业化水平是否能确实加速人们专业知识的累积速度,还取决于人们对最优分工水平的认识。
企业史研究中的流通组织理论。钱德勒提出,管理型大企业崛起所创造的组织能力,是企业和国民经济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与经济扩张的动力,决定着企业和国家的兴衰。他认为美国现代工商企业的兴起,一方面是多部门的组织结构,多部门结构的产生及扩散是因为它能更有效地协调大规模的生产和分销,尤其是流通组织,充分利用了新技术带来的潜力进行组织创新,“企业家对此机遇的反应在分销领域比生产领域快得多,因为分销领域的创新主要是组织性的而非技术性的。他们对交通及通讯领域的创新做出的反应几乎是最直接的。”③另一方面是支薪的职业经理在企业管理职能上对企业主的替代——即“管理革命”,“管理革命”是在大量生产企业通过纵向合并或先横向后纵向合并这两种途径,将大批量分销结合进自己的经营过程中完成的。这个管理革命的结果就是,“现代工商企业在协调经济活动和分配资源方面已取代了亚当·斯密的所谓市场力量的无形的手。”④所以,现代工商企业产生了两个后果:一是协调生产和分销商的高通过量的需要,促使企业大量雇用职业经理;二是在合并过程中出现的管理集中化,产生了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导致支薪的职业经理逐渐控制了企业的管理。
演化经济学中的流通组织理论。演化经济学家卡尔多认为,一般均衡理论并没有反映真实的现实状态,因为主流经济学忽略了流通组织的存在,而正是流通组织的存在,才使现实呈现非均衡状态。他认为,一般均衡理论在瓦尔拉斯之后100年来的发展只是后退而非进步,因为其假设的前提只是比从前更为严格从而也更为抽象。瓦尔拉斯均衡原本就是经济现象的一个“典型事例”,而这个“典型事例”通常与真实的经济过程是完全相反的。瓦尔拉斯均衡中只有生产者与消费者两类市场主体,他们既是买者又是卖者。而在真实的市场中,商人和中间商这样的流通组织才是市场的制造者,是他们发起了价格变化来调整生产者的供给与消费者的需求,他们依靠“差价”为生,“差价”必须包括利润和存货成本以补偿未来市场价格跌落的风险。出售和购买的任何差异都会反映在存货上,这迫使流通组织必须同时调整其售价和买价以适应市场的动荡,价格变化的幅度取决于流通组织对商品价格的预期及对这种预期的坚信程度。由于商人等流通组织的存在,市场不是严格理论标准下供需均衡意义上的“市场出清”,市场中存量时时在变,即需求不是超过就是少于供给,即使最短时间内的交易也不是在统一的价格下进行,市场价格每分钟都在变化。
总体评价
杨小凯等人开创的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随着交易效率的不断改进,劳动分工演进会发生,而流通组织的不断专业化及其演进都是这个演进过程的一种表现。虽然新兴古典经济学企图在修正新古典边际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从一般均衡和比较静态角度将分工、经济组织和交易费用完全统一在一个理论体系中,但是,这种努力是失败的。因为“分工在其理论中仍是一个黑框”,⑤其所谓的一般均衡角度只是一种假定供求均衡条件下的最优分析方法,无论是外生交易费用还是内生交易费用概念,都没有突破新古典经济的局限。可见,新兴古典没能真正地从历史的角度来把握分工、技术、经济组织等诸多范畴之间的关系。而且,新兴古典经济学没有区分市场上的劳动分工和企业内部的劳动分工,从而忽略了企业作为递增报酬实现者的内部机制。
钱德勒所诠释的历史证明,工商企业通过其组织能力的发展,在美国、英国和德国的工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中心作用。这个主题一反主流经济学的观点,后者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依靠生产函数的概念,即把产出的增长源泉处理成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和土地的增长,或这些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但对钱德勒来说,美国和德国超过英国的决定性因素并不仅仅是对物质资本的投资率,也不是政府、企业家个人品质或文化等因素(虽然这些因素都起作用),而是支撑了纵向一体化大企业发展的专业管理和组织体系的发展。钱德勒所阐明的正是主流经济学的盲区: “看得见的手”的重要作用,而对生产和销售中的管理系统与结构的投资是总资本形成的组成部分。钱德勒的论点最可能引起争议的是他把产生组织创新的原因全部归结为技术。
卡尔多从流通组织的存在入手,论证了一般均衡理论的荒谬性,借此指出了被主流经济学家忽略的一个组织——流通组织。在批驳均衡理论的过程中,卡尔多认为,正是流通组织的出现,使价格瞬息万变,流通组织依靠价差来获得生存,流通组织才是真正的市场制造者。卡尔多从一个大家都熟视无睹的现象入手,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正统理念提出了挑战,运用现代动态的分析方法,来揭示经济发展的过程及制度变迁,并试图重构经济学的分析范式。但是卡尔多的论证目的在于批驳均衡理论的错误,所以他仅仅是从流通组织的存在入手,缺乏对流通组织进一步深入的经济学分析。
尽管不同的学派都各自提供了一种分析的视角,对于流通组织的研究往往被涵盖在对企业组织整体的研究中,然而内容上还是越来越丰富,研究层次越来越深入。当然,随着流通组织在现代生产中战略产业地位的确立,对流通组织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从经济学上系统论证。
注释
①R.H.Coase.“The Nature of the Firm:Origin”,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Organization, Spring, 1988. Vol.4, No.1, 4.
②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42页。
③[美]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67~68页。
④[美]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⑤Nicholas Kaldor.Causes of Growth and Stagnation in the World Econom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