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2)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篇2
浅析匿名社交软件背后的社会心理学
摘 要:匿名社交软件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社交网络的用户心理需求,体现在用户人际交往,身份认同,获取信息,情感维系等方面。以秘密APP为例,它是基于熟人关系的陌生化社交软件,它的出现掀起了一阵讨论匿名社交方式的热潮。同时,匿名社交软件也带来诸多关于网络安全,伦理,隐私权,名誉权保护等问题。究其原因,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解读,可以归结为享乐心理,群体心理,印象管理等。
关键词:匿名性;身份认同;群体心理;求乐心理
一、匿名社交软件发展概况
匿名社交软件,区别于以身份为基础的开放式社交平台,正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宠。美国的Whisper匿名社交软件每月网页浏览量达25亿次;今年1月面世的Secret则高达35亿次浏览量。目前,在中国市面上的匿名社交软件的数量已超过20款,但仍处于萌芽期,对于匿名社交的社会功能、安全性还有诸多争议。由于用户身份的保密性,匿名社交软件,不能帮助用户架构稳定的虚拟人际关系网,因而很难维持用户的热度。在同类产品大量涌现的背景下,竞争者们开始寻求细分化切入,努力保持用户的粘性。
面对目前网络安全的隐忧和用户信息被窃取的频繁发生,人们在分享私人信息时变得越来越慎重,舆论对信息安全的争论也陷入白热化。在这种舆论环境中,匿名社交网络却搭建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平台,让人们能安心分享私人信息。匿名社交软件为客户提供了一个近似完美的安全共享信息的平台,因为用户发出的信息无法再反向链接到本人。
二、秘密APP的特点及分析
(一)、什么是"秘密APP"
秘密APP是一款基于熟人关系的匿名社交软件,由深圳无觅网团队设计开发,于2014年4月7日在Apple Store应用商店上架,主要应用在手机移动客户端。这款软件的使用规则是通过导入用户手机通讯录中的资料,当手机通讯录中的成员在软件上发布图片或文字时,你只能看到发布者是"朋友"的标识,而没有具体的人名。在秘密APP中,用户没有个人页面,不能相互添加好友,每个人的头像也是随机分配。这样的匿名性和强关系社区的打造,使得秘密APP成为了一个放大言论自由,更轻松、真实的舆论社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中国的秘密APP其原版是借鉴于美国的一款名为"Secret"的软件。今年1月份,Secret在硅谷研发上线后,曾一度攀升至App Store美国区社交榜第15名的位置,上线两个月后收获了1000万美元投资。但是,Secret上的很多信息涉及个人泄愤,行业爆料,谣言诽谤等,业界和用户都呼吁软件开发者设置相应的措施,避免匿名社交软件成为网络欺凌的工具。
(二)、匿名性与保密性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近年来,基于身份的社交软件平台如国内的人人网,微博,国外的Twitter、Facebook等迅速发展,虚拟世界中构建的人际关系与现实世界有着紧密的互动和联系[ 1]。这类身份认证的社交平台对于真实性和安全性有着严格的把控,秘密APP这类匿名社交软件是基于通讯录关系搭建的社交平台,软件不会泄漏任何与用户身份相关的其它信息。因此,匿名性创建了一个允许用户将身份和观点区分开来的平台。应用于熟人关系,使其真实性基于匿名性与保密性的统一。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秘密的界面采用极简的风格,由纯色块分割不同信息的界限,用户没有个人主页,不能转发分享信息,所有信息汇集在"广场";每一条信息的来源均标注为"朋友"、"朋友的朋友"或只是地理位置信息。对于用户而言,已发布的秘密只能收到来自通讯录"朋友"的评价。私密性还体现在秘密上的信息需要经过被认可才能被广泛传播。如只有一条秘密获得很高的点赞量之后,才会被贴上地理位置的标签出现在通讯录好友以外的秘密APP上,作为"热门秘密"被更多陌生人阅读。
三、匿名社交软件背后的社会心理学
(一)、满足身份认同
匿名的社交环境,提供给用户身份保护,网络与现实世界的连接间隙扩大,而使得网络情绪表达与评价更随意化[2 ],赋予了用户更大的自由来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在匿名社交软件中人们可以卸下"印象管理"的负担,因为用户被认为不必考虑太多由自己发出的行为可能导致外界对自身的看法和评价。以秘密APP中常见的对于自我情绪的宣泄,或对于某一真实人物或事件的批评等。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传统社会心理学认为,"个人认同存在于对世界的参照之中以及在人际关系中获得肯定。"[3 ]根据社会学家戈夫曼的观点,用户在传播信息时会考虑网络形象的构建和印象管理。在匿名社交软件中,用户则较少考虑印象管理,由于观点和身份相区分,真实的传播更能增强用户的身份认同感。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二)、好奇心与窥私欲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是其中最原始的部分,由"求乐原则"支配,是人的共性。处于网络虚拟环境中的网民,受本我"求乐原则"的支配,普遍有接受与传播媚俗化信息的欲望。在秘密APP等匿名软件中,网民的好奇,窥探,媚俗等心理属性主要表现为主动型隐私公开行为和网络窥私暴露他人隐私的行为[4 ]。例如秘密APP上充斥着关于娱乐圈明星八卦的爆料,甚至某些行业的高层会成为辱骂的对象。例如在美国的Secret中,硅谷著名的天使投资人舍文・皮舍沃也成为了辱骂的目标。主动公开个人隐私的行为更是屡见不鲜,很多私密的话题都可以在匿名的平台上分享或引起讨论。匿名性能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和窥探欲,也会引起谣言,诽谤等侵犯隐私权、名誉权的行为。匿名社交软件对于此类行为都有一定的处理和净化机制,如每一条秘密都有"举报"的选项按钮。
(三)、群体趋同和网络群氓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指出,"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思想全都采取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5 ]根据群体心理的理论,在网络舆论中,网民会不约而同的产生一种相似的心理倾向和群体趋同。网民通常认可多数人佐证的信息, 即使持有异类观点,因害怕遭受群体制裁和孤立,也会被迫改变自己的态度,接受多数人的意见,或者选择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