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
时间:
刘宝训1由 分享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型的信息时代,知识社会的显著特征就是知识像滚雪球一样急剧膨胀并快速陈旧,社会对人类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生有涯而知无涯”的现实,教师应该成为独立研究、独立学习的指导者。我在教学一线的实践过程中逐步摸索出一套由浅入深、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也是他们进行科学“再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成为物理知识的“发现者”,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真正的“主角”。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第一册有一节关于液体蒸发的课程,要让学生了解“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我把一节授课分解成了“学生阅读”、“提问”、“讨论解答”、“共同结论”等几个小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分析和讨论。
一、“学生阅读”。记得一位伟人曾经说过:“带着问题去读书学习事半功倍。”这一小过程就在于使学生阅读完本节内容后,大体了解本节将要学习哪些知识内容,对于哪些知识有模糊感觉、理解不透,以此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与起点。
二、“提问”。分教师提问和学生提问。在学生阅读基础上,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对本节的要求及学生阅读遇到的问题综合起来进行提问,并对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更正。例如本节涉及到以下内容,教师出示投影片:
1.晒同样湿的衣服为什么夏天比冬天干得快、放在阳光下比放在阴凉处干得快?
2.水少时会很快蒸发掉,那么蒸发快慢与质量的多少有关吗?
3.相同质量的酒精分别盛在试管中和洒在盘子上,谁蒸发得快?
4.晒衣服、晒粮食为什么要摊开?
5.将水洒在沙子上干得快吗?
6.晒同样湿的衣服,有风时干得快还是慢?
7.在黑板上用棉花擦两道酒精,用风吹的一道为什么干得快?
三、“讨论解答”。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以两人或四人小组协作讨论学习的方式去进行,通过它逐渐在课堂中形成一种学习上互相帮助、尊重别人见解、勇于探索的良好氛围。对于一些能够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的学生要给予特别表扬。
例如下面解答可给以参考:
第一个问题与液体温度有关,经过讨论得出结论,液体温度高,蒸发快。
第二个问题答案是否定的。举例说明:将较少的水放在瓶子里自然蒸发,而将质量大的水放锅里加热,结果锅里的水先被蒸发掉。
第三、四个问题与液体表面积有关,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第五个问题答案是否定的。经论证,沙子中的水主要渗入了沙中,并不是全被蒸发掉了。
第六、七个问题与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有关,结论是: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四、“共同结论”。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速度。
最后,让学生思考问题:“我们可采取哪些措施来改变液体蒸发速度?”并将答案写在纸上全班交流。整个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才是课堂上的演员,教师只是引导学生,而具体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进行,教师不干涉学生的思维过程。
上述授课过程能使学生用类似科学发现的方法进行探索,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创立者”,充分地参与甚至组织教学过程,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切实体会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理念。
通过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我发现启发式、探究式、设计式教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容易被学生接受,容易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很适合物理教学借鉴。这种教学理论的依据是由教师根据所教内容,提出有意义、有兴趣的问题,激发引导学生讨论,培养学生识别、判断、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其程序为:指导预习、提出问题、开展讨论、点拔小结、反馈练习。这种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有明确的目标性,提出问题时要有趣味性和科学性;点拔小结时要有条理性;反馈练习时,要有针对性和规律性。当然,这种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也不是千篇一律,根据课节内容的特点,必须同其它教法结合在一起,综合选择应用,才能上好物理课,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物理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合适的教学法,以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等为主体,与其它有关的教法相结合,如趣味性、直观性等,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初中物理课本编写的主体模式,已经体现了探究式、讨论式和趣味性的特点,初中物理探究性课题较多,特别重视其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就要讨论学习,无意中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
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可概括地分为五方面:“阅读能力”,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求解答的能力,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改进学习方法和科学支配时间的能力,由创造思维和创造性想象组成的创造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变教师“主讲”为学生的“主学”,变“讲堂”为“学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组织到“自学为主”的教学结构中,做到“教和学”的最佳结合、主导和主体的和谐统一。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在学校学会自学,在这方面教师应该是指导者、领路人、导航员,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断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敏锐地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并能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保证学生将来走出校门后能够自学,终身受益。
初中物理第一册有一节关于液体蒸发的课程,要让学生了解“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我把一节授课分解成了“学生阅读”、“提问”、“讨论解答”、“共同结论”等几个小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分析和讨论。
一、“学生阅读”。记得一位伟人曾经说过:“带着问题去读书学习事半功倍。”这一小过程就在于使学生阅读完本节内容后,大体了解本节将要学习哪些知识内容,对于哪些知识有模糊感觉、理解不透,以此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与起点。
二、“提问”。分教师提问和学生提问。在学生阅读基础上,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对本节的要求及学生阅读遇到的问题综合起来进行提问,并对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更正。例如本节涉及到以下内容,教师出示投影片:
1.晒同样湿的衣服为什么夏天比冬天干得快、放在阳光下比放在阴凉处干得快?
2.水少时会很快蒸发掉,那么蒸发快慢与质量的多少有关吗?
3.相同质量的酒精分别盛在试管中和洒在盘子上,谁蒸发得快?
4.晒衣服、晒粮食为什么要摊开?
5.将水洒在沙子上干得快吗?
6.晒同样湿的衣服,有风时干得快还是慢?
7.在黑板上用棉花擦两道酒精,用风吹的一道为什么干得快?
三、“讨论解答”。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以两人或四人小组协作讨论学习的方式去进行,通过它逐渐在课堂中形成一种学习上互相帮助、尊重别人见解、勇于探索的良好氛围。对于一些能够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的学生要给予特别表扬。
例如下面解答可给以参考:
第一个问题与液体温度有关,经过讨论得出结论,液体温度高,蒸发快。
第二个问题答案是否定的。举例说明:将较少的水放在瓶子里自然蒸发,而将质量大的水放锅里加热,结果锅里的水先被蒸发掉。
第三、四个问题与液体表面积有关,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第五个问题答案是否定的。经论证,沙子中的水主要渗入了沙中,并不是全被蒸发掉了。
第六、七个问题与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有关,结论是: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四、“共同结论”。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速度。
最后,让学生思考问题:“我们可采取哪些措施来改变液体蒸发速度?”并将答案写在纸上全班交流。整个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才是课堂上的演员,教师只是引导学生,而具体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进行,教师不干涉学生的思维过程。
上述授课过程能使学生用类似科学发现的方法进行探索,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创立者”,充分地参与甚至组织教学过程,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切实体会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理念。
通过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我发现启发式、探究式、设计式教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容易被学生接受,容易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很适合物理教学借鉴。这种教学理论的依据是由教师根据所教内容,提出有意义、有兴趣的问题,激发引导学生讨论,培养学生识别、判断、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其程序为:指导预习、提出问题、开展讨论、点拔小结、反馈练习。这种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有明确的目标性,提出问题时要有趣味性和科学性;点拔小结时要有条理性;反馈练习时,要有针对性和规律性。当然,这种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也不是千篇一律,根据课节内容的特点,必须同其它教法结合在一起,综合选择应用,才能上好物理课,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物理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合适的教学法,以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等为主体,与其它有关的教法相结合,如趣味性、直观性等,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初中物理课本编写的主体模式,已经体现了探究式、讨论式和趣味性的特点,初中物理探究性课题较多,特别重视其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就要讨论学习,无意中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
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可概括地分为五方面:“阅读能力”,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求解答的能力,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改进学习方法和科学支配时间的能力,由创造思维和创造性想象组成的创造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变教师“主讲”为学生的“主学”,变“讲堂”为“学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组织到“自学为主”的教学结构中,做到“教和学”的最佳结合、主导和主体的和谐统一。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在学校学会自学,在这方面教师应该是指导者、领路人、导航员,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断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敏锐地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并能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保证学生将来走出校门后能够自学,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