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导入使数学课堂更精彩
时间:
刘晓波1由 分享
作为数学教师,都希望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只是每个人的认识和做法不尽相同,最终效果也就不完全一样。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好课的导入就好比“凤头”,教师授课导入得好,不仅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巩固原有知识,传授新的知识。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重视教学伊始的导入艺术。本文就初中数学导入教学分四方面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开门见山导入
开门见山的直接导入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导入方式,上课一开始,教师就直接揭示课题,将有关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用三言两语直接阐明对学生的目的要求,简洁明快地讲述或设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心中有数,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要求教师语言精炼、简短、生动、明确、富有鼓动性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感、紧迫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例如“整式的加减”的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整式的相关概念、合并同类项法则,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本节课,我们将运用概念及法则来学习整式的加减运算。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节内容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我姓什么?姓“王”,你们谁能又快又好在剪出这个“王”字?这个“王”字有什么特征?先让学生动手剪一剪,试一试,想一想,谈一谈。然后再出示: “北京古宫图”、“飞机”、“中国结”、“脸谱”等图形,让他们找找这些图形有何共同特点?从而引入课题——轴对称图形。
开门见山导入法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引起学生有意注意,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凡属学生所熟知的事物或一点就可以大致了解的教学内容,可采用开门见山法。
二、以动手实验导入
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眼、手、口、脑协同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在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课前布置学生制作一个简易测平仪(仿照书上的“想一想”),上课时可先问学生,请用你的测平仪测量一下你的书桌面是否水平?怎样测呢?为什么可测是否水平?学了本节知识后便可获解。
在讲“二次函数的性质应用一图形面积的最值求法”时,给每位同学发一根60cm长的铁丝,请学生弯成一个长方形,问谁能弯成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最大?通过竞赛自己悟出道理,尝试着成功,将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内部动机,也会使学生兴趣向高级的方向转化。
三、创设悬念导入
所谓悬念,通常是指对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和现象的关切心情。悬念导入法制造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启动思维。
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 “愤”和“悱”的状态。一般来讲,数学中的悬念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与分析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精心准备。
例如: “等比数列前N项和”知识的教学,可利用学生已有的对珠穆朗玛峰高度的认识,引导学生从“折纸”这种常见的活动出发,让学生体会一张薄薄的纸片只需对折不多的次数,其厚度就会大幅增长,那么教师指出“有一种纸板的厚度是1mm,只需将其对折23次其厚度就可超过珠穆朗玛峰高度”的论断,使学生心理形成强烈的反差,形成悬念,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讲“圆周角”一节时,可首先准备好一张事先画好一个圆(但无圆心)的方纸提问:谁能不用任何工具准确找出圆心,但都需要尺规,感到无法可解,这时,老师点出:学了本节知识后就可解决这个问题。
再如讲“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这节时,先复习一下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然后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图,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倘若一不留心,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四、循序渐进导入有时在学生形成概念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到了引新概念的必要性,循序渐进地建立新概念,使之成为学生的自然需求,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更强了。
运用这种方法需要注意,悬念的设置要从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出发,恰当适度。不悬,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太悬,学生百思不得其解,都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自始至终围绕问题,步步深入领会问题本质,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联系生活导入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认识到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数学课程的内容就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课程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把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材料,导入课题,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尽快唤起学生的认知行为,促成学生主动思考,为课堂的后继实施作好准备。
例如:在“求代数式的值”的教学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
同学们,学校为了开展体育活动,要初中三个年段每个年段各添置一批排球,每班配2个,年段另外留10个,如果假设某个年段有n个班,总共需多少个排球?
这时学生会先列式得出代数式(2n+10)个,然后老师再提出:我们知道学校初一,初二,初三年段各有6、8、7个班,则各应添置多少个排球?
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发现需要添置的排球总数,是随着班数的确定而确定的;当班数n取不同的数值时,代数式2n+10的计算结果也不同,这时教师再适时的提出:我们将上面计算的结果22、26和24,称为代数式2n+10当n=6、n=8和n=7时的值。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研究的内容:代数式的值。
总之,教学导入有多种方法和形式,但要注意,无论什么样的导入都不能贪偏离主题,与所学的内容应紧密相连。要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并不是容易的,一要靠老师钻研教材,二要靠老师平时挖掘积累生活生产中应用数学知识,方法的实例,广泛猎取数学信息,动脑筋想办法组织素材。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
一、开门见山导入
开门见山的直接导入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导入方式,上课一开始,教师就直接揭示课题,将有关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用三言两语直接阐明对学生的目的要求,简洁明快地讲述或设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心中有数,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要求教师语言精炼、简短、生动、明确、富有鼓动性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感、紧迫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例如“整式的加减”的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整式的相关概念、合并同类项法则,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本节课,我们将运用概念及法则来学习整式的加减运算。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节内容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我姓什么?姓“王”,你们谁能又快又好在剪出这个“王”字?这个“王”字有什么特征?先让学生动手剪一剪,试一试,想一想,谈一谈。然后再出示: “北京古宫图”、“飞机”、“中国结”、“脸谱”等图形,让他们找找这些图形有何共同特点?从而引入课题——轴对称图形。
开门见山导入法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引起学生有意注意,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凡属学生所熟知的事物或一点就可以大致了解的教学内容,可采用开门见山法。
二、以动手实验导入
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眼、手、口、脑协同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在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课前布置学生制作一个简易测平仪(仿照书上的“想一想”),上课时可先问学生,请用你的测平仪测量一下你的书桌面是否水平?怎样测呢?为什么可测是否水平?学了本节知识后便可获解。
在讲“二次函数的性质应用一图形面积的最值求法”时,给每位同学发一根60cm长的铁丝,请学生弯成一个长方形,问谁能弯成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最大?通过竞赛自己悟出道理,尝试着成功,将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内部动机,也会使学生兴趣向高级的方向转化。
三、创设悬念导入
所谓悬念,通常是指对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和现象的关切心情。悬念导入法制造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启动思维。
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 “愤”和“悱”的状态。一般来讲,数学中的悬念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与分析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精心准备。
例如: “等比数列前N项和”知识的教学,可利用学生已有的对珠穆朗玛峰高度的认识,引导学生从“折纸”这种常见的活动出发,让学生体会一张薄薄的纸片只需对折不多的次数,其厚度就会大幅增长,那么教师指出“有一种纸板的厚度是1mm,只需将其对折23次其厚度就可超过珠穆朗玛峰高度”的论断,使学生心理形成强烈的反差,形成悬念,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讲“圆周角”一节时,可首先准备好一张事先画好一个圆(但无圆心)的方纸提问:谁能不用任何工具准确找出圆心,但都需要尺规,感到无法可解,这时,老师点出:学了本节知识后就可解决这个问题。
再如讲“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这节时,先复习一下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然后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图,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倘若一不留心,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四、循序渐进导入有时在学生形成概念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到了引新概念的必要性,循序渐进地建立新概念,使之成为学生的自然需求,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更强了。
运用这种方法需要注意,悬念的设置要从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出发,恰当适度。不悬,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太悬,学生百思不得其解,都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自始至终围绕问题,步步深入领会问题本质,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联系生活导入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认识到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数学课程的内容就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课程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把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材料,导入课题,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尽快唤起学生的认知行为,促成学生主动思考,为课堂的后继实施作好准备。
例如:在“求代数式的值”的教学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
同学们,学校为了开展体育活动,要初中三个年段每个年段各添置一批排球,每班配2个,年段另外留10个,如果假设某个年段有n个班,总共需多少个排球?
这时学生会先列式得出代数式(2n+10)个,然后老师再提出:我们知道学校初一,初二,初三年段各有6、8、7个班,则各应添置多少个排球?
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发现需要添置的排球总数,是随着班数的确定而确定的;当班数n取不同的数值时,代数式2n+10的计算结果也不同,这时教师再适时的提出:我们将上面计算的结果22、26和24,称为代数式2n+10当n=6、n=8和n=7时的值。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研究的内容:代数式的值。
总之,教学导入有多种方法和形式,但要注意,无论什么样的导入都不能贪偏离主题,与所学的内容应紧密相连。要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并不是容易的,一要靠老师钻研教材,二要靠老师平时挖掘积累生活生产中应用数学知识,方法的实例,广泛猎取数学信息,动脑筋想办法组织素材。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