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反思
时间:
张玉1由 分享
我所教的新生,计算能力和解决应用题的能力较差,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小学阶段学习科目少、知识内容浅,并多以教师教为主,学生所需要的学习方法简单,对老师依赖性强。进入中学后,科目增加、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数学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学生认知结构发生根本变化。没有自觉摄取知识的能力,致使有些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逐渐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开始陷入厌学的困境。根据学生的特征,我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从他们进入七年级开始,就进行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预习、听课到复习进行方法指导。
一、预习
要求学生在学新课前,读三遍教材,并思考所学内容与以前那部分内容有联系,然后再试着完成课后练习。读教材时教给学生们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做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
二、听课
听课是关键,有很多七年级的学生不会听课,我就耐心的教给他们听课的方法:教给学生在听课时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1)听学习要求;(2)听知识引人及知识形成过程;(3)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听好课后小结。
“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4)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
“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七年级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
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要求学生:(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三、完成作业
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我建议学生每天先复习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记忆方法有类比记忆、联想记忆、直观记忆等)。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反思解题的方法,应用的知识以及解题思路等。
利用单元测试,帮助学生做好复习和小结。七年级学生容易依赖老师,习惯教师带着复习总结。我认为从七年级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习总结的途径。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应该说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
经过两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现在已养成每天自己出三道计算题做并且自己批阅的习惯,这样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学生在解决应用题方面也有了明显提高。知道如何审题,怎样找等量关系;能够将文字语言转化成数学式子,会检验所列式子是否符合题意,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解决。我很欣慰的看到学生不断地成长。实践证明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就失去了针对性。教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我一直追求以学生为主题,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获得知识的教育方法。我们在备课和教学中要用心钻研设计,组织指导,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其自始至终的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毕竟学生自身的智力活动内化是任何其他因素都无法代替的特殊认识活动。我们要用有矛盾新意趣味的问题情景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我们要联系生活实际让教学的重难点在轻松幽默的生活情趣中解决;我们要了解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可以参与,并教给学法,让其会参与,善参与,让每个孩子都体会成功的快乐并维系着参与的热情;我们更要营造参与的氛围,善待学生的插嘴,让求知的课堂变成走向智慧音符的乐园。总之,在课堂教学课外教育中,我们都需要审时度势的将学生引到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积极参与的习惯才能巩固,真正做到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一、预习
要求学生在学新课前,读三遍教材,并思考所学内容与以前那部分内容有联系,然后再试着完成课后练习。读教材时教给学生们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做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
二、听课
听课是关键,有很多七年级的学生不会听课,我就耐心的教给他们听课的方法:教给学生在听课时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1)听学习要求;(2)听知识引人及知识形成过程;(3)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听好课后小结。
“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4)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
“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七年级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
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要求学生:(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三、完成作业
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我建议学生每天先复习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记忆方法有类比记忆、联想记忆、直观记忆等)。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反思解题的方法,应用的知识以及解题思路等。
利用单元测试,帮助学生做好复习和小结。七年级学生容易依赖老师,习惯教师带着复习总结。我认为从七年级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习总结的途径。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应该说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
经过两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现在已养成每天自己出三道计算题做并且自己批阅的习惯,这样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学生在解决应用题方面也有了明显提高。知道如何审题,怎样找等量关系;能够将文字语言转化成数学式子,会检验所列式子是否符合题意,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解决。我很欣慰的看到学生不断地成长。实践证明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就失去了针对性。教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我一直追求以学生为主题,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获得知识的教育方法。我们在备课和教学中要用心钻研设计,组织指导,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其自始至终的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毕竟学生自身的智力活动内化是任何其他因素都无法代替的特殊认识活动。我们要用有矛盾新意趣味的问题情景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我们要联系生活实际让教学的重难点在轻松幽默的生活情趣中解决;我们要了解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可以参与,并教给学法,让其会参与,善参与,让每个孩子都体会成功的快乐并维系着参与的热情;我们更要营造参与的氛围,善待学生的插嘴,让求知的课堂变成走向智慧音符的乐园。总之,在课堂教学课外教育中,我们都需要审时度势的将学生引到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积极参与的习惯才能巩固,真正做到既长知识又长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