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赏识教育的论文
浅析赏识教育的论文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关乎民族、国家命运的大事,同时也是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析赏识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赏识教育的论文篇一
《赏识教育探析》
摘 要:赏识教育是在尊重学生、尊重个性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关爱、肯定,以激励学生健康成长的一种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赏识的随意性和过度化、赏识方式的单一性、赏识教育目标的狭隘性、赏识教育中只奖无罚等。本文重新审视赏识教育的内涵,认为要理性地运用赏识教育,注意因材施教、以精神奖励为主、赏识目标多元化并辅以惩罚教育。
关键词:赏识 尊重 惩罚
1995年,周弘明确提出了“赏识教育”这一概念,赏识教育认为好学生都是夸出来的,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的良好品行、点滴进步表示真诚的赞赏;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使学生树立自信,相信自己。赏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增强,促进了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但是,许多教师和家长扭曲了赏识教育的本意,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进行过度的、无差别的、甚至是没有原则的赏识,让学生在“你真棒”、“你真聪明”等甜言蜜语中成长,许多学生成了温室里的花朵,受挫能力特别差,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赏识教育的内涵,了解人们在运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误区,并理性地运用赏识教育。
一、赏识教育的内涵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赏识”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认识别人的才能并予以重视或赞扬。《学记》中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者失也”。《左传·襄公十四年》中也提到:“善则赏之,过则匡之”。赏识的原意是指对人的才能给予认可,并加以重视与赞赏。而现在赏识教育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优点进行欣赏和赞扬,以调动受教育者的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动机、兴趣、意志等,激发其创造性。[1]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正面的、积极的、鼓励的教育方式,它以尊重学生、承认差异和尊重差异为前提,倡导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此鼓励赞美学生,对学生充满希望,抱有信心。教育心理学证实:当学生受到肯定与赞扬时,心中会产生愉快感,在愉快心情中学习,其学习效率高。[2]因此,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开展赏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但赏识教育绝不是简单的表扬加鼓励,它是指赏识学生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学生的行为;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创造环境,以指明学生的发展方向;适当提醒,以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总体来说,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
二、赏识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1.赏识的随意性和过度化。许多教师和家长认为赏识教育就是“说好听的话”、“说赞美的话”,不管学生的成绩是有所退步还是某一行为方式欠妥,都给予表扬鼓励,认为表扬越多越好,实施赏识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过度化,赏识学生没有一个标准。过犹不及,人生之中的任何事都重在把握一个度。一味地用赏识满足学生,无论正确与否都给予表扬、鼓励,容易造成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让学生一味期待老师家长的赏识,最后可能导致“赏识依赖症”。[3]稍有不如意,就会造成学生心情低落、叛逆,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同时,过度的赏识也可能造成学生对赏识的轻视心理,最后造成无所谓的心态,不能起到赏识应有的激励作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赏识方式的单一性。在目前的赏识教育中,往往只单纯地强调物质奖励,许多老师家长片面地认为,对孩子笑一笑、点一点头的鼓励方式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似乎只有一定的物质刺激,学生的兴趣才会高涨。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的物质奖励会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会将注意力转移到奖品上,这样就会滋长学生的虚荣心,让学生学会攀比,也会促使学生逐渐把爱理解为功利的、可物化的,且一旦学生对奖励的水平不满的话,就会产生懊恼的情绪,他的行为积极性也会降低,结果是毁掉了个体的内在动机,使奖励代替了原本的激励作用。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赏识教育目标的狭隘性。自从我国掀起“赏识教育”的热潮后,家长和教师们便踊跃加入其中,开始对孩子实施赏识教育,但受到现代社会功利化的影响,以及中考高考这两大核心指挥棒的存在,我国教育仍然是“以分数论学生,以成败论英雄”,重智育,轻体育、德育和美育,因此,在教育评价中,教师和家长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当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就给予表扬鼓励,对分数以外的良好品质都不予关注和培养,对有些能力的培养甚至是采取了压制的态度;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会给予高关注高评价,而对于“差生”教师和家长更多的是批评指责讽刺挖苦,甚至有的教师认为这些学生不可教,对他们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尚未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大多是依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来的,年龄越大越看重教师对自己的评价,[4]因此教师的这种不关注、低评价甚至放任自流的做法,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丰富的精神世界的构建。
4.赏识教育中有奖无罚。我国是一个“师道尊严”的国家,教育是一种“上所施,下所效”的上下关系,教师往往高高在上,可以对学生进行任意的惩罚,甚至是体罚,而赏识教育的理念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师的“学生观”,改变了教师以往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促进了和谐师生关系的发展。但似乎赏识教育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赏识教育的风靡造成了惩罚教育的隐退,一时间无人再提及惩罚,仿佛提到惩罚就是不懂教育,是有背于教育真理的。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有时老师或家长的一句批评,学生就容易产生厌学、逃学、退学甚至轻生的念头,这可能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不当有关,但影响最大的还是这种有奖无罚的教育方式,学生习惯了表扬、鼓励和赏识,形成了一种优越感,但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处处充满着荆棘和坎坷,而一直生活在这种优越的环境之下的学生将无法很好地面对现实生活的荆棘和坎坷。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也指出,那些小时候经常受到父母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社会后很可能会更失望。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三、理性地运用赏识教育
1.赏识教育要因材施教,客观具体评价。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智力因素、学习方式及爱好等各不相同,教师和家长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性差异,不能将赏识教育的理论死搬硬套地运用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要采用有差异的、有针对性的赏识教育的策略。例如,对于胆怯害羞的学生,应多在众人面前表扬,让学生树立自信;对于学习成绩优异但容易自满的学生,应注重赏识的度,必要时对学生骄傲自满的态度进行忽视或批评。同时,在进行赏识教育的过程中,要防止以偏概全,教师常常因学生的某一种好的行为而大肆表扬学生整个人,以致学生被表扬冲晕了头,而忘了受表扬的原因。因此在进行赏识教育的过程中,要像惩罚教育一样,对事不对人,表扬鼓励其优秀的方面,以此强化它,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不断发扬这些优点。
2.赏识教育以精神奖励为主,慎用物质奖励,同时注重语言艺术。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表现优秀时,教师和家长应运用语言以及点头、微笑和竖起大拇指等体态语来鼓励学生,慎用物质奖励,偶尔的物质奖励应该是不贵重但有意义的,比如,绘画比赛得奖就奖励一盒画笔,歌唱比赛得奖就奖励一张CD等。当然,在运用言语进行鼓励时,也要注重其语言艺术,并不是所有赞美的语言都能达到鼓励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效果,语言运用不当还会产生负面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徳韦克实验研究表明,对给予“你真聪明”评价的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会选择相对简单的题目,对难题的解答不会坚持太长时间,若失败了很容易沮丧,并且会对自己的能力提出怀疑;而给予“你真努力”评价的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会选择相对较难的题目,且坚持的时间更长,尽管是没有成功,他们也会充分地享受解题的过程,并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因此当学生在学习或其他方面取得优异成绩时,最好的方法不是告诉学生他们是多么聪明,不要把这个成绩归功于学生的先天优势,比如相貌、智商等,而是把关注点集中在学生的后天努力上,告诉学生这是他们努力的结果,作为长者对他们通过努力而取得这样的成就而感到骄傲,以此来鼓励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3.赏识目标多元化,坚持赏识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一切。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人类具有八种智能形式: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一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际智能和存在智能。人的智力表现是有差异的,有的人具有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数学智力却非常低下;有的人虽空间智力发达,但音乐智力却很低下。美国积极心理学家Tal指出,你不去欣赏赞美人生的优点和长处,这些优点和长处就会枯萎凋谢。因此,在赏识教育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戴着放大镜去发掘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冲突传统分数的限制,不要认为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是差生,有的学生这门功课学得不好,但在其他方面却表现得很优秀,以此鼓励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成才成人。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以赏识教育为主,惩罚教育为辅。由于教育的对象是有着鲜明个性的学生,因此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是万能的,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都不例外,只谈赏识教育而不谈惩罚教育只会让学生永远生活在甜言美语之中,经不起一点挫折,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只谈惩罚教育而不谈赏识教育,说严重一点那是不尊重学生的人格,是私塾的延续。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这也不符合新课程新理念新标准的要求。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将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结合起来,以赏识教育为主,惩罚教育为辅,当然这里所谈的惩罚教育不是心理惩罚,更不是体罚,和赏识相比惩罚更需要艺术,因为一个不好后果便不可收拾,因此在运用惩罚教育的时候也要坚持其原则和方法。惩罚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并进行改正,让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渴望,因此不能出现任何羞辱学生的手段,惩罚只针对事而不对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让儿童心中成为好孩子的火花熄灭,而羞辱学生只能让孩子产生自己是坏孩子的感受,进而破罐子破摔,从此一蹶不振”。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赏识教育在我国惩罚教育甚至体罚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出现,对我国教育的民主化发展,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学生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任何事都要避免过犹不及,老师和家长要正确理解赏识教育的内涵,避免赏施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以上误区,使赏识教育发挥最大效用。
参考文献:
[1]武艳.高职学生管理中赏识教育的有效运用[A].教育与职业,2012(8).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2]张路霞,孟祥辉.浅析赏识教育在教学中的运用[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0).
[3][4]刘晓红.家庭教育中儿童的赏识教育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08(6).